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川论坛——当代世界产业政策2021研讨会”在深圳圆满落幕

GBA Review 大湾区评论 2022-03-21

2021年10月24日,“百川论坛——当代世界产业政策2021研讨会”在深圳龙岗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暨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这场纵观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盛会,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目光,并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领导、深圳市龙岗区领导、深圳市企业界代表及社会各界媒体的鼎力支持。研讨会汇聚了近百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并邀请到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社科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其它各领域的专家前来与会。嘉宾们带来了精彩而深刻的主题演讲,为探讨和评估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政策的重大变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旨在通过理性讨论和思想碰撞,共同解析中国政府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政策,把脉新冠疫情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领域的竞合关系新变化,关注热点问题对产业政策新形势的影响,从而理清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矛盾和挑战,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路径。


论坛共设置七个议题,并通过“四大主题”和“三大区域”依次展开。首先将目光聚焦于近期国际上的四大热门议题——“新冠疫情”、“中美技术标准制定竞争”、“半导体产业链国际布局新动向”,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


首个议题“新冠疫情对各国产业政策的影响”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主持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贺俊研究员率先为我们分享了“面向制造强国的中国产业政策”这一主题,他认为“过去中国是制造大国,未来中国是制造强国”,而成为制造强国有两个要素——既要“安全”,还要足够“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朱华晟教授则将自己在地理学当中对产业的观察跟大家分享,带来以“新冠疫情下中外产业创新政策动向比较——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为主题的演讲,分享了他从微观的角度看一个宏观政策走向问题的研究。“后疫情时期日韩数字经济政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蒋媛媛副研究员的演讲主题,她从数字经济领域入手,探讨了后疫情时期日韩两国的政策制定状况,以及中日韩三国在此领域的产业合作和政策创新的情况。


议题一:新冠疫情对各国产业政策的影响


第二个议题“中美竞争新前沿:技术标准制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的宋新宁教授主持评议。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史本叶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中美科技竞争: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表现”这一主题,他提到2020年外交政策有一个说法,即中美之间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从中美科技竞争来看,如果底层是体系之争,那么在顶层就是技术标准之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亢梅玲副教授则探讨了“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化机制及其现实挑战”这一主题,通过数据和模型来看高科技产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特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芳博士则聚焦“中美在低碳能源创新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她从技术创新、国家研发投资等角度分析了中美在此领域中的竞争与潜在的合作机会。


议题二:中美竞争新前沿:技术标准制定


近年来,中美两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突出,其中半导体产业无疑处在核心和关键的位置,因此第三个议题“半导体产业链国际布局新动向: 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议题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教授主持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陈晓东研究员,以“产业链安全可控:地缘政治经济视角”为题发表演讲,他将产业链安全的未来发展方向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要突破核高基;二是体制和合力;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核心增长极和集群之间的协同;五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六是规则的衔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段啸林博士,就“近十年来中国稀土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这个主题,从世界稀土的储量分布、国家政策和国际市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Anton Malkin博士,以“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机会和制约因素:技术周期、地缘经济学和政策选择”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封杀,确实对中国带来挑战,但也为中国公司进入半导体行业更先进的领域创造了机会。


议题三:半导体产业链国际布局新动向: 

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四个议题聚焦近期热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并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袁冉东博士主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教授首先通过“碳中和技术体系及政策需求”这一主题,为我们解读了碳中和的背景、技术体系和产业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丁丁教授则为我们讲解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律规制”,分享了碳市场的政策发展与自下而上的立法进程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重点规则与内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黄平博士就“体用一源:如何构建具有生态文明内核的低碳产业政策”这一论题,为我们深度解析了生态文明这一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社会技术形态。


议题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


论坛还对三大国家和区域——美国、欧盟和日韩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首先,议题五聚焦“美国产业政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段啸林博士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科百人计划研究员耿曙教授,以“美国常保繁荣的秘密: 解析‘隐藏的发展型国家’”为题,为我们生动的解析了美国的产业政策,并指出了中国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俞晗之研究员,讨论了“新兴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并提出当前新兴生物技术的全球治理模式出现失灵,对于我国来说既是使命又是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戒骄研究员,带来主题为“从制造业看美国产业政策”的精彩演讲,为我们梳理了美国制造业政策的演变。


议题五:美国产业政策


议题六则关注“欧盟产业政策”,主持人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的何恬博士。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丁纯教授,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欧盟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定位成因与发展前景”,并分析了欧盟产业政策的困境和政策趋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副所)、 教授张茉楠研究员,分析了“欧盟战略主权下的产业政策动向”,探讨了欧盟战略主权的背景及表现,指出了欧盟产业政策的变化及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露馨博士的演讲“在发展与竞争之间:欧盟与美国科技产业政策的协调与冲突”,解读了欧盟与美国科技产业政策的演进逻辑,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美欧当今的科技产业政策。


议题六:欧盟产业政策


最后一个议题关注“日韩产业政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李杰博士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宋磊教授,讲解了“创新促进或能力构筑:日本产业政策的关键主题”,从理论到实践详细讲解了产业政策的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田正副研究员,展开了以“日本产业政策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的演讲,解析了日本产业政策逻辑的转变思路。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山东大学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研究基地(威海)主任李冬新副教授,分享了“新冠疫情背景下韩国产业政策的应对与革新”,通过对韩国当下经济现状、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的应对与革新和中韩产业合作的思考与展望为我们全方位地分析了韩国的产业政策全局。


议题七:日韩产业政策


论坛最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郝雨凡教授进行闭幕致辞。首先,郝雨凡教授代表高研院向所有前来参加“百川论坛——当代世界产业政策2021研讨会”的嘉宾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本次论坛是“充满智慧的、真知灼见的、收获匪浅的两天”


郝雨凡教授还指出,本次论坛是一个深层次的、理性的、逻辑的、有“新东西”产生的探讨和交流。研讨会涉及的内容不管是当下正火的数字化经济、产业链安全、碳中和等政策前沿,还是学术理论的创新,目的都是为了探讨出“中国模式”下的产业政策。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产业政策”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挑战时,该如何谋篇布局或者说进行合适的战略定位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格局不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避免造成无序竞争,构建和发展出一个更为开放和包容的产业政策,创造一个能够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经济环境,都是我们需要在未来持续思考的问题。


郝雨凡教授进行闭幕致辞


“当代世界产业政策”是“百川论坛”系列研讨会其中之一,我们曾在上个月举办了“中国外部环境评估”研讨会,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系列。“百川论坛”取名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期冀通过集思广益、思想交锋和积厚流广的方式,孕育一个凝聚各方智慧的海洋,将国内外的思想力量联合起来,对当前国际环境及各国产业政策领域的重大变化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估,为中国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长远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上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对产业政策的深入研究和梳理也将对我们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未来将要求索的方向。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圳特区报、深圳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会同步跟踪报道此次研讨会。


论坛精彩瞬间



友情提示


本次论坛内容将以文字形式整理并发布于公众号

“大湾区评论”,敬请期待!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