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就是武汉!

琪瑶、少杰、翟杨 搜狐城市 2020-08-18

武汉是明星城市

在近几年厮杀激烈的城市竞争中

风头正劲

2020年的春节

一场疫情

让武汉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成为风暴中心
封城24小时后的武汉 / B站up主林晨同学 
钟南山说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是对这座城莫大的肯定
曾身经百战
从不肯轻易认输
英雄气概早已流淌在武汉人的骨血中
夜幕下的得胜桥 / 图虫创意
 01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北上中原,南下广州
东去江浙,西入川滇
都绕不开武汉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C位之城 / 搜狐城市

武侠故事中意气风发的热血江湖

大概也是武汉的样子

因为这座城就生在大江大湖之间

长江缓缓流过武汉三镇 / 视觉中国 

长江浩浩汤汤

自唐古拉山呼啸而下

跨越青、藏、滇、川

冲出夹江对峙的层层峡谷

从宜昌奔涌而出

经历了九曲回肠的迂回蜿蜒

终于在江夏之地舒展开来

长江流经的城市很多,只有武汉被称为江城 / 视觉中国

武汉的故事就从滚滚江水开始

溯至先秦

在“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上

长江一泻千里

形成司马相如笔下的“九百里云梦泽”

此时的武汉正沉睡在这片沼泽之下

东湖听涛景区 / 视觉中国
奔腾千里的长江
裹挟着海量泥沙
在云梦泽淤积沉淀
千里泽国幻化为肥沃良田
形成江汉平原
府湖湿地公园鸟群。武汉是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今天只能从这些湿地一窥当年云梦大泽盛景 / 图虫创意

长江与其最长的支流汉水

在平原东部交汇

切割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阳一分为二,后来形成汉口镇 / 视觉中国
江水潺湲处
聚沙成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

鹦鹉洲已在明末逐渐沉没

不得复见

白马洲,相传赤壁之战后,鲁肃转回夏口骑马过洲,战马陷泥而死,鲁肃含泪葬马,故称为白马洲 / 图虫创意

鄂东南丘陵

被泥沙掩埋

逐渐变为低山、垄岗

例如龟山、蛇山、珞珈山、磨山

镶嵌点缀在平原上

龟山电视塔。相传大禹治水时遇水怪作乱,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灵龟化为此山 / 图虫创意

武汉大学建在珞珈山上。抗战时期,周恩来、蒋介石都在珞珈山暂住过 / 视觉中国

磨山四季花开不断,春樱、夏荷、秋桂、冬梅一期一会,是武汉市民的赏花胜地 / 视觉中国

166个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像散落的珍珠

让武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城中心的东湖

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

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5.2倍

毛泽东一生钟爱东湖,在东湖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南水北调、炮击金门、人民公社、小平复出等许多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做出 / 视觉中国
比东湖更大的汤逊湖
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
烟波浩渺,一望无际
汤逊湖拥有众多渔业养殖基地,出产优质湖鲜 / 视觉中国

涨渡湖的水上森林

盛夏满目翠绿

初冬叶红似火

冰与火之歌 /  视觉中国

如此大江大湖大武汉

易中天评价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

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

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02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武汉处于如此中心的地理位置
自然也汇集八方英杰
燕赵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高士
湖广之间,常闻豪情任侠之英雄
何为英雄?
与天斗,与人斗,与时斗
抗天灾,卫人间,转时运
是为英雄
武汉,历来便是英雄之城
鹦鹉洲大桥汉阳延长线江堤立交 / 视觉中国
武汉控长江中游咽喉,扼南北交通要冲
古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北对峙时期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
无不视长江为生命线

长江防线一旦崩溃

则如无根之木,必不久矣
长江之光 / 李放 / 搜狐无人机影像大赛作品

武汉则是固守长江防线的重镇

因而顾祖禹在《读史方與纪要》有言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
春秋战国之时
楚国以荆山为据点,武汉为腹地
走向称霸道路
磨山上的楚天台,仿楚灵王章华台而建 / 图虫创意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
武汉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上升
一部《三国演义》将荆州九郡的美名播于天下
武汉亦在其中
汉阳曾筑有郤月城
由刘表的大将黄祖驻守
对此,虎踞江东的孙权一直觊觎不已
鲁肃更点出关键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

鲁肃墓原在龟山南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而移至山南腰。岳阳、汉阳、镇江、丹徒和句容都有鲁肃墓,孰真孰伪各有说法 / 网络 
208年,江夏(武昌)终为东吴所得 
自此围绕此城开始苦心经营
吴主甚至两次迁都武昌(今鄂州,据武汉很近)
可见重视之深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言即是这种情形
如今闻名四海的武汉黄鹤楼
便是当时孙权为控扼长江而设的瞭望台
彼时仲谋雄心壮志
天下英雄谁敌手?
如今唯留黄鹤楼,白云悠悠
黄鹤楼和晴川阁隔江相望 / 图虫创意

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都视武汉地区为“要害”

无论是要北伐中原,还是偏安江南

武汉都是攻守重地
东湖景区的楚城墙 / 视觉中国

南宋则是与金、元

在汉水中下游和鄂东长期鏊兵

民族英雄岳飞

曾于武昌屯兵七年

并在黄鹤楼上疾呼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如今武昌沙湖东边的岳家嘴

便是当年岳家军屯驻水军的基地
岳飞亭 / 视觉中国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兴起

取九江,破安庆,占江宁(南京)

与清廷南北对峙

而在武汉地区

双方则是反复争夺、先后易手三次

最终才为曾国藩所得

此后以武汉为起点

湘军一路东进,终扑灭起义

武汉,就此成了太平天国兴亡的转折点

而作为用兵之地

成也罢,败也好

武汉早已看惯了这秋月春风
唯见长江天际流 / 视觉中国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武汉总是第一个做出选择

不信时,不信命 

1911年,武昌一声枪响

辛亥革命在这里爆发

清廷腹心地区打开了一个缺口

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第二年清帝退位,王朝结束

武汉可谓改了中国的命
武昌起义 / 视觉中国

1938年,日军连陷南京、徐州

声称要在武汉迫使中国放弃抵抗

对此,中国以一场史诗性的大会战作为回应

历时四个半月

歼敌25万

武汉虽最终沦陷

但让日军摧毁中国军队的美梦破灭

再一次守住了中国的命

落日余晖 / 图虫创意

武汉易受长江水淹没

洪涝过后又常带来瘟疫

因而自古便是多灾多难

据《武汉市志· 卫生志》记载

清代武汉大的疫灾有八次之多

进入20世纪

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954年大水

京汉铁路中断了100多天

政府动员千万人抗洪救灾

武汉当地有8000多人在防汛“火线”入党

终于,武汉保住了
1954年洪水老照片,毛主席亲自为武汉防洪纪念碑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 网络 
1998年,洪水真的再次来袭
武汉长江沿线进行了渡江战役以来
最大规模的部队集结
并广泛运用此前未有的“科技防洪”手段
如全球卫星定位、回声测量仪、地质雷达等
武汉人民第二次完胜洪水天灾
1998年洪水老照片,滚滚长江东逝水,淘不尽武汉英雄儿女 / 网络
 03 
十里帆樯依市立
万家灯火彻宵明
长江暴戾时泛滥成灾
温驯时载舟远航
以武汉为起点
西上巴蜀,东下吴越
北溯汉水至豫陕,南经洞庭达湘桂
九省通衢,非浪得虚名
 江汉朝宗 / 视觉中国
明朝工商业发展
对漕运的需求达到新高度
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彻底捧红了武汉
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
凭借水陆交通枢纽的便利
货物中转、商人汇聚
迅速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内陆第一大港
“楚中第一繁盛处”
武汉夜景璀璨 / 李放 / 搜狐无人机影像大赛作品

清代汉口已发展成商业都会

与北京、苏州、佛山并列“天下四聚”
熙熙攘攘的汉口市集 / 视觉中国 

良港也被列强觊觎

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

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3年后正式开埠,江海直航

武汉迅速城市化
外国的工厂、银行、货物大量涌入

催生了与“大上海”比肩的“大武汉”

人称“东方芝加哥”
江滩夜景 / 视觉中国

 人口和商业的爆炸式增长

仅靠航运已不能满足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

向清廷提议修建京汉铁路

“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

17年后铁路建成

北上动脉打通

为生产钢轨,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厂,中国钢铁工业由此蹒跚起步 / 长江日报、视觉中国

 之后粤汉铁路直通广州

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初具规模

武汉的现代化步伐加快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

“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

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武昌十万家,落日紫烟低 / 视觉中国 

今天武汉之交通

以水陆空一体的方式联结世界

百桥跨江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 / 视觉中国 

巨轮入海

货轮可沿黄金水道直抵上海 / 潘才刚 / 搜狐无人机影像大赛作品

高铁万箭齐发 

5小时交通圈覆盖大半个中国 / 视觉中国

空港直航全球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11条国内航线,61条国际航线 / 视觉中国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

武汉高校汇聚

科研能力位列全球第19位

互联网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

光谷未来科技城 / 视觉中国 

交通发达、经济蓬勃、人口聚集 

武汉的这些王牌

却也造成疫情迅速大面积传播

春运潮更加大防控难度

不得已武汉选择封城 / 网络

 但封闭的武汉不是一座孤岛

依托立体交通网

五湖四海的物资和医护团队

在此联结
满载援助物资的货运飞机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卸货 / 新华网
512地震时武汉多家医院曾免费救治百余名汶川伤者。时隔12年,汶川村民自发支援武汉100吨蔬菜 / 红星新闻
 04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通江达海的城市格局
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也塑造了武汉独特的城市文化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 / 视觉中国 
从本质上看
武汉城市文化的发展
并不是楚文化的单一延伸
而是一条多元融合、多次交汇的发展链
可称之为商埠文化——大码头文化 
伴随着繁盛的商业活动
各地文化与风俗也不断传入武汉
而汉口市民对通俗文化的热爱
奠定了武汉城市文化市井性的特点

江汉关大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 / 视觉中国

清代汉口,街头巷尾之中

地方小戏、民间武术杂技十分活跃

《汉口竹枝词》中记载

“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爱听

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 

彼时汉口市民多是小商小贩、苦役帮工

他们缺少文化根基

需要的是即时、现实的娱乐与享受

他们的兴趣在于大众性的娱乐玩耍与刺激

他们的饮食则是重口味、饱口福

甚至随口骂人也渐成习俗

形成了所谓的“汉骂” 

光谷,武汉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之一 / 视觉中国

四方之人也通过水道南来北往

武汉因此成为人才的交汇处 

乐师伯牙与钟子期在武汉相遇

王维在武汉“送康太守”

温庭筠在武汉“送人东游”

王昌龄在武汉“送人归江夏”

李白在武汉“送孟浩然之广陵”
……
月湖畔的古琴台,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 视觉中国 

诗人们迎来送往

而黄鹤楼则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长存于唐诗宋词的长卷中
被晚霞余晖萦绕的武汉,没了白天的紧张忙碌,有一种放松的美 / DINGDING / 搜狐无人机影像大赛作品 

晚清张之洞在武汉兴办学堂

以此流传下来的百年办学积淀

成为当下武汉“大学之城”的重要历史基因 

如今坐拥89所高校(仅次于北京的91所)

95家科研院所的武汉

共拥有130万在校大学生

《长江日报》报道称

武汉是全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大学樱花 / 视觉中国
此外,武汉也拥有全国顶尖的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拥有27家三甲医院的武汉
仅次于北京、广州、上海、天津、重庆
华中科技大学 / 图虫创意

由此市井烟火和风雅信仰

在武汉汇聚一堂 

而几经战火洗礼和政治风云变迁

武汉的城市文化也逐渐沉淀出

积极进取、敢打敢拼的武汉精神

支撑着武汉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时刻 

 05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即便历史多有创伤
而有关武汉的记忆
总是来得很实在
充满烟火气
没有哪座城市像武汉一样,每个角落都充斥着人间烟火气 / 视觉中国

流淌着F1血液的公车司机 

修不完的马路和工地

随机切换的天气

聒噪的武汉话

宿醉过的酒吧

吹过牛逼的烧烤摊

寄放灵魂的早餐店

……

美食家蔡澜对武汉“过早”印象深刻,曾言“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 网络 

武汉的烟火气
从清晨的“过早”开始 
不同于广州早茶的精致与悠闲
武汉的“过早”没那么多讲究
平民化、接地气、好吃没架子
在武汉“过早”,一个月不重样儿 / 网络 
每日早晨,路边街角
武汉人总会雷打不动地蹲在路边
板凳当桌
眼含一团团热气
将一天的精气神统统装进胃里
在武汉,红色塑料板凳,已成为一家早点摊是否红火最直观的判断 / 网络 
武汉的城市节奏不算特别快
但“过早”的风驰电掣
却不输全国任何一个地方 
男女老少
左手持碗,右手握筷
一阳指勾起豆浆、面窝、豆皮、欢喜坨
走得飞快,吃得平稳
似乎是武汉人才会的绝技

武汉“过早”头牌热干面 / 网络 

对于武汉人而言 
热干面是味蕾上的故乡 
热干面没有汤,容易干
但若这芝麻酱稠而不澥
又恰逢拌面老手
便能使芝麻酱均匀地附着在每一根面条上
整碗面既不干不黏、又不拖泥带水
除了师傅的手艺,拌面手法和吃面速度也是热干面好吃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 纪录片《日出而食:过早之城武汉》
 地道的武汉人拌得匀、吃得快
若见你细嚼慢咽
眼瞅着“面都憨干了”
他们会满脸嫌弃的说“搞这慢”
每一次观看豆皮师傅从头到尾的烹饪过程,是这座魔性城市里,最街头的表演艺术 / 网络

除了热干面

武汉人的灵魂

都在那锅永远骚动的豆皮里

热漉漉的颠锅声

蛋皮的滋滋声

师傅掌间金刀铁马、白烟腾起

武汉这座城市

连食物都带着独有的江湖气

热油翻滚,烟火撩人,刚炸出来的苕面窝香气扑鼻 / 福桃九分饱
武汉人说话喜欢带“苕”
 也爱吃苕 
武汉街头“过早”就有一道“苕面窝” 
苕切成细块混合面糊
放入油锅大火开炸
待到呈现饱满的金黄色就可以起锅
香甜浓郁、酥脆可口
它是冬日街头的限定款
也是武汉版的天妇罗
寒冬腊月,手握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是种满满的幸福感 / 福桃九分饱 

除了炸着吃

武汉人还爱吃用木炭火慢慢烤出来的苕

武汉人坚信

只有勺子才能精准抵达烤红薯的灵魂深处

其它任何方式,包括直接用嘴

都是浅尝辄止的耍流氓

一点也不走心

这在外地人看来

不亚于撸串用筷子、喝啤酒用吸管

相当矫情

但本地人却心照不宣

甚至反过来还很疑惑

“难道都是直接用嘴啃?一鹅……真苕”

在武汉,一天最重要的两个时刻莫过于“过个早”,再“宵个夜” / 网络

如果说“过早”是唤醒一天的强心针

那么宵夜就是卸下疲惫后的兴奋剂 

先来一盘凉拌毛豆

再来一盘超嫩的炒藕带

便可以开始朋友间的寒暄

等到主角小龙虾上场

这时人们已经两瓶啤酒下肚

开始敞开心扉、推心置腹

小龙虾,绝对是武汉宵夜江湖的C位担当 / 网络 

掐头、嗦汁、剥壳

然后将虾肉塞入嘴中

同时成就味蕾和心灵的双重满足

煨汤的种类很多,但最令武汉人放不下的,一定还是那碗“排骨藕汤” / 网络

 水深火热的宵夜江湖上

“铫子煨汤”最能抚慰孤独的心 

武汉人尤爱那碗热乎乎的“排骨藕汤”

 湖北当地粉嫩洁净的莲藕

配着新鲜的小猪排

不需要复杂的佐料

只需要在铫子和时间的作用下

耐住性子等待

等到排骨变得肉烂脱骨

等到莲藕变得酥软绵甜

藕香与肉香的绝妙搭配定会令你喜出望外

武汉长堤街街头 / 图虫创意 

热闹鲜活的生活背后

浸润着武汉人的脾性与习惯 

武汉人素以火气大、爱“通人”(骂人)

蛮劲儿十足而闻名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写道

武汉人最坦诚、最直爽

最不矫情、最讨厌“鬼做”

他们易暴易怒,也易和易解

能憎能爱,也敢憎敢爱

他们大喜大悲、大哭大笑

甚至大喊大叫

武汉轮渡 / 图虫创意

 而且爱也好,恨也好

哭也好,笑也好

都很“唰喇”,都很到位

哭起来铆起哭,笑起来铆起笑

吵起来铆起吵,骂起来铆起骂

真能“爱你爱到骨头里”

恨你也“恨到骨头里”

一点也不“差火”

 老武汉生活秀 / wenidon 

楚人的蛮

至今仍能在武汉人身上找到端倪

“吃软不吃硬,宁死不服周”

大概就是武汉人的性格内核

与其说是“匹夫之勇”

毋宁说是“生命的顽强”
凌波门栈桥 / Frozen影像 / 搜狐无人机影像大赛作品 

武汉曾被日军轰炸过

被特大洪水淹没过

现在又遭遇着疫情

受够了天灾人祸、严寒酷暑的武汉人

从而把生活看得很开

有着其他城市寻常人没有的“大气”和“勇气” 

用武汉作家池莉的话说

就是“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毕竟生活中“难行的路”太多

没有什么样的沟沟坎坎过不去
武汉街头行路人 / 图虫创意

 生命力顽强的武汉人

天不怕地不怕

在这场疫情中

每一个武汉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end-

策 划 | 王海涛、赖颢宁
撰 稿 | 钱琪瑶、杨少杰、翟杨
地图编辑 | 钱琪瑶、陈丹丹
排 版 | 翟杨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