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带娃旅游花费上万,退掉钢琴班,这届父母教育投入更看性价比?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评价孩子的标准是多元的,童年活动也是多样的,当不盲目积累所谓的童年竞争资本,孩子反而会积累真正的人生资本。


——方老师说




春节假期结束,不少带娃旅行的家庭花费上万,甚至有家庭因高价返程机票被困出游地,像三亚返程的机票,已经涨至万元。



带娃旅行既是享受假期,也是带娃见世面的教育投入之一,成为很多家庭的必选项。


而聊到教育投入,这届家长开始衡量和思考:什么是孩子真正的童年竞争资本。


前阵子,“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美国普通中产”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世纪之初,《哈佛女孩刘亦婷》图书影响了无数家庭。刘亦婷父母在教育投入上,花了很大功夫。


可20多年后,人们发现这个当年备受推崇的女孩,也只是成为了一个普通人,大家开始衡量:大量的教育投入能否迎来孩子的“成功”人生,


开始思考:鸡娃梦是否该醒了?是否要挤进鸡娃赛道?



像最近,“钢琴热过气”、“钢琴崩盘”“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破碎的钢琴梦”成为热议话题。据光明网报道,如今的钢琴销量只有高峰期的15%。


2018年起,国内取消艺术特长生中考加分政策。在功利导向下,放弃钢琴也自然而然。毕竟从教育投入的角度考虑,一个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投在高性价比的地方。


只是,所谓高性价比的鸡娃赛道,真的能帮助孩子积累真正的童年竞争资本吗?在现在很多孩子大概率成为普通人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决定教育投入和选择,如何面对鸡娃心态?






01

鸡娃积累童年竞争资本


累娃更累家长

在普遍“内卷”的当下,鸡娃成为一个身不由己的选择。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家长“看到身边小朋友都在学”,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被落在竞技场之外。


李牧的孩子只有六岁半,刚刚进入一年级,他和妻子就已经为孩子安排满了,他自己也承认“孩子的周末基本上排满了,感觉小朋友都没有太多玩的时间”,但是,“好像其他孩子都在卷”,所以又不想轻易放弃。(豆瓣@better)



而这种“竞争化”还真不能只怪家长,这和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


相较上世纪而言,如今各个家庭物质水平整体明显提高、孩子数量相对减少,这就意味着家长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孩子的培养中。


同时,孩子数量的减少也意味着“失败”成本的提高,家长们的鸡娃和焦虑心态,也就自然而然。


挤入一些竞争赛道,确实可能会增加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概率。



但在“竞争化”背后,不止孩子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家长们的压力也陡然上升,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成本的提升。


当被问及为何要承受如此大压力来培养孩子时,她的答案是其他孩子都会参加,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的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据统计,一线城市中家庭教育负担率高达18.1%,二线城市和其他城镇的负担率同样不小,分别达到17.2%和12.4%。


一边是父母花大钱大力气投资教育,一边是孩子大概率成为“普通人”。从衡量性价比的角度看教育,鸡娃梦似乎是要碎了。

02

拼命鸡娃不确保孩子成功


成功和人生意义也不划等号

大量教育投入的鸡娃、甚至是盲目跟风鸡娃背后,是对所谓下一代成功的高期望。


像钢琴,过去很长时间里,因“容易在考试加分”“大家都学我也要学”等原因而受到很多家庭欢迎。


据某乐评人的统计,在2008-2018的十年间,我国生产和销售的钢琴量占到全球总量的70%以上;仅在2018年,我国就有3000多万琴童,而其他国家的琴童数量合计起来不到1000万。



在2001年,王乐的父母就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价钢琴,而这个价格,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工资。


当然,她家也不是个例,在他们居住的院子里,同龄的20多个孩子中就有将近10个在学钢琴。


当时,大家选择学钢琴的直接原因就是可以加分。


在这样的导向下,钢琴的学习过程也是十分枯燥而功利的。终于,在王乐升初中那一年,加分被取消了,母亲也不再要求她坚持学下去。


而近来,学钢琴的热潮已经渐渐消退。退潮的原因,除了不再加分之外,还有投入成本过高。


金钱之外,还有很多时间。父母不仅要陪孩子上课,还要在课余监督孩子。不仅家长喊累,孩子也十分痛苦,孩子逐渐机械化,感受不到一丝快乐。


而这,只是鸡娃的一个切面呈现。


拼命鸡娃,投入大量家庭资源,不足以确保孩子一定能成功,更不足以确保孩子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童年,拥有真正的人生资本。


鸡娃鸡到最后把娃鸡废了,前半生鸡娃,后半生带娃看心理医生,看淡了、有钱也不鸡娃了……这些逐渐成为家长圈中热议的话题。


当鸡娃鸡到最后可能不过是个普通人,家长们开始思考:


与其盲目跟风鸡娃,不如帮助孩子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03

找回初心


不在焦虑中迷失方向

能理解,当社会资源优先、竞争逐渐激烈,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培养上难免焦虑。


害怕孩子在内卷中被淘汰,甚至“过得还不如自己”。


郑洁一家就十分担心孩子“不如自己”。她本人是某省高考前50名,丈夫是顶尖985本硕毕业,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985毕业生,所以她对孩子的最低要求就是要上985。


只不过,孩子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似乎不强,于是她只能时刻盯着孩子学习,有一个周末,她因为出差没能盯住孩子,她就十分自责:“我一走,孩子一个周末又耽误了。”



只不过,几年下来,“盯梢”的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孩子的自主性没有明显提升,郑洁的预期也不再是985,而是开始担心起孩子能否上一个大学。


这也不仅仅是东亚家长的痛,哪怕在所谓以“快乐教育”闻名的美国,家长们也同样不轻松,甚至“卷”的更多,正如《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中所说:


“没人会拒绝基于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没有人会冒险不给孩子报名竞争性活动,尤其是当孩子们的所有同学每时每刻都在为赢而战的时候。”



然而,观察很多相似的例子,不难发现这样一通操作下来,教育成本上去了,孩子的成绩却不一定有明显起色,反而还丧失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找寻个人兴趣点的最佳机会。


所以,家长们与其关注自家孩子与其他家孩子的成绩高低或是奖项多少,不如静下心想想如何如何发掘自家孩子的可能性,如美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所言:


“与其把整个童年看作一个规划,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自助餐。在自助餐会上,你可以品尝许多菜肴,然后回去取更多你喜欢的菜。我计划用享用自助餐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课余时间:孩子们应该品尝许多不同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出他们的最爱。”


放下焦虑不容易,但时不时看看他者,或许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些。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家庭的教育氛围令人印象深刻。在那里,竞争并不是悬在每个家庭头上的剑,反倒是大家一致避免强加给孩子的东西。


在那里,比起强调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希望孩子们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这个闪光点不是成绩单上的一个个数字,它可以是合作能力,也可以是善良和勇敢,评价孩子的维度是十分多元的。


要在内卷的当下,保持这样的心态固然不是易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培养孩子的初心是什么。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是只能以所谓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评价,不是只有一套固定的培养模式。


孩子最后可能依然不过是个普通人,但区别在于,ta是个怎样的普通人。


参考:

[1]三联生活周刊: 在中国,钢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2]人物: 中产梦醒,钢琴崩盘

[3]人物: 好的童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4]《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


今年成史上最火爆春节旅游假期

旅游管理专业支棱起来了!


每日互动

你家娃今年寒假活动都有些啥?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大学生还在靠做家务维系亲情,小孩姐已经将生意做大到:挣够压岁钱了?校园春晚抽“免寒假作业奖”,学生:啊哈哈~摊上00后教师笑啦~除夕前夜,走完5年家访路,她看到二本学生家庭被忽视的教育资源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