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从业半个世纪的精神医学专家,送给患者们50条建议

渡过 2022-08-09
文  / Allen Frances (资深精神医学专家)  
译 / 徐赫(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学生)

今天,我给面临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们50条建议,希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这些建议是我在过去50年从我的病人身上学到的,我的病人常常也是我最好的老师。

1. 目前,我们已经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合你的,不可能有一个单独的方法适合所有人。

2. 许多治疗方法已经有很强的证据来证明它有效,但是有些治疗方法则还没有证据。一般而言,循证疗法是更好的选择。

3. 和其他的医学领域一样,精神疾病的治疗可以起到效果,当然,也存在治疗困难、不起作用的情况。

4. 关于治疗效果,大多数人至少会有一点成效,一部分人可以痊愈,一小部分人没有反应,还有一些可能进一步恶化。

5. 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患者是什么样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诊断是否准确、治疗的方法是哪种、医生的临床能力和灵活性、病人的努力、治疗关系的质量,以及有没有幸运之神的降临。

6. 什么是理想的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是什么样的人、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严重性、病人的偏好、治疗的资源是否容易得到,根据一系列尝试,看哪一种效果最好。

7. “不治疗”也可以是治疗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出现正常、可以预见的困扰的人,以及那些对于过去治疗方法没有效果或有负面效果的人。

8. 对于较轻的症状而言,你需要的可能只是:密切观察但暂时不进行治疗、时间的治愈力量、减少压力、家人与朋友的支持。

9. 对于严重,或症状长期持续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要马上予以关注——你等待的时间越长,症状就越难以治疗,治疗方案起效就越慢、效果越差。

10. 治疗师-患者之间良好的匹配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如果有可能的话,多看几个治疗师,直到你能选到让自己最舒适的人选。如果有足够的选择,你要避免那些让你感觉“不对”的治疗师。


11. 不要因寻求治疗而感到羞耻——有一半的人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有严重的症状,在精神科的治疗中的任何污名化,大多数都已经被打破了。

12. 努力掌握更多信息、要有质疑精神——可以使用网络搜集信息(虽然不能轻信网络的所有信息);在就诊之前准备一些希望和医生探讨的问题;相信某些问题没有那么复杂,用常识就能弄清。尤其是后两者,能够帮你做出正确选择。

13. 全身心投入治疗,你投入得越多,你从中获得的就越多。

14. 对于中度、轻度的心理问题而言,心理治疗通常是最好的选择;对于重度的心理问题来说,心理治疗也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15. 如果症状相当严重,药物治疗非常关键;中等严重时,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如果症状长期持续,心理治疗不起作用的时候,也应考虑药物治疗。

16. 现在有许多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家庭系统治疗以及团体治疗。

17. 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了解几乎各种的治疗技术,并且可以针对特定的患者,在特定情况下,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18. 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稳定的关系,以及良好的性格匹配,比具体的治疗技术更为重要,所以,去选择你喜欢,并且想要一起处理问题的治疗师吧。

19. 大多数的心理治疗是短程的(5到12次),有具体的治疗目标,并且聚焦于具体的问题。如果有持续性的问题,或有更加长远的目标,长程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20. 心理治疗效果,大部分取决于,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在心理治疗中的收获,应用到生活中去。你要自己弄清楚,怎么做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如何基于你在在治疗中学到的内容,拓展自己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边界。


21. 任何心理治疗手段都不能浅尝辄止,这很重要,但如果心理治疗不起作用,则要去尝试其他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治疗师。

22. 当今,精神药物滥用现象很严重——20%的人正在服用一种药物;12%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其中包括25%的年龄超过40岁的女性和4%的青少年;4%正在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其中8%是老年人(苯二氮卓类药物会导致老人摔倒、记忆丧失、思维混乱);6%的孩子在使用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物也被滥用了,尤其是那些贫困的孩子和养老院的老人们(这些药会缩短人的寿命)。

23. 大约80%的精神药物是由综合门诊的医生开的处方*,而这些医生只有非常少的时间来了解他们的病人,只接受了很有限的精神病学训练,而且要经常处于病人在第一次问诊时需要寻求立刻症状缓解的压力之下。

译者注:*综合门诊(primary care)指的是健康护理人员提供的日常健康服务,不分具体的科室,许多病人第一次就医就是在这里,这是美国的制度,不同于中国,参考价值有限。


24. 对于开始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如何停药面临很多问题。所以,在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时,要慎重,要再多观察一段时间或者再多进行一段心理治疗,如果无效再考虑服药。

25. 关于精神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多种因素的结合:时间的治愈作用、患者对疗效的期望。还有,大多数症状是对具体压力事件的反应,可以自动缓解。所以,对于轻度症状,安慰剂效应非常明显(占整体药效50%甚至更多),对于严重的情况,安慰剂效应则很不明显(低于10%)

26. 如果你因短期症状进行药物治疗,药物起效更可能源于安慰剂效应,而不是药物的任何一种有效成分,但是你是无法区分二者的区别。事实上,对于轻到中度的症状,药物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不假思索的首选。

27. 广告强调药物的好处,却回避它的风险。

28. 耐心很重要。药物起效需要时间,在对一种药使用的剂量有过充分的尝试,经过足够多的时间之前,不要轻易换药。系统的试验是找出哪种药物有效、哪种不起效的唯一办法。

28. 选用药物应当谨慎,任何药物只适用于特定的适应症;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有些药物会导致罕见、严重的并发症。

(译者注:文中两条“28”,不是译者的差错,原文如此。)


29. 用药时,开始剂量要低,增加剂量要慢。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30. 许多精神药物都有戒断反应。停药的原则应该是:减量要非常缓慢,绝对不可以突然减药,或者在没有医疗监督的情况下减药——尤其是苯二氮卓药物。

31. 除了某些特定的情况(比如双相障碍),联合用药治疗通常弊大于利。这些药物可能相互产生负面的相互作用,并引起联合不良反应。当新药逐渐加量时,旧药通常应逐渐停用。

32. 对于大多数严重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能挽救生命。


33. 锂盐、氯氮平和电休克疗法,对一些特殊的适应症特别有用,但它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正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中难度很大。如果我有严重的抑郁症的话,我会选择尝试电休克疗法。

34. 严重精神疾病预后:预后差的可能致残;预后良好的仅会导致生活中一些轻微的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和临床医师的专业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配合治疗、能否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进行良好的管理。

35. 在美国,精神健康治疗的资源和经济资助严重不足,特别是症状严重或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人,再加上住房短缺,60万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被关进监狱或无家可归,这让我心碎。

36. 当你有自杀的想法时,一定要寻求帮助——与他人分享这种感觉可以大大降低风险,让你感觉好一些。不要为此羞愧,你本来不必单独面对这些。

37. 在不想自杀时,准备一个应对计划,在上面列出应对策略,以及当想要自杀时可以立刻获得的支持。

38. 要知道,如果你真的自杀身亡,这可能困扰你的家人几十年——不像你可能错误地相信那样会减轻他们的负担。

39. 在面临压力或感到失望的时候,自杀的冲动会达到顶峰,而后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内急剧减少。千万不要仅仅因为那段只有几天的最糟糕的感受,就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

40. 自杀几乎总是错的,大多数自杀未遂的人,幸存下来后,都很庆幸自己还活着。


41. 酒精和毒品极大地增加了罹患精神疾病的各种风险,以及自杀、暴力的风险。

42. 对于既患有精神疾病,又存在物质滥用的患者来说,两个问题要双管齐下。

(译者注:物质滥用是指长期依赖某种成分,如酒精、烟草、药物等。)


43. 确保不要拥有或接触枪支。

44. 不要对生活有完美主义的期望。生活当然有糟糕的触底,但请记住,生命同样是不可思议地美丽和珍贵。

45. 不要对治疗抱有完美主义期望,完全治愈只会时有出现。但通常来说,治疗会有很大帮助,并且可以提供安慰和支持。

46. 要有韧性。诚然,承受精神疾病的痛苦对你来说很不幸,但这不是世界末日,而且精神疾病基本上是可以控制的,你仍然可以过着美好的生活,随着治疗的进行,你可能会变得更好。

47. 如果治疗没起作用,不要灰心。有时我们要对不同的治疗方法或治疗师进行多次尝试,才能找到适合你的。

48. 不要放弃希望。大多数人,症状早晚都会得到缓解,或者可以学会有效应对症状。

49. 了解你所在地区有哪些精神疾病、健康、社会、保险服务,如何获得它们。可惜,许多人依然得不到帮助,要么是因为公众忽视,要么因为自私逐利的保险公司让他们无法获得治疗。

50. 要积极倡导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精神疾病患者因为病耻感,接受了自己被忽视的现状,因此比一般人更难得到关注。所以,大声说出自己的需要吧!


参考文献:
Frances A. Advice to Young Psychiatrists From a Very Old One. Psychiatric Times. October 4, 2019.

(摘自《精神病学时报》,魏铭岑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帮助,特此致谢。为保证流畅性,在不违反原意的条件下有改动。)


作者简介:

Allen Frances,杜克大学精神病学荣誉退休教授、前系主任,DSM-IV工作组主席。著有《Saving Normal》、《Essentials of Psychiatric Diagnosis》等。

译者过往作品:

再论“父亲角色缺位”现象

相关阅读:
刘宏:到医院就诊需要注意什么?

甘照宇:何时需要去看精神科?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授权转载自赤鱼心理作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