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4)

贾旭东 贾语箴言 2023-05-24



编者按: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美国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被认为是最适于进行理论构建的方法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护理学和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学派。
贾旭东教授是国内工商管理学界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参见:扎根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与应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多次应国内高校或学术会议邀请,通过工作坊、专题讲座、会议报告等形式介绍、传授扎根理论,推动和促进了该方法在中国管理学界的运用(参见:扎根理论之所非“扎根理论之所非”一文讲解分享)。
贾旭东教授于2010、2016、2018年在著名学术期刊《管理学报》先后发表三篇有关扎根理论的代表性论文,被誉为“扎根三部曲”,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研究生学习扎根理论的必读文献。我们将“扎根三部曲”摘要连载,以飨读者。


本文摘自发表于《管理学报》2010年第5期的《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一文(此文名列《管理学报》2010-2019年高被引论文TOP3,详见:一键获取《管理学报》高被引文献TOP20(2010-2019年)),作者:贾旭东、谭新辉,分四次刊发。

 

前文回顾: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1)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2)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3)



经典扎根理论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囿于篇幅,本文只能将经典扎根理论与几种主要的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比较。

(1)经典扎根理论与案例研究。经典扎根理论与案例研究方法关系最为密切,也常使初学者困惑。笔者认为,二者既关系密切又大不相同:其相近之处在于,运用经典扎根理论也要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这与案例研究方法非常相似,而且经典扎根理论是一种“不断比较”的方法,需要在不同案例之间进行比较,这与多案例比较研究非常类似,但是,经典扎根理论一再强调自己是一种方法论而非仅仅是研究方法,即便从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看,也与案例研究有诸多差异:①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理论,这一点非常明确,而案例研究方法既可用于构建理论也可用于验证理论;②经典扎根理论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完善的资料分析技术,而案例研究方法虽然有时也会采用文本分析等类似的技术,但却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过程,其技术和方法的运用更多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把握;③虽对所研究案例的典型性要求相似,但经典扎根理论只有在研究刚开始时是根据研究计划选取案例的,即进行目的性抽样,而以后的案例都完全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及数据分析的结果来选取,即进行理论性抽样,这与案例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时就选定案例有根本的不同;④对经典扎根理论来说,一切都是数据,因而其数据类型极其多样,数据来源极其广泛,不一定仅来源于案例,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数据则一定来源于所研究的案例。

(2)经典扎根理论与田野研究。笔者认为,扎根理论就是一种田野研究,因为其核心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深入田野即深入情境的研究。田野研究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定性与定量在内更多的研究方法,而其研究目的也多种多样,不一定必须以建构理论为导向。换言之,扎根理论可以被理解为田野研究的一种,只不过其目的是通过规范的田野研究方法和程序构建理论。

(3)经典扎根理论与叙事研究。叙事研究也是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深入情境地观察和描述研究对象方面,叙事研究与经典扎根理论有相同之处,但叙事研究的目的更多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和情境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来提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或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解释性理解,不一定要从中构建理论,这与扎根理论又大不相同。


无疑,经典扎根理论是一种优秀的定性研究方法论,但任何方法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经典扎根理论也不例外。

经典扎根理论要求理论构建一定要扎根于研究情境,特别强调研究者在进入研究情境时以及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客观性,避免任何主观的干扰,这使得经典扎根理论的科学性大大提高,而且,相对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经典扎根理论的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这一点也毋庸置疑。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任何研究者都难以保证绝对的客观,即便在其进入研究情境时能做到不先入为主,但其脑海中也绝非一片空白,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必然反映在其思维中,使其在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时抱有各种各样的主观认识。另外,资料的编码过程也难以完全保证客观,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样的数据进行编码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概括出不同的概念乃至构建出不同的理论,这既与研究者理论敏感性的高低有关,也与研究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有关,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

很显然,高度重视和强调客观却又难以完全避免主观的影响,这是经典扎根理论最大的困扰,也为其带来了最大的不足:运用该研究方法较难进行团队合作,在研究中,如果由不同的研究者分别进行数据处理则难度很大。由于理论敏感性不同,对数据的理解不一,编码过程将受到多个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更加无法保证客观,得到的概念和范畴可能大不相同,最终理论的构建也可能面临极大的困难。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运用经典扎根理论进行中国管理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必要对其方法本身进行完善和创新。


虽然在方法和操作层面有很多争论,也有一些不足,但这些都无法掩盖经典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定性研究方法论的优势以及对中国管理研究的适用性,其精髓就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扎根现实、理论源于实践的学术精神。笔者将这种精神命名为:“扎根精神”。能够最深刻、最生动地诠释这种“扎根精神”的是管理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从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针对工人工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系列研究,历时8年,共分4个阶段。第1阶段为历时近3年的照明实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效率理论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因素,于是研究者根据该理论提出了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2年多的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显著影响,研究者对此茫然无措。

从1927年起,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为首的研究团队接手该研究,开始了霍桑实验的第2阶段——历时2年多的福利实验。实验目的是按照当时已有的理论来验证福利待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发现,福利待遇的高低和产量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此时,研究小组根据已有理论提出的假设全部被现实数据所否定,这说明,原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眼前的现实,实验再次陷入困境。

按照计划,实验的第3阶段是对工人的访谈,原计划是要工人回答有关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问题,但访谈在进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工人对研究小组预设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与调查者预想的完全不同。

幸亏梅奥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调整,即废止原有访谈计划,进行完全开放的访谈:不规定访谈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1~1.5小时,研究者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意见和思想。正是这一意外情况的出现和研究方式的调整挽救了霍桑实验,更使之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梅奥从中发现了“人际关系”这一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由此,使第4阶段的群体实验也获得了圆满成功——梅奥又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从而圆满完成了历时8年的霍桑实验,突破了原有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人”假设,后来在此次实验的基础上开创了管理的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理论,被称为管理发展史上继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之后的又一里程碑。

纵观霍桑实验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在研究第3阶段放弃先入为主的前提假设,以开放式访谈倾听当事者的心声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正是通过这种研究方式,新的研究问题得以自然出现,并激发了研究者的理论思考,才有了重大理论发现。虽然当时扎根理论还远未诞生,但梅奥在霍桑实验中研究方法的调整却暗合了“扎根精神”——让研究问题和理论自然涌现。由此,霍桑实验的成功充分证明,经典扎根理论有助于在新的情境下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并做出新的理论贡献,正是弥补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中方法论缺陷的一剂良药。

总之,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发现中国管理情境中新的问题或新的现象,得出真正扎根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其强调概念化和抽象化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出管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建构规范的理论;其规范的研究步骤和方法正是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指导的我国管理研究所迫切需要的,必将为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经典扎根理论能够有效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有助于提高我国管理学界的研究水平。由此,在管理学研究中大力推广和运用经典扎根理论对中国管理学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管理学者如能充分掌握和运用该方法进行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研究必将为人类的管理知识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全文将分4次刊发,此为第4篇,敬请持续关注贾旭东教授个人微信号“贾语箴言”,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1)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2)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3)

参考文献
[1] 郭重庆.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J]. 管理学报, 2008, 5(3): 320~322.
[2] 谭劲松. 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 管理世界, 2006(2): 71~ 79.
[3] 谭劲松. 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讨论[J]. 管理世界, 2007(1): 81~ 91.
[4] 薛求知, 朱吉庆. 科学与人文: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分歧与融合[J]. 学术研究, 2006(7): 5~11.
[5] 李海舰. 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创新[J]. 经济学家茶座, 2006(2): 45~56.
[6] 王京生, 王争艳, 陈会昌. 对定性研究的重新评价[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 46~50.
[7] 牛美丽. 公共行政学观照下的定性研究方法[J].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3): 76~79.
[8] 张梦中, 霍哲 M. 定性研究方法总论[J]. 中国行政管理, 2001(11): 39~42.
[9] 徐淑英, 刘忠明. 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 许德音, 周长辉.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 管理世界, 2004(5): 76~87.
[11] GLASER B G,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 Chicago: Aldine, 1967.
[12] STRAUSS A, CORBIN J.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7.
[13] GLASER B G.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 Mill Valley, C A: Sociology Press, 1978.
[14] STRAUS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5] 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 New bury Park, C A: Sage, 1990.
[16] GLASER B. Basics of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 Mill Valley, CA : Sociology Press, 1992.
[17] 徐宗国. 扎根理论研究法——渊源,原则,技术与涵义[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94(4): 194~221.
[18] DENZIN Y, LINCOLN S. Hand 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4.
[19] 冯生尧, 谢瑶妮. 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 2001(6): 51~53.
[20] GLASER B, STRAUSS A. Time for Dying[M]. Chicago: Aldine, 1968.
[21] CHARMAZ K. Grounded Theory [M] //SMITH JA, HARRE R, LANGEN HOVEL. 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 London: Sage, 1995 : 27~49 .
[22] CHARMAZ K.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6.
[23] GLASER B G.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J/OL].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2002, 3(3): Art. 12. http://nbnresolving.de/urn:nbn:de:0114fqs0203125.
[24] SUDDABY R. From the Editors: 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33~642.
[25] SHAH S K, CORLEY K G. Building Better Theory by Bridging th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Divid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8): 1825~1835 .
[26] GLASER B. Grounded Theory: 1984-1994[M]. Mill Valley: Sociology Press, 1995.
[27] GLASER B G. Doing Grounded Theory: Issues and Discussions[M]. 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 1998.
[28] GLASER B G. The Grounded Theory Perspective: Conceptualization Contrasted with Description[M]. 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 2001.
[29] GLASER B G. The Grounded Theory Perspective II: Conceptualization Contrasted with Description[M]. 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 2003.
[30] GLASER B G. The Grounded Theory Perspective III: Theoretical Coding[M]. Mill Valley: Sociology Press, 2005.
[31] GLASER B G. Doing Formal Grounded Theory: A Proposal[M]. Mill Valley: Sociology Press, 2007.
[32] EAVES. A Synthesis Technique for Grounded Theory Data Analysi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1, 35( 5): 654~663 .
[33] MELIA K M. Rediscocering Glaser[J].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th, 1996, 6(3): 368~378.
[34] 斯特劳斯 A, 科宾 J . 质性研究概论[M]. 徐宗国, 译. 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 1997.
[35] 王锡苓.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3): 76~80.
[36] 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 , 2007(4): 90~94.
[37] 张敬伟, 马东俊.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2): 115~117.
[38] 仓平, 王素芬.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以同济大学建筑规划产业集群为例 [ J].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9(2): 115~124.
[39] 李志刚, 李兴旺. 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 管理科学, 2006, 19(3): 2~7.
[40] 任征, 朱怀意, 关涛, 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临时性组织模型[J].阴山学刊, 2005(5): 106~ 109.
[41] 韩炜.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战略定位探讨[J]. 现代财经, 2008(10): 38~42.
[42] 于建原, 李清政. 应用“扎根理论”对营销假说的验证[J]. 财贸经济, 2007(11): 65~70.
[43] 李志刚, 王迎军. 继承式裂变创业的扎根理论方法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2): 68~72.
[44] 邓文君.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业人员跨文化敏感性研究[D]. 浙江大学理学院, 2006 : 1~98.
[45] GLASER B, HOLTON J. Basic Social Processes[J]. The Grounded Theory Review , 2005, 4(3): 1~27.
[46]牛美丽. 专栏导语[J]. 公共行政评论, 2008(3): 19~22 .

作者简介


《自在禅修》、《禅道太极》创始人、首席导师:贾旭东 教授
学修践行传统文化逾30年,以儒处世,以道修身,以释明心《禅道太极》创始人《自在禅修》创始人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儒商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粤秀书院特聘国学专家深圳孔子滙特聘国学专家“26国学网”特聘专家、国学推广大使“中国管理50人”成员《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 贾旭东,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EMBA/MBA导师,国内知名管理专家,“中国管理50人”成员,《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学术期刊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专家、广东省企业培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学术界倡导“扎根精神”,提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管理‘三元’模型”、“管理‘三界’互动模型”等学术观点,出版著作12部。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曾任美即控股战略顾问兼运营总监,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培训。
贾旭东教授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极践行与传播者,儒释道同修、禅净密合参逾30年,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儒商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粤秀书院、深圳孔子滙、“26国学网”等机构特聘国学专家。
近年来精心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轻松自在国学课》,包括在线音频理论课程“轻松5课”和集禅、道、太极之精华的线下实修课程:《禅道太极》、《自在禅修》(已获国家版权,登记号:粤作登字-2018-L-00001733、1734),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宁波、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办班近40期,以报道著名科学家而闻名的国家级科学期刊《科学中国人》(2019年第5期上)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贾旭东将传统的身心修养方法科学化、现代化、生活化,以现代方式向现代人传授传统文化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弘扬与传承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附:

热烈祝贺!贾旭东教授登上国家级科学期刊!

人民日报官方杂志《人民周刊》对贾旭东老师的报道——贾旭东:跨界学者的求真之路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