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永年:中国企业家要强化标准意识

GBA Review 大湾区评论 2022-07-19

导读 · 2022.07.11

7月6日,2022年第19届浙商(投融资)大会在甘肃兰州重磅启幕。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出席并发表题为“全球经济变化下的中国经济”主题演讲。本文内容根据郑永年教授的会上演讲及会前专访内容整理而成。


复杂演变的国际形势和跌宕起伏的疫情为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


中国的“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一种关于产业结构在国际间、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经济体之间传递的学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经济学家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喻为“雁行模式”,即日本是东亚地区第一个经济发展起来、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它将国内已经发展成熟或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而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到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雁行图景。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省与省之间也存在着“雁行模式”。东部是第一梯队,中部是第二梯队,西部则是第三梯队。现在,浙江的GDP已经很高了,但如何才能赶上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呢?关键还是要高质量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放弃一些附加值低的产业。如果在小国家,这些(附加值相对低的)产业可能只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中国就不同了,这部分产业可以向西部转移。当然,污染性产业并不提倡靠转移解决问题,而应该从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西部也并不是一定要把东部的路径重走一遍,有很多地方完全可以弯道超车,例如发展数字经济等。



图源:网络


我们国家在省域协同发展中是有特别的制度优势的,经济回旋余地很大。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说促进内循环只是说内部消费水平要提高,但其实内循环的概念可以大大拓展,例如内部的资本和制造业也要循环起来。东部资本和制造业技术要与西部的资源、劳动力结合起来才会形成产品,否则资本就会成为空转的金融,所以浙江商人还是很有眼光的,你们看到了西部机遇,选择来这里发展。


承接机遇需要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很重要,地方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去制定战略,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能搞“乌托邦”。


西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这是西部的独特优势。而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交通物流的持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西部投资兴业之于企业家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西部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西部要真正发展起来,还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强化民营经济,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理有序分工的情况下,给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从浙江、广东的经验来看,我总结出来,往往民营企业强的地方经济就强。所以,西部真的要引入大量民营企业,在这一点上,浙江与甘肃互补性很强。大西北的经济缺乏广度、深度和密度,这一短板如何补齐?谁来补齐?这场大会就是答案。浙江拥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分布在全球的浙商本身就拥有足够的广度、深度与密度,甘肃则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两者优势互补,发展前景可期。


图源:浙江新闻


还有一点,浙江的经验显示,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帮有市场经济观念、有能力管理市场经济、能善待企业家的干部,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法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干部的流动与来自东部沿海的企业家赴西部投资兴业,我相信,这种制度和文化都会逐步一致。


其实,不论是宏观经济的挑战,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更高要求,无一不在呼吁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全国各地必须统一规则、标准,只有这样,企业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的成本才能有效降低,活力才能显著提升。


企业家要增强标准意识


总体而言,浙江企业家精神层次还是非常高的,因此浙江的企业家精神要引领整个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展。


企业家是真正穿行在“炮火”中的群体,很多问题都是企业家比政府提前发现。当企业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提出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可以及时纠正,能力范围外的(问题)则可以与政府合作解决。我一直说中国企业家不要只做商人,而是要有改造世界、优化规则的担当的,你们是最前线的实践者,是最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人,所以平时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发展趋势,主动做引领者,不要沉默、随大流。


图源:网络


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有先进性、要创新引领,以原创争先,而不是仅仅拷贝和仿效别人的东西。要知道,原创才能成为大国重器,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西方的规则标准大多是企业制定的,但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往往都是埋头赶路、勤劳致富,但到如今,数量性扩张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要进入质量性扩张的时代了,企业一定要主动参与制定规则标准。例如从前中国在传统汽车上没有规则标准还说得过去,但到如今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此迅猛,各项技术世界领先,也出口欧美,但却没有新能源汽车的标准,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为什么没有标准?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意识。


我们已经走过了与西方接轨的阶段,这一阶段非常重要,未来也要继续接轨。但是我们自己的产业标准呢?几乎没有。这一点,浙商做得也很不够。我曾经走访过绍兴一家纺织业企业,他和我介绍他们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0%多,但他们没有标准。这怎么走得出去呢?还是那句话,企业家、政府的标准意识都要增强。


(本文内容原载于《浙商杂志》,记者李艳霄)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