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卸林:中国的创新、低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三重使命的挑战与对策
导读 · 2022.6.13
本文内容由大湾区评论学术编辑组根据柳卸林教授于2022年5月28日百川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今天的演讲希望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发展路径有三个大的目标:一是创新,有科技的创新才能解决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二是低碳发展的模式;三是老百姓的生存、居住问题,要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三者怎么协调好,或者说耦合好,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特别快,但同时环境的恶化也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强调治理环境污染,要为老百姓实现生存更美好的愿望。现在开始讲的“双碳”,这是另外一个大问题,未来几十年要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将会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进程。
用三维途径看待中国的“双碳”发展
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我研究的领域。工业经济必须依靠大规模的生产,这也是对资源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对稀缺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这使得生产和消费模式似乎具有不可持续性。今天讲的工业文明都是依靠过去300年来大规模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这些成果既造就了今天的繁荣,也形成了今天的挑战。
早在二战以前,科技在国家层面的应用程度并不高。二战之后各国家才开始系统地强调科学对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且开始大规模建设各种各样的研发机构以及加强对大学的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强调建设创新系统。虽然国家支持科技发展,但还是很难从校园或者科研机构走出来,真正服务到产业和民众。为了找到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开始参考硅谷模式,强调建设高科技园区。
到今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也就是气候变化,总书记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多。中国怎么看创新、“双碳”发展和老百姓生态发展的需求?现在大家都认为,过去的科学技术支持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时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现在出现了方向性的失灵,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科技到底要做什么、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科技?然后再来看要不要做这样的科技,而不是仅仅把科技当作竞争力,仅用于解决经济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开发科技放到一个三维途径中看,不能单看经济效益一个维度,这是一个发展逻辑的转变。
图源:网络
经济与低碳并行
中国绿色专利走在世界前列
现在大家都在强调“双碳”,强调更加可持续的生活。那么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科技方向是不是也在改变呢?有一项英国学者的研究,通过29个新兴国家1990到2018年的数据,发现新兴国家重视(增加)科技研发在GDP中的比重,确实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果每个国家每增加10%的科研开发的强度,大约可以减少26.8%的碳排放量,这是一件好事情。
过去几十年绿色科技的专利正不断增加,有研究发现绿色科技专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来自煤炭等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的来讲绿色科技有利于减少能源排放量(图1)。
图1:国际绿色专利数量在增长,但速度在减缓(WIPO)
而且可喜的是,中国的绿色专利也在不断增长,且是增长最快的(图2)。
图2:不同国家绿色专利的变化情况(2013,2019)(WIPO)
虽然科技进步在碳排放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但作用还不是很均衡,能源消耗水平和经济一直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说碳排放水平并没有减少。一方面我们在降低碳排放水平,但是碳排放量整体仍然在增长,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经济也不断地增长,这两方面是平行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重视创新的发展,要重视低碳的发展,还要重视老百姓对更健康生活需求的要求,这是平衡发展的三重使命。从国内层面上看,每个使命都有其需求逻辑,比如说创新,就是解决国家、企业竞争力和民生健康需求的关键。但是“双碳”是复杂的,它有外部性。若企业的动力不足,政府的干预就比较重要。当“双碳”的意义落到老百姓身上,就是要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民生就很关键。所以我们科技发展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获得幸福感。
从国际层面上看,我们用这三个维度衡量,发达的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这三者的平衡还是做得不错的。这里面比如中国提出“两山”理念、创新驱动、“双碳”目标,都是要改变我们过去只重视经济发展,缺乏关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情况。现在国际上把一个技术从产出到专利称为绿色专利,但绿色专利从世界来看增长还是缓慢的,绿色专利申请量总体还有下降的趋势。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这些国家是绿色专利申请中最主要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很有担当,且在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关于绿色的专利、交通的专利,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对绿色能源,包括绿色交通、技术的投入和产出还是非常不错的。
城市的创新、低碳和生态发展耦合度比较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地区要创新,还要生态、宜居的话,这三者共存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可能存在一个三重使命不断进化上升的局面,且每一个目标都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过程。
我们做了一些城市指标的刻画,通过这些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在这方面是怎么应对的。
在绿色专利方面,我们看到深圳、上海、北京、合肥,这几个城市都是在快速增长的(图3)。
图3:北京等四个城市的绿色专利
(作者加工而成)
如果把创新驱动、生态宜居和低碳引领也用一些指标刻画,另外也用了一个生态宜居类型的指标,从老百姓的需求、水/绿地覆盖率、环境垃圾无害化处理、再生水等等,通过这些指标刻画生态宜居的状况,就可以得到一个城市创新-低碳-生态协同发展指标(图4)。具体的指标见表1。
图4:城市创新-低碳-生态协同发展示意图
表1:城市创新-低碳-生态协同发展指标
我们评价的数据来源于2015-2019这五年。得到的结果是北京遥遥领先,上海、深圳和广州紧随其后,共同构成第一方阵;杭州、南京构成了第二方阵。这里面的城市还是有各自的特色的,主要是省会城市和一些计划单列市,发达的城市在这几个维度上是比较均衡的,但是到了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差别就比较明显了。北京是最好的,深圳、上海、广州在追赶,青岛是在下降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三者耦合的程度,就是这些城市是怎么重视三者平衡的。我们也进行了耦合度的刻画,最后发现北京做得是比较好的,它是良好协调;中级协调的是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做得比较差的有哈尔滨、长春,协调度是非常低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因为每个城市的发展阶段的重心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最近15年在大力度解决低碳的问题和创新的问题,但囿于地理环境如缺水等因素,其在生态宜居方面的问题就较难解决。另一个城市是合肥,合肥这几年的创新增长很快,但是他们在生态宜居方面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合肥是一个注重创新的城市,但是生态的发展有点滞后。再看一些后发地区,比如说海口,它原来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现在也很关心创新了。我们关心的是,它在注重创新之后是不是也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了?最后我们发现它在创新指标上升的同时,低碳的指标总的来说没有特别大的恶化,也就是说生态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它做到了注重创新发展,但没有牺牲低碳和生活宜居水平,所以海口在这方面是做得不错的。
经济为本,创新是低碳和生态发展的源泉
总的而言,我们发现,从国家不同的区域发展层面看,要想做到这种平衡,经济的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如果做不到经济的有效发展,想实现低碳和可持续的生存都是做不到的。
虽然都在讲“低碳”,但创新这个维度的重要性还是第一位的。如果缺乏创新发展,就没有资源确保低碳和生态的发展。我国自2015年以来,再没有出现后发地区一边发展一边污染的现象,这是一件好事情。
此外,西部的部分城市的创新不如东部,但在低碳和生态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城市的创新、低碳和生态发展,这三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发展阶段是存在着强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只有发展水平越高,这三者之间的耦合度也越高。我们看中国几十年的经验,从“高发展、高污染”到现在“高强度治理”。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创新、低碳和生态生活方面基本上呈现了协同发展的局面,但区域发展仍然不均衡。
作者柳卸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长聘教授。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