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咨询师专栏】梁辉:亲子交往难在哪儿?父母能做啥?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梁辉/文    张进/图

01   交往习惯来自于家庭交往模式
 
孩子遇到的交往问题,通常是她潜移默化的习得。例如:对冲突的灾难性思维,往往是因为从父母的争吵获得的感受是:无情、冷漠、指责、否定、怨恨、伤心……  因此孩子对同伴冲突会充满恐惧。
 
于是,很多孩子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拒绝、习惯讨好、不知道怎么开始一段友谊、对不愉快的过往念念不忘……实际上是对冲突的恐惧心理的延伸和强化。
 
02   处理冲突的关键词之一:合理化思维

很多关系问题都源于“不合理”心理,因此,当我们有了合理化思维,许多问题就被自然化解。
 
为什么合理化思维比较关键?“不合理” 意味着冲突心理和冲突行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冲突或行为冲突很多来自于潜意识里的“不合理”意识:如为什么老师不说他而说我;为什么啥啥都要听父母安排;为什么妈妈只看成绩不看我的努力;为什么别人可以这样我就不行…… 

这些“为什么”背后有一个习惯性的想法;这一切是不合理的。因此,应对这些“不合理”会使孩子本能开启抗拒模式。实际上,成人也一样,所有的对抗源于内心有一个声音“这是不合理的”。于是,对抗成为本能反应。因此常常会有冲突心理、冲突思维和冲突行为的出现。

 
03   怎样做到合理化?

要尊重规律。那么,成长规律是什么?
 
规律一: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允许独特,欣赏独特。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才是合理的,不必追求相同。
 
规律二:每个人的感受都需要被看见。

大家的感受是平等的,没有优先权。平等的核心是彼此尊重。不光停留在自己的感受里,学会站在对方角度体会他的感受,才是尊重平等,才是合理的。
 
规律三:一切都是渐进的,才是合理的。

无论是学习,交友,尤其是成长都是慢慢来的,急于求成,过于功利,往往会适得其反。
 
规律四:纠错才能成长,因此出错是合理的。

一做就对的题不会让人进步,一做就对的事不会令人成长。有错有对才合理,纠错中才有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对于成人也如此。因此,无需求全事事都对。
 
规律五:人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

父母不必想着什么问题都帮着孩子解决,如果父母都能解决,孩子哪里还有成长的价值感,人生的意义感。以后遇到困难,父母老去,无法帮忙解决,让孩子怎么办?

因此,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实践去纠错才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才是给孩子机会去体验价值感和成就感。尤其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人所遇到的挫折级别会越来越高,早遇挫折早成长,积累日后应对困难的底气。成大事者谁不是经历过种种磨难。因此,父母不必是万能的。做好合理化,就是做好了接纳和支持。
 
04   什么是不合理的?

a 凡是把自我的合理强加于人都是不合理的。这是过度自我合理化。
过度自我合理化是用自己的合理化覆盖了别人的合理化权利,这会导致对方的压抑和对抗。是不合理的。
 
b 凡是不敢说不敢做,对自我过于否定都是不合理的,这是自我合理化不足。
自我合理化不足会导致自我力量感严重缺失,从而没办法给家人孩子或朋友力量感。有什么才能传递什么。
 
05  父母能做什么?

三件事:自我评估,合理调整,有效沟通
 
a 自我评估平时对家人对孩子的交往模式,是过度合理化还是合理化不足。

b 调整过度合理模式,补足合理化缺失模式

c 有效沟通,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使沟通成为情感的链接,便是渐渐进入了积极的传递阶段。孩子的交往模式也会在无痕成长。学会合理化思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06  过度自我合理化调整方法 

提醒自己,我是合理的,他也是合理的,平等尊重双方的感受。

然后进行沟通。沟通要领,确认对方合理化,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对方的思考和决定。这样做,等于教会孩子有主见,懂尊重。
 
07  自我合理化不足调整方法 

分析自我合理性,确认合理性。例如:事件中我是谁,我的责任是什么,我想表达的是否符合我的责任。符合,我是合理的,我有权表达我的想法和见解。同时尊重别人的表达。这等于传递自我认同与建立自信。
 
08  案例辨析

例1:关于孩子上学 

孩子的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来自于她内在感受,所以都是合理的。需要认同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机会表达想法,无论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是对是错,都有他的道理,都值得被认同。作为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完全理解他的难处。同时,有权为孩子做父母能想到的客观提示和提示父母所能做什么,并问问孩子的需求。然后交给孩子思考和决定,并尊重他的想法。给她机会去做自己。
 
例2:关于花钱

理解孩子的愿望是合理的,无论是出于对抗还是出于渴望拥有,都是证明自己配得。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合理性。同时,作为父母,有权分配好家里的开支,告诉孩子自己的能力范围。其他的交给孩子思考取舍,然后一起商量如何达成愿望。
 
例3:关于沟通 

孩子不想说时,父母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已经长大了,有权选择表达或不表达。理解孩子可能暂时对父母缺乏信任感。作为父母,尊重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才是合理化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才是接纳,才是传递亲近关系中的允许,也是传递信任。

父母可以有点纠结孩子的不沟通,这是合理的,但父母不把自己的合理凌驾于孩子的合理之上,不去传递焦虑,不去要求孩子要把心事说出来。这是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尊重。允许自己纠结,能够觉得自己的情绪是合理的,孩子也是合理的。才有平等的基础,才是良性沟通的思维归位,一切才会在慢慢传递中得以改善,越来越好。
 
延伸:

当我们烦恼孩子仇亲,不出门,害怕考试,害怕交友,害怕闹矛盾,害怕拒绝……当这些问题出现,我们需要明白,这一切的背后,有形成这样思维的缘由。

我们或许不必去追究缘由,我们可以尝试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反面,或者尝试我们希望的样子,然后,爸妈先去做那些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事,爸妈可以尝试去面对自己恐惧的事,例如交友,例如协调难度较大的关系(如夫妻沟通,或与老人交往),当爸妈能面对自己觉得很难的事,用积极的办法去尝试应对,并渐渐改善了关系,才是给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
 
再比如,孩子仇亲,父母心里的渴望是一家人快乐温暖,那么,父母就尝试着从情绪的沉浸中走出来,去做积极有效的努力,夫妻相互理解支持,让家庭氛围变得温暖轻松,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自然会化解内心原有的不安全和抗拒。
 
09  总结 

拥有合理化思维,才会接纳,才会处理好冲突,才会做到尊重平等,才会理解别人和自己。一切问题会在我们的合理化思维中,变得不再是问题。
 
曾听到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孩子给不出他没有的东西。

当我们发现孩子内心因为爱不具足而无法拥有对世界的信任。爸妈的任务不是给他讲那么多他本来就知道的道理,而是给她更多的爱和温暖。

其实,父母不用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只需要做好一个功课:把家过暖。让孩子懂得家的意义是:彼此支持、相互尊重,信任和爱,轻松快乐……

每个人都有太多的不容易,家是安心地。任何时候,让孩子看到父母由衷的喜爱和微笑,便是最好的疗愈,这是给孩子恒久的力量和希望。
 
祝福所有的孩子和爸妈。
 
作者简介:
渡过”亲子营发起人之一。长春复学营发起人,渡过青少年问题及家庭陪伴指导师。“学会爱孩子”讲师团创建者。从教28年,深爱各年龄段孩子。

梁辉老师已经入驻渡过,扫描二维码后点可开梁辉老师页面预约咨询服务


作者过往文章: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能量场
孩子不愿沟通,家长该怎么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