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必有所得 行,必有收获
「▲关注后知▲ 一起朝向教育的诗与思」
5月8日——5月9日两天,我们商鼎路小学一行人参加了后知教育“成人之美小语工作坊”寓言专题研讨活动。
一天半的密集探讨以及寓言教学的课程展示让我享受了一次异彩纷呈的语文盛宴。
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观摩了四节寓言课,聆听了魏老师的精彩讲座。
后知教育成人之美语文课程精妙的课堂设计,创新的思路,独到的教育观念都深深吸引着我、感染着我,让我感触很深,收获良多。
当事人与旁观者
魏老师提到教寓言的第三个层面:与生命生活相关联,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重读过去的知识文本,是因为过去的那些知识经验对今天的我们发生了作用。
如果过去的知识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彻底排除丢弃。所有的知识都应该能够被当下唤醒,作用于当下,被当下的生命生活兑换,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寓言、寓意在漂移,时代在变,像是课文《落花生》,老师会问学生:“你愿意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一个苹果、石榴一样的人?”
我们可以把人分成三种,一种是好看又实用——苹果、石榴,一种不好看但实用——落花生,一种是既不好看又不实用,如果孩子说我想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不好看但实用。
孩子就没有真正思考,“我为什么不能既好看又实用呢?”有时候孩子只是在重复表面的道理。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孩子打回去,打回去是让孩子再一次反思,让他意识到美丽而不实用的人也有他存在的理由,有时候甚至不可或缺。这样就给孩子创造了一种新的思考氛围。只有正反追问才能真正促使孩子去思考,帮助孩子训练思维。
思维训练就是帮孩子去理解,当我们在为生存乃至于生命在挣扎的时候,美是危险的,美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当家里的钱有限时,你会买花还是买面包呢。
这是没得选择的,因此落花生背后的原理,是让我们在美和实用之间面临选择,这一点揭示出来后对我们的学生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是不要虚荣,一方面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做一个美的人,这里面就包含着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我们在美和实用之间的反复选择,就代表了我们在教孩子审美,而不是僵死的道理。读寓言我们要知道这个寓言背后真实的故事在哪里,这个才是关键。有了关键,才能设计到与生命生活的打通。
我们教学生不能只生硬地传授故事中的道理,也不能僵化地揭示寓意,而是要与学生的生命打通。把故事与孩子的生命链接,让学生在故事中一会让学生扮演当事人,一会让学生扮演旁观者,帮助学生自如的切换,这就是审辨式思维的关键环节。
自然选择与自由选择
魏老师提到寓言要用相同的方法去教,这是一种专业训练。但是每篇寓言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教法上还是要有微小的差异。
但是整体要有一个框架、格局。不能每一个文章都是一种教法。寓言的套路,一类是道德寓言、一类是认知寓言、一类既是道德寓言又是认知寓言,我们只要从思辨的角度思考寓言,都可以把他们看成同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什么的故事。在寓言中,主人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他往往在选择当中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而寓言本身是一个警示,他告诉你此路不同,同时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所有的寓言背后都潜藏着二元对立的逻辑。
就是主人公都有两种选择,要么补牢,要么不补牢,他都会面临一种选择。我们给两种选择一个命名,第一类是自然选择,第二类是自由选择。青蛙蹲在井里不出来这是自然,青蛙跳出井看外面的世界,这是自由。丢了羊不补羊圈,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行为,丢羊后补羊圈这是一种积极、自由的行为。
我们一旦把寓言的内在逻辑破解后,就能明白了所有的寓言背后的大主题就是自然和自由之间的选择。
人往往循着本能,做自然的选择,但是我们作为老师要通过思辨,让孩子知道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自由的选择。所以是帮孩子从自然走向自由。
当然,这在课堂处理中很有难度,难就难在放在语境中,我们不能讲简单的给孩子道理,孩子讨厌讲道理,他需要真实的思考。
真实的思考就会涉及到课堂中的好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课堂中有许多假问题、空问题,有时候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大价值,那在课堂上提不出好问题,究其根本就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问题。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好问题,就能把孩子带进真正的思考。如果问题不是好问题,就会成了给孩子讲道理。
魏老师提到的好问题的三个特征:
1.与孩子的生命生活相关联。好问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企业里边研究问题的第一问就是这个问题是不是跟你利益相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跟你利益相关,就不是一个好问题、真问题,所以好问题总是和孩子生命相关的。
2.好问题总是具体的。他是具体处境中的问题,就是我们说的条件性知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确的废话。
有人说:“遇到事情,我们要当机立断”,又有人说:“我们遇到问题要三思而后行,”两条都是真理,也都是废话。我们要生成的智慧是在具体的处境中,我们要当机立断还是要想一想。
我们难在不知道这个事情是该放一放还是立刻决策,这个才是智慧,我们往往只是教给孩子道理。而没有告诉孩子形成内在的判断力。
3.可解决的问题。能解决的问题才有意义。
魏老师提出的好问题的三个特征给了我以后教学的方向,以后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一定要先和孩子建立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让问题与孩子的生命、生活相关,引学生入主人公视角,把孩子从旁观者转化为当事人,把他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命中思考,让结论通过思辨产生。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思考
本次培训,我进行了《小马过河》的授课,非常感谢魏老师、严老师给予我的授课的机会。在初次和严老师交流时,严老师给我提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我讲解了寓言怎样教,这是严老师给我传授的间接经验。
经过学校王校、刘校的指导,同事小伙伴的一遍遍磨课,9号的那天,我的课终于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这是我自己的直接经验。
课前,我是忐忑的,忐忑上不好这堂课,课后,我是欣喜的,因为通过这个平台我又突破了自己,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
整堂课下来,我也进行了反思,一点点思考和大家交流: 课堂上不应只简单地走课堂流程、走教学设计,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在课上要尽可能的为孩子制造困难,帮助学生经历。
魏老师提到课堂教学的本身是刻意练习,练习意味着学生必须处于学习区,学习区意味着孩子在自己思考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和它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所能达到最高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我们课堂上往往能发现学生能把问题回答的很好,这说明孩子知道了,可故事背后的深意孩子了解多少,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在思辨部分,教师可以以游戏方式,不断向孩子追问,引学生思考,故意制造困难,每一步都和孩子反着说,完善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反驳老师的过程中完善论据。在其它孩子帮忙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理解,得出结论。
—end—
文:慎慧文 编辑:玖朵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
相关链接
快时代里,寻找慢匠人——后知教育招聘启事校长们注意了,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教师发展,终于被我们打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