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形资产处置时不需要通过“无形资产清理”来进行?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承上启下的中转站讲为什么固定资产处置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来进行。
有的小伙伴看到无形资产处置时会很困惑,为什么无形资产处置不用通过“无形资产清理”来进行。
原因有两点:
1.无形资产本身数量少。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这些的特点是金额大,数量少。
比如专利权,一家公司能有几项重要专利?
比如商标权,一家公司能买几个商标?
比如特许权,一家公司又能代理多少家企业的产品?
而固定资产就不同了,大到厂房设备,小到员工使用的每台电脑,可以说都属于固定资产。
一家公司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固定资产,但大概率不会有成千上万个无形资产。
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期望值的问题。
每个月需要处置的资产=每个月的资产总额*报废/处置的概率。
即使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被处置的概率相同,每个月需要处置的无形资产也会远小于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
毕竟概率在庞大的基数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因为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数量多,所以一对一定向处理和做账是很繁琐的,所以干脆设置一个中转账户,把要处置的固定资产统一打包归集在“固定资产清理”中,这些打包的资产能换回多少经济利益,有多少损失统一核算。
比如说这个月要报废100台电脑和20台设备,这每一台电脑和设备刚买来时都是有唯一的固定资产标签的,在系统中也都是单独入账的,但处置的时候,有必要一个一个去询价处置吗?
当然没有,必然是统一打包处置,对方给个总的打包价。
这个不理解的,可以脑补一下搬家处理杂物时是如何跟收废品的爷爷打交道的。
既然处置时都是直接打包处置,做账也就顺其自然,用“固定资产清理”这个大箩筐统一处理。
无形资产就不一样了,因为金额大,数量少,处置时也不可能打包处置,所以一对一定向做账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
就像存货中的“个别计价法”,特别适用于差异化强、金额大的项目。
2.无形资产处置过程比较简单
无形资产的处置,一纸过户协议就能搞定,找到下家分分钟就能搞定,从准备处置到结束处置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
固定资产的处置,比如说机器设备,需要拆卸、运输,可能还涉及到安装,流程复杂,清理的时间比较长,从准备处置到结束处置可能要涉及多个月份。
而会计做账是以月为单位的。
如果固定资产处置不设置“固定资产清理”这个中转科目,等处置完成时才入账,那就无法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处置状态,一项固定资产可能早已进入处置流程了,但因为没有中转科目,还趴在账上继续计提折旧呢。
无形资产因为处置起来短平快(我没有在影射什么),等处置结束后再做账完全来得及,也就不需要再设置一个“无形资产清理”的中转项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