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芯语”已陪伴您1127天
超亿元芯片公司第一批已经上市,还有的正在路上,如此数量庞大的超亿元芯片公司,代表着国产芯片的中坚力量。
2021年底,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了最新的行业数据,2021年,预计有413家企业的销售超过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的289家增加124家,增长42.9%。2021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已经由去年的2218家增长592家,达到了2810家,同比增长26.7%。
也就是说只有15%的IC设计公司营收超过亿元,如果你是其中一家,那么恭喜你战胜了85%的对手。营收超过1亿元,对IC设计公司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
从上图的占比我们可以看到,营收超过1亿元的IC设计公司的比例并不高,可以说都是行业翘楚。他们的数量占比虽不高,但这413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的销售总和达到3288.3亿元,比上年的3050.4亿元增加了237.9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总和的比例为71.7%。2021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整体销售预计为4586.9亿元,比2020年的3819.4亿元增长20.1%,增速低于去年的23.8%。也就是说,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销售额是由这400多家企业创造的。他们是整个IC设计行业绝对的中坚力量。在此我们分城市来看,2021年的一大亮点是销售过亿元的企业数量第一从去年的北京(33家)变为南京(52家)。南京成为了过亿IC设计公司的一匹黑马。此外,深圳仍排第二,有50家,无锡第三,42家。另一个标志性的意义就在于上市。根据科创板的申请上市标准,若以营收来看,一亿元是一个门槛。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之一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我们从芯片公司的公开招股书中可以窥见一斑。在这里选取了模拟芯片的思瑞浦,以及MCU企业中微半导。思瑞浦在2017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亿元,净利润超500万元,员工仅92人。而在2019年其业绩来到了3亿元。中微半导在2018年也有1.75亿元的营收,在2020年达到3.7亿元。相比于1亿元的营收基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走向资本市场的公司其实远超1亿元营收。
从毛利率来看,思瑞浦在2019年创新高达到59.14%,中微半导在2018年产品毛利率最高也有45.03%。处于较好的水平。2021年虽然超亿元企业多了124家,不过如果刚好超出1亿元的营收,那么要想登陆科创板可能实力还并不足够。除了营收表现一般之外,比如在毛利率、研发占比等方面,若公司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同样会受到质疑。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2019-2021这三年登陆科创板的芯片公司是第一批吃到螃蟹的。既说明他们是最早在芯片行业具备营收、研发等综合实力的企业,也不得不说他们是幸运的。粗略统计,科创板推出以来,成功上市的IC设计公司超过20家,这还不算分立器件、IDM企业。例如思瑞浦、芯朋微、乐鑫科技、晶晨、恒玄、澜起科技、格科微等,这些公司本身在各自领域排在前列,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例如乐鑫的WIFI MCU在物联网和家居领域,恒玄的蓝牙SOC在TWS耳机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当时还有一个机遇点是,在2019-2020年间华为在融资和供应链上的支持,助攻国产芯片公司的业绩突飞猛进,例如思瑞浦、灿勤科技等都因此受益。第一批上市的芯片公司之所以也是幸运的,是因为,我们应该都注意到2021年底-2022年初开始,上市首日破发的现象已经出现了好几例,外界对科创板的狂热正在回归理性,因此,今年还会不会有更多芯片股破发,或许是大概率的事情。
根据统计,2021年以来在排队IPO的半导体类公司有100多家。笔者不完全统计了40多家营收过亿但还未上市的芯片企业。其中,像燕东微、芯天下、慧智微、中感微等已上市辅导,辉芒微上市获受理后中止。杰理科技、晶华微等已问询。同时还有一些芯片、分立器件企业虽营收过亿但并未开始IPO。
从这些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模拟、功率、MCU已经有不少营收过亿。特别是MCU,在统计中达到了10家;此外电源芯片厂商也达7家。模拟和MCU这两类芯片企业应该会是今后一段时间资本动作最多的企业。这两年对这些企业来说会非常关键,大家都需要更高的营收和时间赛跑。
营收过亿规模的芯片公司已经超过400家,未来会如何走呢?以笔者的浅见:其次,在行业处于领先的这些公司,有了资本的加持,加强在产业中的布局,通过投资或者收购补强,也许对于营收较小且有特色的公司被收购会是一条路径。再者,这两年受益于芯片涨价,有的公司冲到了一亿,但其成本受上游晶圆涨价影响也随之上升。有行业人士对笔者表示,营收过亿这个规模看起来大,但其实过亿销售额企业,很多也是挣扎在生死线上。所以被涨价送入亿元俱乐部的芯片公司,持续向上的挑战并不小。此外,我们现在芯片公司真的不少,反应出超高的行业热度,其数量规模已经相当大,但大而不强,尤其是模拟芯片公司占比高,却小而散,而像MCU企业我们看到不少公司都将产品线延伸到传感器、电源等领域。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迫切需要走强强联合等道路形成头部效应。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