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5研究生考编遭拒,只因专业名称多两个字?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期待它不再是大一变高四、期末胜高考,而真正是一种甜蜜的“选择苦恼”。


——方老师说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小贺(化名)在报考一家事业单位时:


因为专业名称中多了“领域”两个字,被认定为所学专业不符合报考条件,未能通过资格审核。


图片来源:光明网


据了解,小贺毕业证书上的专业为“法律(非法学)领域法律硕士”,而《**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中“法律类”专业只有“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律硕士(非法学)”等。


严格比对,小贺的专业多了“领域”两字,不符合“法律类”的要求。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有类似经历的网友不少,有的岗位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的毕业生就不行;有的要求“机电一体化”,那么“机电一体化工程”就不行;有的要求“建筑施工技术与土木工程技术”,那么“建筑工程技术”就不行……


而这背后原因之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单位招聘的依据名录,并没有完全对标,专业设置相对变动度高些;


以及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提供发掘兴趣所在的探索,许多高校都采取了“大类招生”的模式。


1

“大类招生”是趋势?


“大类招生”是指按专业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照一个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比如南京大学“人文艺术传播类”的全日制本科生可以在第二学期结束后,申请进入历史学院、哲学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官网


NO.1

近九成“双一流”高校

实行“大类招生”


通过“大类招生”实现专业分流,由来已久。


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专业教育,被视为“大类招生”本土化探索的开端


2017年,清华大学宣布“打破院系壁垒,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整合为16大类。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官网


随着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改革的趋势,“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众多高校采用。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者的研究统计,2014 年,“211”“985”高校开展大类招生的比例为 64.6% 和 74.4%。


到了 2020 年,除军事院校外的 134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共有115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比 85.82%


图片来源:网易读数


NO.2

“厚基础、宽口径”,

选择多但跨度大


目前,我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按学科大类招生、按院(系)招生、以实验班、基地班或成立专门学院招生。


这些模式相比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可选择空间更大,有利于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学生进入大学后,经过1-2年的跨专业培养,可以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需求,选择学习哪个细分专业,能有效减少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


同时,这些模式还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提高生源质量,暂时缓解所谓的“冷门”和“热门”专业问题。


图片:各“试验班”所包含的专业数量(图源:网易读数)


在一项由北京科技大学学者开展的研究中,通过匿名调查2019年近1400名本科生,发现学生对“大类招生”的评价不一:


94% 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专业选择权;


73%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可以减少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


50%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能够使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了解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而发现并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此外,关于分流前的通识教育:


一些教师觉得,由于第一年没有接触到专业教育,学生到了大二还是“半桶水”。


而学生也对繁重的通识课程感到痛苦,认为很多知识在分流后根本用不上。


图片来源:网易读数


2

专业分流堪比“二次招生”?


太细太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过于宽泛的专业选择,也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打通院系壁垒后,怎么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以及上什么课成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划分标准不清晰”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隐患,都会在专业分流时暴露出来。


NO.1

专业分流的结果,

决定“吃粥还是吃肉”?


按照“大类“招进来,1-2年后再划分到具体的专业。这种招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不确定性——专业、班级、导师、毕业方向等,这些都需要等专业分流后才能确定。


这些不确定性加剧了学生和学校双方的不适应。虽然“按大类、宽口径”的招生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选择机会,但是一些高校因为专业跨度过大,引发了不少争议。


以中山大学为例,该校在2021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政策,这个政策仅维持了一年便因“大类招生口径过宽”而进行调整。


据官方公开的信息,像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这类专业被归为“计算机类”。


这意味着,在进行专业分流时,有些同学会如愿进入“计算机”领域,而有些同学则可能被迫选择土木工程专业。


图片:中山大学2021年招生大类(含计划)及分流专业

(来源:官网截图)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届本科毕业生10大高薪专业,几乎都被与IT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占领。相比之下,土木工程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分流到“计算机”还是“土木”?网友对此评论:“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不确定,成则皆大欢喜,败则满盘皆输。”


图片:《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披露

(来源:中国网)


在一些人看来,大类招生将“热门、冷门、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都放在一起分流,就像是“捆绑销售”,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众多细分专业的选择时感到困惑。


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紧密相连,但由于许多同学不了解专业分流的详细规定,导致他们的选择空间受限,专业分流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吃粥还是吃肉”。


NO.2

专业分流出现“马太效应”?


在学生心目中,专业不仅存在“喜欢”和“不喜欢”的差异,还存在“热门”和“冷门”的分野。由于大类招生“捆绑打包”的性质,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趋热避冷的两极分化现象愈发明显。


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实则是“二次招生”,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竞争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各个专业之间。


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而较少有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冷门专业。这使得热门专业变得更加热门,而冷门专业则更加冷门。


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即热门优势专业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生源。



因此,有些高校教授对大类招生能否真正带来好的生源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由于同一大类的不同专业存在强弱和冷热的差异,在专业分流环节中:


偏弱或偏冷门的专业只能分到那些热门专业和优势学科挑选后剩下的学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想来这个专业但成绩不够好的学生”。


一位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的老师表示,他所在的大类在第一年进行专业分流时,分流到某冷门专业的学生里,仅有1/5左右把它作为第一志愿。

3


大一卷成高四,期末胜高考?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确定专业分流依据时,虽然是按照“志愿优先”的原则,但是面对有限的名额,通常最终得以“综合成绩”作为衡量标准。


由于学生考入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大类的高考成绩往往相差不大,所以大一成绩就成了专业分流的最主要依据。


图片:重庆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法学新闻类)大类分流原则


2022年,《南方周末》曾报道:一名志愿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因 0.1 分之差,被调剂到了“信息管理”这个传统工科专业,与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


与此同时,也有同学在大类招生中获得很大的自由度,能够在分流中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掌握未来主动权。



于是为了能够在专业分流时进入心仪的专业,大一学生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绩点。


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必修课程的学习上,以期在分流时取得有竞争力的分数排名。


图片:某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期末考试安排


这种机制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大类招生“年年期末胜高考”、“看到大类赶紧跑”的吐槽。


一些同学为了绩点“刷分”,倾向于选择给分高的任课老师和课程,这种“目标明确”的做法流行在面临专业分流的学生之间。


陈同学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同学提交了2万字的课程论文,而老师要求的字数仅为4000字左右。其他同学为了提高线上课程的平均成绩,每个单元会多刷3-4遍测试题。


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陈同学也不敢懈怠。为了西方文化通论这门专业课,他将老师的讲解全程录音,回到寝室后再花一个半小时重新巩固一遍。


图片:陈同学超额完成作业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大类招生给予了学生,摸索自己兴趣和适合的路的一定自由。


同时也需要从招生、培养、分流三个环节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双赢;


在学生的志趣能力、高校专业布局和社会需求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当然,大类招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不断适时调整、灵活应对,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也期待,它对学生们来说,不再是大一变高四、期末胜高考,而真正是一种甜蜜的“选择苦恼”。


参考资料:

1、光明网-因为专业名称遭拒,不妨开展一次专业梳理 | 光明网评论员

2、真实故事计划-专业分流,愁坏985高校新生

3、网易读数-大一变高四,专业分流卷哭大学生

4、科技日报-不分具体专业按大类招生高招新模式怎么就成了“陷阱”

5、南方周末-进退大类招生,忐忑专业分流

6、赵韩强,陈龙.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02):67-71.

7、尹兆华.我国高校大类招生的困局与解困[J].中国考试,2021(01):47-51.

8、谭颖芳,张悦.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81-91.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专业分流?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更多好看的

第一代“反内卷先锋”:我那天赋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硕士?
他曾任三所985校长,子女“文理医”各展所长,两个在北大工作?
北京顶尖中学的另类历史课,网友:我要上过就没内卷压力了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