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批已经开学的学生:开吧开吧,我现在强得可怕

新东方方老师 新东方教育 2024-03-31

当《不想开学》纪录片纷纷上演,他们强势加入开学档。


——方老师说




最早一批高校,已经开学了,最早一批大学生,已经到校了。


当大家还在痛苦地不想开学,疯狂加购“爱因斯坦的脑子”时,他们不迷信赛博玄学,不拜佛上香,随地大小学。



是他们天生爱学习吗?是他们自律能力强吗?


谁不是一学一个不吱声,搁谁身上不是:谁爱学谁学啊。


无它,和开工摸鱼一个道理,无非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偷渡,利用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让大脑猝不及防。



01

论见缝插针

各个针学家


吃饭时间不能浪费,打开抖音下下饭,二十分钟轻松读完八本书


排队时间不能浪费,小红书动动手指,专业术语三十秒拿捏


运动时间不能浪费,B站视频N合1,英语单词跟着帕梅拉蹦;


手机壳上附词典,厕所卷纸还有单词印花,随时随地背一背……



这种将零散的、原本没有任何计划的时间片段加以利用,“见缝插针”的学习方式,让现在的大学生们痴迷。


不过痴迷背后,来自对于碎片时间的焦虑。


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极大丰富、知识壁垒极其薄弱的时代。


也正因如此,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量与随取随拿的便利暗示,大家有时会陷入知识学习上的迷惘与混乱,在仿若知识自助餐厅的学习场景里,开始饥不择食。


另外,大家越来越常觉得,一天天的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时间就过去了。


困在一个又一个任务中,被checklist划分得支离破碎。


于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普遍性竞争中,当大部头的时间利用达到极致,碎片时间便成为时间海绵中宝贵的余水,每个人都想见缝插针“努力挤一挤”,钻研成针学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数据显示:


当代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方式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整体较高,行为倾向上表现很积极,超半数倾向于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


其中,碎片化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知识类的包括语言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驾照等应试类考试知识,生活保健、科普、百科类知识,提升外在形象与气质的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的知识,理财、投资类知识和本专业的知识等;动作技能类的包括球类运动、健身、舞蹈、绘画等。


不过针学家,还是真学家,此处,还是要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02

哪怕是真的饿了

还是得吃点细糠


“一个老奶奶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泰坦尼克号上与贫穷但善良的艺术家的风流往事。——《泰坦尼克号》”


“一个没鼻子的老年反派和一个额头上有闪电标记的少年主角的斗争故事。——《哈利波特》”


油管上关于电影的一句话玩梗,一本百万字的巨著总结成一句话,流行程度不亚于小美小帅电影解说。


愈发忙碌的现代化生活,也让人们投入大块时间学习的行为愈发奢侈。面对着繁杂信息和紧凑时间的冲突,此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确实极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但粗粮和细糠毕竟是不同的,未经深入思考的碎片化学习,很容易使得人们面对着过载的信息,落入混乱的知识体系陷阱之中,成为焦虑的“松鼠”。



知识选择的杂流促成了知识涉猎的内卷,大家都在疯狂地学习杂乱的知识,拼命在自己的身上叠加能力标签。


像松鼠囤积粮食一样焦虑地不断攒不断攒,到最后,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但当真的有人问你:“嗨,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豆瓣小组“我发现个规律”中,也有不少组员意识到,碎片化工具看似让自己更方便地摄入更多信息,但反而降低了自己做事情的效率和记忆力。时间究竟是怎么过去的,自己也想不起来。



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但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


因为他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缺少与既有知识体系联结的信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来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焦虑的蔓延。


碎片化学习的成就可以带来“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有时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


03

不学不行,学也不行

到底要怎样?


有人可能会说:要求这么高!学习还问题这么多?我不学了!


各位针学家等等,一盏灯一支笔都能创造奇迹,利用碎片化时间系统地学习知识,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用碎片式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大厦,其实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浸入式学习的必要性不可替代,“碎片化学习”也自有其作用。


NO.1

尽可能减少十分钟碎片时间


“如何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第一步,反而是尽可能减少碎片时间。


如答主朱聿欣所说,碎片时间在我们生活中越多,说明我们的精力越分散,我们被干扰的情况会重复出现,这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效率会大大降低,错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却已悄然间把能量消耗在没什么用的地方。


一般而言,系统化地做好一件事最基本的时间块应该是三十分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好尽可能长的碎片时间,比如十分钟到三十分钟的范畴。


NO.2

建立联系和脉络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


在碎片化学习后,接近一半的人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大部分只能简单记忆,有印象”,能够把知识“整合为实用的整体,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的人数比例不到5%。


学习的本质之一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用碎片化的知识,尽可能构建体系化的知识网。把新学的知识装进已有的知识网,把已有的知识装进新的知识网。



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成为你的“知识体系”。


否则盲目追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本质上是通过“压榨”消化知识的时间来实现的,眼睛懂了,但大脑没懂。


NO.3

输出倒逼输入


任何知识只有真正被内化了,才是属于自己的。而“做中学”,用输出倒逼输入,就是最好的内化。



你可以做读书笔记、导图等等,没有任何体量限制地碎片化产出即可,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


而且一个完整的学习节奏,包括五部分时间,分别是:学习时间、反思时间、练习时间、放空时间、回顾时间。 


学习时间的输入只完成了五分之一,在反思、练习、放空、回顾等剩下五分之四里,都需要输出。



面对着生活、就业压力,学习作为一件“永远正确”的事,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选择题中最有潜力、能提升安全感的选择。


当觉得自己有在进步,对未来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与忧虑或许也能有所缓解,可以在不确定中用碎片化学习对冲迷茫,不过当你听到:


“把你一天的碎片时间加起来,有完整的2个小时”“利用好你的碎片时间,就能一个月读完8本书”,并附加上一些与同龄人比较的制造焦虑感的话术——“你的同龄人,都在利用碎片时间偷偷逆袭”“别人偷懒你开挂,你不王炸谁王炸”等等时;

别被带跑偏了,过度仰仗碎片时间,可能反而会让你成为一个碎片化的人。


社会学家项飚曾经用“蜂鸟”这一隐喻来形容焦虑的青年——就像蜂鸟一样疯狂地挥动着翅膀,只是为了在空中停留,不能有哪怕一秒钟的放松,不然就会掉下去。


这是学习最便捷的时代,也是学习最让人焦虑的时代。


只有使用者才能真正决定工具的好恶,拥有碎片化的时间,失去了完整的自己,这破碎感,不要也罢~


钱学森之子

学神人设背后的教育是?


每日互动

你开学了嘛?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让人日赚200万,Sora背后团队曝光,证明学历≠能力春节带娃旅游花费上万,退掉钢琴班,这届父母教育投入更看性价比?大学生还在靠做家务维系亲情,小孩姐已经将生意做大到:挣够压岁钱了?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