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武汉!
武汉是明星城市
在近几年厮杀激烈的城市竞争中
风头正劲
2020年的春节
一场疫情
让武汉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武侠故事中意气风发的热血江湖
大概也是武汉的样子
因为这座城就生在大江大湖之间
长江浩浩汤汤
自唐古拉山呼啸而下
跨越青、藏、滇、川
冲出夹江对峙的层层峡谷
从宜昌奔涌而出
经历了九曲回肠的迂回蜿蜒
终于在江夏之地舒展开来
武汉的故事就从滚滚江水开始
溯至先秦
在“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上
长江一泻千里
形成司马相如笔下的“九百里云梦泽”
此时的武汉正沉睡在这片沼泽之下
长江与其最长的支流汉水
在平原东部交汇
切割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
鹦鹉洲已在明末逐渐沉没
不得复见
鄂东南丘陵
被泥沙掩埋
逐渐变为低山、垄岗
例如龟山、蛇山、珞珈山、磨山
166个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像散落的珍珠
让武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城中心的东湖
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
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5.2倍
涨渡湖的水上森林
盛夏满目翠绿
如此大江大湖大武汉
易中天评价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
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
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长江防线一旦崩溃
武汉则是固守长江防线的重镇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
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都视武汉地区为“要害”
无论是要北伐中原,还是偏安江南
南宋则是与金、元
在汉水中下游和鄂东长期鏊兵
民族英雄岳飞
曾于武昌屯兵七年
并在黄鹤楼上疾呼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如今武昌沙湖东边的岳家嘴
取九江,破安庆,占江宁(南京)
与清廷南北对峙
而在武汉地区
双方则是反复争夺、先后易手三次
最终才为曾国藩所得
此后以武汉为起点
湘军一路东进,终扑灭起义
武汉,就此成了太平天国兴亡的转折点
而作为用兵之地
成也罢,败也好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武汉总是第一个做出选择
不信时,不信命
1911年,武昌一声枪响
辛亥革命在这里爆发
清廷腹心地区打开了一个缺口
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第二年清帝退位,王朝结束
1938年,日军连陷南京、徐州
声称要在武汉迫使中国放弃抵抗
对此,中国以一场史诗性的大会战作为回应
历时四个半月
歼敌25万
武汉虽最终沦陷
但让日军摧毁中国军队的美梦破灭
再一次守住了中国的命
武汉易受长江水淹没
洪涝过后又常带来瘟疫
因而自古便是多灾多难
据《武汉市志· 卫生志》记载
清代武汉大的疫灾有八次之多
进入20世纪
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954年大水
京汉铁路中断了100多天
政府动员千万人抗洪救灾
武汉当地有8000多人在防汛“火线”入党
清代汉口已发展成商业都会
良港也被列强觊觎
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
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3年后正式开埠,江海直航
催生了与“大上海”比肩的“大武汉”
人口和商业的爆炸式增长
仅靠航运已不能满足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
向清廷提议修建京汉铁路
“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
17年后铁路建成
之后粤汉铁路直通广州
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初具规模
武汉的现代化步伐加快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
“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
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今天武汉之交通
以水陆空一体的方式联结世界
百桥跨江
巨轮入海
高铁万箭齐发
空港直航全球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
武汉高校汇聚
互联网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
光谷未来科技城 / 视觉中国
交通发达、经济蓬勃、人口聚集
武汉的这些王牌
却也造成疫情迅速大面积传播
春运潮更加大防控难度
但封闭的武汉不是一座孤岛
依托立体交通网
五湖四海的物资和医护团队
清代汉口,街头巷尾之中
地方小戏、民间武术杂技十分活跃
《汉口竹枝词》中记载
“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爱听
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
彼时汉口市民多是小商小贩、苦役帮工
他们缺少文化根基
需要的是即时、现实的娱乐与享受
他们的兴趣在于大众性的娱乐玩耍与刺激
他们的饮食则是重口味、饱口福
甚至随口骂人也渐成习俗
形成了所谓的“汉骂”
四方之人也通过水道南来北往
武汉因此成为人才的交汇处
乐师伯牙与钟子期在武汉相遇
王维在武汉“送康太守”
温庭筠在武汉“送人东游”
王昌龄在武汉“送人归江夏”
诗人们迎来送往
而黄鹤楼则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晚清张之洞在武汉兴办学堂
以此流传下来的百年办学积淀
成为当下武汉“大学之城”的重要历史基因
如今坐拥89所高校(仅次于北京的91所)
95家科研院所的武汉
共拥有130万在校大学生
《长江日报》报道称
武汉是全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由此市井烟火和风雅信仰
在武汉汇聚一堂
而几经战火洗礼和政治风云变迁
武汉的城市文化也逐渐沉淀出
积极进取、敢打敢拼的武汉精神
支撑着武汉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时刻
流淌着F1血液的公车司机
修不完的马路和工地
随机切换的天气
聒噪的武汉话
宿醉过的酒吧
吹过牛逼的烧烤摊
寄放灵魂的早餐店
……
武汉“过早”头牌热干面 / 网络
除了热干面
武汉人的灵魂
都在那锅永远骚动的豆皮里
热漉漉的颠锅声
蛋皮的滋滋声
师傅掌间金刀铁马、白烟腾起
武汉这座城市
连食物都带着独有的江湖气
除了炸着吃
武汉人还爱吃用木炭火慢慢烤出来的苕
武汉人坚信
只有勺子才能精准抵达烤红薯的灵魂深处
其它任何方式,包括直接用嘴
都是浅尝辄止的耍流氓
一点也不走心
这在外地人看来
不亚于撸串用筷子、喝啤酒用吸管
相当矫情
但本地人却心照不宣
甚至反过来还很疑惑
“难道都是直接用嘴啃?一鹅……真苕”
如果说“过早”是唤醒一天的强心针
那么宵夜就是卸下疲惫后的兴奋剂
先来一盘凉拌毛豆
再来一盘超嫩的炒藕带
便可以开始朋友间的寒暄
等到主角小龙虾上场
这时人们已经两瓶啤酒下肚
开始敞开心扉、推心置腹
掐头、嗦汁、剥壳
然后将虾肉塞入嘴中
同时成就味蕾和心灵的双重满足
水深火热的宵夜江湖上
“铫子煨汤”最能抚慰孤独的心
武汉人尤爱那碗热乎乎的“排骨藕汤”
湖北当地粉嫩洁净的莲藕
配着新鲜的小猪排
不需要复杂的佐料
只需要在铫子和时间的作用下
耐住性子等待
等到排骨变得肉烂脱骨
等到莲藕变得酥软绵甜
藕香与肉香的绝妙搭配定会令你喜出望外
热闹鲜活的生活背后
浸润着武汉人的脾性与习惯
武汉人素以火气大、爱“通人”(骂人)
蛮劲儿十足而闻名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写道
武汉人最坦诚、最直爽
最不矫情、最讨厌“鬼做”
他们易暴易怒,也易和易解
能憎能爱,也敢憎敢爱
他们大喜大悲、大哭大笑
而且爱也好,恨也好
哭也好,笑也好
都很“唰喇”,都很到位
哭起来铆起哭,笑起来铆起笑
吵起来铆起吵,骂起来铆起骂
真能“爱你爱到骨头里”
恨你也“恨到骨头里”
一点也不“差火”
楚人的蛮
至今仍能在武汉人身上找到端倪
“吃软不吃硬,宁死不服周”
大概就是武汉人的性格内核
与其说是“匹夫之勇”
武汉曾被日军轰炸过
被特大洪水淹没过
现在又遭遇着疫情
受够了天灾人祸、严寒酷暑的武汉人
从而把生活看得很开
有着其他城市寻常人没有的“大气”和“勇气”
用武汉作家池莉的话说
就是“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毕竟生活中“难行的路”太多
生命力顽强的武汉人
天不怕地不怕
在这场疫情中
每一个武汉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