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度调查】中国农村“高价娶妻”调研
二
春节回到家,不管是庄乡邻里串门聊天,还是走亲访友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聊的最多的就是结婚吓人的彩礼故事。两三年前我的堂弟和表弟结婚彩礼为10万到12万,今年的行情已经普遍上涨到15万到16万。而最近家乡口耳相传的就是一个彩礼要20万的故事,家乡的父母们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人人都忍不住感叹下“真是不得了,这咋弄”。庄乡们心里都清楚,有一个人要价20万开了头,慢慢地就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最终成为普遍的市场行情。尤其是家里有2个儿子或者3个儿子的,父母都已经着急得不行不行了。我们村里的一户叫学习的,有2个儿子,大儿子过了年22岁,小儿子18岁,大儿子已经相亲好几个,都以失败告终。村里的庄乡在议论时都为学习捏一把汗,大儿子相亲再不成功,就有可能打光棍,小儿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因为在我的家乡,儿子一旦到了21岁婚事还没有定,父母就开始非常焦虑了,因为到了二十三四就比较难找了,在婚姻市场上有可能被淘汰。而今年相亲出现的新形势是,女孩一听到对方家里有2个儿子,更别说3个儿子,连见都不见。现在女孩相亲找对象的标准,从过去兄弟多、家族大,变成了现在的要独子、有钱、父母年轻健在。因为若是独子和父母年轻健在的话,父母还能劳动,挣的钱都归独子,还能帮忙带孩子。村民议论时无法理解:“一听说两个儿子,连见都不见,这是啥道理。你先见了面,有啥要求尽管提,这连见都不愿见,咋弄。”这也对村民的生育观念带来很大冲击,过去村民追求多子多福,兄弟多家族大,没人敢欺负,而现在真的变成“生两个儿子哭一场”。国家虽然连三孩政策都放了,但是现在头胎生了儿子的,虽还想生个女儿,但愣是不敢生,就怕再生个儿子,到时候只有哭了。我家乡的父母们就像火车上的崔阿姨一样,在外拼命打工挣得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不舍得穿,为的就是实现家庭财富积累的最大化和代际资源的向下传递。自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已经开始为儿子操心,为将来娶媳妇做准备,因为儿子娶不到媳妇打了光棍,不仅父母自己一生愧疚,死不瞑目,就是周围的庄乡邻里也会在背后指责父母无能。而如果做父母的贪吃爱喝,存不住钱,村庄社会舆论就会指责父母不正混,家里没有钱,也没有人愿意给其儿子介绍对象。而宜昌秭归的地方文化与此完全不同,相比之下父母为儿子操心得太少,父母的人生任务主要是将儿子抚养成人即可,儿子娶媳妇结婚主要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在有能力和顾好自己生活前提下,才会辅助帮忙娶媳妇。而结了婚后,父母一般也不会帮忙带孙子,一代人只管一代,带孙子是儿子自己的事情。因为代际之间并没有资源向下传递的压力,当地人注重家庭财富的积累,挣得多花得多,挣得少花得少,挣多少花多少。令笔者惊讶的是,调查的一个村庄,家庭存款在5万以上的居然不超过一半,还有很多家庭住着土房子。在秭归调研,一个30来岁的男青年在北京服装厂做技工,年收入为9.6万元,这是相当高的,甚至比很多高校毕业生都要高很多,但是除掉开支只剩下1万元。还有一户70多岁的老太太,有一个儿子40多岁,光棍,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生活享受。在家种田养了三头猪,卖了一头,杀了两头当年猪。当问及杀两头猪吃是否太多,她惊讶地说:“家里三口人杀两头猪,还划不到一人一头,怎会多呢。”此外,她每天要喝一斤白酒,一个月抽一条烟,顿顿都有肉,“想吃肥的有肥的,想吃瘦的有瘦的”。这要是放在我的家乡,大家绝对是不能理解的,就会觉得父母太不会做人了。两地对比,宜昌秭归的父母生活的轻松安逸无压力,注重生活的享受,生活水平高;而皖北的父母们不仅压力大,还生活的相当简单粗放。但另一方面,秭归农村却形成了普遍的贫困积累和大量的光棍,笔者调查的一个自然村落不足200人,30岁以上的光棍却高达22人。而皖北村庄的光棍却普遍比较少,父母虽然压力大甚至为儿子结婚而负债,但是子代却因为结婚都有了第一桶金,拥有社会向上流动的希望和机会。不“解”之缘
一“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