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动,聚力谋远|美丽中国研究院“美丽中国·城乡发展论坛”
六月的江南,草木丰茂。
6月26日上午,在中国美术学院水岸山居,举行了“美丽中国研究院城乡论坛”之“美丽中国·城乡发展论坛”。论坛秉持“共享”理念,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官员齐聚于此,就“美丽中国”城乡建设进行了学术分享和案例交流,共话在当代城乡建设的新形势下,面对城乡风貌、社会伦理、人文素养、产业创新等各方面的新理念与新实践的深切思考。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群馆长杭间,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吕品田三位专家做专题演讲。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坚,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出席本次论坛。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梁宇主持。
论坛主持|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梁宇
论坛现场
●专家主题讲座
——《艺术介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三点思考》讲座节选
/ 孙若风
一、要维护肌理。
“肌理”反应文化积累、传承的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有城市肌理,也有乡村肌理。城乡是文化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回忆的路标。
城市更新,一般来说要把现代文化、城市文化的一些元素融入进去,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它的肌理,不要破坏它的肌理。住建部这些年一直强调不能大拆大建,不能随意迁移,不要随便拉锯马路。城市这样,乡村也是这样,这条道直接拉过去会更方便,但是乡村这条道可能是顺着河、山边走的,你一动就把肌理给破坏掉了,当然有的不得不动也得动,但是能不动的尽量保护好肌理。我们强调这个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中要注重传承、注重特色、注重有机。
二、善用三“真”。
城乡文创要多用嵌入法,要见缝插针。文旅产业固然需要大的空间施展身手,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解决用地问题,仍是需要突破的政策瓶颈,同时又要有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我们鼓励在乡村搞文化产业、旅游业跟相关产业融合,更多地是融入进去,种地的照样去种地,养殖的照样去养殖,你搞其他现代产业的照样去搞现代产业,然后把文化的元素、旅游的元素融入进去,锦上添花,也让农民多一份收入,也让城市居民多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
插针,见缝插针。我们搞文旅项目当然希望格局大一点,甩开膀子大干,我们搞文旅项目确实是没有空间,因为我们是新兴产业,城市规划没有给你预留多少空间,你怎么办呢?现在我们搞文化产业确实有瓶颈,希望在政策上有突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可能还是要更多地去见缝插针。“小”固然让我们感觉到螺蛳壳里做道场,耍不开,但是“小”也有小的好处,在边边角角的地方,在七零八碎的犄角旮旯搞个文旅的东西插进去,这是我们的长项,事实上我们搞文旅也是中小微为主体。
扎针,扎针就是针灸。我们做这个事,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乡村振兴,面对的很多是沉睡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找准穴位来激活这块资源。
绣针,要有绣花功夫。要懂艺术的规律,要懂产业的规律,还要懂市场需求,还要跟乡村文旅处理好关系,你要这样的功夫,这也要求我们进入乡村的时候,最好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当然这很难,有时候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不擅长做这些事情,如果有一个团队,依靠一些协会,大家绑着来做这个,成功的概率就会高一点。
三、要绕开三个陷阱。
文化发展是累积过程,要绕开陷阱;贪快、贪大、贪易。文化发展做慢一点,小一点,灵活一点,更符合文化的本质:长效、长链、长尾。乡村不能贪快、贪大、贪易,但是也有好处,可以形成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长链效应,可以形成长效效应,这是我们的优势。
总的来说,三点思考,一是顺三理,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二是用三针,插针、扎针、绣针。三是避三坑,贪快、贪大、贪易。
——《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讲座节选
/ 杭间
在中国的乡建活动当中,县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当然这个县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县级地方政府或者县级区域的意思,而是20世纪一百年来的先贤们所选择的点,这个点是中国长期的农村社会结构。新文化运动以后,关于乡建的问题不约而同地成为中国相当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进的思想家所深入包括的问题。陶行知先生和晓庄,王元培(音译)先生在昆山,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费孝通先生在江苏江村,都是一个点,这些先生们在乡村的系统性的点里做了不同的实践,这些实践形成了他们不同的结构。
乡村的生活能够更系统地透射出中国人的生存处境,乡村的娱乐既是一种人的本真的娱乐,同时也是绵延中国数千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发展线索,乡村的宗教和祭祀的关系,既反映出中国大的宗教的思想影响,也反映出中国的原始宗教的思想,阴阳哲学、易,信仰和生活的关系。中国农耕生活的二十四节气、节日更是展现了我们能够超越土地之上的在东亚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耕作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中国乡村建设的意义是要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提升经济水平,重建新的社会体系,建设社会功德。
陶行知、晏阳初这些早期的先生们早年都是接受过新文化运动思想当中蔡元培先生思想的影响,蔡先生的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所延伸出来的对于中国乡村基本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以美育代宗教里面美育所关涉的中国各个阶层人的生活状态的艺术改善,实际上一直影响着后人,也影响着中国美术学院历代领导将学校的办学方针以此向前推进。1933年会议,这些先贤们虽然已经作古了,但是他们的关注和实践依然给我们留下非常重要的借鉴。
——《手工,让城乡生活更美好》讲座节选
/ 吕品田
我们今天现代化所带来的影响源自于工业生产力这样一种预先被数学加以规划的一种特别理性化的考量,那么在这个考量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整体,所有原先传统社会中和人性所关联,和人类的历史文化现实所关联的丰富性、差异性,作为偶然性因素都被排除在劳动过程之外,使得这样一个劳动变得高度可控,资本的投入很精准,产出很有保障。结果就是带来自然和文化生态的破坏。
振兴手工,对于当代城乡建设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提高城乡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乡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乡社会,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从创新发展角度来看,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振兴手工能够为城乡提供发展新动力,激发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文化密集型;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手工生产规模小,投资和占用流动资金少,生产管理成本低,无需复杂的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有利于均匀合理地布局,适合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所有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从绿色发展来看,振兴手工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目标,手工是生态技术、人格化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人性内涵和绿色性质;从开放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手工艺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外贸出口商品,深得全世界人民喜爱。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通过建设中央网络交换平台而构成互联网+作坊、+物流、+生活的综合运作体系,可以既保持传统手工生产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优势,又突破局限,形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一种开放发展的新态势,推动基于手工生产力的美好生活形态的塑造;从共享发展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手工生产以重个人智慧、经验、才情、技能、技巧和功力,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限制,也不受集约化组织形式和资金投入制约,生产力可为个人所自主,能够接纳广大的闲散劳动力,就业机会无限,利于精准扶贫和脱贫,助于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可以维护平等就业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
●设计师案例分享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校内外设计师代表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人文景观研究院院长郑捷、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三综合设计研究院院长金捷、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综合设计研究院特聘规划师江颖,他们分别结合案例围绕城乡发展建设的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乡愁与城市梦》分享节选
/ 孟凡浩
城市精英对垂直发展的城市高密度逐渐厌倦, 对水平发展的田园的向往,促使部分城市人的回归。乡村为城市化提供了劳动力,乡村人逐步城镇化,渴望变成新城市人。“围城故事”不陌生,这种错位互动为空间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人心中的乡村是“怀旧乡愁”,乡村人的“梦想”是享受城市的资源和生活品质。
案例分享
——《隐而深蔚、秀以独拔——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营造》分享节选
/ 郑捷
文化景观营造的法则:
—— 意境系统构思:基于生境和画境的概括和提炼,各景点的意境立足西溪湿地环境气质的基调,因主题的不同而各有特色,而整体服从于西溪总体的人文气质和审美基调。
—— 景点选址布局:利用原有农居旧址、结合对场地中原生特色植物群落或大规格乔木的保护,同时强调场所景观构图的均衡感并考虑景观主体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主题分类且分区集聚,南雅北俗、东静西闹,水陆兼顾、动静相宜。
—— 景点景域组织:以对环境条件因势利导的组织利用为原则,强调进入景点及主体建筑的外部空间序列也是景群之间关系的组织。
—— 景点建筑造型:建筑单体的风貌造型依据人文背景的不同分类而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民居类、庙庵类、文人别业类、田园农舍类。
—— 景点环境表达:围绕景点主题意境的表现,强调环境原生态的保护,局部以主题植物的配置和种植来营造不同的环境特色和人文意趣(渔隐耕读), 对建筑环境基本元素的用材做法,均以符合人文主题的要求来落实。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从城市微创到乡土视野》分享节选
/ 金捷
人类的生存遵从大地万物生长的规则;大地万物的生息繁衍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气候和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而宇宙的大道即是世间万物的本性。
杭州隽维中心
——《多专业融合工作模式初探》分享节选
/ 江颖
我国城乡建设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但高速度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政府单一管理部门为主导的项目开展方式容易形成单一专业思维,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造成城乡建设空间风貌混乱、画地为牢、泾渭分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
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
“美丽中国”的建设——在新时代的城乡建设中再造一种中国人的风景——“观物之道”
——《设计师的未来使命》
/ 陈耀光
中国著名设计师;光合机构召集人;典尚设计创始人陈耀光先生通过一段视频,线上分享了对“美丽中国”的理解:未来的“美丽中国”,不仅是视觉艺术上的美,更要体现人文素养的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和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归田园居。对解脱的欲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的留恋,都是基于人的本能。
延展阅读
直播回放
《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志》 一系列学术活动启幕及美丽中国年度人物演讲
打开以下观看链接: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727840
美丽中国城乡发展论坛
编辑丨 王瑾雯 李一楠审核丨 汪 莎 陈 坚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18日,旨在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聚集国内外艺术、设计、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专家,打造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推动城市更新,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美育,建设「美丽中国」。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aims to respond to the nee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our times and inject art energy into the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It will also pool the wisdom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in art, desig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culture, ecology to establish a trinity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latforms that functions as an art think tank, a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public aesthetics and a platform for social innovation. This trinity of platforms can promote urban renewa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empowers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