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城市战争:珠三角对决长三角
五月以来,随着东莞、深圳、广州年度统计公报陆续发布,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数据“尘埃落定”。除了珠海录得万余人增量外,其余八地均为负增长——广佛莞深累计减少25.6万人。
珠三角“巨头”的遭遇并非特例,长三角的龙头上海、京津冀的核心北京,去年年末常住人口也分别减少13.5万、4.6万。一线城市人口流失的同时,中部东部二线城市成了赢家。
杭州、南京、合肥去年常住人口分别增长17万、6.77万、16.9万。可以预料,人口流动将持续洗牌,广东群雄能否挽回颓势?老龄少子化背景下,珠三角长三角谁能博得持久竞争力?
珠三角九市,只有珠海人口微增1万
3月底发布的广东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省常住人口减少27.2万人,当时网友就猜想广佛莞深的常住人口增量“不容乐观”。一个多月后,地市数据陆续见光,至此谜底揭晓:广佛莞深常住人口分别减少7.65万、6.03万、9.98万、1.98万,总计25.64万人占全省流失人数九成以上。
千万人口城市减量数万,看似“比例不大”但却是个风向标。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常住人口基本上均处于“狂飙”态势,去年则增长乏力——除了广佛莞深,惠州、江门、中山、肇庆常住人口也“大面积”负增长,四市分别减量1.58万、1.29万、3.58万、0.13万人。九市之中仅有常住人口最少的珠海,增量1.05万人。
珠三角城市常住人口“普降”,原因显而易见。疫情背景下,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外来人口自然回流。广州市统计局称,去年年末,疫情叠加春节因素影响,大量市外务工人员选择离穗观望,提前返乡。外来人口短时间内部分回流,造成常住人口规模出现阶段性收缩,深圳情况也比较类似。
按照官方说法,去年常住人口负增长“有很强的特殊性和阶段性”,随着经济发展重回轨道,珠三角重点城市人口今年大概率恢复增长。根据运营商及出行APP数据,截至2月底,2022年12月广州流出人口回流率超过。春节后一个月,东莞进入全国热门迁入地第五位、地级市第一位。
虽然常住人口预料强劲反弹,但是在全国“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之下,广深想要回到过往的人口增速,难。征兆早已出现,六普(2010年)到七普(2020年),广深常住人口分别增长598万人、714万人——年均超过50万人,而深圳2021年人口增量断崖下跌至不足5万人,广州的情况也大抵相同。
珠三角人口增量波动剧烈,与其人口结构紧密相连。数据显示,珠三角九市常住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约50%。其中,东莞、深圳、中山三市常住户籍人口占比分别为28%、33%、47%,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当这些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出现调整时,常住人口数量就会“随风飘摇”。
虹吸省内人口,合肥增量仅次于杭州
与珠三角“绝大多数城市跌、极少数城市涨”相反,长三角重点城市去年常住人口“跌的少、涨的多”——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城市迎来“普涨”,杭州合肥宁波南京共计增加48.27万人。受疫情影响最为剧烈的上海,这里不再赘述。浙皖苏三省常住人口较上一年分别增加37万人、14万人和10万人,我们来看看三省核心城市的人口概况。
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苏杭处于头部。“十三五”以来杭州持续人口净流入,尤其近两年常住人口增量一直稳居长三角第一。去年杭州常住人口增加17.2万人,远超苏州的6.28万人。数据显示,杭州人口来源地,除本省外,豫皖赣分别占14.4%、12.6%和6%,可见杭州人口吸引力强劲,如趋势保持,杭州人口将在几年后赶上苏州。
苏杭之后,常住人口接近千万的合肥、温州、南京、宁波、徐州等则呈现出分化。去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达到16.9万,仅次于杭州;宁波、南京、温州分别增长7.4万、6.77万、3.4万。苏北龙头徐州人口吸引力孱弱,2022年常住人口减少约1万人。
长三角常住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去年合肥迁移增长13.5万人,来源地以省内为主,与此同时安徽省内11个城市常住人口数遭遇下滑。有趣的是,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南京都市圈成员常住人口并未减少——因为和核心城市接近,受到辐射带动后顶住了合肥的“人口虹吸”。
与安徽情况不太一样,浙江地市不玩“零和游戏”,常住人口均保持增长。不过,头部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增量差距拉大。杭州、宁波常住人口增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从2021年的33.1%、17.2%扩大到2022年的46.5%、20%。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重点城市南京、苏州、徐州常住人口增量不及杭州、合肥、宁波,整体人口增长趋势放缓。这背后跟出生率有一定关系——去年江苏出生率为5.23‰,浙江、安徽则分别为6.28‰和7.16‰。具体到苏北城市,徐州、盐城自2017年来出生率下降超过8个千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徐州和宿迁2021年出生率仅为7.1‰和6.93‰。
老龄人口占比,沪苏杭数倍于广深莞
苏北出生率下降只是缩影,去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出生率也只有6.77‰。因为随着人口总量下降,抢人大战高潮退去,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已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长三角、珠三角这两极,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
珠三角经济发达,人口一大特点是流动人口规模巨大。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称,下一步应该关注在稳住人口总量基础上,推动巨大的流动人口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甚至直接转变为本地人口,同时推动人口结构优化。
数据显示,长三角、珠三角外地人口本地化趋势正在加强。以深圳为例,虽然常住人口在减少,但户籍人口却从2021年的556.39万增长到去年的583.47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的比例有所提升。深圳户籍人口年增27万,虽然趋势向好,但步子还可以更大一些。
广东明确要培育壮大五大都市圈,在此过程中,人口有可能进一步从周边城市向中心城市汇集,从乡村向城市汇集。这一方面需要解决好“大城市病”,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小城市发展动力缺失问题——如何利用人口政策服务都市圈建设,将是珠三角各大城市面临的突出挑战。
出生率下降,老龄化上升,则是长三角人口发展“命门”所在。从目前来看,出生率浙皖好于江苏,珠三角好于长三角。浙江、安徽出生率较上一年下跌0.62和0.89个千分点,虽然安徽出生率高于全国均值,但下跌幅度大于均值。七普数据显示,沪苏杭老龄人口占比分别为16.3%、12.4%、11.7%,南通泰州盐城扬州超过20%,而广深莞占比分别为7.8%、3.55、3.2%。
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曾刚认为,大范围人口跨省迁移幅度会逐渐放缓,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数量将维持相对稳定或略有增长态势。面对“人口格局洗牌、发展动能更迭”趋势,核心城市需要转变思路。“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二者并重,方能在区域竞争中获得充沛动力。
参考资料:
重磅!北上广深,集体负增长.每日经济新闻
常住人口正增长,长三角吸引力不减.解放日报
人口新格局:浙江常住人口增量最多.澎湃新闻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搜狐城市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