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虎年首月中美物价同步上升,谨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稳增长的冲击

火星宏观1 火星宏观 2022-10-19

这一周,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都相继公布了虎年首月的物价指数,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CPI和PPI不仅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繁荣或萎缩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中美CPI和PPI的涨跌,会影响到全球物价的相应变动;中美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力度,对全球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从供应端到消费端,中美物价同步上升。



国家统计局2月16日公布,2022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价格上涨1.7%。消费品中,食品价格下降3.8%,非食品价格上涨2.0%;


1月份,CPI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价格上涨0.3%。消费品中,食品价格上涨1.4%,非食品价格上涨0.2%。


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同比上涨9.1%,涨幅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8%,涨幅回落1.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8%,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6个,占到90%。但比上月减少1个。


从环比看,1月份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持平。


2月12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涨7.5%, 比上月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 CPI环比涨0.6%,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增6%,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核心CPI环比增0.6%,前值0.6%,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2月15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数据显示, 1月份, PPI同比上涨9.7%,与上月持平,增幅仍处于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环比上涨1%,比上月增幅扩大了0.6个百分点。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美国1月核心PPI同比增长8.3%,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8%,比上月涨幅扩大了0.5个百分点。


二、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未减,我国对其干涉政策效果暂未显现,CPI上涨动能依然存在。



从“2021-2022年中美通货膨胀指标比较CPI-PPI同比”图表,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中美两国年化的CPI差距在进一步放大。1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7.5%,我国这一指标仅上涨0.9%,差距从上个月的5.5个百分点扩大到6.6个百分点。


1月份美国的PPI同比上涨9.7%,我们的PPI同比上涨9.1%。美国PPI的涨幅与我们的差距,从上个月的比我们低0.6个百分点,反过来追涨后,比我们高0.6个百分点。


从趋势看,我国的PPI涨幅从2021年2月份开始,到2021年12月份,就一直超过了美国PPI的涨幅,11个月月平均比美国高1.9%个百分点。但去年底开始,发改委等部门一直在约谈大宗商品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控制价格,1月份PPI的上涨势头才开始由猛转缓,并低于美国的PPI同比涨幅。


CPI和PPI同比数据,都会受到去年同期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难以观察到物价变动的真实趋势和细节,其功能多是衡量一年时间累积的通货膨胀程度。CPI和PPI的环比数据,刚好弥补了这一点。



从1月份的CPI环比数据看,中美之间消费者价格上涨势头的动能差距在缩小,因为两国环比CPI的数据差在收窄。1月份美国CPI环比上涨0.6%,中国为0.4%。


PPI不仅衡量了消费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还是CPI的先行信号。1月份,美PPI环比上涨0.2%,我们则环比下降0.2%。但因为中间存在春节这个季节性需求下降的因素,我们认为中国PPI环比略降0.2%不代表PPI下降趋势成立。消费端的价格依然存在上涨动能,包括PPI价格上涨滞后传导的动能和PPI价格存在继续上涨趋势带来的诱导动能。


三、谨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稳增长的冲击。


从2021年至今,全球通胀的基本链条来自于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只是受到各国消费能力的高低制约,消费动能高的国家,PPI涨幅大部分传导到了消费端,从而推动CPI上涨。消费动能低的国家,PPI涨幅大部分依然累积在消费品生产环节,能以顺利传导到消费端,因为CPI并未随PPI的上涨而同步。



另一方面,中国加大了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以期减弱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从元月份看,有效果,但并不明显。有人从同比上看,认为1月份我们的PPI从上个月的10.3%回落到了9.1%,但他们忽略了,这是因为2020年12月份,我们的PPI同比下降,导致2021年12月份PPI的基数低而当期高。实质上我们的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环比12月份仅下降0.2%,远小于12月份1.2%的环比降幅。因此难以得出保供稳价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当然,从趋势看,由于2021年2月份开始,中美PPI均逐月大幅度上涨。所以下一阶段,受高基数影响,PPI的涨幅显然会逐月回落。但环比来看,至少2-3月份,PPI还会存在小幅上涨的动能。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员在分析1月份PPI时认为,保供稳价政策有力推进,煤炭、钢材价格继续回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3.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9%。受国际原油价格回升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回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下降6.9%转为上涨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降幅比上月收窄。


这种回落,我们认为,可能是保供稳价政策借助春节对原材料需求减弱的季节性因素所带来的结果。也可以直白地说,就是前期的高价格和1月份季节性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为春节开工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潮再起。国内工业品方面,铁矿石、玻璃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超过20%,农产品方面,棕榈油、大豆、菜粕等价格上涨逾10%,稀土价格指数在15日涨至426.8,较今年初上涨24.78%,创下十年新高。


我们还要注意到,目前国际大宗商品走势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依然较大,在经历去年较快上涨后,虽然大宗商品价格逐渐企稳,但今年初以来,玻璃、动力煤、螺纹钢等价格涨幅仍然较为明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将给中国带来输入性的通胀压力。


依据咨询公司Gavekal Research的数据,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一篮子化石燃料的价格较一年前上涨了超过50%。其背后的主因包括新冠疫情限制放宽后全球需求复苏、供应链紧张、乌克兰局势;高盛预测,第三季度油价将达到100美元/桶;摩根大通2月11日的研报对油价的预测为125美元/桶,并称原油超级周期正全面展开。


能源价格高企将推高工业品生产运输成本,并会推迟原材料和制成品的生产进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的紧张,使得能源价格螺旋式上涨。


彭博经济最近发表报告称,依据其模型,如果原油价格在本月末升至100美元,美国和欧洲下半年的通胀率将上升约0.5个百分点;摩根大通也发表报告警告称,如果油价升至150美元/桶,将使全球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并导致通胀飙升至7%以上,这一水平是大多数央行目标通胀率的三倍多;穆迪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接下来一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就会减少0.1个百分点。


美国劳工部在1月份PPI的报告中亦称,随着中间需求价格仍在飙升,PPI还有更大的上涨空间。


结合2022年1月份中美两国的环比CPI和PPI持续双双走高,我们有理由担心,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特别是能源价格的飙升,恐将进一步推升CPI和PPI。



而在我国,由于收入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愿望自去年以来持续低迷,导致上游原材料的上涨,让中下游企业成本飙升并无法转移到终端消费品上,导致PPI与CPI的剪刀差持续处于高位。2021年3月-2022年1月,这12个月的PPI-CPI剪刀差,月均达到7.6%,而2022年1月份,PPI-CPI剪刀差达到8.2%,超过近12个月的平均水平。


事实上,去年出现的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在内需不振、居民消费意愿偏低的背景下,为防范更大的冲击出现,确保经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对涨幅过快的工业品、原材料价格进行行政干预,包括但不仅限于增产保供、价格干预、打击炒作及有针对性地为成本上涨过快企业减负。


众所周知,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不仅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但因规模少、资源不足,其抗风险能力却相对较低,尤其难以抵御这种由大宗商品引发的原材料涨价直接造成的经营风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经营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冲击不容小觑。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平抑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仅是挤出价格泡沫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户纾困的必要之举,对我们的经济稳增长至关重要。


不经意间,雷军长成了中国的马斯克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