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第2集:女性抑郁人群明显高于男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CTV纪录 Author CCTV纪录
这是一群年轻的女性,曾经饱尝抑郁症的痛楚。
在疗愈的旅途中,她们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哪怕遍体鳞伤,也依然苦苦追寻着生命的微光。
镜头之下,她们袒露出的无助、脆弱、迷惘饱含着真实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丝毫无损她们的勇敢形象。
让我看见你的悲伤
摄影师张楠,在网上征集抑郁症患者参与他的拍摄活动,展示与疾病共存的人生切面。之所以做这个项目,是因为他自己就曾是抑郁症患者。
杭州姑娘小平就此走入他的视野。这是一个有着甜美笑容的女孩,单看外表,很难将抑郁症与她联系到一起。
而张楠认为,很多抑郁症患者常常展示出“很好很积极”的一面,疾病带来的特质无意间被隐藏,其实他们需要帮助,有很多心理问题需要解决。
初见面,共同的抑郁经历让沟通变得很容易。拍摄的过程中,小平很自然地聊起自己的故事。
她的至暗时刻,是哭到产生呼吸性碱中毒的症状——过度呼吸、手脚发麻、心脏难受。
“我最喜欢的就是拥抱。就像我爸妈离婚以后,我真的就很少在家里撒过娇。包括我印象中没有跟我爸拥抱过。”
“那个时候我因为太想念我妈妈了,我模仿我妈妈说话,录在手机里,放给自己听,我太想她了。”
说起这些话的时候,小平的神情就像个孩子,大大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她回忆起刚确诊的那一刻,心情可以用“如释重负”来形容,“我是生病了,我有理由的,我有救的。”
对抑郁症的到来,她没有如临大敌,而是瞬间轻松了。
在镜头的凝视下,小平展露着真实的自我,也借此完成了一次情感的释放。这就是张楠拍摄工作的意义——彼此凝视,相互治愈。
爱,就是理解和接纳
蔓玫,人如其名,纤秀灵慧,拥有一种超然出尘的文艺气质。
从小她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能文善画,15岁即考入大学。她也习惯了被一股无形的外驱力推着走,直到有一天,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精神困境之中。
18岁,她试图割腕自杀,后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时间没有了,呼吸的感觉,你触摸的感觉都没有了,全部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那个刻度和质地......到最后是一个被压抑(的状态),像一个很大的黑洞,然后所有东西都被吸进去了。”
她的丈夫之言深深理解她的痛苦,从校园恋人到结为夫妻,他们相伴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病情严重的时候,她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用绘画来表达情感。夫妻俩共处一室,靠手机发信息来交流。
蔓玫的病曾有反复,之言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他告诉自己,要充分地认同妻子的情绪,要百分百相信她的言行举止都是有原因的,绝对不是无理取闹。
他陪她看画展、逛公园,听她倾诉,接纳她的所有。她说他像一棵向日葵,发出的光和热辐射到她身上。
她用文字和绘画抒发情感,抵御抑郁,竟吸引了大量粉丝,也引起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周墨西的注意。
蔓玫出版了《抑郁生花》一书,分享自己与抑郁症抗争、共生的经历,让跟她一样遭受病痛折磨的人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
在一个普通的秋日,他拿着橘子过来要剥给她吃。她说:“不吃,你帮我按一下肩吧。”他把手中的橘子递给她,她剥着橘子,他按着她的肩膀。
这一刻,幸福的甘泉在心底流淌。
你不是一座孤岛
医学研究表明,女性抑郁症与性激素密切相关,在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女性更容易被抑郁症困扰。
周墨西关注到蔓玫的作品,不仅是出于职业文学编辑的敏锐触觉,还出于她对女性抑郁症话题的持续关注。
作为一名年轻的母亲,她亲身体验到了怀孕生育给她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身体到心理。
产后三个月,她的情绪开始陷入异常的低落。“动辄开始哭泣,觉得人生特别的无望。”
我们无从了解她是如何从抑郁的泥沼里跋涉而出,但我们相信《抑郁生花》的出版也是她疗愈自我和他人的一条路径。
中国每年有一千多万新手妈妈,孕产期抑郁的发病率近15%,这个数字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知识特色方案》,将孕产期抑郁症的防治筛查纳入了孕产期宣教和访视之中。
而抑郁症这条黑狗的难搞之处就在于,即便是熟知抑郁症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也很可能被它纠缠上。
北京妇产医院资深助产士陈雪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为孕妈妈上课,可她在孕期也遭遇了抑郁情绪的侵扰。
陈雪在镜头前的倾诉坦率直接:“我都没脸说我心情不好,你看家庭支持系统,然后医院,你又是干这个的,你可以第一手得到很专业儿科医生对你宝宝的建议,你还有脸抑郁?”
对于女性孕产期抑郁,妇产科医生伍绍文经手过很多案例,对孕产妇群体深为共情:“孕妇经历了分娩过程之后,她体内的激素水平下降,加上没日没夜开始的漫长的夜班生涯,我觉得需要我们各位准爸爸来帮助,需要他们多去帮助,多去理解,多去分担。”
毕竟,母亲是家庭的情绪总开关,她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在她孕育新生命的日子里,请不要让她在抑郁的路上踽踽独行。
点击观看本集内容部分精华:
当李雪琴自曝自己大学时曾患抑郁症,持北大学生证到六院看病可打折时,很多人以为是段子。聪明如她,幽默如她,也一样会得抑郁症。
几年前,毛不易以一首《像我这样的人》击中无数人的内心。生而为人,总有低潮的时刻,那个“迷茫的懦弱的孤单的不甘平凡的傻的”人很可能就是某时某刻的你我。
而歌曲最后一句“像我这样莫名其妙的人,会不会有人心疼”,点破了所有人的渴望。
正如心理学者武志红所说:“人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抑郁症走进更广泛的公众视野,让更多与抑郁症共舞的人被看见。感谢那些在镜头面前展示自己的主人公们,他们裸露出的伤痛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同身受,也彰显了他们勇敢面对命运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活在这珍贵的世间
风姿摇曳 自在安然
10月14日-19日晚19:26,请收看CCTV-9播出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倾听
她们的故事
扫一扫二维码
直接免费观看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监 制丨张雪梅 杨春果
主 编丨杨畅
责 编丨蔡天然 罗维
撰 稿丨王春丽
为促进抑郁症防治,倡导大众关爱精神健康,渡过携手多家公益机构、民间抗郁组织,及意见领袖,建立“抗郁行动联盟”,以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症》为头部,形成联合宣传矩阵。
我们将在“2021年精神健康宣传月”,一起开展抑郁症防治宣传和各类抗郁疗愈活动,为保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尽一份力(点击了解详情)。
相关阅读:【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主题科普活动启动正式启动
【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演讲】张进:抑郁症,我们共同面对
【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演讲】国宝贝:每一种情绪都值得尊重——我的陪伴经验
【征文】我的故事:绿丝带主题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