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亡命小巴”:阿公飙起车来 就没秋名山车神的事了

钱琪瑶 搜狐城市 2020-09-03

今早8点,位于香港新界的大榄隧道往汀九桥行驶方向,两辆巴士相撞,事故造成77人受伤。其中一辆车头严重撞毁,司机及乘客被困。

近来,香港巴士事故频发,其中被戏称为“夺命小巴”的公共小型巴士更是事故重灾区。

2019年7月19日,一辆巴士及一辆专线小巴沿青山公路驶至近荃景围时相撞, 造成10人受伤,小巴车头严重损毁。

2019年1月14日,香港一辆专线小巴在城门隧道公路往沙田方向发生侧翻,事故造成1人死亡、16人受伤。

2019年1月3日,香港龙翔道一辆红色小巴失控撞向一辆货车及出租车,其后冲上一个路边巴士站,致3人受伤。

2018年12月10日,香港北角发生重大车祸。一辆小巴车直冲近百米,横跨英皇道,并撞上熙和街的行人路。事故造成4人死亡、10多人受伤。

2018年11月15日,香港粉岭沙头角发生交通意外,一辆几乎载满乘客的专线小巴,与对面方向驶来的中型货车相撞,两车车头严重损毁,小巴上14名乘客受伤。

【香港小巴 极速飞车】

即使香港拥有高效的港铁,18163辆的士,以及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双层巴士车队,仍有不少市民搭乘小巴。香港的小巴,又名VAN仔,颜色分为红色和绿色,以“亡命小巴”这个代号而出名。

回顾历史,香港小巴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为9座小面包车,其车费比普通巴士略高,车程也略短,但由于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周边市民青睐,主要行走于新界,一直属于非法经营,但由于新界地区偏远,而且交通确实不便,政府也没有大力打击。

直到1967年,香港发生大规模巴士司机罢工,多地交通瘫痪,香港政府与白牌小巴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政府允许小巴进入市区运营。1969年7月公布了《公共小巴合法化细则》。细则中对小巴的车型进行了明确规定,原来的9座车型改为标准的14座车型,从此,香港小巴也有了“14座”的别称。

现在的小巴座位数目都是16座,可乘坐16位乘客不可超载,不可站立,坐满就发车。小巴出行更像是去往同一路线的16个人凑钱的一辆顺风车。

小巴司机的收入和载客量直接挂钩,阿城在香港运输署网站上查到:全港共有红巴1078辆、绿巴3272辆。红巴日均载客量约为30.7万人次;绿巴为152.7万人次。难怪小巴司机们每天都上演生死时速,没这个速度,哪来这个载客量呢?

因为小巴的超速意外频生,2012年香港政府不得不限制小巴最高速度为80km/h,并加上速度显示牌方便乘客监察。每当超速就会发出“哔”的声音。

2015年时,曾有网友晒出一张疑似小巴严重超速的照片。

小巴的时速显示器竟然显示238km/h,花小巴价钱,感受F1体验。当然这应该只是显示器出错了。但有媒体“卧底”小巴后发现超速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

还有乘客回忆,有一次深夜坐小巴,路上空旷,几乎全程一直听到“哔”的超速报警声,真的很像夺命前的召唤。

【想下车?可不容易】

小巴不止行车快,上下客一样快。司机不会停稳车辆,往往要乘客自己助跑几步,车辆开门驶近的时候就要顺势跳上车,当司机大哥感觉到你有一只脚踏上车时,他们马上就是一脚地板油。同样地,下客时司机永远不用拉开门手把,他们的车速加上急刹车已经可以将车门弹开,客人就因为急刹车的冲力自然地由车尾送到车门位置,接着赶紧付钱然后跳车,动作仿佛二战时美军101空降师。

不同于大巴的下车提前按铃,小巴乘客上下车则需要以口代铃,提前向司机喊话,而司机扬手则表示听到,之后才会停车。现在一些比较新的小巴已经加装了下车铃,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直接喊。这造就了香港独一无二的小巴下车文化。

这也使许多人对坐外区的小巴心生恐惧,因为下车时必须要准确快速地喊出“某处有落”(粤语中的“某处我要下车”)。更有趣的是,小巴上极少有人会喊出车站的全称,大部分都直接喊出要下车的地标,而地标名称可以是非常明显的建筑物,例如菜市场(最简单);一个设施,例如加油站、巴士站牌 (中级),以至一个方向,例如“转弯有落”(expert级)。

所有说法以至喊出来的时机都是约定俗成,太早喊的话,比如说巴士站有落,可能司机就会在前一个站牌就停车,而你从来没注意过这里也有站牌;太晚喊的话,司机就被迫急刹车,导致全车人严重鄙视。

小巴还分成红绿两种,用来区分营运性质。红巴代表由个体户自由营运,绿巴则和公共巴士差不多,由政府批出路线经营权给中标公司统一经营管理。

绿巴的班次、车费、路线都有规定,不像红巴那样遇到塞车可以临时改道,车费也要由乘客直接投进钱箱或者用八达通付款,不设找零。红巴的收费不受政府管制,理论上属于“海鲜价”。在去年台风“山竹”来袭,许多公共交通都停驶时,就有从上水至旺角的红巴坐地起价,原本20港币一程的车费,飙升至200港币。

红巴绝大多数属于个体户,都喜欢收现金,好处是设有找零。八达通虽然垄断香港公共交通市场,但红巴几乎都不接受八达通。

在红色小巴上,八达通失去了作用,普通话同样也失去了作用。不会粤语的旅客坐红巴不亚于一场灾难,没人会给你报站,也没人告诉你要下车。你只能大喊着“有落”,不过还要看你描述的状况了。是路边的加油站,还是左转后的第四个垃圾桶旁边。不少人坐着相反方向的小巴,看着苍茫的乡下,远离市区,虽然他们二十分钟前是想去往更繁华的地方。不过幸好小巴都是环线,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坐回来而已。

【小巴背后的传奇人物】

不少小巴的木门上都印了三个奇怪的字“马亚木”。

马亚木是香港小巴大王的名字,他和李嘉诚、刘銮雄是老乡,是全香港最大规模的专线小巴经营商——冠荣车行的经营者。

马亚木最初是在50年代经营一间叫做“广发隆”的米行。直至1967年他听闻政府会发牌给白牌车,便与友人成立了冠荣车行,收购多个当时价值5000元至8000元的小巴牌照。现在马亚木及儿子已经拥有646辆小巴,60条专线,单是小巴牌照已值80亿港元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交通方式出现,近年来小巴业的衰落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马亚木曾抱怨说:“做小巴简直就像在做乞丐”,直言行业经营前景日趋暗淡,生意越来越难做。在这种际遇下,马亚木为保住家族资产,大举进入地产行业,去年马亚木斥资110亿港元接手李嘉诚曾以402亿天价卖出的中环中心。如今马亚木家族资产已升值到300亿港元,堪称隐形富豪。而马亚木的生意也由原先主打小巴业务,转型为主打投资业务。物业资产比例已升至占七成,小巴业务仅占约三成。

【暮年的司机 暮年的香港小巴】

各位小巴司机在车上播放的广播也各有特色。有的小巴不停的放治疗性无能的广告,有的是杨千嬅的新歌,有的守旧一点,放着邓丽君的老歌,带着风声呼呼的响。曾经有位港漂感慨:他坐小巴十年了,有个司机整整放了十年的《甜蜜蜜》。

虽然音乐喜好各不相同,但小巴司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老龄化。香港运输及房屋局资料显示,过去5年,持有小巴驾驶执照者的人中,60岁或以上者所占比例由3成升至4成。其中,80岁或以上的司机,由2014年的791人,升至2018年的1338人,上升近7成。这些看起来貌不惊人、银发苍苍的香港阿公,飙起车来,还是分分钟教你做人。

退休后的小巴命运也各有不同:一般废旧小巴都被居港的印巴裔购走,拆了单卖零件。

如果小巴状态良好,甚至会卖到澳洲、英国等地做观光巴士。

最神奇的是,有些小巴竟然还会在非洲重生。

还曾有报道称,来往海滨花园及荃湾的绿色专线小巴,以数万港元被卖至阿富汗,作招待外宾之用。

香港小巴在非洲、阿富汗,是否还能一样被当成F1赛车开呢?阿城别无所求,只希望小巴赛车手们能开慢一点,再慢一点,等等乘客脆弱的灵魂……

——END——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山东大步快走 中西部势头猛

如果大雨让这座城市泡汤,你会不会游泳?狗刨也行

中国城市马拉松乱象:季军晕倒 花摆脚边先颁奖再抢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