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把玩耍的权利还给孩子 || 渡过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当前,青少年情感障碍群体出现了一个新的状况——低龄化,或者说少年化,也就是13岁以下的孩子情感障碍群体越来越多。渡过社群曾做过一个调查,家长社群里面大约10%的群友都是13岁以下孩子的家长。


花朵一样的少年,为什么会有情感障碍?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够切实帮助到我们的孩子?


本次直播间的嘉宾,每一位都有大量的接触青少年的经验,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嘉宾介绍:

袁萌:心理学博士在读,学习心理学超过10年

马龙:渡过线下营项目负责人、陪伴者

邹峰:渡过圆桌派策划者,近年来关注亲子问题、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陈奕竹:渡过线下营少年营设计者、带领人,接触的个大量儿童、青少年相关的个案和团体






精神障碍低龄化现象的几点观察





邹峰:

想先听一下大家来说说看,从你们近些年的工作中,你们有感觉到青少年情感障碍群体有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吗?



马龙:

线下营初创的时候,差不多是18年到19年,印象中没有特别小的孩子,从去年开始,就忽然出现超低龄的孩子,最小的有九岁。到2020年8月青岛营一次,13岁的孩子来了8个,所以当时印象深刻。


所以,我的观察是这两年来参加线下营的孩子低龄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邹峰:

根据我的观察,这些低龄的孩子本来就有是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神经发育的问题。在现在这个竞争的压力环境下,他们原本就比普通的孩子更脆弱一些,家长就着急,给他施加各种的压力,结果导致就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陈奕竹:

我有一些朋友在创新教育机构工作,有不少孩子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就在我们这里全日就读。我们聊到过孩子的一些状况,孩子的情况差异很大。


有不少孩子,其实有正常的社交能力,说话蛮流畅的。只是学校的环境会令他很焦虑,很紧张,没有办法正常的发言。所以,一个孩子出现状况,未必是某一个点出问题,要整体、全面地去看。



袁萌:


最近频繁出现在我头脑里面的一个词,就是“自我同一性”。青春期这个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对同一性的确立,也就是人结合他以往和现在的经历,以及对未来的一个估计,进行整合,确立我未来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没有过渡好,确立不了自我同一性,就导致无法明确地探索、发现自我,甚至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同一性,会采用一些一些在我们看来很荒诞、很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去应对,比如逃课,甚至违法罪犯,用这种方式去对抗社会规则、社会规范。






一些真实案例





青曼:

可以分享一下相关的真实经历。



马龙:

我曾经陪伴过一个高二的学生。他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不管孩子,妈妈也很忙,没办法,把他送入一个寄宿制私立学校,妈妈一个月见他一次,那时候他八岁。孩子长大以后对这个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说自己焦没有安全感,每到晚上就感觉很无助,妈妈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我扔到这边来了,老师也不理我。


还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晚上十一点钟在宿舍自残,老师很害怕,然后让爸爸领回家。


我和她聊天,这孩子给我讲,马老师,我太苦了。我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然后我们十点钟下晚自习,我的作业做不完,我每天晚上要一般到十二点钟才能把作业做完。周六、周天一般回不了家,还说,我感觉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了,现在就想死。


当时对我触动特别大,特别是最后一句,我为什么要活着呢?我想,很多抑郁症的根源可能从很小就产生了。



邹峰:

袁萌老师提到了”自我整合“这个概念,让我想到了我碰到的三四个有明显多重人格的案例。他们在人格整合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失忆。他们的记忆本是连贯的,但是他因为创伤,记忆出现了”断片“,导致不同人格。

编者注:邹峰老师的曾在渡过圆桌派分享过有关案例,参见《一个身体十二个灵魂” ——失去亲人十年来的记忆碎片》

袁萌:

我曾和我的一个师妹聊天,她的妈妈是典型的专制型教育方式,总会说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你也要考好一点,所以她之前一直觉得她的生命就是为了妈妈而活的,觉得这个没有问题。后来随着年龄怎张,她开始意识到有问题了,就开始出现心理冲突。



青曼:


袁萌老师是不是想说,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早的有那个自我的意识?可能与互联网时代的这个特点有关吗?我觉得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他接触的这种更开放的东西更多了,所以就更向往这些。



袁萌:


我觉得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接触的这种更开放的东西更多了,所以就更向往这些。





抑郁是不断地“失去”





陈奕竹:

我从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抑郁症其实是跟“失去”这个议题有很大关系的。孩子不断的失去对我自己的一些掌控,我失去自由,我失去我自己的生活。情况严重时,他甚至会失去和身体的连接,然后失去一些感觉。所以不断的失去,有可能就是这个病症的一个源头。



马龙:

听到一种理论说,孩子从小很多天然的权利被我们剥夺了,比如说玩耍的权利,这时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


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小学没有体育课的,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不让学生出去,说除了上厕所,就得坐在座位上,小时候课间十分钟我们都是疯玩。


我一个做老师的同学对我说,他怕这么小的小孩,出去如果大家撞倒了,家长就会来找我们,所以我们就干脆不让孩子出教室了。



陈奕竹:

是的。所以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就很听话,呆在教室,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关久了之后,就是你就算把笼子打开,他也不会飞出去。到五年级的孩子甚至就趴在课桌待很久。


表面上孩子很安静,但实际上心中可能暗藏了很多的怒火,而这些怒火灼烧的往往是他们自己。



袁萌:


我想这个“不断失去”的那个过程,就好像是”习得性无助“。
比如,孩子感觉到他不舒服的时候,他可能发出信号,而这些信号可能是被忽视了,没有被重视,一而再,再而三,让他觉得这个求助是无效的,然后导致他觉得没有必要再求助。
也很像溺水,我过去学游泳时有过那种经历,再扑腾也没有用,还是沉下去,真的是很痛苦的过程。






为什么“玩耍”很重要





马龙: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低龄化,可能已经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袁萌:


社会压力很大的一个作用。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内卷,内卷就会带来压力现在这种卷已经卷到了小孩子的身上了,甚至是从幼儿就已经开始卷了。



马龙:

我做过十五年的外贸工作,接触过不少欧洲的客户,和他们聊各自国家的家庭教育。我感觉我们的教育在智力开发过于超前了,孩子情感能力的培育没有跟上。


我想,任何没有满足的,迟早都要补偿,如果没有得到补偿,那么最后一定会有灾难产生。玩耍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玩耍到,在他长大以后,人格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



袁萌:


玩耍可以定义为对”内在秩序“的把握,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它是学习的一个基础。



马龙:

有个家长问我,孩子十三岁,周六下午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学英语,第二个选择是去打篮球。是个男孩,个子可能有一米七五了。我问了下孩子这些情况,是在重点中学,学习很辛苦,没有时间去玩的。


我就坚决告诉他爸爸,打篮球去吧,不要学英语。英语什么时候都可以学。可是到二十岁再去打篮球,就没有这个感觉了。而且打篮球对男孩子来说,他一种对抗的训练;传球的环节,则考验配合与互相理解。


我的理念里,人格发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情感能力,第二部分是一些技能;第三部分是知识。


情感的能力是第一位的,情感不能出问题,情感出问题,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有问题。第二要培养能力。因为很多技能,比如说你弹钢琴或者说很多运动技能,你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去培养,你过了这个年轻,到二十岁、三十岁再培养很困难了。在我看来知识是最次要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一查就能查到。


家长在培养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就是说放长眼光,就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优先选择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定要优先选择,知道哪个方面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邹峰:


不要让孩子过早卷入竞争,这样只会增加他的恐惧感、焦虑感和羞耻感。因为竞争就是要比较啊,你赢了就是变成一种羞耻感了。当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充满了这种恐惧和羞耻,那么他的成长一定会出问题。






幼儿出现情感障碍,家长怎么办?





青曼:


之前几位老师提到,孩子小的时候,不能没有足够的玩耍。可是,可能当孩子真的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什么多东西都不想做了,甚至可能家长反过来说哎你要不要出去玩,孩子都可能都动不起来,怎么办呢?



陈奕竹:

我觉得这个短期之内真的很难改变,因为内部已经出现了这种很混乱状态,不可能立刻恢复的。所以还是需要一些耐心吧。


我们也必须要清楚的是,你再着急真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否则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


观众提问:当孩子情绪很失落的时候,比如孩子说,我今天好烦,这次又没有考好,这个又没有做好,我又没有达到理想的一个状态。我们也试着安慰了呀、关心孩子,可是得不到理解。怎么样才算是接住了呢?

奕竹:

如果你面对孩子时,先入为主,“你每天都已经向活在蜜罐里了,然后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如果家长是有这样子的一个心态,他其实很难就真的能够去去接纳。


我觉得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换位思考。


我们家长自己在职场,当工作你觉得没有做到像你预期的那个目标的时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其实我也会是很沮丧的。这样,孩子的情绪其实不难理解。




马龙:
之前我提到,大部分孩子是因为我们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剥夺了他玩耍交友的权利,让他们小小年纪,成为社会的一个竞争机器,然后孩子才成为这状态。
那我们现在如果反过来怎么做呢?我们要去弥补他,要顺着他的天性。要想十岁的孩子天性是什么?十一岁的孩子天性什么?我们要创造环境,在天性之中,孩子它就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会慢慢发芽的,不要强行就去通过个人去植入一些东。

邹峰:

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理解。他对你是信任的。只能通过时间、通过你的耐心去慢慢去陪着他。他不愿意说,你就不要逼他去说,这样很多东西,他的创伤,他的无助,有的时候只能是通过时间来疗愈,通过你的耐心来疗愈,越急越糟糕。


这时未必不可以示弱,就是我最近看到你这个样子我很难过,也很伤心,我也很无助,我也想帮你,但是我目前不知道我怎么样去帮你。家长可以慢慢地、耐心地去尝试着跟孩子去表达自己无助的那个部分。



本文整理自渡过圆桌派第66期:

情感障碍的低龄化

嘉宾:马龙 邹峰 陈奕竹 袁萌

主持人:青曼

整理:柴扉(渡过青春号成员)


扫描下图二维码预定圆桌派2021年合集







渡过第十八期线下营(青岛营)碧海蓝天,相约浪漫夏日之旅 时间:7月16日 - 7月22日

海面白帆点点

天空白云朵朵

从日出到日落

再到星空璀璨的夜晚

在青岛

每一分钟都是浪漫的


七月,一起相约青岛

在海滨吃着烧烤,欣赏美景

在海边的礁石和石子路走走停停

一起感受静谧与美好


本次线下营开设青少年营(少年营、成长营、青年营),一阶家长营,二阶家长营,成人营。

少年营渡过考虑到情感障碍越来越低龄化而专门开设的新分营,面向13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孩子们在游戏中、在嬉戏中、在玩耍中打开心扉、恢复童真,交到朋友。

七月,渡过在青岛等你!点击海报了解详情、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