查看原文
其他

支撑“国人厨房”的河南食品工业,这几年落后了? | 豫记

豫记 2023-04-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键指财经 Author 键指财经

提起河南食品工业,有说不尽的辉煌。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大省,是“中原粮仓”,“国人厨房”;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

然而,作为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食品工业,近几年的食品工业企业营收却一路下滑。2021年,直接从全国第四下滑至全国第六,被福建、湖北两省超越。


兼具农业资源自然禀赋、交通区位、加工、人才、市场消费等诸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食品加工业发展优势的河南,为什么近些年还是逐渐落后于广东、福建、湖北这样的南方省份?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食品工业,整体上的转型升级速度太慢了。


撰文 | 周健




01/
一直辉煌的河南食品工业,
这几年在全国变得落后了


在本省,一直被当作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食品工业,全国名次近些年接连倒退。


2005年,河南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营收处于全国第五位,自2006年开始,连续多年跃居全国第二;到2019~2020年下滑至全国第四;


2021年跌势更大,直接从全国第四下滑至全国第六,被福建、湖北两省超越。


——是啊,第六,即便在中部,也落在了湖北后面。对此,后者近期作了官宣。


目前,全国各省区公开的规上食品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并不全面,不过就这些规上企业总的营业收入而言,2021年度,山东、四川两省都超过了1万亿元;


规上食品工业企业的整体营收同比增长率,前五名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湖北分别达到了31.2%、10.3%、8.5%、8.7%、10%,都超过河南官方公布的6.2%(见下图)。



目前,排名河南之后、位列全国第七的,应该是湖南省了。


2019年,该省有规上食品企业2313家,实现营收5189亿元,同比增长4%(同期河南增长-3.7%),到2020年,规上食品企业数量增长到2685家,实现营收5274.1亿元,同比增长4.6%,对河南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紧追之势。


该省2021年度的相关指标还未公布,不过就发展势态而言,规上食品企业实现营收超6000亿元,应是大差不差之事。


规上食品企业的发展指标,大概系市场竞争性指标,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及食品制造产业的运营质量,是“强”或“不强”的直接体现。

现在的山东和四川,食品工业已成了第一大支柱产业,福建、湖北、湖南也将其列为支柱产业第二、消费产业首位,如果继续“挖潜”,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它们一定会在经济拉动、就业、税收等方面,为各自的省份做出更大贡献。


如四川省,2021年全省食品工业对该省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20.4%,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4.6%,分别比该省先进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要高14.0%、13.8%、10.5%、1.9%。



用工上,食品工业具有强大的吸纳就业能力。


2021年全四川食品产业平均用工人数为54.8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的18.7%,占比在五大现代产业中排名第一,分别比先进材料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高7.6%、4.6%、3.7%和1.5%。


就此而言,谁说食品工业不能起到“压舱石”作用?


山东的食品工业,底子深,2020年规上食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534.8亿元、利润总额3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22.8%,各占全省工业的10.1%、7.3%。2021年再次迎来大爆发,整体营收11197.66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几乎接近同期河南规上食品企业整体营收的2倍。


目前,该省食品产业规模总量及出口额处于全国第一,肉类总产量、啤酒产量、葡萄酒产量均为全国第一,食用植物油产量居全国第三,许多细分产业单体乃至单个企业,都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广东的食品工业很“低调”,原因在于这个产业并不是该省营收总额排名靠前的支柱产业(排名第10),但即便如此,其高度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路径仍是促进这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其他省份都难以望其项背。


值得注意的倒是福建省和湖北省,它们一直铆着劲将食品工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传统的外贸和工业大省,对农业和食品工业的情有独钟——一个事实是,目前,在这两个省份,食品工业的营收已经跃居到了消费品工业的首位。


相对于先进省份的快速增长,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近些年则一直缺乏更大爆发力。


2008年,全省规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收1043.3亿元,占全省工业营收的比重为14.3%;


到了2020年,这一指标小幅增长到14.9%,超过排名第二的装备制造业(13.8%);


近两年,据称该指标仍保持在14%以上,但是否还位居全省第一,目前无法获知。


总体上,放眼这一段时期同一阵营的其他省份,我们会发现,食品工业正被他们当作工业“富矿”来挖掘。


比如刚刚超过河南的湖北,2008年规上食品企业的营收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9.2%,2018年提高到14.3%,2021年更是达到了18.7%;


长期霸榜的四川呢,2009年规上食品企业实现利润198.36亿元,占全省规上企业利润总额的21.83%,到2021年这一指标增长为1258.5亿元,占比28.9%,比排名第二、第五的能源化工、电子信息产业还要高7.6%、21.5%,属于名副其实的“皇冠产业”。


——这样粗略比较下来,河南的食品工业对本省经济的整体贡献度,的确进入了瓶颈期。不进则退,有点疲软拖沓的味道。




02/

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

整体没跟上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


当然,我们会说河南省食品产业的总产值在万亿以上,已形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小麦粉、饼干、方便面、速冻食品、肉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食品品类上全国领先,打造出众多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但是,如前所述,假如将其放在当前国内各省的食品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背景中,我们这里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竞争力上的短板。



截至2020年底,河南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0864家,食品小作坊10629家,生产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


到了2021年底,如果加上这些生产主体,河南全省食品市场主体(含生产、经营、流通等)增加到了105.2万家,比2020年增加近20万家,增长23.3%。这在促就业、保民生方面,功莫大焉。


不过,正如我们去年曾在《被四川、广东超越,河南还是食品工业强省吗?》(可点击查阅)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大量食品加工小作坊、小企业的存在,凸显了河南食品工业经营方式粗放,硬件设施和工人技术水平偏低,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人才和创新不足,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



更具体一些,就是河南食品产业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中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距离建设食品工业强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对比一下,山东和四川的规上食品企业各有3100、2410多家,但它们却分别创造了11197.66 亿元和10030.2亿元的营收,相当于我们全省所有食品企业创造的产值;


我们这里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有2600多家,贡献的营收只有6000多亿元,只是山东和四川规上食品企业所创营收的一半,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仅仅过去四五年时间,河南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就被他们甩出去了一大截。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具有农业资源自然禀赋、交通区位、加工、人才、市场消费等诸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但为什么近些年会逐渐落后于广东、福建、湖北这样的南方省份?



只能说,我们的食品工业,整体上的转型升级速度太慢了。


不过,贴近运营层面,可以发现这种局面是由对市场的感受和把握决定的——市场在哪里,需求会在哪里产生,并层层传导至供给;


市场在哪里,创新也就在哪里产生,逐渐引领产业发展的潮流,形成金字塔型产业链、价值链结构——纵观近10年河南食品工业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消费需求的巨大变化。


再具体一点,河南食品工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相对独特的面貌:


首先,长期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让河南省的农业、食品工业在结构上偏重于田间地头和粮食生产端,因而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相关的产业分工,客观上已将河南的农业和食品工业锁定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前端。当前尤甚。



但这并非阻碍河南食品工业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


30多年以来,南方许多“鱼米之乡”蜕变为工业城,中国的粮食生产由“南粮北运”变成了“北粮南运”,尽管山东、四川、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也和河南一样承担起粮食主产区的重任,有一些“底线约束”,但有目共睹的是,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对食品加工链条越延越深,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近些年成就斐然。


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或许在于:对这个产业,这些地区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在施政中加大扶持,在市场中鼓励创新——最起码,当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传统产业来看待时,福建、四川这样的省份却早已将它列入“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支柱产业”的名单中了,持续发力,精耕细作。


这就说到第二个问题:10余年来,河南食品工业推出过重大转型升级方案吗?


这个产业出现过大的创新亮点和新品类、新业态、新模式增长点吗?


除了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中的“粮头”和“农头”大干快上之外,我们又在“食尾”“工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2006年,随着整体规模跃居全国第二,河南食品工业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肉类、面制品、速冻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另外还包括酒业、奶业、油脂等,在食品工业门类中分布较全。


但15年过去,这种精深加工占比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产业格局一直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并没有像其他先进省一样产生更多的新品类、新业态,甚至于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丧失掉某些产业的原有优势。


最典型的,当属河南的酒业。但是反观山东的啤酒、葡萄酒,长期在国内引领风骚,四川的白酒,甚至撑起了该省食品工业的半壁江山。



再说一说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


近些年,湖北的酵母、小龙虾、保健酒等拳头产品异军突起,福建的水产品、火锅料、精制茶、休闲食品等挑灯看剑,四川的川菜、川茶和调味品、预制食品、酱菜等破解“蜀道难”,“小产品,大产业”,往往历经多年坚守就形成了一个乃是多个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集群……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有许多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产业链延伸得不长,仍处于“散而不聚、聚而不联、联而不紧”的粗放经营状态,能像好想你红枣、仲景香菇酱那样杀出重围、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爆款品类,少之又少。


正如某行业资深人士所言:“超万亿规模的河南食品工业,只有每年涌现出更多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才能让河南成为食品工业强省。产业也好,企业也罢,如果年年都是老赛道老选手老办法,活力自然会下降,也必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反之,必然强盛!”



实际上,像卢氏香菇、商丘豆制品、郏县红牛、南阳艾草、正阳花生、原阳大米、温县山药,等等,在深加工上都具有百亿级产业规模的发展潜力。


各地也意识到它们的价值,都在倾力打造各类特色食品产业园,名之曰“酸辣粉之都”“预制菜之都”“辣椒之都”“红薯之都”,如此等等。


但打眼看去,如前所述,这些产业园的产业链布局仍偏重于以重资产、强补贴为特征的生产端,而偏弱于以建渠道、畅供应为诉求点的销售端,因而,假如指望它们能在短期内能爆发出巨大市场能量,似乎并不太切合实际。


——在一个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供给的年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必将由传统的“产供销”变为新的“销供产”。


与山东、广东、福建这样的沿海省份相比,早些年,我们的某些产业缺乏前瞻性的谋划、规划,缺乏对大市场消费趋势的应对能力,这,大概就是不折不扣的病根。


另外,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大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引领。



2006年前后,随着河南食品工业五大产业集群的兴起,一大批食品龙头企业也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时代都为之铭记的产业巨鲸。


但自2018年起,随着国家“三去一补”调控力度的加大和消费市场形势的变化,河南上规模的农业和食品企业普遍遭遇到由资金链断裂而引发“龙头斩”,至今仍未停息,并展现出难于痊愈的后遗症。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谈的第三个问题——正是这众多农业和食品龙头企业的倒伏和停摆,影响到河南食品工业在产业风口面前没有产生周期性增量收益,将一定的市场红利无奈地拱手让出。


我把这当作河南食品工业的某种局部性、暂时性“塌陷”,影响深远。


最起码,不少企业在漫长的重整期内,再生产、再扩张和持续经营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和影响,即便是像大用、永达、众品这样的企业拥有链多多、美基、鲜易这样的新兴业态和业务板块,最终也因为债务担保、产权归属等问题,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渴死”或“干死”在奔跑路上。



是“规律使然”,还是“产能出清”?这个问题,目前几乎已沦为无法破解的“魔咒”。


10多年来,河南食品工业的新生力量虽不断涌现,但多是特色产业上的单兵突破,能像双汇、三全、思念那样全品类发展、具有强大产业链带动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出现得还是有点太少;整个行业的代际传承、新老交替,还没有涌现出更多的年轻企业家领军人物。


这两年,一蹶不振的老企业似乎有点多了。枯木难以逢春,只能说明周围的气候和内在的生命力成了问题。




03/
为河南食品工业
绝地反击和U型反转,
提15条建言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随着“内卷”浪潮“卷”到一定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因而,“做强优势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这是我们在制造业领域秉持的一般发展方针。


近几年,许多省份都意识到挖掘传统制造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性。


比如山东,2021年除了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2%之外,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的增加值也同比增长13.4%和12.6%,几乎和该省高技术制造业两年平均增加值14.1%旗鼓相当。



同样,我们作为农业大省,也开始在这个传统大产业领域内多方面发力。


比如打造“中原农谷”,推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筹建种业集团、储备粮管理集团、农业投资集团,制定《绿色食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计划从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预制菜、数字赋能、品牌设计等六大方面的升级活动,全方位提升河南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


这也就是说,从种业研发、粮食生产到食品制造、餐桌供应,从农业产业化基础工作到投融资管理体制,有关方面都在付出空前的热情,并设定了令人期许的目标,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定然会加固河南粮食产业的“安全体系”,并彻底扭转河南食品工业疲软的发展态势。


这里面有一个认识论的事情需要澄清:田间地头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生产,与食品的精细加工看似一体化,实则分属两个产业范畴,前者需要政策扶持甚至资金补贴,后者则特别需要以市场化经营手段统筹,换句话说,一个基本上靠“政策”活着,另一个多从“市场”要效益,如果把这种理念和价值观搞混,那么,已经出现过的“龙头斩”现象,将仍会在我们身边接连发生。



当然,如果前者多一些市场竞争,后者多一些政策扶持,都是好事,关键在于二者都不能本末倒置。现在,河南农业和食品工业又面临一个巨大的风口,有关方面如何平衡相关资源要素投入的关系,将决定这个产业的未来。


我们又回归到了2006年前后的那个抉择点——河南食品工业,只能进,不能退!


建言一:


地方上要改变过去只注重招商引资做增量,而对既有的存量项目的经营困难视而不见甚至绕着走的做法,真正把后者当“富矿”深挖发展潜力。


许多地方特别是农区,农产品加工项目比比皆是,甚至成了主力,一个食品企业连着一个农业产业,一个农业产业富农于一方,但是,因为暂时的经营困境,它们有不少成了“不受待见的项目”。


其实,在当前万人助万企的大背景下,多利用市场和法律上的重整手段,多发挥政策层面的产业资本引导和财政、金融纾困作用,许多项目还是能够被盘活、被激活并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希望的。


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上的实际困难,将各种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帮助具有重整价值的企业尽快起死回生。


2006年,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


建言二:


不遗余力发掘市场中的好项目、好企业,重视既有的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重视以新品类、新模式、新理念为支撑的新兴食品龙头企业的生态圈与产业链建设,打造更多小巨人和独角兽。


河南食品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如果认真去找,还真的不少:驻马店尚品食品,双汇卧榻之旁的低温肉制品“加工专家”;


许昌世纪香食用菌,中国珍稀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第一品牌;


平顶山久星科技与平顶山农科院,向全国提供了60%以上的韭菜种子;


济源阳光兔业,中国第一大肉兔养殖基地……农业很神奇,只是其价值长期被低估和忽视。



我们看四川近几年崛起的特色食品产业和上市公司,多属此类。


现在要着重强调的是农业及食品领域具有独角兽气质的新型供应链企业,如蜜雪冰城、锅圈食汇、陈氏阳光、千味央厨、九多肉多,等等,这些企业都是构建“销供产”模式极为典型的企业,都发展出了各自强大的销售链、供应链和生产加工链,因而也成为市场整合功能极强的平台公司。


近几年,河南食品领域发生的战略投资事件,大多避开传统企业,而是围绕着这种具有强大供应链特征的企业打转,这充分说明了消费剧变时代它们在经营范式上的市场价值。


我们应鼓励更多的此种类型企业的涌现。它们是食品产业领域决胜未来的稀缺品。



建言三:


推动农业生产及食品工业领域内市场经营主体的数量的增加,以“五体共生”体系形成这些市场经营主体的合理、和谐分布,共同推动农业和食品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当前,以政府产业资本推动的农业及食品产业“基建体”(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大数据网、产业基金等)一“体”独大,民间“流量体”(农产品及食品物流、电商直播等)风起云涌。


但本应在“腰部”成为市场支撑的企业“产业体”(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链综合体)却显得有些萎靡不振,而基层“蚁族体”(小微企业、个体户、作坊)等则因疫情等问题,其流动性和活力也受到较大影响——两头大,中间细,整个经济体呈现哑铃式分布结构。


但优良的经济体结构应该是“中间粗、两头细”,“腰部”夯实了才能显得有劲,厚积薄发。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举措,无论是发力科研,还是推行大数据“新基建”、设立大农“试验区”,都是为产业的爆发性发展打基础。我们这样做,顺应了时代潮流。



建言四:


在存量产业上“补短板”,通过各种实际手段将“豫酒振兴”和河南油脂、乳业、茶、饮料、面及面制品产业集聚的优势发挥出来,在相关法规许可范围内激发出烟草产业的发展潜能。


“豫酒振兴”喊了那么多年,实在有些可惜和遗憾。


四川、山东成为食品强省,酒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产值、利税撑起令人半壁江山。


“豫酒振兴”,当下是缺少平台和抓手,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该彻底改换思路和做法的时候了(如何做,另文备述)。


同理,乳业、茶、面及面制品等,也要改变“小、散、乱”的局面,不下力气培育大龙头,还真不行。



建言五:


把“豫菜振兴”当作河南食品产业复兴的一大应用场景、销售渠道和平台抓手。


餐饮对食品产业的带动,不言而喻,川菜、湘菜代言四川、湖南的辣椒,信阳菜拉动信阳食材生产加工产业链,所产生的力量难以尽言。


豫菜如果能像“八大菜系”那样对外输出得好,那么,今天河南的某些特色农产品,也一定会随之身价倍增。


建言六:


改变“预制菜”“预制食品”一哄而上的跟随战略,超前研究、发现其中能结合地方优势的细分赛道,重点扶持工业流程成熟、行业标准完善的龙头企业做强,扶持具有技术门槛和“大单品”市场地位的小巨人企业做大;


促进酸辣粉、土豆粉、豆制品等更多速食类产品形成一个又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将各地“小吃”美食变成“大吃”产业。



建言七:


在筑牢大宗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生产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更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集群;


以期货、金融和电商、数字化等手段,助推这些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


建言八:


发挥地方产业资本和外来战略资本在农业产业化培育中的孵化器作用,拉近农业项目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距离,培育更多农业企业上市。


建言九:


多多培养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新生代企业家,弥补这个产业领域已经出现的传承断裂和青黄不接。


建言十:


继续加强农产业和食品工业的基础科研和顶层创意设计。


基础科研自不用说,种业、基因工程、“链主”企业实验室等,投入越大,惠及行业也越多;


关键是食品行业的创意设计,正符合“设计河南”的大战略,河南又不缺乏这方面的专家、人才、教育科研机构,只需整合而已。



广东东莞异军突起的食品创意包装产业,系拯救东莞城市转型的“功臣”之一,目前正引领中国食品产业界的创意设计风潮。此经验,可资为河南借鉴。


建言十一:


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食品工业发展铺好“高速公路”。


建言十二:


推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和食品工业的地域布局研究,围绕京广铁路和“米字形”交通体系,深化各个城市在食品产业上的产业分工和生态链接,真正让河南全省的食品工业形成政策指导和市场资源配置一盘棋。


建言十三:


在乡村产业振兴产业规划中,将农产品和食品产业的发展列为首当其冲的富民工程;


打造更多食品电商及直播基地,发展多元而丰富的食品文化,将郑州、漯河及更多县城培育成食品和餐饮网红城市,直接促进文旅、消费。



建言十四: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


大力推动种业集团、农业投资集团等大型产业资本平台的组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该产业领域,以可持续价值观推动该产业创新发展,以市场化力量引领该产业快速提升。


建言十五:


委托或组建专业机构,加强对食品产业的对标化、市场化、系统化研究,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前沿性、准确性参考。


这些建议都不是比较成熟的意见。兴之所至,惟愿抛砖引玉,引起方家的思考和探讨。不能再视而不见、讳疾忌医了。





04/

没有大创新、大举措,

河南食品工业就没有大进化、大发展


毋庸讳言,农业的大风口来了,食品产业发展的大机遇到了,河南,一连串的大动作背后,是目标和重托,是光荣与梦想,是中国农业和现代食品加工业的未来。


今天的食品工业,已不仅仅是纯粹的食品加工业,更是一二三产的融合体。


它横亘在田间地头和餐桌食堂之间,铺设出一条越走越宽广的路——事关“民以食为天”,事关“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乡村产业振兴。


当前,不少地方都在跑步进入数字化时代,但他们忘了,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广大农区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甚至还停留于农业产业化初期,这时候,以工业化手段老老实实做农业,发掘农业的精细加工价值,就是守住了根本,守住了财富的本源。



可我们又不能光吃过去积累下来的“老本”——“坐吃”,即会“山空”。


如果承认自2006年以来的15年间存在一个“轮回”的话,那么,有一个事实一定也会被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没有大举措、大创新,就没有大进化、大发展、大收获,和振奋人心的未来。


所以,要清醒,更要警醒。那么多人的餐桌摆在面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多做一些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健

荥阳人,工商管理硕士(MBA)
曾任《大河报》 首席记者、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宣传部副部长、
《企业观察家》杂志总编
现系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
河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



老乡,豫记最近有很多关于老家的活动想对您直播,但我们的关联视频号粉丝不够,烦请动动小手,关注一下“桐话河南”视频号呗~


推荐阅读

“塌陷”15年,豫东早该“补肾挺腰”了! 

全中国“吃香的喝辣的” ,还得靠河南! 



© THE END


豫记小秘书:salome1203(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96661121

政务合作:185152085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