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晟:在欧中企助力构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
导读 · 2022.7.07
本文内容由大湾区评论学术编辑组根据欧盟中国商会(CCCEU)副会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于2022年5月27日在百川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他指出,绿色合作是中欧合作的新引擎、新亮点,而企业在其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中欧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中国和欧盟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双方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中国和欧盟也都分别设定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欧盟的目标是在2050年使欧洲成为首个气候中性大陆。
2021年7月欧洲气候法正式生效,这使欧盟2050年的碳中和承诺上升至法律层面。中国和欧盟在绿色经济发展领域保持对话,并不断深化共识,绿色合作正成为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亮点、新引擎。
2020年9月,中德领导人会晤决定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确定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关系。
2021年,中欧举行两次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中欧绿色合作共识也在中国和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的其它对话和会晤中被多次提及。绿色是欧盟现在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欧盟总额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其中37%的资金都将投入到绿色转型目标的相关领域。同年7月,欧委会提出的适应55%(Fit for 55)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提案中就包括了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征收碳边界关税、修订碳排放交易体系、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以及尽快推出低碳运输方式及配套基础设施和燃料等方案。
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图源:央视网)
欧盟的绿色转型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外国企业提供了参与欧盟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中国和欧盟加强在新能源、碳市场、碳定价、绿色金融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框架下的协同,加大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支持全球尽早摆脱疫情,弥合全球不平等,使合作和发展成为主旋律。随着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共识的不断凝聚,欧盟中国商会专门探讨了中国和欧盟如何夯实绿色合作,携手企业打造绿色合作伙伴关系这一问题。
中国和欧盟如何携手企业
打造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综合广大在欧中国企业的反馈,我们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第一,坚持重点领域和产业链的开放合作,促进中国和欧盟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商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助力中欧及全球气候目标达成。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盟的快速发展为例: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部分欧盟成员国的新能源汽车严重不足,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备。欧盟正紧密协调成员国推动一系列的内部措施落地,这将为中欧的绿色合作带来契机。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修订可再生能源指令,成立氢能产业联盟和电池产业联盟,促进在特定关键领域的联合行动,建立跨区域创新投资工具,为联合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成立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来支持欧盟成员国协同开展跨境项目并取得技术突破。
第二,在全球芯片荒、电池荒的大背景下,中欧应加强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合作,中国企业可以在这些领域同欧盟形成正向互补,支持欧盟更好地满足其市场“倍数级”增长需求。而欧盟中国商会2021年春季营商环境调研结果表示,53%的受访企业赞赏欧洲绿色协议,调研还显示鼓励中国能源企业快速进入市场,有助于帮助欧盟自身加速新能源技术成果应用及转换。欧盟在绿色经济应用领域存在巨大发展机遇。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2020年起中国先后有爱驰、小鹏、威马、蔚来、领克等多个乘用车厂商进入欧盟市场,为欧盟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推动了欧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也倒逼德国的主流内燃机汽车企业发展电动车产品。
在欧盟的主要城市,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奥斯陆,所有的电动大巴都是比亚迪的产品。在北欧加速纯电动大巴的更替过程中,比亚迪就占领很多先机,同时比亚迪目前也计划在挪威和荷兰推出多款纯电动卡车项目。吉利也开始在生产零排放出租车,并且开发许多新车型,投入到英国和欧盟各成员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应用产品明显更丰富。来自其它的非能源的商会受访企业反馈,其中54%的企业主动开发利用绿色产品,并促进现有产品的升级。
比亚迪向德国公共交通运营商Bogestra交付首台12米纯电动大巴(图源:中国财富网)
同时,商会鼓励中欧企业间合作,优势互补,利用中资企业的技术和成本的优势,发挥欧洲技术人才的特长,带动先进技术的转换和大规模应用。中国和欧盟长期致力于带动创新技术的研发,着力推动技术的应用和转化,例如在甲醇汽车研究领域,吉利控股集团已耕耘17年之久,在此领域投入超30亿元,2020年3月由吉利研发生产的甲醇轿车和远程甲醇重卡开始在丹麦示范运行,这是丹麦首次运行甲醇汽车,同时也是甲醇重卡首次在欧洲运行。这是中国企业鼓励欧洲落实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欧洲和中国打造了新的增量市场,为全球提供先进的实践经验。
另外,中国企业也着力加速在欧盟本地的生产和研发,这将有效推动欧盟供应链采购、劳动力就业,以及技工人才的培养。相关新能源受访企业表示,生产和研发基地将以本地雇员为主,未来也会出于经济因素选择本地供应商。该企业认为本地化生产将有利于改善企业服务能力,欧盟的制造业人才、本地优质供应商资源和学校、科研组织对中国企业有长期的吸引力,近年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爱驰等企业纷纷加速在欧洲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
第三,中欧进一步协同绿色领域先进机制的建设,将在全球发挥引领作用。达成节能减排目标将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据全球能源署估算,按现有碳排放增速,要达成全球减排目标,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投资的需求将比2030年前平均扩大3倍。欧盟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制定了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根据2020年发布的欧洲投资银行路线图,欧洲投资银行计划将其总融资贷款的50%用于支持气候行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欧盟同时规划拿出下一代欧盟复兴计划共1.8万亿欧元中的37%,通过绿色债券等形式筹资投向市场,以支持欧盟的绿色转型。
而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和完善之中。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同比增长了33%,总量规模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地在欧洲发展绿色债,例如4月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单位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就成功在卢森堡分行发行欧元绿债,成为今年市场中首笔由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公募欧元债,并受到市场投资者高度青睐。
中欧可共同推动在绿色债券等方面的金融合作,动员更多资金通过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开展多边对话,构建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促进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动,确保所有人的利益共享。欧盟中国商会调研显示,38.5%的受访企业把欧盟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和欧盟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视为有效推动资本在中欧之间流动,鼓励欧盟企业投资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方式。中欧不断完善绿色标准定义协同,对全球绿色经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欧达成限制化石燃料补贴,将加速全球范围对化石燃料的替代。中欧均制定了更严格的准入和信息披露、审查以及监管标准,通过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有序扩张,中欧在共同分类标准下建立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投资原则。
图源:网络
第四,推进中欧碳市场的对话与合作。中国协同欧盟共同开展碳市场的实践将推动全球碳市场发展,2021年7月中国正式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量超过40亿吨,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欧可以在以下方面寻求合作,首先是深化中欧碳市场对话与合作,尤其是欧盟正在探讨中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中欧可以就该机制的有效性,特别是技术的可操作性进行测试,以及与巴黎协定等多边框架兼容开展对话。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关于碳边境调节机制上中欧双方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商会和碳中和50人论坛也将共同组织更多的活动,希望关心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
第五,建议开展针对碳定价机制的研讨。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碳排放行为体,中国和欧盟的碳交易价格机制的研究、预估的碳边际价格对全球的碳定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欧盟碳价格和中国的碳价格目前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碳定价机制的研讨最终需要双方的共识和全球推动。双方在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边际监测方面开展合作,将为其它国家创建有效的评估体系提供借鉴和经验,最终推动双方碳市场在规则、服务标准和价格上的对接,推动更多金融功能内置到碳市场内,增强碳市场的融资模式和工具建设,促进中欧跨境的碳交易和全球碳市场的流动性,为全球最终实现互联互通做出表率。
第六,建议中欧加强在第三方市场的绿色合作,协助抗击疫情,支持当地经济的复苏和重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有关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话题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地上升,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德领导人峰会上就支持非洲抗疫和发展交换了意见,欢迎法国、德国加入中非共同发起的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开展三方、四方和多方合作。新冠疫情正在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平衡,以非洲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大量疫苗、防疫物资和抗疫资金的支持,而疫情后的复苏将带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体系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需求。
中国和欧盟应加大合作,共同推动第三方市场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民生的改善。例如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单位三峡欧洲公司从2021年起就与葡萄牙电力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取得很多重大进展,其中就包括英国95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而在2021年12月三峡和葡电又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
三峡集团日前与葡萄牙电力公司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图源:北京日报)
除欧洲外,巴西也是三峡集团发展战略优先市场,自2013年以来,三峡集团持续开展巴西清洁市场项目的投资,2016年又收购了包括10座水电站,资产总额达12亿美元的杜克能源公司的巴西资产。中国和欧盟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建设,将有利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有助于减少世界发展不平衡性,支援第三世界绿色转型,也有利于让发展中国家参与绿色低碳贸易。中国和欧盟的资本参与第三方公共设施建设,将帮助发展中国家享受国际绿色金融平台的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和经济复苏,实现其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全世界的减碳过程。
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也有利于中欧之间产业链的互补,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欧盟具有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方式,中国的企业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同时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积累了很多开发和建设经验。实际上中欧也可以在一带一路的第三方市场上开展合作,这既有利于双方的学习和互利共赢,也有利于带动第三方国家通过基建加速发展,促进本地就业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作者王稚晟
欧盟中国商会(CCCEU)副会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秘书长。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