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体培市场规模超两千亿,为什么你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还那么难?
体坛经济观察 ◥
作者:陈晶
本文字数:5218字
建议阅读时间:17分钟
自从国家对K12教培行业重拳出击,体育培训就“接棒”成为了家长们千金散尽的对象。
相较于前几年家长们在这个方面平均四位数的支出,如今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一个孩子一年的体育培训支出已经要猛涨至两万元左右,甚至于“上不封顶”。如此高昂的价格,却还是无法“劝退”趋之若鹜的家长,这样的场景在若干年前的教培市场上似曾相似。在国家“双减”政策颁布三年后,体育已然成了家长们卷的新“赛道”。
然而,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实是,在体育机构遍地开花的现在,一个孩子想要从小系统地,长期地参加一项或更多项的体育运动直到成年,可以说很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有待提升
对很多孩子来说,只要有一块空地,无论是一个球,一辆自行车,一个飞盘,还是一块滑板,都能玩得津津有味。很多时候,对于各式各样运动的兴趣,就在这样的玩乐探索中被启蒙了。
但陆先生还记得不久前,他带着突然对篮球产生了兴趣的7岁女儿来到家附近的社区公园,找了块空地想从拍球、运球教起,可是没多久,公园保安就来制止了他。“保安说公园规定不能拍球,并带我去看了白纸黑字的明文条款,这真是从小到大第一次听说公园里不能拍球。”陆先生说。
在国内,受不同管理方对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城市秩序的理解的差异,有着类似管理制度的公共空间不在少数。以上海的黄浦滨江为例,黄浦滨江浦东、浦西各个不同段落“被允许”进行的活动都不尽相同,徐汇滨江允许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在步道和空地上玩滑板、轮滑,但与之接壤的黄浦滨江就严禁类似的行为。
不少公共空间的管理单位出于“免责”的目的无时无刻不在对民众自发公共活动进一步的“规训”,大多数时候,除了散步、慢跑和骑行这种“经过性”的活动,这些修葺一新的公共空间并不“欢迎”孩子们逗留在此从事体育运动。
此外,社区能提供给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很少。中小型社区资源短缺,在大型社区里,绿地常常以“草坪养护”为由禁止踩踏,制式统一的公共健身器材并不符合孩子的身材特点,加上如今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和孩子的体育活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调和。
以上种种,都导致了如今虽然城市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平整,但孩子们却很难在免费的城市公共空间里自由地进行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今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422.68万个,同比增加25.2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2亿平方米,同比增加2.9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同比增加0.21平方米,提前达成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的2025年目标。
尽管如此,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不会来自建得一座比一座漂亮的体育场,他们需要的,其实是城市公共空间最大限度的开放,让他们可以就近自由地在其中玩耍,更方便容易地接受普及型体育运动的尝试。
体教融合需要更接地气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尤其是对于各级青少年赛事的创立、整合,颇有进展,让更多的在校学生、业余运动员有了更多参加比赛的机会。
但从接触一个运动项目到能参加各类比赛,即便只是在校的业余运动员,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运动能力来看,都是“金字塔尖”的部分。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孩子来说,他们是“金字塔塔基”,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如此深度地接触体育运动。更何况,他们还面临着学业压力的拉扯。
Tracy从一年级起,就参加了学校的体教结合项目足球队。最初只是抱着让女儿“可以多吃点饭,多长高一点”的目的,加上孩子喜欢足球,Tracy的妈妈何女士决定让她去试试。但一年之后,原本不爱运动的何女士发现,足球是一个很好的抗挫折教育的载体,“足球场上的失败是很直观的,但只要比赛还没结束,就必须强迫自己摆脱那些挫折感对自己的影响,甚至还要去积极地鼓励队友”,何女士说,自从开始踢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专注力以及情绪的稳定程度,都比以前进步很多,更让她开心的是,孩子自己也始终乐在其中。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Tracy坚持一周两次的课后训练和一次周末训练,寒暑假及节假日除了训练,教练还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各种比赛,拿过冠军也直面过残酷的输球。
孩子在三年多足球生涯里收获到的成长让何女士十分满意,但与此同时,她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替女儿顶住了来自班主任的压力。“班主任不止一次地跟我提过,‘是不是花太多时间在踢球上了’”,何女士说,“我就跟班主任说,如果她不踢球,可能成绩还不如现在呢!”
运动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长期坚持的事,但对于国内的传统观念来说,一旦感受到了学业的紧迫和压力,先让位的肯定是运动。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在各种体育培训机构里,大多数学员的年龄段都集中在5岁到9岁。试想一下,要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对于运动的概念,和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却还是停留在自己被启蒙的幼童时期,要他们热爱运动,养成终身运动的爱好那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谈。
理论上,体教融合的模式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赵女士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却发现,除了进入到所谓“小学高年级后”,班主任反复沟通希望Tracy多花时间在学习上之外,在训练比赛的那一块,女儿所在的球队也面临着困难重重。
赵女士的孩子所在的学校虽然引进了校外足球俱乐部进校园的合作模式,却没有给予更多的支持,而区教育局能提供的经费补贴又十分寥寥,“据我们家长的了解,学校能得到的相关经费也就够给他们买几个足球吧。”赵女士无奈地表示,“而且由于这种合作模式,俱乐部的教练几乎只能免费给孩子们训练,这几年来,球队的家长们众筹过场地费、训练营,现在可能还得众筹教练的工资,毕竟总不能老是让教练‘用爱发电’吧!”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如今不少地区已经积极推进了“足球进校园”等体教融合项目,也明令增加了学校体育课时及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但从各地孩子们的反馈来看,基层学校的执行并不完全到位,不光体教融合的项目并不能真正地惠及每个孩子,体育课“让位”于主课,课后延时服务“让位”于作业的状况仍然非常普遍。这导致“金字塔塔基”的孩子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学校,却很难从学校里得到足够多的运动时间,更别说获得更有针对性的运动能力指导。
体育培训需要降低门槛
从体育和中考分数挂钩开始,家长对于体育的重视才逐渐被提升。不过,随着观念的进步,如今的新一代家长已经看到了体育运动对于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他们开始主动给孩子规划体育培训。
马女士有一对双胞胎,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在她当儿保医生的妈妈的建议下,关注着两个孩子各项运动能力的发展。“因为从小就觉得哥哥的大运动能力发育得有些落后,所以上了幼儿园以后就开始给他们寻找合适的体育培训机构。”马女士先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一家儿童橄榄球培训机构试了两次课,但无奈孩子毫无兴趣。随后又在家附近找到一家跆拳道馆,这一次孩子们点了头。“一开始因为年龄小,学得有点慢,所以他们兴趣不大,但我觉得既然买了课,也不便宜,总要坚持把学费用完吧。”让马女士欣喜的是,在她的坚持下,两个孩子倒是渐渐地喜欢上了跆拳道,升了段,身体也比以前有力量得多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曾经不太好的专注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跆拳道课为孩子们打下了一定的运动基础之后,马女士又给他们增加了篮球课。“因为跆拳道是室内的运动,且运动量其实也不算大,而且他们现在读了小学,每天能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变少了,所以看到家门口开了洛克公园,还是室外场地,就马上给他们报名了。”马女士说,“但篮球课也不是作为长线来规划的,主要就是希望他们现阶段有户外时间,增加些活动量,并且在长身高上获得一些帮助。”
跆拳道加上篮球再加上两个同龄的孩子,马女士一年要在体育培训上花掉4万多元的费用。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马女士的计划里还有羽毛球、网球这些对孩子身体素质要求更高,锻炼强度更大的项目,“跆拳道课再上个两年左右考到理想段位后就差不多了,到时候肯定还要安排别的运动项目给他们。”马女士说。
而两个孩子相差了五岁的孟女士也是根据孩子不同的运动能力、兴趣以及成长需要而给他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体育培训机构。“哥哥上过篮球班、足球班和一些短期的体能培训班,主要是为了提升他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对体育的兴趣。而妹妹从小就灵活,运动能力强,所以给她报了乒乓球班,游泳课两兄妹都在上,这是生存技能,必须得学会。”
和马女士一样,孟女士选择机构时首要考虑的也是距离,因为“离家近”才能控制来回的时间成本,并坚持下去。对于费用,只要跟市场平均水平差不多,她就能接受。
孟女士对两个孩子的运动成绩没有太多的想法,哪怕是很小就已经表现出较强运动能力的妹妹,她也希望孩子把乒乓球当成一个爱好就行了,“因为这个项目在国内实在太卷了,要是哪天妹妹不喜欢了也不会勉强,只要由此能培养出对体育运动的终身兴趣,就值得。”
据孟女士的观察,周围的亲戚朋友中,孩子年龄段在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有约80%都至少报了一家体育培训机构。社会上那些以前可以外租的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等,如今被儿童体育培训机构“占领”的比例越来越高。“要说便捷吧,如今在家附近给孩子找个体育培训机构是很好找的,但相应的,费用也不低,常规培训的课时费基本在100-500元不等。”孟女士说。
可以说,体育培训机构“垄断”了身边的运动场所和设施,这显然就大幅降低了那些不愿意购买体育培训课程的家庭带孩子接触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但体育机构本身,在经历了三年疫情影响之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回暖状况。在前几年复制了教培行业的猛增势头后,体育培训产业也像教培行业一样,有不少机构从今年起陆陆续续地开始爆雷。厦门的英剑跆拳道、广州的壹号体育、武汉动因体育等机构宣布倒闭关店;以“美式篮球特训”+“中英双语教学”的上海YBDL青少年篮球发展联盟在不久前也爆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消息,更不用说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兆韦德事件——这家以面向成人为主的健身房近几年也一直在售卖青少年体适能、儿童游泳课程。
业内人士表示,体育培训市场今年的状况并没有预想得那么好。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导致了不少家长主动缩减了在这方面的开支,导致各机构获客、续费的销售状况不太理想。另外一方面,由于是疫情后的第一个“五一”、“暑假”、“国庆”,旅游探亲成了家长的首选,以往这样的假期都是课销的高峰期,但今年,“越到假期场地里越冷清”。
随着体育培训机构的遍地开花,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为想要获得办学许可的机构设置了很多比较严格的要求,包括场地面积、高度,员工数量、资质以及消防规范等等。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监管部门越严格,自然报课的时候也更放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导致了现在一家机构的运营成本很高,并且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了家长头上。
换句话说,并不是家长富裕到可以让孩子一年花好几万去学习一个运动项目,而是家长别无选择。
而让孟女士担忧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体育培训都以课包的形式售卖,咨询的时候机构通常会告诉家长,多少个课时可以让孩子训练到什么程度,“但实际上开始上课之后,教练就会表示,每个孩子学习能力、身体能力都不尽相同,加上孩子小,一节课下来到底效果如何,谁也不清楚。”
上课效果难以量化,是体育培训行业另外一个痛点。不同于以前教培行业,培训效果可以直接体现在孩子的考试和升学上,体育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尤其对于绝大多数5-8岁的儿童来说,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尚未真正开始发育,很难通过短短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就产生运动能力上质的飞跃。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进行简单枯燥的基本动作练习,这个过程会消磨掉不少孩子原本就不太多的兴趣,也会让家长失去耐心,直接导致复购意愿降低。
体育培训行业的总产值早在2021年就已经超过了2000亿,并保持较快的速度继续上升着,但竞争激烈、坪效低、人员流动性大、好教练缺乏、复购率低、扩张难等问题也正在渐渐浮出水面。对这些培训机构来说,一味地涨价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可以考虑换一种思路,并不是要给来报名买课的每个孩子都“画饼”成世界冠军,而是让更多的孩子能更容易地接近和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中来,只有门槛降低,客群的粘性才会增加,家长的复购意愿才会不断上升。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培育运动项目人口。此外还应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宫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支持学校、青少年宫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
希望这些政策早日真正地落到每一个孩子头上,让青少年以及他们身后的家庭,可以毫无负担地去热爱体育运动,并成为一位“终身运动者”。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爆料、寻求报道
请加微信或致电:18513666418
体育营销 | 争夺亚运会的关注度,各家品牌“屏”什么?
体育营销|从杭州瞭望巴黎,哪些运动员值得品牌早下手为强?
关于体坛经济观察
体坛经济观察是体坛传媒集团打造的一个体育商业全媒体平台,通过提供真实、易懂、硬核、有趣的体育商业报道、分析和评论,不同维度地立体呈现体育跟商业、科技、社会、文化、时尚、营销的关联。在这里,你将跟各个体育细分领域越走越近,产生商业上的碰撞。
体坛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矩阵
【 点击名片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