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季度城市格局大洗牌 谁能笑到最后?

陈亚辉 搜狐城市 2023-05-26

成都GDP总量超过苏州,再度晋级全国前六;宁波历史性超越天津,进军十强;西安增速领衔万亿俱乐部城市;泉州出现负增长。

一季度经济成绩单陆续发布,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出现大洗牌。

为探究背后原因,预测未来走向,搜狐城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做客搜狐城市【城市会客厅】直播间,进行深度访谈。

以下是访谈精编。

天津“包袱”更重 宁波轻装上阵

搜狐城市:一季度宁波历史性超越天津,您如何评价?

曾刚:天津是港口城市,天津港是北方大港,有光辉的历史,今天它的地位也比较重要。而宁波是南方的大港,按照港口吞吐量来讲,宁波这些年是全球第一大港。但天津是直辖市,宁波的行政地位和它还是有些差距。

宁波超天津,有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第一,天津这么多年尽管也有发展,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天津是北方非常重要的工业城市,传统产业,包括早期的石化产业占比蛮高。这些年受到国家政策和全球形势的影响,它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相对艰难,对经济发展有一些拖累。

另外,天津这几年改革领域的力度和形式相对滞后。在制定具有特色的区域政策、城市发展政策的创新性方面,天津似乎也比宁波要稍微差了一些。

第三个方面,现在中国经济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增长的阶段,科技成果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一体化至关重要。

天津虽然高校很多,但是天津高校毕业生流向了全国。宁波当地的学生因为培养的专业对口,加上对城市有感情,留在当地的比较多,当地企业也很愿意接收。

另外,所有制结构上,宁波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也更有活力。

同时天津可能肩负了更多责任,导致它在很多政策措施上面显得保守一些,宁波轻装上阵,政府在探索的胆识方面看起来更好一些。

宁波政府宁做引进人才的“店小二”

搜狐城市:您提到天津人才流失的问题,天津如何破局?以及如何同其它城市竞争?

曾刚: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思路来思考。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很重视人才,发布了很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在争夺人才的竞赛上不遗余力,但是效果差别蛮大。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我们应该看是谁在引进人才。是市政府引进人才,还是这个城市的企业在引进人才。城市引进人才是为谁服务的,是为我们这个城市的人才指标服务的,还是为我们这个城市的企业招募高级人才服务的。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关键点。

我觉得宁波更多是把引进人才放在“后台”了,他针对企业吸引人才。宁波这几年小巨人企业发展很快,就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政府就按照这个领域、类型、层次引进,根据企业需求来的。

而有些地方政府,是其它地方搞什么我也搞什么,别人给的政策我也给。但是人才不仅仅是引入的问题,最主要是有发挥才能的机会,要人尽其用。

宁波在引进人才方面更加重视实用,重视那些研究机构、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政府就根据他们的需求引进。政府相当于是“店小二”,做辅助服务的,而不是像有些城市,政府是跑在第一位的。

江苏力保南京“十强”地位

搜狐城市:在长三角,宁波和南京的竞争也在毫厘之间,两座城市谁更有优势?

曾刚:南京不光是六朝古都,它还是江苏省省会。

大家知道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第一,江苏第二。作为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南京还是有些优势的,这个优势主要是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

南京这么多年有一个机会,就是江苏做强省会城市,要提高南京的首位度的战略。为此,江苏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宁镇扬一体化”,南京跟旁边的镇江、扬州一体化发展。

甚至有人说是不是以后还有可能调整行政边界,让南京不再成为一个在全国首位度很低的省会城市。他们认为南京的发展不仅是南京本身的问题,而且直接关乎江苏全省战略的高度。

宁波的优势在哪呢?第一个方面我前面讲过的,在产学研一体化上面。

南京的高校也像天津一样,数量上比宁波要多得多,但是产学研一体化上面,宁波要比南京好很多。

南京有很多科学院的研究所,但它更多是理论研究。比如紫金山天文台、古生物研究所、湖泊与地理研究所、土壤研究所等等都是基础科学研究的。

但宁波的科学研究所基本都是应用型的,这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其实是不一样的。宁波的“研”跟“产”距离比较近,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

另外一个方面,尽管这两个城市都是开放城市,外出闯荡的人都很多,但是从外部支持来讲,宁波有更多的优势。在海内外的商界,宁波比南京是更有优势。

宁波还有一点优势,我觉得浙江人做事情,特别是宁波跟南京相比,前者要灵活很多。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很多功能,省委省政府,包括国家对它有很高的期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限制了它的发展,外界也会用比较比较严的标准来衡量它。

宁波,不管从政界还是社会上,对它的宽容程度要远远高于南京,所以宁波在做探索方面,有更高的自由度。

南京向上发展的政治愿望很强烈,它在江苏省内之前超越了无锡,现在还想超过苏州。但从市场经济和民间活力来看,宁波的潜力非常大。

搜狐城市:请您预测一下未来谁发展更好?

曾刚:下一步就要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南京的支持力度能够大到什么地步,宁波方面要看它在市场经济领域的优势能发挥到什么地步。

另外,除了经济规模排序外,还要考量经济运行质量。比如创造了多少税收,创造多少就业岗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宁波未来的潜力很大。

但是经济规模上面,江苏省不会让南京往下掉,不会让它掉出前十,南京目前的位次对江苏来说已经是下限了,他们一定会保这个名次。

经济总量排序上,宁波人争的意愿可能没那么强烈,他们更在意自己得到实际的好处,能赚到钱,有好的就业,有好的生活。

我个人觉得,规模和质量都要兼顾,特别是老百姓是不是从城市发展当中得到更好的收益。我们可以看人才往哪流动,高校毕业生是留在本地还是跑到其它地方就业,这是一个观察的指标。

成都超苏州将成常态

搜狐城市:一季度,苏州被成都超越,失去全国第六的位置,苏州是否应该为此担忧?

曾刚:成都如今在今年的一季度阶段性超越苏州,但以后的超越不会停留在某个季度。我觉得苏州被成都超越的频率会上升,为什么这么讲呢?

第一,中国目前的对外合作面临一种新的形势,我们跟东南亚、跟南亚的合作潜力很大。由于交通设施的配置和区位,包括人员交流的便捷度成都占优,它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外,成渝双城经济圈中,成都是中心城市之一,它的自身条件非常好,各种发展措施也到位,人才和投资的吸引力强。

但是,即使成都总量超过苏州,以后更频繁地超越,成都也没必要觉得特别荣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苏州从以前的规模扩张,发展到质量性增长阶段,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家可以看到苏州有些企业搬到外地去了,有些企业缩小规模。规模缩小了,但质量提高了。以前在最末端装配的一些企业,现在都开始做研发,做一些技术服务,向智慧工厂转型。

苏州市区的两个工业园区,东边苏州工业园区,西边的苏州国家高新区,现在做得蛮好。

但是,很多昆山的、太仓的,包括吴江的一些企业,似乎现在碰到一些麻烦。经济指标为什么下来了?就因为它们现在处于结构转型的阶段,工厂搬到外面去了,新的没有进来,或者新的还没长大,导致经济指标暂时性下降。

但总体上讲,产业结构方面,特别在技术水准上,苏州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一些新兴产业,比如纳米技术领域,全球十大纳米基地,中国唯一一个入选的就是苏州。另外生物医药,按照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排名,连续三年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一。苏州在这些新兴产业上面它真的有很好的势头。

现在东部城市里面,特别是长三角的城市,把高质量发展,把科技含量,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企业在价值链的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看起来可能在规模上面增长趋缓,但质量在提升。

对苏州来讲,我们要看到,过去它在全球生产网络当中是末端生产做零配件,还是低级零配件。未来苏州能不能在中间环节,在高端环节上更加好的表现呢?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观察苏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深圳转型早于苏州五到十年

搜狐城市:同样是制造业+外贸,深圳为什么在一季度比苏州亮眼这么多?

曾刚:深圳表现是比较好,但它的外部条件跟苏州有不一样的地方。

苏州跟欧美国家的贸易比例占的份额更高一些,而深圳跟东南亚的贸易方面占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最近几年,中国跟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合作要高于其它国家的外贸水平,而深圳在里面做了很重要的贡献,反过来深圳自身也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最近几年大家都知道,西方一些国家与中国脱钩,这对于苏州等一些城市冲击还蛮大的。另外宁波港的第一季度的外贸,对美出口降低了3%左右。所以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对外贸城市的影响不一。

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跟苏州相比,深圳更早实现了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大陆所有城市当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高的城市就是深圳。深圳的国际高技术博览会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全国很多科技成果,不管在哪产出的,可能在北京,可能在西安、武汉、上海、苏州,最后大部分都是在深圳市转化的。

深圳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上面,远远的高于本地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很好利用了国内其它地区的科创资源,甚至包括海外的。

苏州在这方面相对差一些。苏州的产业升级,我觉得至少比深圳晚了5年,大概5~10年。深圳也经历过阵痛,前些年它的经济发展没那么快,但它现在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

它早已过了聚焦低端生产、廉价生产的阶段,现在真正有自己的技术,在中高端环节上有很好的表现。而苏州,过去的一段时间产业链还是低端的比较多一点,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向中高端迈进。

它目前面临所谓的“阵痛”阶段,处于困难时期,但未来,深圳为它树立了一个标杆,苏州也会向这个方向迈进。

搜狐城市:苏州最应该向深圳学习什么?

曾刚:一是成果转化。

当然苏州也做了一些,苏州本地也有一些大学,但怎么更多利用外部的科技资源,把城市打造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苏州还是要进一步提升。

苏州以前有句话叫“听南京话,跟上海走”。就是行政上属于江苏省管辖,经济上更多接受上海的辐射。但是除了上海以外,苏州还可以跟其它的地方有更多的紧密合作。让别的地方的科创资源、科技成果更多向你这里转移。

另外,开放方面,深圳引领全国,苏州也有这方面的条件,积淀也蛮好的。但对外的吸引力方面,苏州还要学习。

此外,在城市的公共管理上面,深圳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苏州也有很好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中国跟新加坡合作的。合作园区的管理上苏州做得全国最好,但是能不能推广到整个城市,提高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这些也可以向深圳学习。

苏州应借力长三角一体化

搜狐城市:但是苏州目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和历史阶段和当年深圳转型时期大不一样,苏州的转型难度似乎更大。

曾刚:你的观察非常好,的确,外部形势总体来讲,特别在我们国家转型升级阶段,欧美有些国家以前是伙伴,现在更多是竞争者,甚至有时候是对抗者。所以目前借助外力实现转型升级,难度比以前大的很多。

我们反过来看,苏州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苏州自己有研究所,包括离上海只有100km。深圳旁边有香港,但毕竟制度不一样。相比深圳来讲,苏州的自主创新资源更好。

上海的地位不用赘述,它有很多基地,比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是除了北京以外最大的。上海在应用研究方面,特别是目前很关键的战略新兴产业的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控制技术方面做得真的非常好。

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样让上海的这些资源和苏州更多地交换,现在有个很好的机会叫沪苏同城化。上海和苏州要变成“同一个城市”了,那你上海的资源我用起来更方便。

苏州目前外部面临压力,但是正是看到了这些压力,中央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苏州的转型升级起步比较晚一点,甚至碰到的外部的条件更难一点。但内部从国内来讲,在自主创新上面,其实苏州会比深圳条件还要好。

另外,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包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里面有一系列大项目,受到中央和地方联合支持。下一步,看能不能在区域合作上,能让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助力苏州转型。

但是目前,苏州的转型升级,面临的舆论压力很大,很多自媒体讲,苏州的工厂“人去楼空”。关键你要看到背后的本质,工人人数的减少是存在的,但是农民工少了,科技人员多了。规模小了,品质提高了。

经济总量的规模当然重要,没有大的规模,你的地位可能就会变低。但是没有质的提升,就走不远。

西安新能源技术第一梯队领先

搜狐城市:西安一季度表现亮眼,GDP增速万亿城市中最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功不可没。那它会不会受新能源产业周期性影响,经济波动的可能性更大?

曾刚:我们说中国跟西方国家的贸易总体下滑了,但是有一个领域逆势上扬,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出口。

以前中国都是从那些发达的工业国家进口汽车,但居然我们现在卖汽车给那些发达国家,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全球汽车出口,中国排第二。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遥遥领先。

中国有五大新能源汽车基地,西安是其中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飞猛进,也使得地方经济有很好的发展。汽车产业它的带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这方面西安表现很好。

另外,新能源还有很多细分,包括光伏、氢能等等。拿氢能来讲,中国氢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中国西北。跟国内其他的大城市相比,西安离能源地更近。这个意义上来讲,西安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有优势的。

另外,西安的控制技术方面,包括技术标准上。在国内尽管它是一个位于西部的城市,但它在这个领域的技术水平是国内第一梯队的,而且在第一梯队属于比较领先的城市。

但我们还要看得更远。现在是全球都在搞能源汽车,中国的力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说白了,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比较好,是在强大的政策的支持之下的发展,它的发展和补贴有很大的关系。

下一步,如果更多国家一起来加入这个领域竞争,我们能不能保持今天的地位?这个很值得关注。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研究水平、工业配套水平、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支撑能力。西安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是非常好,但是下一步如何让他保持领先的优势,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泉州要多动脑筋提升城市活力

搜狐城市:泉州成为一季度唯一负增长的万亿城市,且最近几年颓势明显。它的“平庸”是否是必然?

曾刚:泉州以前的钢铁等产业发展很好,它的工业基础还是不错的,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所以泉州曾经在福建省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今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转型上面它无疑是落伍者。

很多人觉得是“强省会”战略导致泉州路后了,但要说强省会,很多省份都有“强省会”战略,比如浙江也搞强省会,杭走跑得很快,我们前面提到的宁波也没落下来,为什么福建省的“强省会”战略对泉州影响那么大呢?

泉州还是要在自身的产业升级上多动脑筋。

第二,之前也提到过,要引进人才,在提高城市的活力上面,泉州真的要多费一些脑筋。

另外,泉州这么多年比较困难,跟台海之间的合作不畅也有一些关系。福建离台湾最近,两岸关系和缓的时候,泉州的机会就比较多。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时候,对它还是有一些影响,对汽车、玩具、服装产业都有影响。

但我个人觉得,不管是泉州还是福建,国家“一带一路”对它有很高的定位。在东南亚等国家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也特别多。那能不能把早期的一般性投资,一些低成本生产环节的换成一些高端产业?对外联系上能不能发展更多的新兴产业?这个对于泉州来说,是下一步值得努力的方向。

包括对于已有的产业方面,能不能在价值链的环节上面有提升?

目前福建的福州往前跑,厦门也在想办法往前赶,泉州在这个中间的位置就比较尴尬。

希望“北快南慢”趋势持续

搜狐城市:一季度的万亿城市中,北方城市的经济增速总体比南方城市要好,这和近些年“南升北降”的趋势相悖。您怎么看?

曾刚:增速对比来看,一季度万亿GDP城市中北方城市似乎表现更好,主要因为南方城市受外贸方面拖累比较大,外贸上面叫所谓“砍单”、“弃单”比较多。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包机到外面找订单有一些效果,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困难。

另外,现在往东南亚外迁的企业增多。除了外资,中国很多民间资本,中国人自己的企业也往越南,往马来西亚转移的比较多。

但是从更长的周期来看,这样的趋势可能不会一直持续。如果我来自德国、法国、美国订单少了,那我会跑到别的地方找订单。我到非洲,到南亚,到南美,之后订单可能还会恢复。

目前的状况跟很多人的预期差距特别大,原来觉得疫情管控放开以后,南方会有报复性增长。但事实证明,不但没有迎来报复性增长,还要应对“报复性损害”,订单没有,市场能力外迁等等,这种状况出乎很多人意料。

北方为什么好一点呢?对外联系方面,特别是在引进外资上面,北方比南方少一些。所以国际上经济领域的风吹草动对南方的影响更大一些,北方相对来说比较稳健一些,所以综合表现好一些。

下一阶段,对北方比较利好的消息是,我们的双循环战略是以内环循环为主体,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等。而南方有一个慢慢适应新政策,适应全球的经贸环境的新变化的过程,它也会慢慢能赶上来。

我也蛮希望这种北快南慢的格局能够保持下去。因为这些年都是南方发展更快,人才流动往南方城市较多。

最近我们看到一些新的变化,就是中国跟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上升很快,包括海参崴开放出海口,对中国的北方很多城市来讲有一些新的机会。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一季度北方城市看起来还行,主要是因为南方城市碰到了一些麻烦。北方城市自身还要更加努力一些,比如下一步怎么样优化投资营商环境。

北方的工业基础,北方的人才资源,包括现在一些新能源方面确实有优势。但它在地方的公共服务,包括经济政策上面还是有不少的优化空间。

中国的区域关系正在从东西关系变成南北关系,而且是北方滞后的南北关系。如果这种格局持续下去,无疑对中国长远发展不利。我们下一步在讨论区域政策、地方建设的时候,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搜狐城市视频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