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宏观

其他

法院受理中植破产清算申请,能为投资人收回多少投资?

内容提要:2022年旗下产品陆续暴雷坑人不浅的中植企业集团,法院突然宣布同意其破产清算。从暴雷到刑事调查,再到法院受理破产,中植的节奏比较快,但也在情理之中。万亿规模的金控大象,为何一夜轰然崩塌?中植破产清算,能为投资人收回多少投资?一、2022年旗下产品陆续暴雷坑人不浅的中植企业集团,法院突然宣布同意其破产清算。1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债务人中植企业集团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经该院审查认为,中植的破产申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破产原因,故于2024年1月5日裁定,受理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申请。根据北京一中院发布的信息,结合一般的法院破产清算程序,下一步法院将通过公开竞选方式,选任第三方机构作为中植的破产管理人,开展债权的申报与审查、资产的调查与变价、分配等相关工作。在破产程序内,整体资产清收和债务清偿速度并没有固定的时限,得看资产清收、评估、处置、变现的难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破产程序的核心就是通过破产管理人作为中立第三方接管企业,由债权人会议决策破产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债务清偿的公平公正性。二、从暴雷到刑事调查,再到法院受理破产,中植的节奏比较快,但也在情理之中。中植集团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资产规模庞杂的企业集团,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多个业务板块。其集团总部位于北京。2021年12月18日,61岁的中植集团实控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多位高管和核心人员先后脱岗或者离职,加之集团及旗下企业高度依附于原实控人决策,导致内部管理面临失效状态。此后中植集团被曝出现流动性危机。值得一提的是,其旗下的财富管理公司之一的恒天财富,2022年曾接连收到江西省吉安市和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地方金融办的风险提示。这应该是监管部门已经看到了中植集团的巨大风险。2023年8月以后,多家上市公司披露风险提示公告,“踩雷”中融信托逾期产品。2022年3季度,全国各地突然出现了大批中植债权人,实地、网络向中植要债或向监管部门报案。2023年11月22日晚间,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小程序向投资者发出一封《致歉信》,信中有这些要点。坦诚中植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但清收难度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流动性枯竭,资产减值情况严重。而债务规模巨大,本息规模约为4200亿元-4600亿元。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中植的“自爆行为”,也就意味着仅仅靠自身的资本实力,以及闪避腾挪的运作手段,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了。在中植系自爆家丑三天后,监管层就出手了。2023年11月25日晚,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在官微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至于通报中的解某某究竟是不是解直锟的侄子解子征,尚未有官方报道,但是“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被立案侦查后,万亿规模的中植系便宣告彻底暴雷。万幸的是,中植系的人没有完全跑掉,有一些管理者和骨干人员被控制住了。与此同时,警方还呼吁受害人开始进行网上登记报案、邮寄材料报案,以及实地到线下派出所报案。以收集中植的犯罪证据。一个半月后,中植集团破产申请被法院受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至此,曾经红遍中国投融资圈的中植系,就成了无数投资者眼中的那栋楼。三、
1月6日 上午 7:40
其他

警惕:新公司法加深了市场与市场主体对监管不确定性的担忧!

内容提要:人大常委会在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公司法。新公司法出台,各地报纸的企业减资广告业务井喷。新公司法有22处修改,但企业为何突然大量刊登减资广告?减资广告乱象中,释放着市场与市场主体因公司法修订对监管不确定性的担忧。一、新公司法出台,各地报纸的企业减资广告业务井喷。1月3日,各地的报纸广告业务突然直线增加。纸媒现在基本没人看了,为什么突然广告业务井喷?从各地网友晒出的广告页面来看,原来都是清一色的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公告。而催生这一业务的,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的,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公司法。由于12月30日到1月1日为元旦假期,所以新年开工第一天,不少企业就陷入了无法言喻的焦虑。有的老板找律师询问,新公司法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缴足注册资本金,要不要赶紧补缴?有的大股东找代理企业注册的公司咨询,当初注册公司的时候为了充当门面,所以注册资金报得太多,补缴这辈子是不可能了,怎么办?从1月2日开始,工商代理公司、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专做过桥代垫资金的小贷公司,就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忙碌的时期。工商代理公司催着所服务的企业抓紧办理补缴、减资业务;代理知识产权的公司,借机宣传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小贷公司拿着买来的企业老板电话号码,一个个电话轰炸,要不要过桥资金补缴注册资本,免费提供资金过账后通过采购合同付款第三方账户规划过桥资金的一揽子服务。二、新公司法有22处修改,但企业为何突然大量刊登减资广告?这两天我认真研究了新《公司法》,感觉这次修法实质性改动的幅度特别大,这不仅将对我国4300多万家公司及其股东、高管、员工产生系统影响,立法者的意图后续还将影响到所有的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实际上新公司法与老公司法对比,此次修改共有22处。其重点包括不限于:第一、注册资金5年内要完成实缴;第二、有限公司股东无需其他股东同意即可自由转让股权;第三、股权转让方与受让方在未实缴出资范围内承担补足的连带责任;第四、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未实缴的出资加速到期以偿还到期债权;第五、股东可以自己或聘请律师、会计师查询公司账簿、凭证(包括原始凭证),一不小心可能就把管理层以侵吞公司财物罪给送进去了;第六、公司关联交易如果不规范,可以直接和2024年3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二)》中“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相衔接,大股东、管理者可能就得进去。为什么大多数市场主体和企业老板们,都在为注册资金的事情寝食难安呢?这是因为这22处修改中,有7处涉及到注册资本的实缴、抽逃,以及逾期未实缴和有抽逃行为的处罚。占到了新公司法修改内容的三分之一。而修改内容涉及到行政处罚的,也主要是针对注册资金。所以啊,工商代理公司、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小贷公司逮住机会拓展生意,胆小的企业抓紧公告缩减注册资金。因为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注册资金缩减业务,申请企业必须在当地报纸上发减资公告。虽然监管局的人知道没人看,但对不起,这就是程序。而看看各地报纸满版的减资公告,内容也非常劲爆。有的10万减到1万,有的100万减到1万,有的1000万减到1万,还有的一个亿减到50万的。深圳的一家报纸减资公告太多,居然增加了十几版的广告页面。据该报广告部的人说,减资公告订单已经排到10天以后了,每天都会扩版十版以上。三、减资广告乱象中,释放着市场与市场主体因公司法修订对监管不确定性的担忧。注册资金是否一定要求到位?我在2023年8月30日的《修改【公司法】,重新实施注册资金实缴制将严重影响民营经济》一文中已经为大家介绍过了,国际通行的商事法律制度中,都不要求这一点。今天就不重复这部分内容了。我今天想与大家沟通的,也是想与人大、市场监管总局反馈的是,新修订《公司法》要求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额,很多人在担心实缴的问题。其实,实缴还是认缴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问题是:第一、这次对《公司法》的修改,加深了市场与市场主体对监管不确定性的担忧。确定性是投资与交易的前提。因为确定性因素越多,未来的不确定风险自然越低;不确定性的因素越多,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自然就越高。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那就是实缴还是认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策、法律在随意修改,经营者无法形成稳定预期。而只有稳定的预期,才会刺激市场主体长期投资。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法律的修改频率与它的社会稳定发展状况是成反比的。法律制定出来是规范人们行为与起指示、引导作用的。如果法律变动频繁,特别是法律变动的方向存在不一致性,人们的行为就会很混乱,人们行为混乱就不能有序工作,工作不有序,经济就不能平稳发展,经济不平稳发展,社会就会出现混乱。第二、新公司法会显著增加创业门槛与创业成本。在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和出口受投资分散、供应链转移影响下趋于萎缩的新经济周期中,如何鼓励创业和投资,应该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新公司法的注册资金实缴制,对于大学生和草根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在我国招投标与商务合作的实践中,对注册资金有明确要求,所以很多初创公司在认缴制下,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通过快速注册公司的方式进入市场。然而,实缴制要求他们在创业之初就拥有足够的资金,这无疑提高了创业的门槛。这意味着,许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和有创业梦想的人,可能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夭折,社会的创新活力将受到压制。第三、实缴制将加剧资源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许多行业,尤其是采购招投标和工程项目招标中,注册资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注册资金实缴制,必然会导致大型企业通过资本优势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中小型企业则更加难获得发展机会。长此以往,不仅经济活力会因此受损,社会阶层还将更加固化。第四、新公司法将显著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在金税四期已经相对成熟时推出实缴制,无缝链接的监管,对企业资金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过桥资金等方式来规避税务问题,有些资本雄厚的企业也可以灵活运用注册资本来增值。但在严格的监管下和公司法对注册资本更高的要求后,这种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的操作将变得更加困难。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减企业的盈利,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企业经营合规问题。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修改《公司法》,重新实施注册资金实缴制将严重打击民营经济发展企业格局决定了,比亚迪今后的竞争对手,是小米,不是华为在自己院里做饭被市监局查处,公权力突破边界将造成社会混乱推荐观看火星数据研究所视频:【作者:徐三郎】
1月5日 上午 7:40
其他

3月物价指数的经济信号:我们正在从长期低通胀向通缩过渡

内容提要:1、零售物价持续35个月低通胀,批发物价持续5个月收缩,我们正在从长期低通胀向通缩过渡;2、什么样的经济状态属于通货紧缩或者低通胀?3、货币与财政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紊乱,增大了刺激消费、走出低通胀周期的难度。一、零售物价持续35个月低通胀,批发物价持续5个月收缩,我们正在从长期低通胀向通缩过渡2023年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的物价指数。归纳起来的物价形势是批发和零售物价环比下降,同比涨幅收窄。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能否提升国内居民的有效购买力?

内容提要:1、什么是国际货币?2、人民币国际化,是央行15年前就确定了的货币政策目标3、央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的主要手段4、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成绩和障碍5、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人跨境旅游、出国购物和留学有什么好处?可以间接地提升中国国内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吗?一、什么是国际货币?今天,知乎给我布置任务,要我谈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将为人们跨境旅游、购物、留学提供怎样的便利?能否提升国内居民的有效购买力?”这事。要弄清楚这事,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国际货币。国际货币是指在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以及各国之间的借贷、投资、支付等活动中,广泛使用和被接受的货币。国际货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相对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二是可以用于在任何国家购买商品、进行投资和存储财富;三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兑换,并具有较好的流通性;四是具有稳定、可靠的概念,被视为一种安全的避险资产。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货币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等。这些货币的发行国或地区通常是全球经济和贸易重要的参与者,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跨国交易和金融活动。在以上这些国际货币中,美元处于核心国际货币的地位,其货币政策和流动性对其他国际货币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二、人民币国际化,是央行15年前就确定了的货币政策目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央行表述的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早在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工作会议纪要》中,央行就明确提出将人民币国际化纳入其货币政策目标。当时是这样描述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我行2008年货币政策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外,在随后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中,我国政府和央行也多次强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任务目标。例如,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三、央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央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主要抓手有两个:一是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推广、扩大货币互换。货币互换协议,是指两国中央银行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者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的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资金使用方向对方支付相应的利息。这么做的主要作用,一是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二是规避汇率风险,三是降低汇兑成本。货币互换是一种解决外汇流动性不足,降低汇率波动的国际通行货币措施,这个措施可以扩大某种货币的使用范围,但并不能通过该措施达到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目的。比如美元已经成为核心国际货币,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中法联合声明,意味着俄乌战争让衰落的欧洲满血复活

内容提要:1、马克龙访华获高规格接待,收获满满,成果斐然,可谓双方合作双赢典范;2、为什么我们对马克龙访华如此重视?3、普金的一场战争,让衰落的欧洲满血复活,为这一次马克龙访华圆满成功写下了注脚。一、马克龙访华获高规格接待,收获满满,成果斐然,可谓双方合作双赢典范2023年4月5-7日,中国以极高的规格和极大的诚意,接待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随行的60多位企业家、文化界人士。我们的大领导称这次马克龙访华“为中欧关系带来新气象,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新贡献“,表态”中国愿与欧洲全面重启各层级交往”。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在深化中法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双边经贸合作领域、对接中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深入开展中法文化合作等方面全面达成共识。特别是,马克龙访华期间,既代表欧盟表达了“任何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侵略者的人都是帮凶”的鲜明立场,又与我们签订了《联合声明》,获得了我方大笔订单。比如获签200亿美元160架空客大单;宣布在华建第二条空客组装线;敲定50架直升机业务;与中广核达成了在核能领域设计与采购、运维、研发合作的大订单;与国家能源集团达成了在中国风电“风光氢储”领域总规划装机150万千瓦的合作投资机会;达成了欧莱雅与阿里巴巴三年合作协定;达成了法方猪肉在新的标准下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协议……与马克龙随行的法国商界拿到了涉及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收获满满,可谓双方合作双赢典范!二、为什么我们对马克龙访华如此重视?相较于去年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欧委会主席米歇尔,马克龙的本次访华可谓成果斐然,不仅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高度,也为法国企业获得大笔订单,更是向欧洲释放了中国现在非常重视中欧关系的强烈信号。为什么我们对马克龙访华如此重视?第一、身份不同。法国,欧盟里唯一一个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核大国。如果说德国是欧盟经济的火车头,法国就是欧盟国际事务的CPU。在经济上德国超过法国,但在欧盟事务上、在国际话语权上,二战战胜国法国与战败国德国,有较大差别。第二、时机不同。去年,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还处于胶着状态,虽然败局初现,但欧美援乌的武器还不是那么先进,俄罗斯似乎还有翻盘的机会。但进入2023年,欧美援乌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为积极,已经从地面武器提升到战机。俄乌战局从混沌状态演进到清晰状态,俄罗斯彻底失去获胜的可能已经成为明牌。第三、欧美对中俄关系的针对性不同。马克龙与冯德莱恩两个欧洲领导人在乌克兰即将发动春季攻势时联袂来访,既在传递欧洲团结的信息,也在争取我们在乌克兰赢得卫国战争中发挥更多的关键性作用。“任何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侵略者的人都是帮凶”这样的话,在2022年欧盟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人表达过。今年被频繁提及,这也是马克龙访华的目的之一。第四、经济复苏中欧盟内部断链、脱钩的声音渐大。去年,我们还沉浸在缺了俄罗斯的能源欧洲可能过不了2022年冬季,欧洲工厂会倒闭的推演中。今年回过头来看,欧洲经济反而表现出强劲的活力,欧洲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但在乌克兰危机持续的背景下,由于欧洲社会对中俄上不封顶关系的误解,欧盟内部扬言要与我们“断链”“脱钩”的声音不少。一方面欧洲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澄清外界对中俄关系的误解,以争取中欧关系向好发展。因此在马克龙访华前的3月30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接受了《纽约时报》专访。被问及中俄友谊“无上限”的表述时,他说,“无上限”只是一种比喻。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也并不承认其吞并乌克兰领土的行为,包括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这应该是我们为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在欧盟内部表达明确反对与中国“脱钩”的立场,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普金的一场战争,让衰落的欧洲满血复活,为这一次马克龙访华圆满成功写下了注脚外交关系,要么建立在相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比如欧美对乌克兰的无条件支援。要么建立在互相利用的价值基础上,比如俄罗斯和伊朝的结盟。在俄乌战争发生之前,欧洲正在走下坡路。欧盟、法国在经济上、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也趋于式微。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向47年的盟友说再见,这是欧盟由盛转弱的政治信号。2021年1月份,欧盟统计局披露不包括英国的欧盟27国GDP为14.45万亿欧元,按年底欧元人民币汇率,约合人民币104.37万亿人民币,比中国低9.2%;折算为美元,约合16.13万亿美元,比中国低8.9%。这是欧盟的经济规模第一次被中国超越,从世界第二屈居第三。这是欧盟由盛转弱的经济信号。在欧盟人心涣散、经济衰退时,俄乌战争让欧洲再一次意识到,只有一个团结的欧洲、有力量的欧洲,才能确保欧洲的安全与发展。这体现在原来持中立态度的欧洲国家,都马上明确站在欧盟和北约的一边,这一年提出加入北约、加入欧盟的国家数量,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还体现在,所有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和援助乌克兰的决定,都需要欧洲国家掏出真金白银,承担由此带来的通胀疼苦,但都获得欧洲国家的同意和支持。2022年,欧盟的GDP为16.65万亿欧元,中国为121.02万亿人民币。现价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5.2%和5.3%。如果统一折算为美元,中国GDP为18万亿美元,欧盟为17.8万亿美元,欧盟GDP与我们的差距由2021年的低8.9%缩小到低1.2%。如果我们将欧盟GDP折算为人民币,欧盟为123.6万亿人民币,反而从2021年比我们少9.2%,变成比我们多2.1%。也就是说,按照人民币计算,在俄乌战争一年内,欧盟不仅成功实现中法联合声明,意味着俄乌战争让衰落的欧洲满血复活了能源去俄化的划时代目标,还重返第二大经济体。依据国证(武汉)证券研究院收集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欧洲制造业、服务业仍在持续发展,不仅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持续回升8个月,最能观察消费的汽车销售量,也显示出欧洲市场需求的旺盛。比如3月份汽车销售增长幅度,我们同比持平,而欧洲最猛的西班牙,同比增幅高达66.1%;其次是意大利,同比增长了40.8%;最差的德国,同比也增长了16.6%。可以预测,2023年不管是按人民币还是按美元计算,欧盟的GDP都会超过我们。俄乌战争结束后,乌克兰基础设施重建就将产生超过6000亿美元的需求,乌克兰制造业重建还将产生超过5000亿美元的需求,这将额外推动欧盟GDP增加至少6%。欧盟的这一轮经济复苏,至少可以维持5年以上。欧洲经济快速复苏,无疑会增强欧洲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一方面欧洲将产生更多的需求,成为我们在出口订单遭遇困难时增加出口订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欧盟的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挣到的钱需要扩大投资,寻找新的市场,原来的俄罗斯是不能投资也无法销售了,这正是我们招商引资的好机会。事实上,面临美国在经济、科技上对我们抽跳板、卡脖子,团结欧洲、利用好欧洲,是最佳的应对策略。历史文章回顾: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原因何在?从全球到中国的汽车销售,看中国市场的复苏程度汇率的魔法,令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悬疑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从全球到中国的汽车销售,看中国市场的复苏程度

4%。自2022年8月后,英国汽车销售量连续8个月同比增长,得益于供应链的供应情况得到改善。分品牌来看,销量前三的品牌分别为:大众销售2.17万辆,同比增长48.
2023年4月9日
其他

汇率的魔法,令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悬疑

内容提要:1、2021年中国GDP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22年,中国还是力压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吗?3、汇率的魔法能够改变国际比较的结果;4、经济指标规模的国际比较,需要结合增速等其他指标综合进行。一、2021年中国GDP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1月31日,欧盟公布2021年欧盟27国的GDP合计为14.45万亿欧元,不变价同比增长5.3%,现价同比增长8.9%。按年底欧元人民币汇率,约合人民币104.37万人民币。折算为美元,约合16.13万亿美元。当年中国GDP为114.9万亿人民币,按不变价计算增长8.1%,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1%,可比价增速比欧盟高4.2个百分点。按美元计算,2021年我国GDP从14.72万亿美元增长到了17.82万亿美元。2021年,按人民币计算,我国GDP比欧盟高10.1%。按美元计算,比欧盟高10.5%。这是中国的经济规模第一次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二、2022年,中国还是力压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吗?欧盟27国总人口为4.47亿人,比美国的3.35亿人多三分之一,不过不到我们的三分之一。但是,经济规模能够超越由27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欧盟,这是一个显著标志,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已经到了能够与欧美三足鼎立的程度。我们经济规模超越欧洲来之不易,因此我们都想在2022年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也有不少媒体、不少网民公开表示,2022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2023年1月1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2022年,欧盟的GDP为16.65万亿欧元,美国为25.46万亿美元,中国为121.02万亿人民币。现价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5.2%、9.3%和5.3%。如果统一折算为美元,中国GDP为18万亿美元,欧盟为17.8万亿美元,比我们低1.2%,美国是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不过,如果我们将欧美的GDP统一折算为人民币,有趣的现象发生了。2022年,美国GDP为171.2万亿人民币,比我们多41.6%;欧盟GDP为123.6万亿人民币,比我们多2.1%。也就是说,按照人民币计算,美国是最大的经济体,欧盟重返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回退到第三大经济体。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要把欧美GDP折算为人民币进行比较,用美元我们是世界第二,难道不香吗?大家冷静想想,我们不是一直在全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吗?我们不是一直在牵强附会地宣传沙特伊朗都宣布以后亚洲都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吗?我们不是说中巴都实现了本币贸易结算吗?我们不是说东盟都在讨论本币结算去美元化吗?我们不是一直在说美元要崩溃了吗?我们暂时提前用人民币进行国际比较,这不顺理成章了吗?三、汇率的魔法能够改变国际比较的结果调侃的话不多说了。将欧美GDP折算成人民币进行比较,看到我们的经济规模又退回世界第三了,旨在说明两个问题:第一,2021年GDP超过欧洲,主要建立在疫情突发基础上,我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并不稳固。疫情期间的不同的防疫模式导致了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形势。我们特殊的社会体制比较容易实施疫情防控,因此疫情对生产链的冲击并不大。而西方国家因为人的自身权利比较强势,疫情期间大多采取群体感染、群体免疫、被我们称之为躺平的一种防疫模式,这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对欧美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生产链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特殊时期欧美加大了对中国的供应链的依赖,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商品订单。2021年全年我国商品出口21.73万亿元,狂增21.2%。但到2022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就回落到13.2%,下半年,继续回落到8.9%,12月份,出口同比已经由同比增长转为下降0.5%了。而商品出口,历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第二、汇率的魔法能够改变国际比较的结果。2021年,我们折算为美元的GDP与美国的差距从2020年的29.7%缩小到23.5%,我们的GDP规模从比欧盟小发展到比欧盟大,既有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比欧美快的因素,也有这一年我们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周期,欧元、美元汇率处于贬值周期有关。由于我们2021年商品出口大幅增长,导致美元、欧元的流入远大于人民币的流出,这是2021年-2022年2月人民币汇率形成上行周期的基础。人民币升值,对应的欧元、美元贬值。2021年12月30日与一年前对比,欧元兑人民币贬值了9.75%,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了2.5%。这意味着,即使中美欧三地GDP规模保持不变而且都一样大小,仅因汇率因素,我们就会比欧洲多10.8%,比美国多2.6%。汇率变化明显放大了中国GDP的比较优势。到2022年,欧美加息导致人民币对欧元、美元均处于下行周期。2022年12月30日与一年前对比,欧元兑人民币升值了2.75%,美元兑人民币升值了9.37%,欧元兑美元贬值了5.7%。因此,2022年的汇率又放大了欧美的GDP比较优势。从2023年来看,欧元对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4月6日的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比2022年12月30日升值了1.66%。这意味着2023年的汇率还会继续放大欧盟的GDP比较优势。四、经济指标规模的国际比较,需要结合增速等其他指标综合进行对经济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由于涉及汇率因素,如果只看规模不看增长速度,可能会得出荒诞的结论。比如俄罗斯的GDP,2022年可比价增速为下降2.1%。但由于俄罗斯去年对外汇进行高度管控,企业强制结汇、居民只能卖出不准买入外汇,这一招使得卢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升值了15.4%,但大量民众购买外汇的莫斯科外汇黑市的卢布兑美元则是官方汇率的2倍以上。因此换算为美元,俄罗斯的GDP居然大幅增加了。从中国与欧美的比较来看,在三地的GDP增长速度中,我们从2021年的领先者退回到2022年的落后者。在2021年,我们的现价GDP增速高达13.1%,分别比美国的11.3%和欧盟的8.6%高1.8和4.5个百分点;到了2022年,我们的GDP现价增速回落到5.3%,但美国增加到了9.3%,欧盟增加到了15.2%。我们的GDP增速分别比美国、欧盟低4个百分点、9.9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虽然我们的媒体都在渲染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形势都不太好,需求萎缩。但实际上欧美今年的经济依然处于扩张区间,在美元、欧元的持续加息中,消费依然保持强劲。欧盟经过去年2-3季度供应链强烈去俄化的挑战,经济反而更具竞争力了。与此同时,欧美最近几年都在实施的生产链回归和供应链本地化、多元化,现在也已初见成效。这些措施从最近几个月的外贸数据都可以看到。因此,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整天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挂在嘴边,将经济规模即将超过美国挂在嘴边。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坚持留在全球供应链中,脚踏实地地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方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拥有抗衡欧美的实力。历史文章回顾: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原因何在?从星链到ChatPGT,为什么我们总在误判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广东30万青年下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就业新思路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4月8日
其他

广东30万青年下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就业新思路

内容提要:1、广东新创举,组织30万青年下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30万青年下乡的背后,就业市场僧多粥少,失业率上升;3、广东动员30万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是经济弱复苏时期城镇新增劳动力岗位困难的艰难选择。一、广东新创举,组织30万青年下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今年涌入求职大军的大学毕业生,也将创下历史新高,给劳动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中新网3月2日报道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2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会上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家准备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尽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一是加力渠道拓展,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二是加力岗位推送。继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充足岗位信息;三是加力见习培训。继续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四是加力困难帮扶。不得不说,这四个方面的大学生就业支持措施,都是老套路,没新意,效果差。最近广东省将青年人、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农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看起来类似60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在新的时期又赋予了新的内容。暂且不论能否得到大学毕业生们的理解和支持,至少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有具体操作空间和配套措施的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有效措施。广东省的这个思路来源于2022年12月份广东省委的一个《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2023年4月6日
其他

多国宣布实施自愿石油减产计划,对国际油价有多大影响?

内容提要:1、产油国看衰经济前景和能源需求,希望减产能达成石油价格止跌回升;2、这是OPEC在俄乌战争以来,第二次集体宣布减产;3、鉴于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替代,每一个产油国都希望赶在新能源成本压低到石油成本之前将储存的能源变现;4、从大国来看,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最大的不是美国,是中国。4月3日,沙特、俄罗斯等多个产油国对外宣布,从5月份开始到2023年年底,自愿削减原油产量,总减产幅度超过每日160万桶。突如其来的联合减产,看似为近来因银行业危机陷入萎靡的油市注入强心剂,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3日随之大涨近6%。我国一些媒体认为,多国宣布减产将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胀,并使西方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对俄制裁“变得徒劳”。一、产油国看衰经济前景和能源需求,希望减产能达成石油价格止跌回升由于俄罗斯石油价格从去年8月份开始持续下行,特别是乌拉尔与布伦特的价差,已从一年前的每桶10美元扩大到30-40美元。加之欧洲柴油禁运,俄国内炼油厂减产柴油内需减少,俄罗斯早在2月份宣布从3月份开始,日产量减产50万桶,希望能够刺激乌拉尔油价回升。当然独木难支,外加最高限价制裁,3月份乌拉尔油价仍然比2月份下跌了2.5%。根据阿格斯的数据,3
2023年4月5日
其他

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原因何在?

内容提要:1、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是真的吗?2、这张图表的确反映了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大省的工业实际情况;3、为什么浙江和江苏工业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网传江浙两省各地工业利润断崖式下降,是真的吗?最近两天,网络盛传一张“2023年前两月江浙各地市规上工业利润排名”图表。该图表显示,浙江、江苏两省的21个地级市,仅有4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8成的其他17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其中降幅超过20%的多达15个,占比71%。其中有6个城市规工利润腰斩,比如衢州降幅高达68.2%,杭州、宁波、南京、绍兴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50%。由于这张图表没有标注数据来源,所以,不清楚其数据来源何处。国家统计局并不公布省以下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和利润数据,很显然,这张图表的数据并非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浙江省并未发布各地工业利润数据。其最新的经济数据仅能在3月17日浙江省统计局官网《1-2月浙江经济运行回暖向好平稳开局》一文中找到。但该文并未披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省以下的两个省会城市,南京和杭州,均未公布2023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南京最新公布的统计信息也是整个3月份公布的唯一一个介绍经济情况的信息是3月24日的《顶压前行稳增长
2023年4月4日
其他

中国的GDP有被低估的可能吗?

内容提要:1、不管是生产法,还是支出法,并不必然导致GDP高估或低估;2、平价GDP在统计学中,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核算方法;3、国家统计局为什么从来不提平价GDP核算,还要查处虚报GDP数据的案件?4、从劳动力工资占GDP的比重看,我们的GDP高估了,美国的GDP低估了;5、恩格尔系数也是验证GDP质量的客观指标;6、热衷平价GDP的人,与美国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经常有人说,中国GDP用生产法编制,被低估,美国GDP用支出法编制,被高估。还有人说,如果用平价GDP,中国早就超过美国了。今天,又有人在知乎上邀请我回答“中国的GDP有被低估的可能吗?如果有,低估了多少呢?”这种问题。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完全是经济学、统计学的文盲。我的文章中有好几篇是评价中美GDP数据质量的,要详细了解的,可以移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这里从逻辑上,和一些想当然持有这种想法的,以及类似于动不动就抛出购买力平价GDP数据的人群,谈六个基本逻辑:一、不管是生产法,还是支出法,并不必然导致GDP高估或低估因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3倍,但GDP只有美国的70%。我们不少人不乐意了,不从教育、科技的差距和市场经济的差距去找原因,而是试图寻找捷径,从GDP的统计方法上寻找我们的GDP已经超越美国的依据。比如,经常有人用美国是支出法、中国是生产法,瞎扯中国GDP低估,美国高估。估计这些人也从来不登录国家统计局官网,或者压根不知道统计局官网有些什么数据。因为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生产法GDP大约半年之后,也会公布支出法核算的GDP。比如2021年,我们生产法核算的GDP为1149237亿元,支出法核算的GDP为1145283亿元。支出法核算结果反而比生产法低0.35%。而且最近20年,国家统计局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与生产法计算的结果对比,误差从来没超过0.5%。这可能令那些热衷于用支出法和生产法来认定中国GDP低估、美国高估的人满心不悦。生产法或支出法,理论上计算出来的GDP应该一致。事实证明,因数据收集方法的局限,实际上肯定存在误差,但这个误差都在0.5%之内。二、平价GDP在统计学中,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核算方法为便于对比,也涉及到需要为世界银行、IMF、WTO等全球经济机构的相关业务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全球各国的GDP核算,并非各行其事,是联合国统计机构联合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确定的。目前的核算方式,是在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中能够找到的最好方法。统计是一门科学,说实话,没学过统计学的网友去质疑这套GDP统计标准,纯属无知。各国的GDP统计,也都必须采用联合国推荐的方法来核算GDP。平价GDP核算法,一直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因为这种方法就是垃圾。为什么说这个方法是垃圾?因为但凡披露各国平价GDP数据的人,我们都能看到,没有一个敢于亮出他的核算资料。比如选用了哪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他所核算的那些国家,选取样品价格的具体数据,以及这个样品在GDP中所占比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只要说详细点,就会暴露其选取样品的稀少、代表性的缺乏、价格的错误,权重的胡编滥造。但你登录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站,他每个季度的GDP,都会公布数千条GDP的构成数据,以及每一个数据的来源。对于统计学家来说,敢于公布具体的来源数据,才能从中判断你的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准确,能否被人质疑。另外,大家站在自己的国度,总觉得我们吃的商品比美国便宜,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只要用平价法,降低美国的价格,我们的GDP肯定就比美国高。但你忽略了,曹德旺说过一句话,除了工资,我们什么都不便宜。比如我前天的文章介绍了,我们的电费比美国贵44%;汽油、天然气,比美国贵得翻倍了;衣服、汽车、电子产品,我们的零售价都比美国贵,茅台酒价格也比美国贵很多。大家想一想,我们吃的虽然占到30%,但美国10%都不到。即使把美国所有的商品价格调到和中国一样,美国最后的综合物价也不一定比我们高。这就是鼓吹平价GDP的那些人,不敢亮出具体核算数据的根本原因。三、国家统计局为什么从来不提平价GDP核算,还要查处虚报GDP数据的案件?平常提到平价GDP的人,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统计学家。为什么很多人津津乐道平价GDP?因为总有些人,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后,要寻找各种理由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觉,为自嗨群体提供自嗨的素材。中国的经济学家中,最喜欢提平价GDP的,只有林毅夫。为什么他这么喜欢提平价GDP?因为他多次预测中国GDP将超过美国,但每次时间到了,数据显示他的预测失败了。多次预测失败后,他怕打脸,从不检讨自己预测方法、预测数据的失误。为了掩盖自己低劣的预测水平,他才抛出令人贻笑大方的“用平价方法计算的GDP,我们早超过美国了”的笑话。国家统计局也从来不提平价GDP,为什么?搞这个专业的人都觉得这东西幼稚。还有,国家统计局每年搞统计法检查,查处的违法案例,都是虚报统计数据的,虚报GDP的。按照一些人的GDP低估理论,国家统计局的人不应该鼓励这些虚报GDP的人吗?四、从劳动力工资占GDP的比重看,我们的GDP高估了,美国的GDP低估了不同的国家编制的GDP,即使都采用联合国的方案,但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处理数据的人员素质,包括GDP超越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用途,比如用于评价官员政绩,都可能对GDP的编制质量产生主观和客观的一些影响。不过,我们有一些科学的方法来验证GDP的质量。其中最直接的是劳动力工资占GDP的比重。这个比重越高,GDP的质量越好。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去年美国GDP
2023年4月3日
其他

有了美国的支持,印度半导体产业对我们会构成威胁吗?

内容提要:1、美国商务部长赴新德里,扶持印度半导体产业2、印度寻求美国支持,意欲在半导体产业上加大赌注3、美国压中扶印,图谋对我半导体全产业打压和“脱钩4、在半导体产业上,印度能够后来居上与我竞争吗?一、美国商务部长赴新德里,扶持印度半导体产业3月10日,印度的《经济时报》报道,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
2023年4月2日
其他

马斯克计划4月份访华,有什么目的?

内容提要:1、路透社披露马斯克行程----4月访华;2、可能的目的之一:主动拜访李强,寻求互相支持;3、可能的目的之二:应邀访华,希望马斯克在扩大中国投资方面做出表率;4、可能的目的之三:解释上海工厂扩产推迟的原因,要求排除对特斯拉销售的一些非正常干扰;5、可能的目的之四:利用新一届政府招商引资、恢复经济的机会,扩大在中国的投资;6、可能的目的之五,推动俄乌战争和平解决。3月31日的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称,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2023年4月2日
其他

如何看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而非一些投资人期望的6%?

内容提要:1、确定了,2023年全国GDP增长目标是5%;2、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我们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3、为什么2023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而非市场预期的6%?4、为什么说GDP的增长质量比增长速度更重要?一、确定了,2023年全国GDP增长目标是5%这段时间,大家一直期盼的2023年政府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在3月5日的人代会开幕式上,终于确定了。据3月5日的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23年GDP增长5%的预期发展目标,有以下特点:第一、比2022年的实际GDP增速3%,高出2个百分点;第二、比2022年年初国家确定的2022年GDP增长目标5.5%,低0.5%个百分点。这也是20年来最低的年度增长目标;第三、比市场预期的6%甚至7%的2023年GDP增长目标,低一个百分点以上。第四、5%的预期增速表明,高层认为重新开放对增长的推动力可能只是暂时的,今年通过货币宽松、增加杠杆、大规模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可能是有限的。为什么国家最后确定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5%,而非6%?我们应该如何观察GDP的增长速度?GDP的增速能代表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吗?二、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我们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媒体上各种官员、各种专家在解释经济发展时提到GDP的频率,大家就会清楚,GDP的增长速度对于政府、企业、社会、投资、百姓生活的重要性。GDP的增长速度为什么如此重要?第一、GDP增速是衡量经济蛋糕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的尺子。GDP是什么?是整个社会创造的经济财富。具体讲,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就是所有企业新创造的财富,也叫增加值。从居民角度讲,就是社会一年来消费的产品、服务和积累的投资。并不是说只要GDP增长幅度大于0,这个国家的经济蛋糕就在增大。比如一个企业如果自有资金10亿,以4%的利息融资10亿,那他的增加值增长幅度如果小于2%,这意味着他的盈利水平在下降。一个国家,如果他的GDP增加金额小于金融系统利息净收入,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蛋糕在缩小。第二、只有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才能满足就业的增长。虽然我们的总人口在减少,社会总的劳动力在减少,但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加入城镇劳动力队伍的趋势还远未结束,所以我们的城镇劳动力规模还是在持续增长的。2022年,全国城镇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达到4.86亿人,比2019年的4.65亿人增加了2100万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等量的经济规模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是减少的。也就是说,即使城镇劳动力规模不再增加,也必须维持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平衡的经济增长,才能维持就业规模的稳定,再叠加城镇劳动力的增加,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经济增长。第三、只有维持一定的GDP增速,才能确保居民消费的增长。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求。上面我们讲到了,只有GDP增长部分大于金融系统的净利息收入,经济的蛋糕才会有所扩大,居民的消费也才有可能增长。如果GDP增加部分小于净利息收入,居民的消费就会萎缩。三、为什么2023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而非市场预期的6%?今年以来,不少人对GDP的增长目标抱有较高的期待。1月16日,原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在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上表示,2023年GDP同比增速至少看高至6%。贾康表示,2023年经济引导性目标应该给出6%或6%以上的量值。他还说如果今年经济增速达到7%,2022年和2023年两年复合年均经济增速也只有5%左右,还低于2020年和2021年两年复合年均增速水平。1月13日的第一财经报道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副主任朱鹤预测,2023年居民部门最终消费支出的名义增速为10%,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GDP名义增速在7.5%左右。3月1日,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在2023年春季资本论坛上表示,2023年全年我国实际GDP有望实现5.5%至6%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盈利增速将从低位逐步回升。3月3日著名的胡说八道专家金灿荣预计GDP今年能到6%,此前他还预测过2027年中国GDP能追上美国。为什么最后国家确定的2023年GDP增速是5%而非市场预期的6%甚至贾康、朱鹤等人预期的7%以上呢?因为在大家把去年的3%归咎为疫情防控的背后,实际上在2024-2015年,我们的经济增长就在从中高速台阶向中低速台阶过渡,与此同时,我们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以下方面的并非疫情结束就随之结束的内忧外患。一是长期的重投资轻消费导致的内需低迷的内忧。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万亿元,比2021年下降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1%。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2022年居民需求47.97万亿,在GDP中占比39.6%,比2021年减少了5.8个百分点。虽然我们一直在采取刺激消费的措施,但从去年到今年1-2月份的商品房销售和汽车销售,仍在大幅度下降。2023年1月份反映市场需求端的居民贷款同比大幅减少69.5%,与此同时,住户存款同比还增加了14.6%。居民减少的贷款增加的存款相当于减少了1.38万亿可用于消费的资金,相当于去年1-2月消费总额的15%。居民消费能力缺失和消费意愿低迷,导致经济循环中的生产增长失去了目标和动能。从而造成了投资效率一年比一年低,投资浪费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越来越弱。二是意识形态对抗中引发的中西方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切割导致的外需流失。我们的净出口也就是贸易顺差,一直构成我们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的由来。2022年我们的商品进出口顺差达到58630亿元,占到GDP的4.8%。这意味着,只要顺差减少1万亿元,GDP就会损失0.83%。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口速度急剧回落,11月份开始,美元计价的出口由升转降。今年1月份外汇管理局代客收付款外汇中的出口收入同比下降了14.3%。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2022年我们对欧美的出口增幅,
2023年4月1日
其他

3月PMI走势分裂,从业人员与在手订单指数下滑,经济复苏存在反复

内容提要:1、经济复苏的基础太差,在较长时间内,复苏预期和复苏实际都会存在落差;2、从业人员指数和在手订单指数双双回落,指引着4月份企业生产经营的大方向;3、1-2月份国有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经济复苏面临的困境;4、欧美经济景气持续复苏,叠加供应链转移,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复苏将产生掣肘。根据3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反映经济景气的PMI,在2月份从12月份的42.6%、1月份的52.9%大幅回升到56.4%之后,3月份继续强势回升到57%,回升了0.6个百分点。单纯从PMI观察,经济景气出现了持续3个月的回升强势。不过,如果分类观察,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经济景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制造业PMI停止了1-2月的回升态势,从2月份的52.6%回落到3月份的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虽然高于临界点,依然处于扩张区间,但趋势透露出1-2月制造业复苏的脆弱和极不稳定性。但非制造业恢复发展步伐似乎在加快。3月份,非制造业PMI为58.2%,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处于活跃扩展区,这不仅是非制造业连续3个月加快扩张,还创下了2018年以来非制造业景气指数的新高。从3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来观察我们的经济复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经济复苏的基础太差,在较长时间内,复苏预期和复苏实际都会存在落差一个月之前,我在研判2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时,我就观察到采购经理人指数虽然跳高回升,但市场复苏与经济景气尚存较大分歧。3月份的PMI,进一步验证了我的判断。分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经营景气回落较大,大型企业略有回落。3月份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6%、50.3%和50.4%,分别比2月份回落了0.1、1.7和0.8个百分点。不仅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PMI走势分裂,非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PMI指数也是比较分裂的。比如建筑业PMI比上月上升5.4个百分点,已经回升到65.6%的历史高点。但服务业PMI仅为56.9%,比建筑业PMI低8.7个百分点,比上月回升1.3个百分点。回升幅度也比建筑业少得多。服务业中,零售、铁路运输、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但批发业、水上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到低于50%的临界点。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是批发业的上游,批发业是零售业的上游。从消费品循环链条来看,消费的先期指标----制造业和批发业经营景气都在回落,零售业的经营景气在下个月也就难以持续了。从逻辑上看,
2023年4月1日
其他

中国巴西本币双边贸易与货币互换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

内容提要:1、中方与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达成本币双边贸易协议;2、中巴贸易部分本币结算不是新闻,10年前中国和巴西已签货币互换协议;3、货币互换等于货币国际化吗?4、中国和巴西能从货币互换发展到两国贸易全部本币结算吗?一、中方与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达成本币双边贸易协议3月30日,环球时报报道称,据法新社等多家外媒30日报道,巴西政府周三表示,巴西已与中国达成一项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直接以本币而非美元进行双边贸易交易。报道称,根据该协议,巴西与中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和融资业务可以通过将雷亚尔兑换成人民币进行,反之亦然,从而避免了在交易中将雷亚尔兑换成美元的情况。火星宏观综合中文网、巴西本地新闻和欧美主要新闻机构对此消息的报道,对此事作以下详细说明:第一、中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内容并非完全一致。中文报道仅报道中巴达成本币外贸交易,重点强调不再使用美元。但巴西外交部回复记者的原话是,该消息是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ApexBrasil)在一份声明中宣布的。该声明说,中巴双方可以用本币而非美元进行双边贸易交易。注意,巴西的措辞是“可以使用本币”而非“只使用本币”。这两种措施差别可大了。环球时报上午报道此事用的是“不再使用美元”,下午3点报道外交部发言人回复时,特意把标题改为“不再一定使用美元”。观察者网使用的巴西媒体消息,所以标题用的是“可用本币结算”。第二、与我们签订这个协议的,并非巴西外交部或者巴西央行,而是一家民间机构。公开资料显示,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由私营部门资助并由巴西联邦政府监督的自治非营利实体,相当于我们常说的非政府组织(NGO)。当然,从2016年开始,这个机构与巴西外交部合作,向外国推广巴西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支持本土公司和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可以肯定地说,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不具备货币管理职能,也不具备外交职能。尚不清楚我们这边是哪个部门与其签订协议的,所有的中外新闻均未披露。但签订这份合同的背景是,3月29日,由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巴西企业家委员会、巴西全国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第三、该消息是出口转内销的,外交部的回答也充满智慧。3月30日的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在当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关于巴西与中国达成的本币贸易协议,外交部能否提供更多细节?毛宁表示,中国和巴西今年初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你提到的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了解。大家发现了吗?外交部完全回避回答与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签订这个本币结算协议一事。为什么?因为涉及货币结算,是双方央行的职能,任何部门都无法越俎代庖。那么这事到底怎么回事,后面慢慢交代。二、中巴贸易部分本币结算不是新闻,10年前中国和巴西已签货币互换协议不少人将我们和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签署的这份所谓的本币贸易结算协议,视作人民币国际化又下一城,取得突破,这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因为早在2013年3月26日,人民银行就宣布,中国与巴西签署了规模为19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机制协议。这一份协议是2012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巴西,与巴西总统罗塞夫举行会谈,双方宣布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外长级全面战略对话。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巴政府《十年合作规划》。在合作规划中约定,将于未来签署19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有效期将达十年。这也是毛宁说中巴央行已经在年初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的由来。我国已在亚洲好几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的这项业务,人行交由中国交通银行控股的巴西BBM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在巴西的机构具体负责。从基本的货币管理常识、国际贸易结算常识来判断,结合巴西媒体和巴西外交部长使用的都是“可用本币结算”词语,我们与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签署的这份所谓的本币贸易结算协议,应该仅仅是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和我们签订的一份代表企业表态性质的东西,属于民间的一份友好表态性质的协议。这份协议无法取代双方央行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和“货币清算协议”。三、货币互换等于货币国际化吗?我们在阅读新闻时会发现,我们的媒体包括主流媒体,网络大V包括财经大V,都缺乏货币国际化常识,一直将货币互换协议,解读为某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的成果。其实,这个和货币国际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第一、货币互换的目的是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货币互换协议,是指两国中央银行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者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的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资金使用方向对方支付相应的利息。这么做的主要作用,一是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二是规避汇率风险,三是降低汇兑成本。这其中没有一条是推进货币国际化的。第二、已经是国际主要货币的美国也经常与其他国家货币互换。比如2011年6月30日的《经济参考报》报道,美国联储29日决定延长与加拿大、英格兰、瑞士、欧洲央行等临时性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涉及互换协议总额约为2870亿美元。2020年美联储和澳大利亚、巴西、韩国、墨西哥、新加坡、瑞典、丹麦、挪威、新西兰等央行签订了协议,提供数百亿美元、为期6个月的流动性。2023年3月19日,美联储和加拿大、英国、日本、瑞士和欧洲央行发表声明,将美元互换频率安排从7天期增加到每天。第三、完全不搞货币国际化的国家也搞货币互换。比如完全不存在货币国际化要求,也从来不提货币国际化的伊朗和土耳其,也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2017年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塞尔维亚互相之间也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截止到2022年,我们也与39个国家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但是,将货币互换协议视同货币国际化,显然犯了常识性错误。美元都是国际货币霸主了,为什么还与别人搞货币互换这样的所谓国际化?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塞尔维亚签订货币互换,他们也计划搞货币国际化?显然逻辑上说不通。其实就是为了汇率稳定和降低汇兑费用。比如美元和欧洲央行去年的货币互换,通过市场卖出欧洲货币买入美元,势必加速欧洲货币汇率下行。但通过互换安排,固定了交换比值,在不影响汇率市场前提下获得美元,再卖出美元,买入本币,这就可以改变汇率走势。2022年,我们和外国签订的可以互换的人民币总额为3.66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中占比8.7%,在295万亿人民币交易总额中占比1.2%,这是SWIFT国际交易系统中人民币支付金额的基础(60%以上)。四、中国和巴西能从货币互换发展到两国贸易全部本币结算吗?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达到851.49万平方公里,人口2.1亿人,均居世界第五。2022年巴西GDP折合1.92万亿美元,增长2.9%。人均GDP大约9150美元,比我们低28%。2022年巴西通胀为8.5%,为控制通胀,2021年3月到2022年8月,巴西央行就连续12次上调利率。2022年8月份基准利率已经达到13.75%。2022年,巴西的商品进口额为2729.6亿美元,相比10年前的2013年增长13.2%,年均增长1.24%。商品出口额为3342.5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43.6%。年均增长3.68%。根据巴西官方数据,2022年,巴西向中国出口897亿美元,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6.8%,从中国进口607亿美元,占巴西进口总额的22.2%。由于通胀严重,利息极高,巴西内债债务违约严重。巴西《经济价值报》报道,截至2022年6月,2.1亿人的巴西,全国至少有6680万名消费者不能支付账单或偿还债务,巴西债务违约涉及的金额达到2814亿雷亚尔,同比增长了15%。人均债务违约金额达4211.8雷亚尔。巴西中央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巴西外债6720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只有3247亿美元,较上年的3546亿美元减少9.5%。从巴西的这些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和巴西也只适合开展货币互换来避免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双方在贸易中完全排除美元,只使用本币,这是完全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办到的。第一、巴西的外债绝大部分是美元外债,目前外汇储备覆盖率已经只有52.8%了,急需美元还债。2022年,巴西商品贸易顺差613亿美元,其中与中国贸易顺差290亿美元,占47.3%。如果中巴贸易全部本币结算,巴西一年损失290亿美元的外汇,其外债如何偿还?第二、即使巴西不存在外债,巴西贸易顺差留下的人民币怎么样?巴西比我们的发展程度要低,目前主要是我们对巴西投资。2007-2020年间,中国对巴西的投资额为703亿美元,为巴西第八大投资国。但巴西对我们是贸易顺差,他手里拿着每年约2000亿人民币顺差干嘛?来中国投资,不现实,没有知名品牌和高科技用什么与中国企业竞争?买中国股票,他一家可能就把沪股通港股通额度占满了。第三、印度和俄罗斯2022年4月份签订的本币贸易结算协议是前车之鉴。我在《俄印贸易遭遇大麻烦,俄罗斯企业卖出石油收到印度卢比没法用》一文中介绍过,2022年入侵乌克兰之后,俄罗斯被剔除了SWIFT系统而无法使用美元交易,俄罗斯和急需低价石油的印度达成了使用双方本币贸易结算的协议。初期双方交易还算愉快,但到了2022年4季度,问题渐渐严重起来。俄央行发现,因为贸易顺差,向印度销售石油所收到的卢比,在整个俄罗斯都没办法处理:需要进口的东西印度没有,既不能兑换也无法投资。两国至今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历史文章回顾:美国通过《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是何原因?有何影响?从星链到ChatPGT,为什么我们总在误判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2022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煤电,中国仅占煤电2成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印度为什么公开表态不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外贸结算?

内容提要:1、印度公开表态不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外贸结算;2、印度与俄罗斯的商品贸易为什么不能使用本国货币?3、印度为什么拒绝使用人民币与俄罗斯进行贸易结算?一、印度公开表态不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外贸结算3月13日,NationalPost报道说,三名参与印度政府政策制定的政府官员和两名印度银行业资深银行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印度政府已要求印度的银行和贸易商,从俄罗斯进口商品时,避免使用人民币支付。三名印度政府官员表示,印度已成为廉价俄罗斯石油和煤炭的最大买家,但它更愿意使用阿联酋的迪拉姆dirhams来结算贸易货款,而不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外贸结算。其中一位直接主管此事的政府官员表示,印度政府并非不鼓励、而是“不满意”在外贸结算中使用人民币。路透社在上个月曾经报道过,印度炼油厂从1月份开始,部分使用卢布结算俄罗斯石油采购款项,但大部分贸易仍以其他货币、主要是阿联酋的迪拉姆进行。两名了解此事的银行家表示,印度储备银行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美国通过《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是何原因?有何影响?

内容提要:1、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2、什么是发展中国家?3、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什么作用?4、美国为什么要将我们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5、美国这一决定对我们有何影响?一、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美东时间3月27日,FOXNEWS报道说,美国当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PRC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2022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煤电,中国仅占煤电2成

内容提要:1、美国风能和太阳能的增长,显著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2、美国《降低通胀法案》对刺激风电、光电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3、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但清洁能源占比仍不足三分之一;4、中美电力对比:电价比美国高44%,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我们依然有明显差距。一、美国风能和太阳能的增长,显著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2023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1-2月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经济复苏难点在哪?

内容提要:1、2023年1-2月工业利润出人意料地大幅下降;2、需求不足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跌、债务杠杆高企是工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3、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对经济复苏影响较大;一、2023年1-2月工业利润出人意料地大幅下降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从数据来看,应该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8872.1亿元,同比下降22.9%。从统计口径看,工业的利润总额加劳动力工资和税收,就构成了工业增加值。但此前公布的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4%。1月底和2月底分别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1月份恢复到了50.1,开始进入扩张区;2月份继续升温到了52.6%。从经济景气指数PMI来看,工业行业似乎是迅速进入了恢复上升的通道。分行业看,国家统计局分类的41个工业行业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只有铁路船舶航空设备制造(64.8%)、电力热力生产供应(53.1%)、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41.5%)、有色金属矿采选(30.3%)、金属制品和机械设备修理(24.4%)、烟草(9.6%)、石油天然气开采(8.6%)、酒饮料与茶(2.4%)等10个行业。其他31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黑色金属冶炼(-151%)、石油煤炭加工(-111.3%)、其他采矿业(-100%)、化学纤维制造(-97.2%)计算机通讯等电子设备制造(77.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61.5%)、有色金属冶炼延压(57.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56.6%)、造纸和制品(52.3%)等行业利润下降了50%以上。分经济成分看,所有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均大幅度下降。其中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5.7%,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9%,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9.4%,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也下降了17.5%。二、需求不足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跌、债务杠杆高企是工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疫情防控在2022年12月初就结束了,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对工业企业给予的生产自由度,也比服务业大很多。为什么今年1-2月份工业企业会出现普遍性的利润大幅度下降呢?第一、需求萎缩,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影响利润下滑工业企业的利润来源于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之差。因此,工业企业销售价格下滑是导致工业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从上面这张曲线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从去年以来,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逐步回落,到022年9月份开始由涨转跌,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就随之收窄。2021年4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高达12.2%,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幅也高达35%左右。到2022年9月,PPI同比涨幅回落到0.9%,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开始下降了2.3%。2023年1-2月,PPI同比下降1.1%,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开始下降了23.4%。而工业产品销售价格下滑,主要需求不足。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劳动者工资收入增幅持续回落,长期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低迷。2022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降了0.2%。国外需求不足是随着西方产业链转移和供应链调整,将原来给中国制造商品的订单逐步转移到了东南亚、印度、北美和欧洲,导致我们外贸订单减少。1-2月份,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降了6.8%,人民币计价的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了4.9%。第二、工业企业负债持续增加,资金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利润下降。2023年2月,中国的企业杠杆率为177.2%(企业债务与GDP比率),在全球最高,接近美国企业负债率64.4%的3倍。1-2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1-2月工业的利润率为4.59%,仅相当于中国的综合资金成本的水平。56.8%的负债率,意味着工业企业毛利的大头,实际上贡献给了金融业。第三、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工业企业库存增加、周转减慢、应收款上升,也影响了工业利润。1-2月份,我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为19.30万亿元,同比下降1.3%。但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到21.2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9%;产成品存货达到5.9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7%。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1.9天,同比增加2.1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6.0天,同比增加7.3天。三、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对经济复苏影响较大中国是制造业强国,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经济恢复,各级政府都把信贷重点、投资重点、政策扶持重点,押注在制造业上。可以说,在三个产业中,我们将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的主要产业,也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复苏的引领性产业。从工业利润增长趋势曲线来看,工业利润下降的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工业没有利润,就难以吸引投资,也难以增加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对我们宏观经济的复苏,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很快去扭转工业利润下滑的趋势比较困难。因为宏观经济是一个系统,工业行业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三年疫情对经济循环的挫伤,特别是对消费能力的打击,是需要较长时间来修复的。更何况在疫情之前,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已经呈现疲态。3月1日,我在《2月采购经理指数跳高,市场复苏与经济景气尚存较大分歧》一文中也预警过:PMI指数看上去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不过,好看的经济景气指数,不一定能够投射到真实的经济活动之中。因为我们从市场数据看,从切身感受看,市场虽然在明显复苏,但复苏的程度,似乎并没有PMI这个经济景气指数看上去那么快,那么好。目前,我们面临着长期重投资、轻消费所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较低,消费意愿低迷,产品与服务供给严重超过需求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发达国家产业链转移和供应链重构,对我们商品出口带来的严重影响。要应对这一棘手的局面,我们一要增加劳动力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要切实重视教育、发展科技。从依靠投资与外贸发展经济,转变到依靠消费和科教兴国的道路上来。历史文章回顾: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爷是局长,我们该如何遏制腐败?从星链到ChatPGT,为什么我们总在误判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财政部突然发行期限超长的50年国债,释放了什么不寻常的信号?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会超过美国吗?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从星链到ChatPGT,为什么我们总在误判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要:标题应该是“ChatGPT”1、马斯克在布局星链时,我们一边布局拼多多,一边说卫星手机通讯是假消息;2、、美国人在押注OpenAI时,我们一边布局社区团购,一边说中国的人工智能独步天下,美国20年都无法超越;3、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秘诀就是每当经济发展停滞时,都有领先世界的科技推动经济回升;4、我们要尽快从依靠投资与外贸发展经济,转变到依靠消费和科教兴国的道路上来。一、马斯克在布局星链时,我们一边布局拼多多,一边说卫星手机通讯是假消息去年开始在乌克兰战场令俄罗斯军队闻风丧胆的星链网络,是马斯克在2015年1月16日宣布的,当时他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建造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我国印钞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是因为M2的统计口径吗?

内容提要:1、流通中货币量M2增速过快,是因为我国M2统计口径较大?2、不同的融资结构是否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总量M2出现差异?3、M2的统计口径对M2增速的高低,影响大吗?4、美国M2中不含企业超过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对中美M2的比较有多大影响?5、如果从M2中减去所有的企业定期存款,我们的M2规模和增速还会较大、偏快吗?一、流通中货币量M2增速过快,是因为我国M2统计口径较大?关心经济的人,特别是有投资的人,都比较关注货币投放和通胀。因为这决定着资产的升值与缩水,决定着资产的价格和泡沫。所以在我们不断指责美元靠印钞机注水推高经济增速的时候,不少人猛然发现,原来人民币印钞机的转速比美元还要快。特别是最近几年国民经济从原来的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逐步回落到中速、甚至中低速增长时,我们为了刺激经济,依然沿用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大投资、大基建的思路来刺激经济,导致流通中的货币泛滥,将房价推升到可怕的高度,从而引发了不少经济问题,也成为居民债务负担沉重、青年人生活压力巨大、生育率断崖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3月3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我们广义货币(M2)增速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是以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导致存款派生较多,推高了货币总量。同时理财等表外资金回表也让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推高了M2增速。此外,我国M2统计口径相对较大,对存款规模、存款期限没有限制,与国外有所差距,使得中国M2显得比较大。刘国强还举例说,比如美国的M2里,定期存款只包括面额小于10万美元部分,大于10万美元不计入M2。欧央行M2中定期存款期限不超过2年。这些口径差异也使得中国的M2总规模显得比较大。刘行长的讲话似乎马上成为解释人民币印钞机转速太快,人民币M2增速远超经济增速也远超美元M2增速的“正确”解释。像财联社、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等财经媒体,马上以“央行刘国强释疑M2高增:我国M2统计口径较大”为标题向中文媒体读者扩散这一最新经济研究成果。做经济分析、解读,最忌讳的就是不看数据,不看逻辑,不探究竟,人云亦云。我看了这条消息之后,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跟大家客观地解释一下这事。二、不同的融资结构是否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总量M2出现差异?确实如刘行长所言,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晚,在我们的融资结构中,信贷等成本较高的间接融资占比较大,发债、股票等成本较低的直接融资占比较小。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因为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融资结构和我们区别很大,他们的直接融资占比较大,间接融资占比较小。这个问题我在研读1月金融数据时,在2月11日发表的《增量乏力、结构恶化,2023年首月金融数据隐藏五大隐忧》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8572793066291715/?channel=&source=search_tab一文中就讨论过。但是,融资结构会改变流通中的货币量吗?刘行长说“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导致存款派生较多,推高了货币总量”。其理由是企业从银行取得信贷,不管是暂时不用存入银行,还是支付给客户,客户存入银行,都会产生存款。由贷款产生的存款,银行业叫派生存款。而银行贷给企业的钱,源于银行客户的存款,这个存款叫源生存款。不知道刘行长思考过没有:第一、在直接融资模式中,企业发行股票或者发行债券取得的融资,如果暂时未用,他们是从银行取出现金存到企业保险箱中,还是存入银行?他们直接融资获得资金之后,支付给客户的钱,客户是取出现金保管,还是存在银行账户中?第二、间接融资的资金,来源于源生存款。那些购买企业股票、债券的资金,是源于现金,还是源生存款?其实我们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就不难明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其实只影响企业获取融资的渠道和成本,对源生存款和派生存款规模,对流通中的货币量,也就是M2,毛线影响都没有。三、M2的统计口径对M2增速的高低,影响大吗?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只要基期和报告期的数据口径是统一的,统计口径对比较结果就没什么影响。具体到M2来说,是否包括了超过10万美元的企业定期存款,对M2的增速,影响真的不会很大。实际上刘行长在解释M2增速较高这个问题时,只说对了一句话,那就是我们的M2包括了企业的全部存款,所以导致M2的总量会有所扩大(具体扩大多少后面会分析)。但对M2增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只有企业超过10万美元存款的增速与M2中余下数据的增速差,才会构成对M2增速的影响。从实际数据看,其实也如此。2022年,中国M2从2002年底的18.5万亿元增加到266.43万亿元,20年增长13.4倍,年均增速达到14.3%。2002年中国企业全部定期存款为1.77万亿元,2022年为49.19万亿元。不含企业定期存款的M2(小口径M2,下同),2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3.7%。大家可以看到,剔除企业全部定期存款的M2和全口径M2的年均增速也只存在0.5个百分点的差别。如果和美国对比,这20年美国M2从5.74万亿美元增加到21.36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6.8%。美元的M2年均增速只有我们全口径M2增速的47.5%,只有我们不含全部企业定期存款的M2年均增速的39.6%。这一结果告诉我们,M2中是否包括企业不超过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甚至是否包括企业所有的定期存款,对于M2的增速比较,影响不大。2022年美国全部存款仅占M2的83.1%,我们占到97%。实际上从存款在M2中的占比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实际上美国M2对流通中货币量的统计,与我们对比,是高估的,亦即口径是偏大的。四、美国M2中不含企业超过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对中美M2的比较有多大影响?我试着用百度、谷歌、必应、ChatGPT等多种查询方法,查询了中国超过67万人民币(约等于10万美元)的企业定期存款,查无结果。我也查询了美国超过10万美元的企业定期存款数据,也是查无数据。我想,刘行长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只给出了观点,但一个数据都没有给出,可能也苦恼于没有数据,无法定量分析比较吧!但我们可用包含超过10万美元的企业定期存款的总存款数据占中美各自M2比例,从逻辑上来判断是否包含10万美元的企业定期存款对M2的影响大概有多大。2002年,美国居民和非金融企业总存款为4.175万亿美元,占M2的72.7%,也就是说,美国2002年的M2总量中,还有22.3%为非存款。2022年,美国总存款增加到17.76万亿美元,占M2的83.1%,其M2总量中有16.9%为非存款。2002年,中国居民和非金融企业总存款为17.09万亿,占大口径M2的92.4%。为小口径M2的102.2%。2022年,中国居民和非金融企业总存款为258.5万亿,占大口径M2的97%,为小口径M2的119.9%,M2中的10万元以上企业存款理论上小于3%。很显然,中国的企业定期存款,2002年不超过M2的7.6%,不超过1.4万亿元。2022年不超过M2的3%,也就是7.99万亿元。因为如果超过10万美元的企业存款超过这个数,我国总存款与M2的占比就突破了100%的比例,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了。大家认真想想,最多占M2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爷是局长,我们该如何遏制腐败?

内容提要:1、近来涉及官员生活作风和贪腐的新闻比较多;2、二代、三代炫富事件,引发大众对贪腐现象的高度关注;3、我们一直在反腐,但腐败一直都存在;4、腐败分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贪官窃取的财富越来越多;5、阶层固化和官员腐败,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毒瘤。最近涉及到官场的负面新闻有点多,多到让人应接不暇。在生活作风上,西部有成都某女副区长陈某与一级调研员杨某某的“男女偷情”。东边有扬州某区商务局戴副局长与原区委书记现淮安市韦副市长在女方家里出轨。中部有江西赣州市安远县委书记李秋平涉嫌侵犯中直机关临时挂职的女副县长。在二代、三代炫富上,北方有留学回国、投资数百万创业、动用警用直升机拍视频的沈阳警官二代“王澄澄”。中部有家产6套房2套商铺,整个家族寄生交通系统的交通二代江西周劼,南方又蹦出个家里有9位数存款、自己已经润到澳洲、爷爷是交通局长的官三代“北极鲶鱼”。这些事件的最初阶段,各种传言、猜测和炒作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事情的逐渐发酵,有部分真相可能被慢慢揭开,有部分真相可能永藏水下,大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官员生活作风的事,虽然背后肯定也有贪腐,但一般都会点到为止,很难深入,所以我们就不多讲了。二代、三代炫富的事,在如今企业经营困难、居民债务负担沉重、大学生求职十分不易、大多数人收入较低、生活负担沉重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刺激到普通人的神经。处理不好,撕裂党群关系,危害社会和谐。我们就重点来讲一件这方面的事。当初王澄澄炫富、炫老爹,是为了做生意割韭菜。虽然沈阳公安局发了调查通报,但仅仅解释了其拍视频的警用直升机的问题,并未深入解释一位警官,如何有能力支付女孩数百万的留学费用和几百万的创业费用。后来周劼炫权、炫后台、炫人脉,其所在单位的调查通报也是浅尝辄止,既没交代那么多房产的资金来源,也没交代一个家族都在交通系统、二代也进入了交通系统的裙带关系。这次“北极鲶鱼”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财政部突然发行期限超长的50年国债,释放了什么不寻常的信号?

内容提要:1、信号:财政部开始发行50年期限的国债了2、原因:2023年1-2月,全国财政总收入减少了5%;3、后果:曾经钱花不完的政府,突然连小学、公交的经费都拨不出了;4、问题: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萎缩的财政收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信号:财政部突然发行期限超长的50年期限国债2020-2022年三年特殊政策对经济的长远影响,现在正在开始逐渐显露。受到波及的,不仅是居民消费亿元低迷,企业经营困难,劳动力市场招聘岗位减少、就业起薪降低,还有政府自身的财政收入。政府为了应对财政收入下降,确保预算支出,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增加债务。1-2月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2278亿元,同比增长40.4%。中央政府发行国债13160亿元,同比增长39.1%。但由于政府负债逐年大幅度增加,新发行的债券收到的钱,并非都可以自由使用,其中大约有65%需要用于还本付息。因此,为了推延还本的时间,财政部已经决定发行50年的国债了。不要惊讶,虽然在一般人印象中国债最多10年、20年,超过20年的少见。但财政部发行50年的国债,肯定是真实的消息。因为3月24日,财政部已经对第一期230亿元50年期限的国债进行了招标公告。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品种,也是继英国、法国之后,全球第三个发行五十年期国债的国家。美国目前发行期限最长的国债是20年期。这让我想起美国时隔34年之后,在2020年再度重启发行20年期的美债时,我们自己的媒体BWC中文网在2020年5月20日发表的一篇调侃的文章。该文章评论说:美国再度重启20年期国债,是为了弥补赤字飙升,说明美国的债务大山正堆积得越来越高。二、原因:2023年1-2月,全国财政总收入减少了5%国家统计局在公布1-2月份的经济数据时总结说,今年以来生产需求明显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市场预期加快好转,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收窄到0.1%,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0.9%。3月16日,我在《对2023年1-2月份的经济形势的5个判断》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0800784064266790/?&source=m_redirect一文中曾经跟大家报告过,从国家统计局、海关、人行等部门公布的1-2月的数据来看,不同统计指标之间的数据比较矛盾,或者说存在较大的分歧。而本周财政局公布的财政收据,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判断,也揭示了财政部发行超长期限国债的原因是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下降。1-2月,全国财政总收入为52607亿元,同比减少了5%,其中税收收入下降了3.4%,基金收入下降了24%,仅罚没等非税收入增长了15.6%。分层级看,中央财政总收入下降4.2%,地方财政总收入下降幅度更大,达到了5.5%。公布的18种税收中,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分别增长了6.3%、11.4%、3.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他14种税收全部减少。其中国内消费税减少了18.4%,进口增值税、消费税下降了21.6%,关税下降了27%,车辆购置税下降了32.8%,印花税下降了31.3%,土地增值税下降了22.4%。受收入明显下降的影响,财政支出的增速也从多少年来的两位数回落到极低的水平。1-2月全国财政总支出53391亿元,同比仅增长2.1%,其中预算支出增长7%,基金支出下降11%,产生财政赤字784亿元。分层级看,中央财政总支出同比增长了9.1%,但地方财政总支出同比仅增长1.6%。因为公务员的工资总体上每年都在增长,所以地方财政支出中减去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之后余下的部分,肯定是大幅度下降了。地方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了5.5%,总支出同比仅增长1.6%,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为-18769亿元,收支缺口为总收入的62%。三、后果:曾经钱花不完的政府,突然连小学、公交的经费都拨不出了3月23日,有河南的网友爆料,说是河南信阳固始县第十三小学因为县财政拖欠学校的办公经费,导致学校没钱交电费,被当地电力部门停电。停电后该校某老师在群内发通知称:因停电教室光线太暗,暂停晚间延时服务,提前放学;因停电学校电动大门无法使用,学生一律从侧门进出;因停电学校也无法供应开水,请学生自备。事发数小时后,固始县教体局工作人员称,目前该校已经恢复供电。该县财政局工作人员则表示,正在想办法,该小学经费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虽然固始县可能财政经费紧张,但在党政机关没有停电的时候,让小学停电了,该县在财政经费拨付的优先顺序上,肯定是存在重大问题的。在全世界,教育、医疗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水电、公交,也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在小学经费未到位导致停电之前,河南另外一个地方也发生过因为财政支付未到位,公共产品暂停供应造成市民生活紊乱的问题。1个月前的2月23日,河南商丘市民突然读到该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通过“商丘公交”公众号发布的一则停运公告。该公告称,因公司亏损严重,经营困难,拟于2023年3月1日起,暂停运营商丘市市区公交线路。据财联社报道,公交线路暂停运营一事引起当地市民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紧张。商丘市交通运输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资金缺口的具体数额暂不清楚,领导会开会研究,后面到时候会有解决办法”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一文说透:中国的宏观税负率到底是多少?比美国高还是低?

内容提要:1、财经女侠说中国的税率只有19.4%,远低于美国纽约的31.7%2、什么是税?税和财政收入的关系3、2021年中国的税收和财政收入4、2021年美国的税收和财政收入5、中美税收和财政收入比较一、财经女侠说中国的税率只有19.4%,远低于美国纽约的31.7%最近有粉丝推荐我读了今日头条上的一篇小文章,读完惊呆我了。这个账号名叫@侠女论财经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小小的气球改变大大的供应链,印度认为这将提升其贸易前景

内容提要:1、印度认为中美气球危机有利于提升其贸易前景;2、苹果与富士康的投资激发了印度人参与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自信心;3、美国企业也在推动美国供应链中的印度制造;4、在美国重构供应链过程中,印度商品出口快速增长。2月9日,我在《如何应对美国向40多国通报气球事件后可能的加速经济去中化?》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8142568306590223/一文中提醒过,美国可能会借由流浪气球事件,在欧洲能源去俄化之后,不排除加速欧美供应链的去中化,进一步压缩我们的商品出口市场。美国的后续一系列小动作,正在朝这个趋势发展,以至于印度都嗅到了机会,认为这将为其经济发展带来机会。一、印度人认为中美气球危机有利于提升其贸易前景在中美因为流浪气球事件导致分歧扩大,产业链和供应链裂痕加深之际,印度人兴奋起来。印度《经济时报》将此当作天赐良机,认为地缘政治气候和印度的内在优势,使其能够在中美经济合作空隙扩大时趁虚而入,挖掘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上升趋势的潜力,将美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印度一环做强做大,助力印度成为经济强国。2月19日的印度《经济时报》向印度人介绍说,2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央行要求银行在2月份放缓放贷,此消息属实吗?

内容提要:1、外媒报道,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在2月份放缓贷款;2、还有外媒将2月17日对5家金融机构违规贷款的处罚作为要求放缓贷款的例证;3、历史上2月份放缓贷款、回笼货币的概率较大;4、2023年2月份,银行真的会放缓贷款,回笼货币吗?一、外媒报道,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在2月份放缓贷款路透社2月20日披露,在题为《China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气球事件后,美国民间对我敌意增强,经济区隔要求提高

内容提要:1、70%的美国人担心,在未来五年内美国将与我国开战;2、美国人对其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去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3、针对美国国情的变化,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应对预案。2月18日,FOXNEWS在《3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印度的能源大棋:拒买俄罗斯柴油,摧毁俄炼油业并取代其欧洲市场

内容提要:1、路透社披露印度正式表态,拒绝购买俄罗斯柴油等石油产品;2、欧盟对俄罗斯石油产品禁运后,俄罗斯每天有100万桶柴油找不到买家;3、印度在下一盘一箭四雕的能源大棋。一、路透社披露印度正式表态,拒绝购买俄罗斯柴油等石油产品2月18日的路透社在一篇题为《独家:俄罗斯认为制裁对石油产品销售有影响,将着眼于提振原油出口》的新闻中披露,2022年11月份,俄罗斯获悉欧盟正在制定对俄罗斯包括柴油在内的石油产品实施禁运和限价的消息之后,即与印度联系俄罗斯柴油买卖事宜,但多次遭到印度的拒绝。路透社援引行业消息人士和印度炼油厂代表的话说,印度炼油厂不可能购买俄罗斯的柴油。俄罗斯炼油厂的代表则表示,印度虽然购买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原油,但它不会将俄罗斯石油工业从欧洲的柴油禁运中拯救出来。印度炼油厂的消息人士则告诉路透社,印度拒绝进口俄罗斯柴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包括运费和保险在内的俄罗斯柴油进口成本太高,超过了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为什么中国居民消费无力?原因隐藏在中美劳动者的工资中

内容提要:1、GDP中,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只达到美国的40%;2、中国的在职劳动力是美国的4.7倍,但税后工资总额只有美国的55%;3、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1%,但对居民的退税和转移支付占比,不到美国的35%;4、居民债务收入比美国高63.3个百分点,居民利息收入比接近美国的3倍;一、GDP中,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只达到美国的40%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都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反过来,强劲的居民生活消费,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存在一旦货币紧缩、降低债务杠杆,经济增速就会大幅下滑,为确保一定的GDP增速,必须货币宽松,加大信贷投放的怪圈。原因就是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低迷。1月30日,我在《经济韧劲和经济成果分配: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全景比较》一文中介绍过,2022年,美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现价同比增长了9.3%,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2.8%;美国居民消费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70.1%,增加到了70.6%,增加了0.5个百分点。美国GDP中的消费率高达87.7%,美国居民消费率也达到了70.6%。同年,我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现价同比仅增长1.8%,可比价下降了0.2%,比美国低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29.6%,下降到了28.6%,减少了1个百分点。GDP中的消费率仅为45.7%,居民消费率为28.6%。均比美国低42个百分点。中国居民不喜欢买东西?不喜欢购物?不喜欢别墅?不喜欢豪华轿车、大牌服装、奢侈化妆品?我想,好东西傻子才不喜欢吧!那么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呢?二、中国的在职劳动力是美国的4.7倍,但税后工资总额只有美国的55%2021年,美国在职劳动力为1.621亿人,劳动参与率为61.5%,失业率为5%;中国在职劳动力为7.627亿人,是美国的4.72倍,劳动参与率为60.8%,比美国低0.7%,失业率为5.1%,比美国高0.1%。2021年,美国在职劳动者税前工资总额为125385亿美元,人均77782美元。扣除个人所得税20400亿美元、工资税(社保)13140亿美元、医疗保险税6890亿美元,剩下税后工资总额84955亿美元。人均税后工资52702美元。美国人的税前工资占GDP的53.8%,税后工资占36.4%,劳动者向政府缴纳的税费占17.3%。2021年,中国4.73倍于美国的在职劳动力的税前工资总额为445936亿元,折合69056亿美元,只达到美国的55.1%;人均税前工资58471元,折合9055美元,仅为美国的11.6%。扣除个人所得税13933亿元、社保(工资税)68205亿元、医疗保险28727亿元,住房公积金3823亿元,剩下的税后工资总额305915亿元。折合47373亿美元,仅为美国的55.8%。人均税后工资40112元,折合6212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1.8%。我们的税前工资占GDP的38.8%,比美国少15个百分点;税后工资占GDP的26.6%,也比美国低9.8个百分点。劳动者向政府缴纳的税费占12.2%。我们的劳动者缴纳的税费占比较低,是因为在3亿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和2.9亿农村在职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不缴纳医保和社保。我们干活挣钱的劳动力是美国的473.1%,但这么多劳动力挣到的税后工资,却比美国低44.2%。一般而言,收入越低,用于基本消费的比例就越大,用于高档和大件的消费就越少。这应该是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三、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1%,但对居民的退税和转移支付占比,不到美国的35%在现代社会,政府利用税收杠杆从劳动者和企业收税之后,又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对全体国民或者低收入国民,予以社会救助。比如美国在社会经济面临不可抗的外界因素时(比如疫情),会向符合条件的纳税人退回部分所得税。比如我们和美国,都会利用转移支付手段,对低收入阶层予以救助。比如2022年,美国向6335万税户寄出了总计2044亿美元的2021年度退税款,向居民转移支付了39069亿美元。退税和转移支付合计4147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6.3%。全体美国人人均从政府拿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收入12644美元。2022年,我国没有向劳动者退回个人所得税。但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向居民转移支付了97177亿人民币、折合14456亿美元。我们当年GDP达到美国的71%,但对居民的退税和转移支付,只及美国的34.9%。退税和转移支付占当年GDP的8%,不及美国一半。全体中国人人均从政府拿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收入6891元,折合1025美元,只及美国人均的8.1%。居民的消费能力,不仅来自于税后工资收入,还来自于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取自于税收,用之于居民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收入。我们的劳动者人均税后收入为美国的11.8%,来自政府的人均国民收入再分配收入更低,只有美国的8.1%。美国政府将劳动者缴纳税费的50%分给了居民,我们仅将劳动者缴纳税费的37.5%退给了居民。四、居民债务收入比美国高63.3个百分点,居民利息收入比接近美国的3倍除了劳动者工资收入、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构成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外,居民的债务负担,特别是居民的利息支付在收入中的占比,当然也会对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构成较大的影响。2022年,美国居民负债余额为15.39万亿美元,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为65%。我国居民负债余额为78.65万亿元,折合11.7万亿美元,居民杠杆率为60.6%。看上去,似乎我们的居民债务负担比较轻。但由于我们的劳动者收入在GDP中占比远低于美国,所以按照居民债务偿还能力的债务收入比指标比较,美国居民的债务收入比为112%,我国居民却达到了175.3%,我们的债务收入比,比美国居民高出63.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美国居民需要13.44个月的全部可支配收入才能还清债务,我们的居民需要不吃不喝21个月。虽然去年美联储多次加息,政策利率从0.25加到了5%,而我们多次降息,所以今年新申请的居民贷款,我们比美国要低大约1个点左右。但由于美国历史上的平均贷款利率比我们低很多,比如2022年美国居民30年按揭贷款余额的平均利率只有3.1%左右,我们达到5.5%左右。按这个利率计算,美国人的利息收入比为3.5%,我国居民的利息收入比高达9.6%,是美国的接近3倍。由于我们居民存量贷款平均利率比美国高,如果以美国利率为对比,我国居民每年要多支付利息2.74万亿元,导致居民购买力减少6.1%。历史文章回顾:中美公务员数量和比例,到底谁高谁低?中俄签订远东管道天然气协议,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吗1月份企业贷款猛增4成,但大多流入理财,投入经营的资金还减少了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中美公务员数量和比例,到底谁高谁低?

内容提要:一、中美公务员的统计口径;二、美国的公务员数量和构成;三、中国的公务员数量和构成;四、中美公务员数量、抚养比对比。一直以来,网友们都比较关注关于中美公务员队伍规模大小、居民抚养比例的对比。最近多省公务员扩招超过50%,更是将大家对公务员的关注推向高潮。有的人说中国公务员太多了,需要精简。有的说与美国比,我们的公务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真相如何?我感觉非常有必要站在统计科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为大家分辨清楚中美体制内人员(也称财政供养人员、政府雇员、公务员)数量、抚养比,财政支出中的人员费用负担另行分析。一、中美公务员的统计口径这是比较中美体制内抚养人员的基础。网络上、期刊上谈论、研究中美公务员数量的,对比公务员抚养比例的文章不少,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篇文章,踏踏实实地研究透彻了中美公务员的统计口径,因而也没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口径来调整双方的数据,用可比口径的数据来对比双方的公务员规模和抚养比。从科学的立场来说,用不同口径的数据进行对比,违反了统计学的可比性基本原则,毫无用处。首先,什么是公务员?从原则上讲,就是政府利用选民的授权获取收入,并利用这些收入为大家提供公共服务所聘请的劳动力。政府雇员需要具备以下特征条件:一是为政府或者依法设立的非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工作。统计学意义上的公务员,比中国公务员法意义上的公务员含义要宽泛得多,否则你无法进行国际比较。因此不一定就在政府工作,非政府的事业单位,或者承担公共服务的企业劳动力,也会构成公务人员;二是从政府或非政府公共服务机构获取报酬。这部分人领取的薪酬中,全部或部分来自于财政收入。但中国特色的税收与发达国家有很多差异,我们将社保基金、医保基金、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高速公路通行费之类的收入都放在税收之外,以降低我们GDP中税收的占比。但在进行国际对比时,就必须遵循统计口径一致的原则。其次,美国的公务员具体包括哪些范围的劳动者?美国的公务员是指非选举、非军事的公共部门的雇员。为与我们的习惯分类对应,我将美国劳工部统计局中美国公务员的统计口径整理说明如下:一是由政府收入支付报酬的政府雇员,包括公务员、警察、消防人员和行政、立法、司法部门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储备系统的雇员,但各级经过选举产生的总统、州长、市长们不是公务员;二是由政府支付部分经费的公共服务部门,包括:公立学校教师与雇员、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和雇员;三是国有企业雇员。这部分分为11类,有邮政、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水上运输和港口、污水处理、供水、电网、燃气、公交、酒类专卖店、国库等。比如邮政署旗下包括快递人员的所有雇员、比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家铁路客运公司等;第三、中国的公务员应该包括哪些部门的人员?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劳动力统计数据中,并无公务员这个系列的分类。为了与美国的公务员统计数据保持相同的口径,中国由财政支付薪酬、或者利用政府授权取得公共费用的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包括:一是党政与立法司法机关雇员,包括公务员、警察、消防人员和其他政府部门雇员,含各级法院、检察院、人大政协雇员;二是财政支付费用的群团组织雇员,比如工、青、妇,各种行业协会、几大民主党派等组织;三是公立学校教师与雇员、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和雇员;四是与美国对口的部分国有企业雇员。比如邮政系统雇员、公路、桥梁、水利、河道等公用设施部门雇员、包含市政、环卫工人的城市管理部门雇员、福利院等其他公用事业部门雇员、以企业形式存在的公共交通部门如铁路、公路、航运、机场、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管理部门雇员;五是各地居委会、社区、村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长领取报酬的雇员,这部分相当于美国最基层的市镇政府。我们谈到公务员,往往将这部分忽略掉了,但别忘了,这部分基层组织雇员薪酬全部或部分来源于基层政府的拨款。六是政府和政府授权机构使用的协管员、协警、安保、门卫、保安、保洁、司机之类的劳务派遣人员。在美国同岗同酬,自然不存在这些不同的用工形式的称谓,我们为了满足编制控制需要,弄出了这些特色用工形式。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用公款支付了费用,就属于政府雇员。二、美国的公务员数量和构成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资料,截至2017年,美国公务员共有2232万人。其中:1、类同我国公务员法概念的行政管理人员,加上行政管理机构聘用的工勤人员、辅助人员、临时工等合计942万人。2、类同我国事业单位的政府雇员1175.2万人。其中包括美国各级公立医院员工138.4万人。其中联邦医院员工34.2万、州立医院员工37.1万、地方公立医院员工67.1万;美国各级公立学校员工1036.8万人。其中州立学校教职员工241.2万、地方公立学校教职员工795.6万。3、类同我国公用事业企业的员工114.8万人。其中联邦邮局员工61.8万,地方公用事业员工24.5万,地方公用交通部门员工28.5万。4、美国的公务员统计中兼职公务员是如何统计的?美国政府雇员分全职和兼职(类似我们的在编和临时工、派遣工),如2017年统计的2232万美国政府雇员中,算人头实际上有3030万人,其中全职雇员1736万人,兼职雇员1294万人。其中兼职雇员人数是用兼职的总工时,除以全职雇员本月的人均工时折算的人数,即这1294万名兼职雇员的总工时只相当于496万全职雇员的工时。据美国联邦人事管理署(OPM)的统计,不包括医院、学校、公用事业部门的美国小口径公务员,1962年有251万人,最多的1990年近313万人,2017年是282万人,50年来增加了31万人,增加幅度为12%。与1990年对比则减少了10%。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2年美国全口径公务员2105万人,是全国总人口3.116亿人的6.75%。2017年全口径公务员总数2232万人,总人口3.247亿,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是6.87%。5年增加了6%,抚养比增加了0.12个百分点。如果不将邮局、公立医院、学校、公用事业以及交通部门员工1296万人计算在内的话,小口径的美国公务员则占人口的2.88%。州和地方公务员增加,是因为美国总人口这5年增加了4.2%,公立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增加了岗位。三、中国的公务员数量和构成我们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以及国家统计局2012和2017年的按行业划分的城镇单位和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据,查询了烟草和盐业专卖系统人数,按照民政部公布的全国村委会、村民小组数量和文件规定的村委会村民小组薪酬发放标准人数推算了农村基层管理人员数量,按全国省市县街办、公立医院学校个数推算了保安、物业、清洁等临时工人员数量,以及烟草、盐业、铁路、邮政等国企改革后减少编制正式工、增加派遣形式用工的数据,最终估算出口径与美国基本一致的中国公务员数量。中国与美同口径的公务员,2012年约为6859万人,2017年约为7863万人。5年增加了14.6%。如果加上退休的2300多万公务员,财政抚养人口已经过亿了。2017年的中国公务员中,政府雇员2286万人,占29.1%。其中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公务员约1156万人,村委会居委会1130万人;教育医院2767万人,占35.2%,公用事业部门2810万人,占35.7%。按照用工形式分类,2017年的中国公务员中,中国法律意义上的公务员参公人员约730万人,占9.3%;事业单位2426万人,占30.9%;公用事业部门2319万人,占比29.5%;居委村委1130万人,占比14.4%;临时工或劳务派遣人员1258万人,占比16%。按照上述数据计算,2012年中国全口径公务员6859万人,是全国总人口13.54亿人的5.07%。2017年全口径公务员总数7863万人,总人口13.9亿,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是5.66%。5年总雇员增加了14.6%,抚养比增加了0.59个百分点。如果不将邮局、公立医院、学校、公用事业等部门员工5577万人计算在内的话,小口径的中国政府雇员则占人口的1.64%。对于数据整理需要说明三点:一是为什么要将村委会、居委会雇员纳入政府雇员统计?美国基层自治组织是市镇,我们则是村委和居委会。同时,村委居委的报酬主要来自于财政。20年前,条件好的省区开始将社区、村委、村民小组纳入财政供养范围,自2012年起,全国所有的街道居委会、社区和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工作人员,都纳入了政府财政供养范围。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村民委员会数量为55.42万个,村民小组760多万个。城市社区11.6万个。社区平均按8个、村委会按平均5人,村民小组1人计算,基层组织雇员约1130万人。二是为什么要将列入统计范围部门雇用的门卫、保安、物业、清洁等临时工列入公务员统计范围?因为我们是在与美国的公务员数量进行对比,美国的公务员统计范围包括临时工等一切从政府领取薪水的工作人员,不管你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工勤人员。要保持可比,就需要列入统计范围。而我们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公用事业、企业单位,都有大量的工勤人员,估算2017年为748万人。三是如何估算政府几个部门大户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数量?各类国有公共交通场所的安检人员、公安部门的协警辅警、城管中的协管员,市政环卫的清洁工,基本为派遣人员。其中全国地铁、车站、码头的安检人员估算大约有40万人;公安部门的辅警按照郑州、武汉等地披露的辅警与正式民警比例推算,大约200万;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王毅在2020年披露,全国城管聘请的协管员超过70万人。按照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环卫工人约200万人。仅这4个部门使用的派遣劳动力达到了510万人。四、中美公务员数量、抚养比对比从全口径、或小口径的公务员总数看,我国的公务员数量肯定超过了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多的。2017年我国全口径公务员7863万人,是美国的2232万人的3.52倍;小口径公务员2286万人,也是美国的1344万人的2.43倍。从抚养比来看,我们的抚养比略低于美国。2017年我们的全口径公务员占全国人口比重为5.66%,美国为6.87%,比我们的比例高1.21个百分点。我们17.7个人抚养一个公务员,美国14.5个人抚养一个公务员。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政府向国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比美国要少得多,所以理论上讲,我们承担公共服务的人员应该比美国少很多。疫情前的2019年,美国政府对居民个人的转移支付达到3.1万亿美元,占到GDP的14.5%。当年按我国居民转移净收入推算的居民转移收入总额为7.89万亿,占当年GDP的7.9%。转移支付占比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但实际上,我们的公务员占比与美国接近。最近40年,发达国家的公务员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我们财政抚养人口却在快速增加。2012-2017年,5年间美国公务员只增加了5%,约127万人;我们则增加了1004万人,增长了14.6%。我们新增公务员的人数是美国的7.9倍。按照这个速度,到2027年,我们的公务员规模将超过1亿、达到10300万人,公务员占比将达到7.36%,超过美国的占比。再考虑到我们2022年开始的人口规模净减少的新趋势,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迫在眉睫。历史文章回顾:难以置信:能源去俄化后,德国工业订单强劲复苏,出口创历史新高中俄签订远东管道天然气协议,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吗1月份企业贷款猛增4成,但大多流入理财,投入经营的资金还减少了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中俄签订远东管道天然气协议,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吗

内容提要:1、中俄为什么突然签订远东管道协议?2、该协议能够弥补俄罗斯丢失的欧洲天然气市场吗?3、该协议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利益吗?4、在欧洲能源去俄化时,中国能源对俄依赖度增大,能够确保能源安全吗?在基本失去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后,俄罗斯转而押宝中国市场。上周,中国和俄罗斯正式签署了关于天然气管道远东线路的政府间协议。该协议意味着,中俄经济合作在继续加深,中国在经济方面给予俄罗斯的支持在加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份协议的来龙去脉?这份协议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中俄为什么突然签订远东管道协议?据2月9日的俄新社报道,中俄正式签署了关于“远东线路”天然气管道的政府间协议。按照该协议,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通过远东线路管道向我国每年出口100亿立方米约720万吨天然气。远东线路输气管道从俄罗斯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库页岛,通过达利涅列琴斯克地区,穿越乌苏里河,入境我国黑龙江虎林市。该线路天然气的气源来自萨哈林。合同约定,该线路中俄双方各自运营境内路段,以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虽然这是中俄签署的第2份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但实际上中俄远东线路供气合同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5月,中石油集团和俄气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合同约定总供气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为30年。首期按每年50亿立方米供气,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供气量。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输气量逐年增长。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中俄首脑举行会晤后,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此番中石油集团与俄气公司签署的中俄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是继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供气后,双方在管道天然气贸易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中俄天然气的远期计划是2019年就开始洽谈的“西伯利亚力量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春节消费复苏动能不足,1月份物价指数显示通缩动能大于通胀

内容提要:1、1月份生产端价格下跌,零售端价格上涨乏力;2、春节消费市场复苏超预期缓慢,中期消费仍将疲软;3、居民贷款继续大幅减少,存款继续大幅增加,意味着居民的消费意愿较弱;4、提高警惕,今年我国经济的通缩动能将超过通胀。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1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不含食品的零售端的CPI环比略涨,同比涨幅略微放大。但生产端PPI环比与同比双双下降。结合已经披露的汽车、100城房地产等销售数据和人行公布的金融数据中居民部门的存贷款数据综合研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制约居民消费能力的劳动者收入并未显著改善,居民消费信心仍较低迷,消费市场恢复缓慢,今年通缩的风险应大于通胀的可能性。一、1月份生产端价格下跌,零售端价格上涨乏力从零售端看,C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2.1%,涨幅比12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分类看,春节是季节性的食品需求高峰,今年又是4年疫情以来第一个完全放开管控的春节,3年久未归家的一些人都回家团圆,对食品的需求明显比往年增加,1月份食品类零售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上涨6.2%,同比涨幅比12月份扩大了2.5个百分点。食品是1月份CPI环比上涨、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剔除食品的CPI环比仅上涨0.3%,同比仅上涨1.2%。同比涨幅比12月份扩大了1个百分点。应该说,即使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长的节日,非食品消费价格的供求关系改变非常小,因而体现在价格上,基本稳定。从物价上涨比较敏感的先期指标PPI来看,未来的价格更为疲软。1月份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的情况下,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下跌0.4%,这是PPI连续第2个月环比下跌;同比下跌0.8%,同比跌幅比12月份扩大了0.1个百分点,这是PPI同比第4个月下跌。PPI持续4个月收跌,意味着生产环节的消费品产能超过了零售环节消费品的需求,零售环节的非食品消费品价格未来也将呈下跌趋势。二、春节消费市场复苏超预期缓慢,中期消费仍将疲软春节期间,不少媒体消息、分析师依据出行数据认为居民消费快速复苏。比如2月10日的中国新闻网报道,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研究员杨道玲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多项高频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消费正快速回暖。其依据一是每日互动公司提供的232个代表性商圈日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1月以来连续多日保持在100以上的高位,较去年12月平均提升15.5个点。二是春节期间旅游消费、出行活力加速回升,旅游景点再现“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三是美团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异地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76%。我认为杨道玲的分析结论是极不严谨的。一是1月是消费旺季,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比12月份高属于季节性规律,并不能代表消费回暖;二是四年来第一个完全没有疫情防控的春节,人员流动为刚性需求,美团消费为刚性食品消费。实际上只有弹性较大的需求恢复,才能代表居民消费快速复苏。从消费弹性较大的、数据已经公布的电影票房、汽车消费、住房消费来观察,这个春节居民消费很难用恢复或者复苏来定义。第一、电影市场认为突破疫情期间的需求。国家电影局1月2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票房为67.58亿元,比2022年春节的60.35亿元增长12%,但比2021年春节的78.22亿元票房低13.6%。第二、汽车产销环比、同比均下滑三分之一左右。汽车作为重要的可选消费品,与宏观经济冷暖有显著的相关性。中汽协发布的汽车销售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汽车产销数量分别为159.4万辆、164.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1%和35.5%,同比分别下降34.3%和35%。从2022年下半年的回暖增加又转向下跌。虽然汽车销售下跌受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但也说明消费者已经提前透支了需求,去年下半年汽车市场转暖趋势难以持续,较长时间内汽车市场表现仍将平淡。第三、百城新建住宅销售同比降幅超三成,销售面积下降到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根据2月9日的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近期公布的百城数据,2023年1月,尽管新房价格环比下跌了0.02%,二手住宅价格依然保持下跌态势,跌幅较上月扩大0.04个百分点。各地救市效果仍不明显,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3.7%,二线代表城市同比下降38.2%,三四线代表城市同比下降35.0%。100个重点城市的单月商品房销售已连续20个月同比下降。春节假期的返乡置业高峰也未能挽救楼市低迷。2022年汽车类零售额为4.58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额为13.33万亿元,汽车和商品房销售额占到2022年GDP的14.8%,占到全部内需(消费品零售额、商品房销售额、服务消费额)的29.9%。内需中占比30%的两个品类同比下跌均达三分之一左右,即使其他70%的消费同比增长10%,总内需在1月份也同比下降了3%左右,这与消费复苏相距甚远。三、居民贷款继续大幅减少,存款继续大幅增加,意味着居民的消费意愿较弱人民银行1月10日公布的金融数据中,居民存款和居民贷款这两个数据,对于消费而言,是非常难看的。2023年1月份,住户部门贷款仅增加2572亿元,同比大幅度减少了69.5%。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66.1%和69.9%,减少幅度均超过三分之二。与此同时,1月份住户部门的存款增加了6.2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4.6%。继续延续了2022年减少贷款、增加存款、压缩消费的居民消费偏好。一边是居民新增贷款同比减少5858亿元,一边是居民新增加存款同比增加了7900亿元,里外相加,居民在1月份的消费能力,从金融数据上看,就比去年1月份减少了1.38万亿元。2022年1-2月社会商品零售额为74426亿元,商品房销售额为15459亿元。居民与去年同期对比减少的1.38万亿可用于消费的资金,相当于去年1-2月实物消费总额的15%,全部国内消费的10.3%。这个数据再结合元月份汽车和商品房销售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居民消费信心仍显不足,消费意愿仍为低迷,消费复苏任重道远。四、提高警惕,今年我国经济的通缩动能将超过通胀通过以上数据研判我们可以明确,居民部门减轻债务负担、节省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决心很大,态度也极为鲜明。在这样的消费心态下,无论怎样刺激房地产消费,需求弹性较大的大件商品消费,消费者都难以认可、配合、参与。在劳动者收入未能明显修复的形势下,无论央行采取何种增加债务的货币宽松措施,都难以说服居民增加贷款,减少储蓄来自觉提高消费意愿。这样的一个居民消费心理,再结合央行急于求成的挽救房地产市场、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疫后经济快速恢复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措施,将会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化。我们将面临着一边是货币宽松、资金泛滥,一边是劳动力收入过低、需求严重受损、信贷资金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窘境。而为了力保经济增速,最后的宽松的资金被投资与基金吸收,出现经济增长数据尚可,但居民获得感不足,消费持续低迷,物价因供过于求而回落的复杂的信贷扩张状态下的通缩状态。在信贷扩张的通缩状态下,资产价格会受到流通中货币数量增加但估价反而下降、交易价格下跌导致资产估价缩水的双重打击,其不良影响将从消费市场蔓延到投资市场,并导致投资品估价的整体下滑。历史文章回顾:难以置信:能源去俄化后,德国工业订单强劲复苏,出口创历史新高增量乏力、结构恶化,2023年首月金融数据隐藏五大隐忧1月份企业贷款猛增4成,但大多流入理财,投入经营的资金还减少了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1月份企业贷款猛增4成,但大多流入理财,投入经营的资金还减少了

内容提要:1、2023年1月份企业信贷数据的确好看,但企业贷款增长原因之一是直接融资的大幅减少;2、企业左手新增加的融资,可能通过右手基本流向了财政和理财;3、与去年对比,企业可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4、1月份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猛增66.7%,于经济发展并非有益1月11日,我在《增量乏力、结构恶化,2023年首月金融数据隐藏五大隐忧》一文中,为大家解析了2023年1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并严肃指出通过1月份的金融数据,我们发现目前的金融形势存在的五大隐忧,一是社会融资增量和货币投放增量双双下降;二是直接融资比例下降,间接融资比例上升,融资结构恶化;三是因为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1月份货币投放量虽然可观,但2月份银行还是缺钱;四是债务高企,借新还旧现象越来越严重,债务气球接近临界点;五是居民贷款继续大幅减少,存款继续大幅增加,说明一月份的消费复苏力度很弱。大多数读者对我归纳提炼出来的金融五忧是比较认同的,但也有少数读者不解地问我,为什么通篇文章没有提及1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增长近4成?这是不是意味着生产者信心比消费者恢复得更快?是不是说明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幅度上升?是不是意味着马上可以迎来生产的强劲恢复?接下来消费会不会随着生产的快速恢复、用工的增加、收入的增长而跟随着修复?我的解答如下:一、2023年1月份企业信贷数据的确好看,但企业贷款增长原因之一是直接融资的大幅减少央行1月份的金融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比去年同期对比多贷款1.32万亿,大幅增长39.3%。这也是很多媒体避开居民贷款下降,单吹1月份企业信贷开门红、1月份企业贷款创历史新高、1月份企业信息恢复、贷款需求强劲增加的由来。但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在成本较高的间接融资----企业贷款增加近4成的同时,企业来自低成本的直接融资以更大的幅度减少。2023年1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1486亿元,同比少4352亿元,减少了74.5%;企业股票融资964亿元,同比少475亿元,减少了33%。实际上,2023年1月份企业获得的全部新增融资为4.925万亿,仅比去年同期多增加0.84万亿,增长20.5%,只有企业新增贷款增速的一半。二、企业左手新增加的融资,可能通过右手基本流向了财政和理财在分析这个可能性之前,我们先看看财政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和存款数据。2023年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1886亿元。但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同比多增加979亿元。融资减少但存款增加,意味着财政的资金平衡表中需要2865亿元的外来资金平衡。2023年1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同比少减少832亿元。当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936万亿元。融资相对略增但存款大幅增加,意味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平衡表中需要1.1104万亿元的外来资金平衡。这两笔合计1.4万亿元的外来资金,从何而来?一是居民部门,一是企事业部门。2023年1月住户部门贷款同比减少了0.5858万亿元,住户部门存款同比多增加0.79万亿。住户部门可用资金同比合计减少了1.3758万亿。2022年1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10345元、支出6393元计算,当季月人均收支结余1317。按14.1亿人口、同比增长6%计算,居民部门2023年1月的收支结余约为1.96万亿。减去少贷款和多存款的1.38万亿,还剩0.58万亿,可能流入财政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要的外来的平衡资金1.4万亿,减去居民部门收支结余的0.58万亿元,至少还有0.82万亿,应该来自于非金融企业。而非金融企业2023年1月份比同期新增融资仅0.84万亿元。这个资金概算意味着,2023年1月份企业新增加的4.68万亿贷款,看似创下了历史记录,大家以为是企业的信心快速恢复,赶快在1月份忙着贷款和发展。其实,比去年同期多增加的1.32万亿企业贷款,一是弥补了直接融资中发债少增加的4352亿,二是填平了股票融资少增加的475亿,三是剩下的0.84万亿,一少部分缴税增加了,还有剩余的大部分,放到非银行金融企业去理财了。如果第三条有人不同意,那请问:在居民收支结余有限,居民贷款同比减少5858亿,存款多增加0.79万亿的前提下,财政和非银行金融企业的资金平衡表上,多出来的1.4万亿外来资金从何而来?三、与去年对比,企业可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增融资,包括贷款、债券、股票;二是动用自有资金,即动用企业的银行存款,表现为银行存款减少。上文中我们分析了企事业部门新增融资的情况。2023年1月企业新增加融资4.9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4万亿,增加了20.5%。企业从银行存款中取出来的资金(企业存款减少)为0.7155万亿,同比少动用存款0.6845万亿,动用的银行存款减少了48.9%。上文我们分析了财政与非银行金融企业和居民与非金融企业的资金平衡,发现企业流入财政与非银行金融企业的资金,至少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2万亿元。由此计算,与去年同期对比,2023年1月企业实际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实际上同比减少了0.6672万亿元。回到本文第一部分,1月份企业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2万亿,增长接近40%。但因为来自于直接融资渠道的资金减少,动用的银行存款减少,还有部分用于增加的税款和理财,实际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还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672亿元。看到这样的结果,还有人会认为企业的信心已经恢复,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吗?当然,1月份是春节,有7天春节假期。真心希望企事业部门新增加的8000亿左右的理财资金,仅仅用于15天到1个月的短期理财,春节过后,能从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转移出来,投入生产经营。四、1月份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猛增66.7%,于经济发展并非有益不少人认为,2023年1月份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比2022年1月份的2.1万亿元,猛增1.4万亿,增长66.7%,这说明企业认可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我们知道,货币宽松、信贷扩张、增加负债、超前投资,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传统招数,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变过。这招不仅不新鲜,而且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弱。从上图20年来的宏观经济杠杆率和投资效率趋势来看,随着杠杆率的不断抬升,债务和投资产出的GDP反而持续下降,债务和投资对宏观经济和经济安全的副作用反而越来越大。1月份企事业部门新增加的3.5万亿中长期贷款,按照惯例,多半也会用于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7.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01万亿元,仅比上年增长0.9%;国有资本投资26.2万亿,比上年增长10.1%。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新增2.78万亿,其中民间资本新增0.28万亿,占比10%;国有资本新增2.5万亿,占比90%。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和比例推算,1月份的新增企事业单位中长期投资3.5万亿元,民企仅0.35万亿,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经济韧劲和经济成果分配: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全景比较

内容提要:1、经济发展结果:我国GDP可比价增速比美国高0.9个百分点,现价GDP增速比美国低4个百分点,GDP规模差距扩大了5.7个百分点;2、货币政策:抗疫中的我国降息降准货币宽松,抗击通胀中的美国加息缩表货币紧缩;3、宏观杠杆率:2022年我国为保经济增长增加12个百分点,美国为抗击通胀减少了16.2个百分点;4、经济增长目的实现程度:我们失业率略增,消费略降,美国失业率略降,消费大幅增加;5、此文姊妹篇:1月29日,《第四季度GDP出现强劲增长,美国经济软着陆毫无悬念》。2022年,为了实现不同的经济目标,中美实施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后的经济数据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经济韧性和不同的经济成果分配机制。而不同的经济成果分配机制,又决定了今后经济发展的韧性。一、经济发展结果:我国GDP可比价增速比美国高0.9个百分点,现价GDP增速比美国低4个百分点,GDP规模差距扩大了5.7个百分点2022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冲击,最后的经济表现也都出乎意料。忙着抗疫的我国经济内需下滑,忙着抗击通胀的美国经济前弱后强。我国强大的投资和出口出人意料地支撑了经济的增长,美国则继续依靠强劲的内需实现了加息缩表中的软着陆。1、忙着抗疫的我国可比价GDP增长3%,现价GDP增长5.3%。在动态清零式疫情防控的第三年,也是最后一年,我们的国民经济经受了俄乌战争中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欧美加息和西方供应链重构导致出口下半年明显回落、疫情防控中消费受损等多重因素的考验。在坚韧的投资和出口的支撑下,表现好于预期,但居民消费不足的短板表现得愈加明显。2022年我国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2021年增加了6.2万亿人民币,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0%。2、忙着抗通胀的美国可比价GDP增长2.1%,现价GDP增长9.3%。2022年美国经济在面对俄乌战争导致的高通胀、美元加息、美联储缩表、政府疫情补贴退出四大因素影响,最终避免了经济衰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2022年,美国实现GDP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增量乏力、结构恶化,2023年首月金融数据隐藏五大隐忧

内容提要:1、新年首月,社会融资增量和货币投放增量双双下降;2、直接融资比例下降,间接融资比例上升,融资结构恶化;3、1月份货币投放量可观,2月份银行还是缺钱,因为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4、债务高企,借新还旧现象越来越严重,债务气球接近临界点;5、1月份居民贷款继续大幅减少,存款继续大幅增加,意味着一月份的消费复苏力度很弱。2023年2月10日,央行公布了新年第一个月的金融统计数据。不少媒体和研究人员未对数据进行加工与分析,就简单地将1月份的数据和12月份的数据进行对比,误导市场,妄言1月信贷实现了“开门红”。信贷数据放在央行的官网上,如何解读才能探寻央行货币政策的真相和宏观经济中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却需要足够的经济学修养和直面真相的勇气。一、新年首月,社会融资增量和货币投放增量双双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1月末,流通中的广义货币(M2)余额从12月份的266.4万亿元增加到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0.9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如果从存量数据看,12.6%和9.4%的增速,看上去似乎很漂亮,也许,这就是那些做出1月信贷开门红判断的人,能够拿得出手的依据。但我们略加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两个严重问题:第一,2023年1月份央行净投放现金9971亿元,比2022年1月净投放现金1.54万亿元减少了35.3%;第二、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而2022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多9842亿元。今年的社融增量同比减少了3.1%。第三、1月份的社会融资增量比12月份大,属于季节性规律,不能依此判断1月份的金融形势比12月份好。上图中清晰可见,每年的1月、3、6、9月都属于货币投放和社融增量的冲量月,历史上每一年1月份的社融增量都是全年最多的一个月。大名鼎鼎的金融界,居然用1月份的社融增量与12月份环比的增速,来忽悠大家货币投放增加了356%,却完全忽略同比实际下降,这位作者和编辑,要么完全不具备经济学和统计学基本常识,要么纯属故意耍流氓忽悠投资者。建议大家今后阅读金融界的经济分析,一定要小心。二、直接融资比例下降,间接融资比例上升,融资结构恶化大家应该知道,直接融资的成本远低于间接融资,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国家对金融行业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求银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央行早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中就明确提出,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就是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当然,如果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比重增加,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比例缩小,有利于银行增加利息收入,但会增加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2018年,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融占比大概是25%,间接融资占比大约是63%。到2020年,直融占比大概是增加到44%左右,间接融资占比下降到大约48%。直接融资大幅增加主要是政府债、企业债、其他比如ABS/ABN/场外股权融资的推动。但疫情期间,从2021年开始,直接融资占比开始下降,间接融资占比开始增加,融资结构开始恶化。2022年,直融占比大概已经下降到41.6%,比2020年减少了2.4个百分点,间接融资占比增加到50.2%,比2020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因为债券发行的季节性与银行贷款的季节性并不重叠,1月份是信贷大月,是债券发行小月,所以我们对最近几年1月份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占比进行比较,发现这个趋势更为明显。2023年1月份间接融资占比为88%,直接融资比例为11%,比上年同期的21.5低了接近一半,甚至还低于5年前2019年1月份的14.6%,直接融资比例降到最近几年最低。三、1月份货币投放量可观,2月份银行还是缺钱,因为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近期银行间资金面趋于紧张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与好奇,因此7天加权平均利率从1.9%快速攀升。2月8日起央行连续净投放资金超万亿元,但利率仍维持在2.4%之上。按照央行的习惯性操作,春节前加大投放力度,节后流通中的现金(M0)回流银行体系,将使得资金面由紧转松。因此理论上春节过后,实体取现需求(M0)将重回银行体系,那么央行也可以开始常规的回笼流动性的操作。然而,银行间的资金却快速收紧了。1月份M2同比增加了12.6%,社会融资存量也增长了9.4%,存款余额增加了9.2%,银行间为何还差钱?对于银行缺钱的原因,目前市场主要有
2023年2月11日
其他

难以置信:能源去俄化后,德国工业订单强劲复苏,出口创历史新高

内容提要:1、新年首月德国工业订单强劲反弹,能源去俄化对欧洲制造业影响短暂;2、德国2022年商品出口创历史新高,德美经济联系增强;3、对俄罗斯能源说再见,对俄能源依赖度曾高达40%的德国终于成功将俄罗斯能源清零;4、并非欧洲离不开俄罗斯能源,而是俄罗斯无法离开欧洲市场。一、新年首月德国工业订单强劲反弹,能源去俄化对欧洲制造业影响短暂德国联邦统计局(Destatis)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2023年1月份的工业订单强劲反弹,这是欧洲头号经济体,在能源彻底去俄化经历了半年多的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导致订单减少之后的强劲复苏的最新迹象,证明欧洲已经有效地应对了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根据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2022年货币宽松先扬后抑,2023年货币宽松空间有限

内容提要:1、2022年货币宽松先扬后抑,12月新增社融大幅回落;2、住户新增贷款减少过半,企业新增贷款增加4成;3、流通中的货币宽松到泛滥,广义货币增速是名义经济增速的2.6倍左右;4、2023年货币宽松的空间非常有限,央行的左右腾挪将难如走钢丝。一、2022年货币宽松先扬后抑,12月新增社融大幅回落根据2023年1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22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6%,达到344.21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2.01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20.91万亿元,同比增长4.9%;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5254亿元,同比多减696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579亿元,同比多增5275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003亿元,同比少减1.41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411亿元,同比少减150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5万亿元,同比减少37.7%;政府债券净融资7.12万亿元,同比增加1.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8万亿元,同比减少3.1%。分月看,2022年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受居民厌贷情绪日益浓厚和货币宽松向信用宽松传递受阻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典型的先扬后抑、先增后减的特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从1月份的6.06万亿、同比增长16.7%,下滑到12月份的1.31万亿,同比下降44.5%。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20.83万亿,同比增长17%;下半年新增社会融资10.68万亿元,同比戏剧性地下降了21%。虽然从历史资料看,下半年新增社会融资普遍少于上半年,但2022年4季度新增社会融资下滑得比往年厉害得多。二、住户新增贷款减少过半,企业新增贷款增加4成2022年1-12月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增加6.8%。其中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23.5%。住户新增贷款3.83万亿元,比2021年减少了51.6%。其中新增短期贷款1.08万亿,新增中长期贷款2.75万亿,比上一年分别减少了41.3%和54.8%。结合2022年新增住户存款17.84万亿,同比增长122.5%来研判,住户厌贷情绪非常浓厚,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中主动修复资产负债表、降低债务负担的趋势比较明显。特别是新增的中长期贷款比上一年减少了54.8%,意味着居民对需要依赖信贷支持的大件消费大幅度萎缩。按照央行数据推算,12月份,新增住户贷款1753亿元,同比减少53.4%,减少幅度高于全年均值。其中短期贷款从去年同期的新增239亿元转为净减少101亿元,中长期贷款从去年同期的3521亿元减少到1853亿元,意味着居民收缩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意愿逐月加强。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17.09万亿,同比增长42.2%。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较多,主要是新增的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增幅较高所致。其中新增短期贷款3.03万亿,票据融资2.96万亿,比上一年分别增加了220%和97.3%。但新增的中长期贷款9.23万亿,仅比上一年增长19.8%。从企业自身正常的融资看,后者的增速更有代表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企事业单位贷款为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城投交投旅投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国企、民企的合计数,其中2022年事业单位、国企受政府适度超前投资政策的影响,对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应该做出了主要的贡献。2022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国有资本投资23.59万亿,增长11%,民间投资28.41万亿,仅增长1%。民间投资的增幅不到国资的十分之一。三、流通中的货币宽松到泛滥,广义货币增速是名义经济增速的2.6倍左右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增加到了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净投放现金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5%。尽管2022年12月末的M2增速创下近年新高,但M2与M1的增速的背离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反映出央行遵循货币宽松政策向商业银行释放的流动性大大多于市场主体的信贷需求,导致资金在商业银行里空转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因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意愿不足,引发预防性储蓄过快增加。2022年初,央行明确表示,确保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但从2022年的实际情况看,货币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在《1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创下34个月新低,4季度GDP恐降1%》一文中预测过,2022年我们全年的GDP预估为119.6万亿,比2021年年报数114.3万亿现价增长4.6%,可比价增长2.1%;比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114.9万亿现价增长4.1%,可比价增长1.6%。M2高达11.8%的增速,将是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的2.6倍左右。这个增速差,早已超越了基本匹配的原则了。四、2023年货币宽松的空间非常有限,央行的左右腾挪将难如走钢丝上周,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将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在促消费方面,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在投资方面,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跟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要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推动加快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依据央行的对2023年的金融政策性表述和最近几年央行货币政策与实际的准备金率、利率、社会融规模的量化变动,我们预判2023年将是央行在货币宽松与金融风险之间反复平衡走钢丝的一年,央行会利用小步的降息降准来向市场释放金融对经济复苏的支持,但降息降准的空间非常有限,新增社会融资总额极大概率会低于2022年,M2的增长速度将适度回落。1、存款准备金率尚有0.25个百分点左右的空间。2022年,人民银行于4月15日、12月5日实施两次全面降准,幅度累计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流动性1.03万亿元。2022年12月底的平均法定准备金率从上年末的8.4%降低到了7.8%。预估2023年央行有0.2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下降空间。如果2023年一季度的可比价经济增长低于3%,央行极有可能在4月份降低0.2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可释放长期流动性6500亿元左右。如果市场需要继续释放信号,或是流动性趋于紧张,央行更大可能通过结构性政策工具、MLF等手段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通过降准来填补基础货币的缺口。2、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有15个基点左右的下调空间。人民银行在2022年1月和8月,两次下调1年期MLF、7天期逆回购等主要政策利率,二者均累计下调20个基点,分别至2.75%和2.0%;在2月、6月和9月,分别3次下调1年期、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二者分别累计下调15个基点、35个基点至3.65%和4.30%,下调力度较大。央行描述2023年将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因此,2023年仍有一定的降息空间。但考虑到2022年已经较大幅度降低利率,2023年一季度欧美仍将继续加息,人行降息的空间将十分有限。目前,疫情感染正逐步进入高峰期,经济修复短期较为困难,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在2023年3月两会之后,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之后,央行有较大的概率会适度降息刺激市场,幅度在10个基点左右。如果上半年经济增长不太理想,不排除三季度继续降息5个基点的可能。3、2023年的新增社会融资将维持在31万亿左右,同比下降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数据,2022年6月底我国的非金融部门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1.87万亿美元,宏观经济杠杆率高达295%,已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杠杆率。我们从最近10年央行控制的社会融资增量条形图来看,实际上央行最近三年一直在控制债务风险与刺激经济发展中间左右平衡。2020年,全国新增社会融资总量34.79万亿,社会融资存量增长13.3%,增量增长36%。此后两年都低于这个标准。2021年,全国新增社会融资总量31.34万亿,社会融资存量增幅回落到10.3%,增量减少9.9%;2022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32.01万亿,社会融资存量增幅回落到9.6%,增量增幅也只有2.1%。预估2023年央行新增社会融资额维持在31万亿左右,同比下降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将达到375万亿左右,同比增长9%。推荐阅读:上月才跌破50,上周又跌破40,俄油价格为何跌跌不休?历史文章回顾:2023年经济复苏靠消费,消费复苏靠什么?疫后经济复苏靠民企,民企发展靠什么?3大机遇4大挑战:解析2023年中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疫后经济复苏靠民企,民企发展靠什么?

内容提要:1、只有恢复企业家的信心,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才可推动经济的恢复2、发展民企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3、要扭转舆论上的偏颇4、要破解市场要素分配的不公平5、要依法行政,打破市场壁垒6、要遵循企业“竞争中性”原则,解绑国企防弹衣三年抗疫,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2022年四季度,我们的GDP预估将负增长1%,2022年全年的GDP增长幅度,预估远不及年初5.5%的经济发展目标,只有2.1%左右。在亚洲11个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低的范围。因此,如何修复市场,恢复经济,成为最近人们讨论的热点。而绝大多数的意见都认为,只有恢复企业家的信心,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才可推动经济的恢复。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也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和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赵辰昕的表述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个很特别的用语,就是“继续打破”。这个用语,意味着发改委承认了对民企的限制和隐性壁垒是存在的,而且由来已久,否则何谈“继续”,为何要持续用力呢?实际上,不仅疫后经济复苏,我们必须依靠民营企业。在中国面临的用工成本增高、老龄化加重、自然人口进入负增长、全球供应链重构等新变量的挑战之下,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和产业升级,关键也在于如何发展民营企业。但现在关键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恢复企业家的信心,持续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呢?一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谈到我们对民企的思想障碍,和认知缺陷,很多人总是往“民企就做不好大项目,民企就会一味钻营图利,民企就会不注重质量”等细枝末叶的问题上扯棉花。其实,根源性的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我们一直依据一百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并不完全正确的认知所写出的资本论来看待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虽然我们在宪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但我们在大学和中学的政治课本上,一直在向学生反复灌输“资本是贪婪的、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反市场经济、反民营经济的理论与认知。这也是一年来司马南之流狂批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能够呼应者众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这些年我们对待民营经济的政策也一直琢磨不定。经济形势向上的时候,我们抓国企的壮大和发展,推国企入股民企。寻找民企的问题,萧整民营企业家。经济形势向下的时候,我们避而不谈国企的责任与担当,反复强调民企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要勇担新时代使命任务,齐心协力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存在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资本论在政策制定者思想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超越了《宪法》的现实影响。只要这个本质的思想障碍不根除,市场经济就难以持久发展,民营经济就无法健康续航。二要扭转舆论上的偏颇最近这些年,鼓吹国有企业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这股改革逆流,甚至已经影响到权威媒体和权威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客观评价与判断。正是因为舆论场上“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的压舱石”、“国有企业才是国家的亲儿子”又重新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导致这些年的民企又开始过得愈加艰难。而民企发展受阻,体制内求职成为香饽饽,导致民企失业率增加、灵活就业人员剧增、经济增长减速,居民消费疲软,再一次用惨痛的事实警醒我们:国有企业原本是一种高度逆市场化的东西,被很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的低效的腐败的东西,是四十年前我们就已经讨论清楚决定要改革的东西。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实现祖国的富强,给人民带来生活的繁荣,最后依靠的,还是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都无法否定,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另有25%为外资企业创造),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另有近10%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对比民企90%以上的企业数量,80%以上的就业,国企的企业数量不到10%,容纳的就业不到10%,创造的技术成果不到5%,怎么就成了我们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呢?三要破解市场要素分配的不公平市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商品、信息等。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分配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从1978年改革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至今已历时45年,在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分配方面,仍然被法律、政策、潜意识所割裂、阻碍和破坏。比如在劳动力方面,由于政策给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劳动力风险定价远远高于民企,导致最优质的劳动力总是优先流向体制内。2021年,体制内人均工资收入11.46万元,但私营企业、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人均工资收入仅4.74万元。而大家都心知肚明,维持体制内远高于民企风险定价的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民企的税收。比如在资金方面,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国企大多可以直接融资,4500万户民企中,只有万分之一的顶尖民企可以直接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无法通过股票或者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即使在间接融资中,流入民企的资金与民企的产出占比也严重失衡。2021年末,全国企事业贷款余额122.7万亿元,其中民企贷款余额52.7万亿元,占43%,年化利率为5.6%;国企贷款余额70万亿,占57%,利率3.8%。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在资金要素流动中,对民企存在严重的歧视,非市场化的资金分配存在严重错配,资金价格存在严重的扭曲。比如在商品方面,我们不仅对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未持续放松,反而逆向收紧。大多数的上游资源都控制在国企手中,民企难以染指。一些重要的商品与服务项目比如烟、盐、移动网络通讯等,禁止民企参与,为国企构筑了护城河。在信息方面,我们以信息安全为理由,对民企开放的信息资源更少。许多由民企创造的信息资源,民企也因此失去支配权。民企与国企在信息资源分配上,差异巨大。四要依法行政,打破市场壁垒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并无显性的国企、民企的法律性差异。但在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施产业政策、落实投资项目、公共支出招投标,包括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国企都处于被保护的优先地位,对民营企业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比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发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了4万亿元投资。2009年新增的近10万亿贷款,以及补贴、税收优惠等大部分都给了国企。国企不仅在能源、原材料、金融、交通、通信等行业保持了支配地位,还利用其融资优势向房地产、商业、旅游等充分竞争的领域扩张,不断挤压民企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前几年引发争议的“国进民退”的现象,虽然明面上不许争论了,但实际上成为一种趋势。据同花顺iFinD统计,
2023年1月6日
其他

2023年经济复苏靠消费,消费复苏靠什么?

内容提要:1、2022年的经济数据再一次证明,投资无法推动经济增长;2、外需下滑出口订单负增长,国内消费成为2023年经济复苏的关键;3、要恢复消费,首先必须承认我们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4、要扩大消费,还需要诊断国内消费低迷的病因在哪;5、不谈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只谈恢复扩大消费就是耍流氓。一、2022年的经济数据再一次证明,投资无法推动经济复苏3月22日,在《当前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中,我认为并非只有降准、降息才能刺激经济。我准确判断,企业和居民的厌贷情绪,已经表达的非常明显了。我们必须跳出思维定势,拓展货币政策思路,用务实的、有针对性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在全网第一个最早明确提出”向全体国民每人发1万元生活补助”以提振消费的建议。2022年的经济数据,再一次证明我的判断是准确的。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创纪录的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巨量的社会融资在带来巨量投资的同时,继续推高中国的宏观杠杆率。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2万亿元,同比增长5.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数据,2022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达到295%,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48.4个百分点,已经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343万亿元的社会融资和295%的杠杆率,并未帮助我们完成5.5%的经济发展目标。如我1月1日在《1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创下34个月新低,4季度GDP恐降1%》一文所预测,四季度我国GDP可比价同比增幅可能为-1%,2022年全年的GDP可比价增幅,可能只有2.1%左右。投资再也无法推动经济增长,是因为从最近20年的杠杆率、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关联性趋势看,随着杠杆率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所能带来的GDP呈现边际递减效果。20年前我们的杠杆率为170%左右,1元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推动0.3元左右的GDP;10年前我们的杠杆率增加到250%左右,1元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推动0.15元左右的GDP;到2022年,杠杆率增加到290%左右,1元固定资产投资只能推动不到0.1元左右的GDP。二、外需下滑出口订单负增长,国内消费成为2023年经济复苏的关键与此同时,由于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导致需求萎缩,叠加欧美等发达国家供应链重组,发达国家之间的供求联系加强,与我们的供求联系减弱,商品出口增速急速下滑。从2022年7月份开始,我国的商品出口就已经出现了颓势,
2023年1月4日
其他

1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创下34个月新低,4季度GDP恐降1%

内容提要:1、12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创下2020年2月份以后34个月的新低;2、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比大企业严重得多;3、内需和外需坍塌,对企业经营景气的负面影响较大;4、从业人员指数明显恶化,12月份失业率恐将大幅回升;5、预估4季度的GDP同比下降1%左右,全年GDP预计增长2.1%左右;6、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阳光总会照亮我们的梦想。2022年的最后一天,是周六。国家统计局居然加班公布了12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这与延期一周多公布三季度的数据的拖拉作风,风格大不相同。果然,疫情防控政策反转,连带国家机关的工作态度也反转了。知道抓业务了,这是好事,值得表扬。一、12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创下2020年2月份以后34个月的新低12月份上旬虽然180度转弯再也不搞“动态清零”了,但大家都耳濡目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像周杰伦的“龙卷风”一样,急速地刮向祖国的各个角落。所以,10月中下旬,我们从之前的被动静默转为主动静默了,12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也如预期一样,一落千丈。2022年12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0%,
2023年1月1日
其他

3大机遇4大挑战:解析2023年中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内容提要:1、全球性的通胀将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半年将大幅下跌,这有助于我们降低成本;2、全球性的加息大概率在二季度将停下脚步,人民币汇率将因压力缓解而转入稳定阶段;3、明年1月8日我国将重新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有机会得以修复并趋于增长;4、企业和个人债务在疫情特殊政策退出后将走入危险阶段,债务官司与破产将进入疫后高发期;5、海外经济的增长放缓或衰退,将严重冲击出口订单;6、欧美供应链重构,不仅会加速资本和制造业的外流,还会影响我们的产业升级;7、俄罗斯战败将像定时炸弹一样,冲击我们的能源渠道、出口市场、中亚与东欧投资。3年艰难的抗疫终于翻篇了,我们对疫后的第一年充满着期待。很多人在谈论2023年的经济时,都声称机遇和挑战并存。但论及具体有哪些明确的机遇和确定的挑战,则大多语焉不详。我从不喜欢这样哗众取宠的方式,因为我看到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可能面临着3大机遇,同时还必须接受4大风险的考验!一、全球性的通胀将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半年将大幅下跌,这有助于我们降低成本从今年下半年大宗商品的表现和主要经济体加息抗击通胀的结果来看,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从圣诞节消费的萎缩,看有形之手对消费与市场经济的严重创伤

内容提要:1、越南领导与民众共度圣诞节,今年节日消费增长翻倍;2、美国的圣诞节消费占到美国人年度开支的20%,占到GDP的3.6%;3、中国的圣诞节经济因推行“文化自信”而剧烈萎缩;4、从圣诞节的消失看“有形之手”对消费与市场的破坏;5、激活消费、恢复经济,能否从取消对洋节消费的妨碍开始?自从2018年推行文化自信,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劝阻大家不要过洋节以来,圣诞节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自然,今年的平安夜和圣诞节,我在长沙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没有感受到圣诞节的任何气氛,在微信群中询问武汉的同学与朋友们,有无过圣诞节。有人回复“圣诞节是什么节?”,有人回复“过圣诞节?我们不能犯错误”,还有人回复“想过,但找不到过圣诞节的地方”。曾经是那么熟悉,因为每到这时都会和好朋友们置身其中;现在却如此陌生,已经遥远到触目难及。但海外圣诞节的强大消费力却让我对圣诞节充满了惋惜和希望。一、越南领导与民众共度圣诞节,今年节日消费增长翻倍我在平安夜蜷缩在家里浏览网页时,发现曾经的小弟越南,却笼罩在喧嚣热闹的平安夜中。12月23日的越通社专门报道了西贡圣母大教堂的古钟因主体结构受损,专门请德国Perrot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货币宽松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是甘露,用错了是砒霜

内容提要:1、货币宽松用对了是甘露,用错了是砒霜;2、在供应或者需求严重不足时,的确需要货币宽松的刺激;3、货币宽松的不同操作与实现路径,效果完全不同;4、不同的货币宽松实现路径,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大不一样。一、货币宽松用对了是甘露,用错了是砒霜日前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明年的货币政策定下基调,那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我们的货币政策是否稳健,执行时能否做到精准有力,搞经济分析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无需我来评论。与此同时,任泽平、连平、盛松成等投资系经济学家们和所有的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分析师们,也在对2023年的货币政策发出市场预期。他们都在表示,因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将由紧向松,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加息周期也将陆续收尾,所以2023年的货币政策空间应该会比2022年的要大得多。货币政策在总量工具、价格工具方面都有下调的空间。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描述、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说得直白通俗一点就是:2023年我们还会继续降息降准,通过维持较大幅度的社会融资增量来继续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很多人看到“货币宽松”四个字就像看到了人参燕窝和满汉全席,看到“降息降准”四个字,就像看到了蹭蹭上涨的股价和不断扩大的GDP增长幅度。我想郑重地告诉你们,这可不一定。唐玄宗李隆基曾经说过一句极有哲理的话:此之甘露,彼之砒霜。货币宽松政策之于不同的经济形势、同一经济形势中不同的阶层、以及货币宽松的不同操作实现途径,用对了是甘露,用错了是砒霜。二、在供应或者需求严重不足时,的确需要货币宽松的刺激从经济理论上讲,降低资金利率,增加社会融资,如果货币宽松政策定向供给端倾向,当然会刺激投资、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如果货币宽松政策定向消费端倾向,当然会增加需求端负债、刺激需求意愿,扩大消费。比如改革开放前20年,我们当时面临着严重的投资不够,产能紧缺,供给不足,那些年我们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偿还投资欠账、增加商品与服务供给方面卓有成效,很快化解了供不应求这个当时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极大满足了中国对物资与服务的基本需要,因此也有效刺激了那些年的经济迅猛发展,GDP的高速增长。1990-2000年,我们流通中的货币M2从15293亿元陡增到134610亿元,10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24.3%;GDP则从18872亿元增加到100280亿元,增加了4.3倍,年均增长18.2%。新冠疫情初期,很多国家感染人数暴增,企业停工增多,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受到冲击。对此,大多数国家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主动增加政府负债,用于给收入受损的民众和中小企业直接发放疫情补助,以稳定疫情期间的国内需求。比如,截至2022年6月末,美国政府债务从2019年底的22.72万亿美元增加到30.93万亿美元,增加了8.21万亿美元,3年增加幅度达到36.1%。但其中,美国两任总统签署了五份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纾困法案,共计规模约5.73万亿美元,直接支付疫情补助的费用占到新增政府债务的70%。美国GDP在2020年下降2.5%(现价,下同)之后,2021年增长10.2%,2022年1-9月增长11.1%。再比如欧盟27国政府债务从2019年的14.32万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6月底的16.35万亿美元,增加了2.03万亿美元,3年增幅14.2%。其中,2020年4月和2021年7月,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达成协议,分别为欧洲新冠疫情实施总额为6200亿美元、92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2轮合计15400亿美元,占欧盟新增政府债务的76%。欧盟GDP在2020年下降6.2%(现价,下同)之后,2021年增长8.6%,2022年1-9月增长10%。欧盟两大经济体,都因疫情期间政府增加负债直接发钱保消费有效,需求空前旺盛,失业率均降到历史新低。消费火热叠加俄乌战争推高通胀,2季度之后又开始实施加息的货币紧缩政策来抑制需求、控制通胀了。三、货币宽松的不同操作与实现路径,效果完全不同供应不足或者需求不足,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矛盾。但供应与需求不足,又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需求平缓下的供应不足,2、需求旺盛下的供应不足,3、供应过剩下的需求不足,4、供应平缓下的需求不足。不同形式的供求状态,货币政策的应对方式肯定是不同的。需求旺盛下的供应不足与需求平缓下的供应不足,都会导致通胀,但前者必须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压抑需求,后者必须针对企业货币宽松增加供给;供应过剩下的需求不足与供应平缓下的需求不足,都会发出通缩的市场信号,但前者需要针对劳动力和消费者货币宽松,刺激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供应,从而缓解企业库存压力,实现经济正常循环。但后者,可能需要两者兼顾。比如1990-2000年,我们的经济形势就属于典型的供应平缓下的需求不足,那10年我们持续的货币宽松,比较好地兼顾了对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刺激,获得了那段时间经济的持久高速增长。这10年,流通中的货币M2年均增长24.3%,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年均增长16.4%,GDP年均增长18.2%。比如,2022年开始,欧美消费旺盛叠加俄乌战争导致的高通胀,经济形势转向需求旺盛下的供应不足。因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加息的货币收缩与缩减政府债务的财政收缩政策。到11月底,美国的M2已经从上轮货币宽松的最高峰21.74万亿美元,收缩到21.3万亿美元,半年就收回了2%的流动性。而我们同期的流动性则从249.8万亿人民币扩张到了264.7万亿人民币,扩张了6%。从财政政策看,疫情高峰期过后的2021年开始,美国就转向了收缩的财政政策。2021年美国新增国债比2020年减少了61.5%,2022年1-11月又比2021年减少了31.8%。美国货币收缩政策实施7个月后,应该说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通胀从高峰期6月份的9.1%回落到了11月份的7.1%。由于我们今年加大了疫情清零的力度,失业率增加,收入预期下降,但长期的持续的货币宽松、超前投资,供应反而继续增长。所以我们今年的经济形势属于典型的“供应过剩下的需求不足”,内需不足,之前掩盖需求不足的旺盛外需,今年也快速回落。但我们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路径,并非通过增加政府负债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而是将货币宽松与财政宽松的资金全部投向政府与企业。很清楚,这样的货币政策实施路径通向的是继续增加供给,而非增加居民收入来激活需求,所以最后的政策效果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了:11月份失业率回升到5.7%,比美国高2个百分点;1-3季度GDP现价增速5.7%,美国高达11.1%。特别是到了四季度商品出口下降再叠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之后,需求严重不足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四、不同的货币宽松实现路径,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大不一样针对供给的货币宽松,债务的扩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通过政府投资和企业融资等定向途径,主要进入了特定阶层。实际上这是通过货币工具重新分配全社会资产。假如我们拥有100万亿资产,50万亿负债,有能力负债的人群通过货币宽松,多占有了50%的社会资产。当我们在净资产并未增加时,再向市场注入50万亿货币,有能力负债的人群通过货币宽松,多占有的社会资产就从50%增加到了75%,没有能力负债的中低收入阶层的资产就被稀释了25%,稀释的部分被货币工具转移到有能力负债的高收入阶层了。注意,这个阶层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而在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者不愿意也不能够扩大生产时,央行释放出来的资金就无法流入实体,最后的归途就是投资理财领域,从而造成实业境况不佳,但投资标的价格飞涨的虚假繁荣景象。比如前十年的房价飞涨原因即在于此。这也是所有的投资理财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经济学家们,不管什么样的经济形势,都热衷于鼓吹货币宽松、建议货币宽松的根本原因。而针对需求的货币宽松,债务的扩张往往伴随着财政宽松,即债务通过财政政策流入居民和企业,债务由政府背负与消化,居民和企业得到的是无需偿还的新增收入。100万亿资产、50万亿负债为例,这种模式下,新增加的50万亿最终被居民和企业占有,有能力负债的人群多占有的社会资产由50%减少到25%。而负债能力越差的人群从中占有的比例增加越多。这是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福利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的远胜于税收的货币与财政手段。为什么这种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不利于高收入阶层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能获得西方社会的共同认可呢?因为这种调节社会财富的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弥补了有能力负债阶层的损失----刺激需求、旺盛消费,让前者获得有增长的市场。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段时间,消费率是和收入成反比的。增加高收入者的收入,其实根本不可能促进消费,只可能促进投资。给年入百亿的马云增加一千亿,他的基本消费不会增加,但一定会收购更多的企业股权。但无限增加的投资由谁来消费?消费增长的真正潜力,其实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人群。财政每个人每个月补贴1000元,一年也就15万亿左右,只相当于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大约四分之一。但6亿月均收入不足千元的低收入者的消费是不是马上就会增加50%甚至70%?还有6亿月均收入1000-3000的人,消费是不是至少会增加10-20%?消费起来了,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就有人购买了,高收入阶层的企业是不是利润增加了?他们手里的股权是不是分红与股价双丰收了?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针对供给端的货币宽松,很难形成经济循环,只要终止宽松,经济就会停滞;针对需求端的货币宽松,是建立在消费消化供给的循环基础上的,哪怕从宽松转入紧缩,消费的惯性也会维持适度的增长。比如欧美二季度都开始加息了,他们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肯定会比继续宽松的我们高。讲到这,大家应该基本上清楚了什么样的货币宽松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什么样的货币宽松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我也认为并支持明年货币宽松,但千万不要继续定向供给端的自断后路的砒霜式货币宽松,希望大家能把眼光看长远一点,迅速实施定向消费端的甘露式货币宽松。推荐阅读:三家电信设备商离开,俄罗斯移动网络将回卷到30年前历史文章回顾:当前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出路11月份我国商品出口为什么加快下滑?外需走弱并非唯一原因!近3亿人日均消费只有20元,我们该如何增加内需推动经济?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欧加快新能源关键物资部署,将加速欧美供应链重构,对我构成挑战

内容提要:1、基于激进的新能源战略,欧洲计划自我开采关键矿产,减少对我依赖;2、激进环保主义的欧洲,为什么突然计划自己开采矿产?3、实际上,欧洲关键材料恢复开采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4、欧洲关键材料恢复开采计划面临的困难;5、欧洲的新能源战略和关键材料自采计划对我们影响有多大?三年新冠疫情之后,不仅我们的经济与生活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全球供应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欧洲开始在许多领域有意地减少对我国的依赖,包括锂等重要材料。一、基于激进的新能源战略,欧洲计划自我开采关键矿产,减少对我依赖《世界报》近日报道称,由于新冠疫情危机导致供应时常中断,加之全面反省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冲击,欧洲在去俄罗斯化的同时,也在主动减少在许多领域对我国的依赖,包括电池生产急需的锂等重要材料。虽然在欧洲恢复矿产开采活动面临诸多障碍,包括民众的反对。自俄罗斯发动侵略乌克兰的战争以来,欧盟已经意识到并在深刻反省其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为应对今冬电力短缺的风险,成员国不得不“暂停”重启燃煤电厂的气候承诺,甚至延长煤炭矿山的开采期。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座矿山获准运营至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11月份我国商品出口为什么加快下滑?外需走弱并非唯一原因!

内容提要:1、11月份商品出口人民币计价增速持续第五个月急速下滑,美元计价增速跌幅急剧扩大;2、外需走弱,是下半年来商品出口增速持续回落的重要原因;3、商品出口价格回落,也是导致出口增速回落的因素之一;4、欧美供应链重构将是影响我们出口收缩的长久性因素。一、11月份商品出口人民币计价增速持续第五个月急速下滑,美元计价增速跌幅急剧扩大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近3亿人日均消费只有20元,我们该如何增加内需推动经济?

内容提要:1、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微观感受比宏观数据更强烈;2、疫情并非导致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唯一原因;3、前三季度我们的GDP增长了3%,高于美国,为什么我们仍然认为宏观经济不景气?4、看到3亿人日均生活费仅20元这一事实,就能理解直接发钱、增加居民收入对于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微观感受比宏观数据更强烈今年以来,尽管宏观经济政策频繁刺激,央行多次降本降息,货币宽松到很多银行一反往常人人都要拉存款的做法,给员工们下达拉贷款的任务,发改委、商务部也频繁出台鼓励、刺激消费的政策和措施,但宏观经济的表现仍不如人意。经济陷入困境,从上到下都很着急。大多数人也明白经济下行的原因在于内需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而原来能够弥补内需不足部分的出口,也因为主要经济体美元、欧元均忙于加息抑制通胀,出现消费增速下滑,海外订单减少而下降。10月份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比减少了0.5%,美元计价的商品出口减少了0.3%。商品房销售额在10月份同比减少23%后继续探底,11月份,中国TOP100的房企销售总额同比猛降34.4%,环比再降4.9%。11月份的制造业PMI从10月份的49.2下滑到48,非制造业PMI从上个月的48.7下降到46.7,都是持续第二个月处于经济景气收缩区。这也是导致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不断加码的主要原因。为了核实宏观经济数据与微观经济的匹配度,在上周我特地询问调查了加了微信号的部分读者今年的收入状况。在有回复的291人中,有2个回复今年的收入增加了20%以上,7个回复收入增加在10-20%,36个回复收入增加不到10%,172个回复收入减少在10%以内,49个回复收入减少在10-20%,25个回复收入减少了20%以上。计算下来,只有15.5%的人收入增加,有84.5%的人收入减少。从我的调查的情况看,大家的收入情况比总体数据还要差。二、疫情并非导致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唯一原因多数人认为,今年的收入不如人意,主要是因为疫情封控造成的。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调查,认为我们的经济困难,不仅仅是疫情这一个原因。他应该是长期超前投资导致的劳动者收入长期滞后引起的需求不足,疫情防控影响正常经济活动,以及海外加息海外需求趋弱,是这三个因素碰巧叠加所致。比如,我的办公地点在长沙,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小,没有全市性、全区性的疫情封控。这几天我频繁走访调查了我身边的一些快递点、小餐馆、水果店、滴滴和货拉拉司机等小老板们,按照他们介绍的情况,他们今年都没有发生过因为疫情封门停业的情况,但营业收入大体减少了2成,毛利(无法估算净利润,他们一般都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要减少4成,其中超过6成表示今年的收入扣除房租水电和进货(快递为承包费、司机为油费),属于亏损状态。当然,如果遭遇过疫情封控的商业服务业、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他们无法开门经营,遭受的损失肯定更大。但这足以说明疫情封控并非经济不景气的唯一原因。三、前三季度我们的GDP增长了3%,高于美国,为什么我们仍然认为宏观经济不景气?很多人看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季度全国GDP增长了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3%,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3.5%,他们认为这些宏观经济数据证明疫情并未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疫情防控中的经济比躺平的美国还要好,美国前3个季度GDP仅增长2.4%。他们认为叫苦的人群夸大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否定了疫情防控的伟大成绩。在我们这样一个二元化十分明显、劳动分配非常特殊的国家,仅观察总体的经济指标,仅对比平均水平,可能会掩盖经济问题的真相。因此这种观点无疑也是错误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在我们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下,有一部分人(在职和退休)旱涝保收,推高了平均收入增长率。这部分人在职的约有7000万,退休的约有4000万。他们和家属合计接近2亿人左右。他们是我们中高收入群体的主体。即使在疫情期间,这部分在职者的收入因为有加班费或者各种补贴,还会有所增长。但7.8亿劳动力中剩余的那7亿劳动者,因为失业率增加(10月份为5.5%),企业利润减少,他们的收入其实是明显下降的。我前面的读者收入调查中84.5%的人收入下降,对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典型调查中60%亏损,都证明了这一点。二是由于国家负债投资、寅吃卯粮形成了一部分低效甚至无效GDP。比如今年前3个季度我们的GDP是建立在投资推升的负债基础上的。今年1-10月,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从财政总收入与总支出(预算+基金)看,1-10月由于总收入减少了9.4%,总支出增加了7.4%,导致财政预算收支和基金收支总赤字从2021年的23053亿元猛增到66616亿元,增长189%。再比如,由于多年来我们习惯于用负债投资来支撑GDP,导致到2021年底,我们的M2达到238万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的152万亿和欧盟的108万亿合计的92%。但我们的GDP只有114万亿元,只相当于美国155万亿和欧盟109万亿合计的43%,即我们的资金生产效率只有欧美的47%,我们的GDP增长的质量其实并不高。今年以来,我们还看到人行货币越宽松,社会融资增加越多,居民存款反而越高的现象。2022年1-9月,我们的居民收入仅增加5.3%,可消费支出只增长3.5%,但1-10月,我们的新增居民存款达到12.4万亿,比去年同期陡增71.5%。这是高收入阶层增加的收入多存钱投资,低收入阶层没有足够的收入增长来增加消费所致。四、看到3亿人日均生活费仅20元这一事实,就能理解直接发钱、增加居民收入对于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我们的杠杆率已经比肩发达国家了,居民和企业杠杆率更是超越了欧美。为什么通过推高债务杠杆、通过超前投资的模式,无法继续推动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了?为什么消费者宁愿将钱存入银行也不愿意消费了?因为我们的收入、消费、存款增长,均来自于特殊二元社会结构中的那部分岗位和收入十分稳定的群体。而其他群体,比如中小企业劳动者、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岗位很不稳定,今年以来失业率大幅增加,收入下降。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实际中,收入中的消费率,与收入成反比,投资率,与收入成正比。月入100万的人均消费,可能仅比月入10万的高1倍,比月入1万的高2倍。这就如著名的恩格尔系数一样,收入越低,维持生命的食物消费比例就越高。收入越低,消费率当然就越高,储蓄率就越低。李总理曾经用一句“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帮助我们去掉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滤镜。其实其中还有接近3亿人更困难,他们每天的生活费只有20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的5等份分组居民收入,我们有20%即28252万人的年均收入为8333元,月均不足700元,仅694.42元。2022年1-9月份,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只有平均数的84%,收入中位数的增长速度也明显低于平均数。按此数据逻辑推算,最低收入组这部分人的收入,大概率为负增长。月收入不足700元,仅达到平均收入的30%,这意味着什么呢?即使他们一分钱应急存款都没有,他们的全部收入均用于消费,他们每天的生活费也只有23.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俄乌战争成为欧美经济和解催化剂,欧洲对美出口首次超过中国

内容提要:1、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和解之路,曾经颠簸坎坷;2、俄乌战争成为欧美经济和解催化剂,欧洲对美出口首次超过中国;3、三倍增长的美国游客提振了欧洲消费市场;4、美国在欧美经济和解中也受益匪浅;5、从贸易到投资,欧美全方位加深经济合作。一、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和解之路,曾经颠簸坎坷美欧关系既是西方国家团结合作的发动机,也是欧美两大经济体影响国际事务的能量源。川普任期内大力推行美国优先战略,一会要减少欧洲驻军,一会要对欧洲增加关税,导致美欧之间嫌隙增加,矛盾重重。深受“美国优先”政策的影响,前几年美欧在外交、贸易、军事、环保等诸多领域的分歧日益明显,跨大西洋战略同盟关系的裂痕自然也不断加深。拜登政府上台之后,有意修复美欧关系,并且频频释放积极信号。不仅不再提减少驻军之事,还加强欧美之间的防疫合作,并积极弥补欧美经贸关系,达成贸易协议,取消了对欧钢铝关税,创造更优惠的关税为欧洲商品提供市场。不过,因为从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的态度,到美军撤出阿富汗的时机,再到美英澳三国宣布组建所谓“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横亘在美欧之间的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人行涉外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延期公布,如何评估3季度的经济?

内容提要:1、意外!《2022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第五部分没有披露经常项目下的收支差;2、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和3季度的经济数据,也都过了惯常的公布时间却秘而未宣;3、管中窥豹,先期指标预兆9月涉外数据可能出人意料;4、2022年3季度GDP增速,可能主要靠消费支撑了。一、意外!《2022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第五部分没有披露经常项目下的收支差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10月11日央行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不仅时间晚了两天,内容与格式,也与以往的有所不同。以往每个月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的第五部分,都是固定的某月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多少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多少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的顺差或逆差数据,我们对外投资数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但9月11日发布的3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中,只安放了前几天外汇管理局已经披露了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3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0999人民币。9月底商品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对外投资与外来投资金额,都不见了。今天18日了,我登陆了外汇管理局官网、人民银行官网,以往每月15日公布的银行结售汇数据、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也迟迟没有公布。当然,3季度涉外机构持有的中国股票、债券等资产数据,自然也不见踪影。二、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和3季度的经济数据,也都过了惯常的公布时间却秘而未宣不仅银行的涉外收支收据迟迟没有公开,海关总署月后7-8日公布上月进出口数据、12-13日公布上个季度数据的惯例,也被打破了。2022年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延期5天了,海关总署的官网上依然无影无踪。与此同时,季后15日公布国民经济重要数据的国家统计局,2022年3季度的重要经济数据,GDP、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商品零售额、房地产数据、就业数据,也统统待遇闺中,羞于见人。三、管中窥豹,先期指标预兆9月涉外数据可能出人意料尽管官方迟迟未公布9月份的重要涉外数据,但有一些先期指标,比如外币存款、外汇储备、汇率、集装箱运价等,是可以观察到涉外数据的大体趋势的。1、外币存款。9月底,我国外币存款余额已经收缩到8849亿美元,同比下降10.9%。前三季度外币存款减少了112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是增加1034亿美元。其中9月份的外币存款减少263亿美元,这已经是我们的外币存款连续第3个月净减少。其中7月份减少了330亿美元,8月份减少了425亿美元。看到这,一定会有人说,9月份外币存款减少数量比8月份少了三分之一,说明9月份的涉外收入形势好转了啊!10月11日外汇管理局公布了10个典型的逃汇案例。案例发生时间都截止8月份,合计处罚2788万元人民币。说明这些案子都是9月份查处的,这都是典型案例,实际查处的外汇案子肯定比公布的多得多。那么,严查外汇之月逃避监管截留外汇的、留着外汇不收回来的,虚构项目汇出去的,当然会比之前少很多,避风头吧!但即使如此,外汇存款依然比8月份减少了263亿美元。这意味着9月份的外汇收入,比8月份减少了很多!2、汇率。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减缓人民币汇率下跌速度,央行除了多次向市场强硬表态、喊话做空人民币会倒霉之外,一定是真金白银地卖出了美元买入了人民币来改变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即便如此,9月份的人民币美元汇率也从8月底的6.8930,一路狂跌到9月底的7.11,一个月下跌了3.1%。其中9月28日人民币汇率最低跌到了7.2507,第二天央行强硬出手救汇,2天强行将汇率抬升到7.114,才减缓了汇率跌势。到10月18日晚,人民币美元汇率已经跌至7.1943,比9月底再跌1.2%。9月份人民币汇率在央行强行干预下仍加速下跌,意味着9月份在外汇收入减少的同时,流出的资本规模较大,远超8月。3、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国的干货,外债信用、商品与服务贸易的支付能力,都得靠外汇储备来撑门面。一旦外汇储备减少到低于外债的规模,信用评级就该降低了,低到一定程度,就像斯里兰卡了。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为30290亿美元,比8月份减少了259亿美元,比去年底减少了2212亿美元,减少了6.8%。30290亿美元的规模,创下近5年外储新低。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22年月底,我国外债余额为26360亿美元,按去年12月底汇率计算等值167966亿元人民币,按9月底汇率计算等值187420亿人民币,仅因汇率下跌,同样的外债得多还11.6%约19454亿元人民币。当然,每月应支付的外债利息也增加了11.6%。9月份,外债与外储比为100:114.9。4、集装箱运价。根据上海航交所官网公布的数据,9月底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为1923,比8月底的运价指数3033大跌36.6%。8月份的SCFI已经比7月份下跌了6.4%。最新一期的10月14日的SCFI为1814,比9月底再跌5.7%。SCFI已经从年初历史高点5109点,下跌了三分之二。观察SCFI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海运的集装箱航运运价已经连续15周走跌。其中9月份更是暴跌。全球通货膨胀、美国激进加息、俄乌等因素持续冲击欧美消费端购买力,是集装箱航运运价持续大跌的主要原因。海运集装箱运价暴跌,意味着9月份对外出口的数量大幅减少,出口收入大幅回落。9月份企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从8月份的48.1下降到47,应该是9月份出口金额急剧萎缩的强烈信号,再叠加9月海运的集装箱运价大跌三分之一以上,可以确定这么一个事实:即使出口价格有所上涨,面对9月份我们的出口数量的大幅下跌,9月份的出口金额有可能从8月份的2.12万亿环比下降到2万亿左右,同比出口增幅从8月份的11.8%,急剧回落到3%左右。商品贸易顺差,从8月份的5359亿元,收窄到40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左右。四、2022年3季度GDP增速,可能主要靠消费支撑了净出口,也就是贸易顺差,是今年上半年支撑GDP同比增长2.5%的重要力量,贡献率高达35.8%,超过了投资32.1%的贡献率,当然也超过了消费32.1%的贡献率。如果我对9月份出口的评估属实,那么今年3季度的净出口同比增速将从上半年的113.7%收窄到38%左右。这意味着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比上半年减少三分之二。3季度的投资与上半年对比,增速显然也有所收窄。3季度GDP的增速要超过上半年,主要得靠消费的贡献了。推荐阅读:这仗怎么打?乌军收到全新冬装,俄军还在寒风中穿单衣历史文章回顾:马斯克为何改口继续无偿援助乌克兰使用星链?出货量下跌四分之一,印度市场遭遇阻击,小米手机祸不单行?从彩虹电热毯热销欧洲的假消息,聊聊德国是否崩溃了我的视频号:【作者:徐三郎】
2022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