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省三“大秘”
鹰眼观心,看每日新闻时评。
曲阜师范大学,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山东省重点大学、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高校。
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尼赫鲁访问曲阜,亲自规划了曲阜师范大学的选址。
1955年4月,教育部批准新建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设在孔子故里曲阜。
1956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曲阜师范学院。
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337亩,设有28个教学机构,本科招生专业69个,设有博士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一级学科25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
曲阜师范大学坐落在山东,自然山东生源比较多,毕业生在山东就业、成长、发展的人数也很多。
其中在山东省内就有几十位厅级以上高官出自曲阜师范大学。他们大都功成名就,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人前期发展较好,后来却“走了弯路”,十分可惜。
比如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曾经有三位“大秘”,都出自曲阜师范大学,当时都是学校的骄傲。
他们分别是中文系77级的于明,曾担任原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的秘书;中文系79级的邹唤德,一直是省长李春亭的秘书;历史系79级的黄胜,是原省委书记赵志浩的秘书。
于明,烟台市牟平人,1954年5月生。
于明16岁就当兵了,1970年12月至1975年5月在广州军区41军122师365团服役,入了党,当过文书和班长。
退役后,于明进了山东电影机械厂当工人,由于他勤奋好学,有文化,一年多后就调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然后在这儿考进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初毕业后,于明直接被选进山东省委办公厅,从秘书干起,一路升为正科级秘书,副处级秘书。于明聪明善辩,性格细腻,早就显示出是做秘书的人才。
1988年4月,任省政府办公厅正处级秘书,也就是新任省长姜春云的秘书;姜春云随后晋升为山东省委书记,于明也就转入省委办公厅,继续当其秘书。
1991年6月晋升副厅级,1992年10月开始担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厅级研究员,副主任,之后又挂职枣庄市委副书记。
1994年9月,姜春云进京,第二年又当了副总理,但于明却没有跟着去,显然错失了机会。
1997年12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2年后任潍坊市委副书记、 市政府副市长。当时市长已临近退休,组织叫他去主持常务工作明摆着是要让他接班的。
于明很珍惜这个机会,去了潍坊后干劲很大,上下反应也不错。
就在上下左右普遍期待于明按时转正时,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省委下命令调于明去省社科院任党委书记。
当了17年的副厅终于转为正厅,但当市长主政一方的理想就此破灭。
社科院党委书记,省委候补委员,这个位置是多少在仕途中艰难跋涉的官员梦寐以求啊,但于明却不以为然,说穿了,他不是嫌官小,是嫌这个位置太闲太虚,做不了实事。
大概不到一年,于明借口养病,居然辞了这个职务。
但于明那放得下,辞了职务,心根本没有收回来,反而更纠结,原本想和组织叫下板,谁知组织不理你,由你去。
这时,于明就没着没落了,天天闲在家里,闲得发慌。就这样纠结了好几年,上级终于开恩,安排他去省煤炭工业局任副局长(正厅级)。
煤炭工业局,管的都是煤矿,富得流油,喝起酒来更不要命。
于明本就有心结,满是郁郁不得志的怨气,再加上拼命喝酒,最后把肝喝坏了。
在济南治疗了一些日子,不见好转,又转到北京佑安医院。
临近生命的最后关头,于明终于醒悟了,他对一位同学说,自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对官位看得太重;二是不该任最后那个职务,下去视察遇到的都是一些酒鬼。
2007年12月6日,于明在济南去世,年仅54岁。
比于明晚出生两年、晚上学两年的中文系79级的邹唤德,在曲阜师范大学时期看起来蔫不啦叽,老实巴交,但干活扎实,给人踏实能干的感觉。
但后来,和胆小谨慎的于明比,邹唤德性格上却极放得开,说话口气大,胆子也大。
1995年2月,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兼省体改委主任李春亭当选山东省省长,开启了长达7年的省长生涯。
在此期间,邹焕德当了李春亭省长的秘书,同时担任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这是一个大权在握、接触面广的位置,邹焕德由此见多识广,性格变得愈加张扬。有时见到老同学,他一上来就想迫不及待地告诉你,他当着省长半个家呢。
而且,中文系出身的邹焕德有一定文字功底,多年的秘书历练,使得他能说能写,尤其会来事。那时,他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文章,而且还加入了中国作协。当然,他的写作水平尚达不到作家的水平。
按理说,当着官还能保持着这份文学理想殊为难得,但做人不到家,给人的感觉他这个作协会员有点“另类”。
当首长“稳如泰山”,当“大秘”的自然也能够“呼风唤雨”。邹唤德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凡当官的恶习他都沾染上了,泡个情人从不避世人耳目,恨不得满大街都知道他那档子事,欲望膨胀不知丝毫收敛和伪饰。
终于,出事了,邹焕德因为涉嫌受贿被捕,最后判定受贿300多万,从此由一名炙手可热的“大秘”成为了阶下囚。
这个曾经老实巴交充满理想的文学青年,被官僚体制完全毁掉,自己锒铛入狱,夫人病死,搞得家破人亡,可谓人生惨败。
黄胜是1954年生人。他的父亲是山东昌潍地区的一名官员,兄弟4人都成长为当地重要部门的官员,一度并称为“潍坊四虎”。
1979年9月,黄胜考入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曾担任院学生会主席。
在一些同学的印象中,黄胜说话简练有分寸,为人稳重,城府颇深,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这些特性让黄胜很快成为曲师的“风云人物”。
黄胜大学毕业后,留校进入了学院团委当干事。黄胜的一大特点是头脑灵活,这让他深得当时校党委书记赵志浩的赏识,很快就让他担任了团委副书记,而这也成了黄胜人生转折的一个关键。
1983年10月,赵志浩调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黄胜第二年也被调入省委办公厅,任秘书处秘书。
黄胜思维活跃、处事周到。一位媒体记者称:“每次约黄胜采访,他总是准时出现,从不迟到。接受采访时讲得头头是道,待采访结束后,记者们只需稍作整理,便是一篇完整的通讯稿。”
黄胜在秘书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1993年12月,黄胜和张海迪等另外14人一起,当选为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黄胜在秘书岗位一步步晋升,4年后就担任了正处级的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职务。
此后,黄胜给时任省长的赵志浩当了两年秘书,1993升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
1994年初,黄胜挂职德州地(市)委副书记,但一年半之后,黄胜并没有返回省里,而是陆续担任了德州市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职务,时间长达近12年。
可以说,德州是黄胜的“发家”之地,与他的政治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次,一位省领导来德州视察,黄胜全程陪同,期间到一个先进典型村考察,上上下下都做了充分准备。
百密一疏,在省领导坐的椅子和桌子中间,放着一个灌满热水的暖瓶,领导正要坐下时,黄胜一个箭步冲上去,把暖瓶抓到手里!反应之迅速,身手之敏捷,令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
在德州初期,黄胜也有不少清廉故事。当时,他一家人住在市政府家属大院。黄胜的妻子严茜子见邻居买的鸡蛋便宜,还问去哪里买。
很多老同志回忆说,2000年之前,黄胜作为德州市长,确实干了很多实事、好事;但2001年他接任市委书记之后,就“越来越不像话了”。
2007年3月,黄胜升任山东省副省长,主要分管文教工作。
黄胜主管文教期间,曾倡导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让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黄胜还曾力推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并称通过这一“实质性合并”组建的山东财经大学,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加成效应”。
山东省力推的素质教育改革,是贯穿黄胜副省长任期的一件大事,在他看来,山东是孔孟之乡,“培养的人才却高分低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2008年3月,黄胜在“2008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必须“将素质教育始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抓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011年11月16日,黄胜陪同省长姜大明与到访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会面。那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11月24日,黄胜被查。
2013年4月8日,南京中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黄胜受贿案。黄胜被指控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23万余元。
2013年5月3日,南京市中级法院对黄胜受贿案一审宣判,认定黄胜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这三个“大秘”身上,可以看出学校的早期培养还是比较成功的,他们差不多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开始一段路都很顺利。
黄胜在处事和为人上,没有于明那种迂腐和刻板,更没有邹唤德那种胆大妄为的做派。曲师大的老师同学私下里比较他们三个,一般都看好黄胜,认为他的个性和能力非常适合官场发展。
但黄胜在德州干了13年,而且当“一把手”时间太长,难免不会有骄纵独断行为,利益输送和交换更是一念之间的事,防不胜防。而人的贪欲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不可收拾,最后会把你引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