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曾经的「咖啡饮品之王」卡布奇诺为什么惨败拿铁?
曾几何时,卡布奇诺无疑是牛奶咖啡饮料之王。一杯传统的卡布奇诺咖啡,是在一个约 180ml 左右容量的郁金香型瓷杯里,将一份意式浓缩咖啡作为基底,然后倒入通过蒸汽打发加热的牛奶,表面奶沫的厚度大约 1.5 ~ 2cm 左右。这样一杯由咖啡、热牛奶和奶沫各占 1/3 左右比例的牛奶咖啡饮品,在有些店内还会再撒上一层可可粉或肉桂粉。讲究一些的咖啡店,会让卡布奇诺的牛奶温度在 55 ℃ 左右,这样客人拿到手里就可以大口喝下去,不至于烫嘴。大口啜吸表面那一层混合着浓缩咖啡油脂( Crema )如同奶油般质感的奶沫,是卡布奇诺爱好者的心头大好。
据记载一直到了 1660 年,当时荷兰出使中国的大使约翰·纽霍夫( Johan Nieuhof )见到在中国的有些地方人们习惯喝奶茶后,颇受启发,试着在咖啡中加入牛奶。后来他把这个习惯带回欧洲,牛奶咖啡才开始普及。
随着它传入意大利,也伴随着意式咖啡机技术的发展,意大利人改用浓缩咖啡加入蒸汽打发的牛奶替代奶油,并有了意大利语的名字 Cappuccino,这便是我们今天的卡布奇诺。而维也纳人的「卡普钦呢」则通常被其它地方的人称为维也纳咖啡( Viennese Coffee )或康宝蓝咖啡( Espresso Con Panna) 。今天奥地利人喝的类似卡布奇诺的饮品则被称作为 Wiener Melange,这是一个来自德语和法语的混合词汇,意思就是「维也纳混合」。
二战后,以卡布奇诺为代表的意式咖啡文化随着意大利移民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发生着演化,我们现在喝的拿铁咖啡就是最早被意大利人带到美国的一种创新。虽然今天大部分人都认为拿铁咖啡是星巴克的代表饮料,但其实拿铁咖啡并非星巴克的首创,而是起源于加州伯克利电报大街 2475 号的地中海咖啡馆( Caffe Mediterraneum )。这是湾区最早成立的咖啡馆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当时的店主里诺·梅奥林( Lino Meiorin )在店中提供各种意式咖啡。他注意到很多常客会觉得传统的意式卡布奇诺味道太浓烈,有时碰到这样的客人,他就会用意大利语提醒咖啡师「Latte Latte」(多加点牛奶)。这样,一杯比卡布奇诺多加了牛奶的咖啡就演变成今日的拿铁咖啡。拿铁咖啡( Caffè latte )的意思就是「牛奶咖啡」,拿铁( Latte )是意大利语「牛奶」的音译。
© wifemamafoodie.com
当这样的卡布奇诺传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当地一些咖啡师为了迎合客人要求,把奶沫打得更细腻、更薄一些。而且他们也不像美国人那样喜欢大杯的饮品,还是会选用传统的卡布奇诺杯来制作。
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咖啡馆文化曾经主要表现为年轻一代反对成人世界的标新立异 —— 「垮掉派」诗歌、学生激进运动、反文化运动等。50 年代开始的反叛造就了拿铁咖啡代替卡布奇诺与星巴克,而星巴克又把拿铁咖啡推广到了全世界。然而这一反叛的传统到了 90 年代,已经被借着咖啡馆文化发展成跨国咖啡连锁店的企业文化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衣着光鲜、兴致高昂的人们在消费昂贵的牛奶咖啡产品。
2003 年兴起的第三波精品咖啡运动,提出「让咖啡回归咖啡本身(而不是一杯牛奶)」,这为今天的咖啡制作带来了新变化。
今天流行的精品咖啡为了保留咖啡豆本身品种、处理方法和地域特点,往往烘焙度较浅。这样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浓缩咖啡如果加入大量牛奶,会淹没咖啡本身丰富微妙的风味。于是,为了寻求奶咖的创新,原来那些曾在各地流行的小杯奶咖被咖啡店主们推荐给客人并成为新的流行饮品 —— 可塔多( Cortado,来自西班牙,原意是「停止,打住」)、短笛拿铁( Piccolo,来自意大利语「小的」)、直布罗陀( Gibraltar,来自蓝瓶子咖啡,名字来源于饮料用的杯子型号),这类浓缩咖啡与牛奶的比例在 1 :1 ~ 1 :3 之间,拥有异国情调名称的奶咖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选择。
可惜这些年下来,大部分年轻一代的咖啡师都是喝着拿铁长大的,没有接受过「一杯优秀卡布奇诺到底是什么样滋味」的培训。2009 年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格威利姆·戴维斯( Gwilym Davies )就说过「卡布奇诺是最难做的牛奶咖啡,一个有经验的咖啡师需要平衡奶沫的厚度,泡沫的细腻度和温度,做好一杯传统的卡布奇诺可比在咖啡上拉花做个天鹅要难多了」。当咖啡师做不好一杯基本的卡布奇诺,客人也就尝不到这样一杯美好饮品的妙处。而跨国连锁咖啡店也把已经广为流传的 Flat White 改头换面,企图填补卡布奇诺销量下降带来的菜单空白,卡布奇诺从菜单上被拿下也就不新鲜了。
或许,如同时尚轮回一样,有一天卡布奇诺会被新一代的咖啡爱好者重新发现其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