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强购车季来袭,武汉GDP能否抢先杭州冲过2万亿?

西窗 搜狐城市 2023-05-02

“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启动近十天了,在综合补贴巨大优惠刺激下,“到武汉抢车”成为网络热搜,江城汽车市场迎来一波小阳春。

对于今年志在冲刺2万亿经济总量的武汉来说,这个由地方政府和本地大型车企主导、普通消费者买单的“狂欢购车节”,如同一场提振消费的及时雨。

当然,这场“政府财政补贴、车企让利促销”活动也像一只棱镜,折射出武汉强势回归的雄心、产业转型的艰难、经济结构的失衡。

国企重镇武汉,正走在关键分叉路口。

雄心:“武汉必须要跨过两万亿” 

2022年,武汉以18866亿元的经济总量反超杭州,时隔3年后重回全国八强;GDP实际增速4.0%,位居十大城市之首。

从三驾马车来看,去年武汉的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10.8%、2.1%、5.3%。杭州的这3个数字则分别为6%、5.8%、2.7%。武汉反超杭州,投资立下首功、外贸添砖加瓦、消费拖了后腿。

新年伊始,武汉提出“GDP增长6.5%以上”,如果目标达成,武汉今年即可进入“2万亿俱乐部”。“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当地官方媒体近期多次自我鼓劲,“武汉必须也一定要跨过两万亿”。

信心爆棚凭什么?那自然是投资和消费。2023年,投资依旧不能停,消费则要更发力。武汉2023重大项目清单,共包括1154个10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4.5万亿元,年度投资4600亿元以上。

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武汉将“提振促进消费”放在“扩大有效投资”之前,刺激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自然是题中之义。武汉上个月专门发文提出,抢抓全省促汽车消费专项政策延期机遇,支持经开区、江夏区联合车企开展购车补贴活动。

毫无疑问,在“湖北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活动中,“获利”最多的显然是武汉——对于深陷困境的武汉车企来说,“救命稻草”来了。

困境:阵痛连连的武汉汽车产业

近几年,武汉汽车产业略显落寞,汽车产量已经连续5年下滑。2021年,武汉汽车产量仅为139.35万辆,较巅峰时期的2017年减少了约5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均未进入全国前八。

传统汽车业务疲软,新能源汽车缺乏竞争力,是武汉汽车产业当前最主要特征。简单依靠东风系转型、严重依赖合资企业、缺少本土龙头企业,让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错过第一波风口。

与武汉汽车产业落寂相对应,越来越多城市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海、重庆、西安、广州、合肥、常州、深圳等城市都开始冲击“新能源汽车之都”。

东有上海特斯拉,西有西安比亚迪,在造车新势力跑马圈地之下,武汉车企日子难熬。以东风集团为例,3月8日该公司在港交所公告称,2023年1-2月累计汽车销量2.6万辆,同比下降48.48%——本次“史上最强购车优惠”主力车型都是来自东风集团,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车企来说,库存就是生命线。国补退坡后,地方政府开启大宗补贴,利好辖区内车企去库存。首批下订的车主这两天陆续收到新车,车辆出厂日期大多是2021年——这意味着,抢到优惠补贴的车主,抢到的大部分是库存车。当然,即便是库存车也很“香”了。

空前优惠的购车补贴政策,展现了当地对稳定、促进汽车消费的决心。不过,补贴只有一个月,狂欢过后人群会散去,武汉要如何助力汽车产业可持续性前进呢?这背后也折射出武汉2万亿GDP目标之下的发展隐忧。

失衡:武汉民营经济占比仅四成

汽车产业的转型困境是武汉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武大经管学院教授罗知撰文称,武汉是一座国企、重工业、内贸占比高的城市,民营经济既没有江浙的草根特性,也没有珠三角的开放特性。

在偏保守的地方文化和缺乏政府大力推动的双重因素下,接近于自发模式的民营经济不仅规模不大、缺少知名品牌、产品竞争力度不足,而且在活力和创造力上与发达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新兴产业领域,这些劣势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武汉杭州在疫情之前2019年的数据来看,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与占比分别约为9378亿元和61%;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GDP占比仅为43%。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杭州以41家高居全国第一,武汉10家,位居全国第15名。

罗知认为,国企比重越高,政府越有可能形成路径依赖——只要能稳住国企,就可以保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因此,政策和优惠会偏向国企,使得民营经济事实上处于市场边缘。从年初消费刺激政策看,湖北为本地央企去库存、武汉也将精力放在市属国企上,推动商贸流通领域复商复市。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国企刺激消费,最终显然需要通过增加税收来“填坑”,这会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企业税负。因此,武汉的高固定资本投资、高政府投资比重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会造成产能过剩,强化重工业路径,而且会通过信贷、物价、税负等途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提振。

2022年武汉、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万元、7.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936亿元、7294亿元——2023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武汉大概率还会输给杭州。如果经济结构不调整,即便武汉赢得了2万亿冲刺赛的胜利,最终依旧“行不稳难致远”。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