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错失诺奖得主,引全网群嘲!
202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曾经在成都生活了14年,在西南财经大学担任金融研究院院士长达10年,专任教授。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成都姑娘。2021年因为西财双一流考核指标不如意,再加上学校资金偏紧,就解约了Dybvig。老天跟西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1年默默无闻的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居然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你说西财是否尴尬。
根据知情人说,Dybvig去年还是有意留在西财继续工作的,但是西财出于多方面考虑没有续聘Dybvig,双方就这样分手了。至于分手具体原因,钱肯定是一个因素,还有就是Dybvig的研究方向,在国内没有得到认可,特别是学校的认可,可能导致部分考核不达标。历史与西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西财成为全网笑柄了。
对于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就获得了诺奖,网络上看笑话的肯定是最多的,当然也有理性思考的声音。Dybvig经济学理论,肯定不是最近一年形成的,已经在西财担任了10年的院长,他的经济学理论身边人都应该非常了解,但是了解不能代表理解了,就这样一位经济学大才被西财放弃了,只能说西财缺少一位识人的伯乐,做事有点急功近利了。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问题,只是在一味的最后成绩,就此失去了挂诺奖头像的机会。
西财与Dybvig的解约,其实给国内的人才培养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位网友说他在西财听过Dybvig的科,基本教的纯理论经济学知识,没有什么实用性价值。其实他说的话就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大缺陷,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思维明显,不光是社会中,我们的高校也是如此。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制造产品,实际上科技创新最顶级的状态是理论创新,研发产品只是创新的终端。
做理论创新是最枯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支持,当然还要顶级的天赋,最后在运气的带领下,让你成为了幸运儿。这就是为什么诺奖一般都是授予基础理论原创的科研人员,工科科学家很难获得获奖的主要原因。
中国学术圈内,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不健康的攀比、崇拜之风,导致很多学校都想蹭这个奖的热度。
往期精彩
公众号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阅读原文支持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