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 · 咨询师专栏】“越努力,越受伤”:如何避免思维预测带来心理伤害||渡过
于德志/文 张进/图
今天,有一位家长向我倾诉自己的难题:孩子初三已休学两年,前几天在家跟父母商量:“我考高中会很难,休了二年多……去原校压力太大,老师的眼神,说话都让我不舒服……在家学也很难学进去,所以,我想报个专科计算机学校……”
结果,真去了这样一所学校后不到一周,又发现很多事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样,想要请假回家。但想到请假,他又会担心:“万一老师不同意我怎么办?万一我回家后又不想来了怎么办?”
这个孩子所遭遇的,就是思维预测带来的伤害:我们体验到不愉快的感受,但我们不想要这些感受,也无力将注意力保持在包含了不适感的现实世界,所以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思维领域,去积极的调用经验,试图找到远离现实痛苦的解决方案,结果反而遭受了更多、更强烈的痛苦。
这种“越努力,越受伤”的悖论,每天都持续困扰着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来访者。
在我的新书《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中,我已经部分呈现了心理世界的真相以及走出各种心理困境的路径,比如思维预测机制就是心理痛苦的根源之一。
但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避免有些读者开始跟这种预测机制做无谓的战斗,我重新对思维预测问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真相一:自动化的思维预测能力决定了我们的生存表现能力
当我们愿意观察自己的生活时,这件事其实非常容易理解。
比如过马路,这就需要有效的思维预测:我们看到一辆辆汽车疾驰而来,会自动预测到此时横穿马路的危险,然后我们才会静静的等待着合适的行动时机。
比如驾驶汽车,当我们发现前面的车子刹车灯亮,我们会预测到继续加速的后果,然后不假思索地踩下刹车。
比如与人沟通,当对方兴奋的告诉我们“我要当爸爸了”,我们会预测到发生了什么,然后同样兴奋的恭喜对方。
比如考试,当看到一道题目时,我们会仔细解读题干中每一点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信息可能蕴含的价值以及解题的思路。……
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不仅会激活初级感觉皮层,还会激活大脑颞叶、顶叶、前额叶等多个区域的活性。比如看到面前的一杯可乐,初级视觉皮层的活动会迅速传递到颞叶,完成对“这是什么”的识别;于此同步,顶叶也会被激活,完成对“物体的位置、距离”等信息的识别;而顶叶的信息,会激活邻近的辅助运动区,从而完成可能要采取的伸手、拿取、喝等动作准备。
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在我们未曾注意的状态下自动完成。如果没有这种自动运作的能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迅速陷入困境。
真相二:当思维预测能力受损时,我们的生活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
思维预测是大脑的核心运作机制之一,所以,在脑损伤病例中,会更清晰的看到预测能力受损所诱发的生命困境。
这里,我借用卡尔森教授曾披露过的一个病例:72岁男性,因中风导致右脑大面积损伤,左侧身体麻痹,生活需要依靠轮椅。中风后,他在韦氏智力测试中的分数依然很高,事实上,单从测试分数看,他依然属于智商最高的那5%的人群。
但是,谈到自己的生活,这位患者的表达就非常有意思:“我喜欢徒步旅行,在我书房的墙上,挂着许多国家森林的地图,每一条走过的线路我都会做上标记。估计再有六个月,我就能走完所有在一天之内可以完成的短路线。”
当医生问他是否觉得有什么困难会阻止他做这件事时,他显得困惑:“困难?你指什么?”
“您坐在什么东西上?”
“当然是轮椅了。”他不高兴地回答。
“您为什么坐轮椅?”
这下,患者被彻底激怒了,他不喜欢这种傻问题,“因为我的左腿瘫了!“他厉声回答。
这位患者表现出的矛盾,就是思维预测能力的丧失:右脑专长之一就是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并理解其意义。所以,当他负责这种自动预测的脑功能受损后,他无法将已瘫痪的事实纳入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这个案例,以及对我们生活的观察,都呈现了思维预测的重要价值。那么,为何在《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中我会将思维预测能力称为所有心理伤害的源起呢?
答案不在这种能力本身,而在于这种能力与生命关系的转变。
真相三:与思维关系失衡,会导致思维预测能力成为心理伤害的根源
我说过,思维预测是生命的本能,决定着我们的适应能力,决定着我们在各领域的表现水平。因此,思维预测的本质是服务于生命。
但对大部分陷入心理困境的来访者而言,思维预测在他们生命中的角色,已不再是服务性的,而是控制性的。在这种转换中,思维预测也从有益的生活助手,变成了有害的生活阻力。
比如今天那位家长口中的孩子,他以前曾经经历过很多不愉快的体验,所以还没有进入校门,思维就告诉他“考高中会很难;去原校压力太大;老师的眼神,说话都让我不舒服……”在内心里,他渴望恢复前进的能力,渴望自我的成长,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思维预测的结果,是让他停止了前进的行动。
比如很多恋爱中受伤的来访者说:“我再也不会对人敞开心扉了……我再也不会恋爱了……我再也不会让自己受伤了……”
为什么我们会受伤?原因很简单:我们渴望获得但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收获。所以,当思维告诉我们“不要再恋爱,不要再敞开心扉,不要再将自己内心柔弱的一面托付给任何人……”等等结论,并因此主宰了我们与可能的恋人交往的行动时,这些思维故事,就成为了此刻我们生活的阻力。
所以,有问题的不是思维预测,而是思维预测从支持者的角色,变成了生命控制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关系的倒置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结论:重建与思维的关系,而非与思维预测机制战斗才是行动的方向
成长中,很多朋友会自动习得战斗的模式:与“不好”的念头,“不好”的感受较量,努力让它们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中,我曾反复呈现过这种战斗的无益,并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重建与思维(包括思维预测)间的关系,恢复自由行动的能力。
比如今天的那个孩子,当他预测到“考个好高中很难”时,如果能够留意到这是一个故事,是一个让自己沮丧、无力的故事,那么他就有机会处理这种沮丧和无力,然后展开双臂拥抱并放下这个故事,再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
在这种全新的行动模式下,他想要的成长、价值都会重新回来。■
于德志简历:
心理服务工作者,心理自助书籍《反内耗》《如何走出心里的难》作者,倡导以觉察为核心的个人心理灵活性训练、父母倾听支持训练,致力于帮助家长理解并转变个人自动化反应模式、人际互动模式,以此来支持孩子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