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着像魔芋,但它叫——黏渣渣

晋宁融媒 晋宁 诗意的栖居地 2024-04-26

看着像魔芋,但它叫






冬季,山里有一种有着心形叶片的藤类植物很受人们关注。天气暖和时,会有村民进山挖这种植物的根茎,做成类似于魔芋一样的豆腐块来吃,用云南特有的酸腌菜或是糟辣椒炒熟,成为了冬季餐桌上的美食,这便是“黏渣渣”。

夕阳彝族乡的两座青山环绕形成的一块山凹处,静静地坐落着一个小村子,名为“一字格”。两条青石板铺就的茶马古道从村中穿过,向前延伸而去,隐隐透出昔日的繁华……

12月初,村民鲁愿生顺着这条古道往山里走,坎坷不平的茶马古道蜿蜒着往高处伸展,20分钟后,在古道的尽头,枯藤枯草里藏着惊喜。

鲁愿生在一片杂草前停住,用双手顺着藤蔓摸索着植物的根部。“黏渣渣喜欢长在这些石头缝逢里。”鲁愿生说。

鲁愿生用锄头扒开外围的几块大石头,再用小铲子一点点翻开泥土。一根细长的、类似于山药一样的根茎便裸露了出来,这就是“黏渣渣”。

“我们大山里的生态特别好,像这样的野菜有很多,春季吃嫩叶,冬季吃根茎,随便到山里走一走,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鲁愿生边说边挖。

石头硬,就算借助小铲铲也使不上太大的力,鲁愿生不得不将“黏渣渣”掰成两截。“我撬土的技术不行,会挖的人能把断在地里的那段根一并挖出来。”鲁愿生说。

山里长得相似的叶片有很多,有的是“黏渣渣”,有的不是,只有经验老道的人才能将其分辨。

“现在的生活好了,去街子上什么都能买到,像我这样自己进山挖着做的人越来越少了。”山下人家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鲁愿生在收获了几截断的“黏渣渣”后,扛着锄头急匆匆往家里赶。

回家的路上,路旁农舍的屋檐下挂满了一排排金灿灿的干苞谷,几棵粗壮的老柿子树上,胆小的麻雀不见身影,但却藏在红柿子果之间叽叽喳喳地唱歌。

一字格的年轻人虽然有认得“黏渣渣”的,但想将这种植物根块变成食物,工艺是繁琐的,这种手艺只有村里的老人才会。

李世金接过“黏渣渣”,清洗干净后用小刀将外皮一点点削干净,被粘液包裹住的果肉雪白雪白的。“黏渣渣”极易氧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肉质会氧化变成红褐色,削完外皮后,要及时放进清水里隔绝空气。

“我们一字格的‘黏渣渣’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上锅蒸熟了以后捣碎做,一种是不蒸直接捣碎做,市场上卖的是前者,而我们一字格人爱吃后者。”李世金说。

二次清洗后,李世金用小汤勺一点点将“黏渣渣”挖成糊糊,又继续用研臼耐心地冲磨,直至将植物细胞里的所有粘液捣出,生糊糊不再有颗粒,且变得粘稠有阻力感后,加入适量的生石灰水,静置一天。

“黏渣渣”的做法最讲究适度和适量,糊糊要磨到什么程度、生石灰水要加多少完全凭经验。经验不足的,不能成形!一块上好的“黏渣渣”经过一夜的静置后,会呈现出油润的灰褐色。

用菜刀把“黏渣渣”切成薄片,下入热菜籽油中烹炸。八成熟时,下入云南特有的水腌菜或者糟辣椒提味。“黏渣渣”本身没有太多的滋味,但经过与咸菜的融合,味道层次变得丰富起来。

辛苦等了两天,终于等来了这一盘“黏渣渣”。尝上一口,微辣微苦,口感“艮啾啾”的,是比市场上用熟糊糊做的“黏渣渣”要好吃得多。

在旧社会,粮食稀缺,一字格的村民会将挖来的“黏渣渣”去了皮切成小块,晒干了以后和大米拌在一起蒸熟了当做主粮吃。现在生活好了,“黏渣渣”却成了一道山间美味。


全媒体记者 刘佳 吴艳涛 通讯员 张倍瑞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

扫码添加

“昆明晋宁发布”微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

欢迎向我们提供

抖音/快手|昆明晋宁发布

新浪微博 |昆明晋宁发布

今日头条 |昆明晋宁发布



编辑:沈仕会

编审:方维林

审核:冯静

终审:段正祥


推荐阅读

签约!晋宁花卉种业创新再发力

滇池南岸那一抹红,是冬日最后的温柔

吃撑10个人的“牛头宴”,就在卤味源!

昆阳大街将于12月14日恢复通车

你发现了吗?晋宁多了这些“口袋公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