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no Energy:氮掺杂In2O3高效CO2光催化制备甲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温故社 Author 刘昌俊教授课题组

第一作者和单位:杨宇翔,天津大学

通讯作者和单位:潘云翔,上海交通大学;屠昕,利物浦大学;刘昌俊,天津大学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2.107613

关键词:氮掺杂; In2O3; CO2; 甲醇; 光催化还原


全文速览


本文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构筑出系列氮掺杂In2O3(N-In2O3)催化剂,将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的甲醇生成速率大幅度提升至394 μmol gcat-1 h-1,并且显著改进了甲醇选择性。同时,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大量实验表征和理论计算证明:氮掺杂有效强化了In2O3吸收可见光以及分离/传输光生电荷的能力;同时氮掺杂使得In2O3表面的电荷分布得到优化,显著提高了表面受阻路易斯酸碱对(SFLPs)的活性,进而有效增强了 In2O3吸附/活化CO2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光催化CO2还原反应合成甲醇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本文研究成果为对解决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活性低、选择性差、产物分布复杂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

通过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CO2还原反应,将CO2转化成为甲醇等绿色燃料或高附加值的化学工业原料,被认为是转化利用 CO2 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但是,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仍存在转化率低、选择性差、产物分布复杂等突出问题。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表明In2O3是非常出色的吸附、活化和转化CO2的催化材料。然而,由于吸收可见光和分离/传输光生电荷的能力较差,In2O3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的应用非常有限。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由天津大学刘昌俊教授团队主导,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潘云翔教授团队和利物浦大学屠昕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近期以“Nitrogen doping of indium oxide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methanol”为题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no Energy上。

研究目标


(1) 通过氮掺杂改进In2O3吸收可见光和分离/传输光生电荷的能力;
(2) 通过氮掺杂提升In2O3吸附、活化和光催化还原CO2的能力;
(3) 明晰氮掺杂In2O3光催化剂高效强化光催化 CO2还原合成甲醇的机制。

图文精读


本文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掺杂技术制备了系列N-In2O3光催化剂。如图1所示,相比于无氮掺杂的In2O3(M1),氮掺杂有效引发了光催化CO2还原反应,这其中氮掺杂量为3.74%的N-In2O3(M4)表现出最高效的光催化CO2还原合成甲醇的效率,其甲醇生成速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 394 μmol gcat-1 h-1 和 63%。更为重要的是,N-In2O3(M4)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反应进行30小时后未见活性有明显降低。13CO2同位素标定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的含碳产物均来自于反应物CO2

Fig. 1.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hotocatalysts. (a) CH3OH and CO formation rates on M1-M7. (b) CH3OH and CO selectivities on M1-M7. (c) Stability of M4. (d) Mass spectroscopy signals observed during th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13CO2 with H2O on M4.

UV-vis-DRS光谱研究表明,相比于无氮掺杂的In2O3(M1),N-In2O3的带隙明显变窄,且氮掺杂量越高材料带隙越窄(图 2a、2b和2c)。为了进一步探究氮掺杂后In2O3带隙窄化的原因。作者利用 DFT 计算详细研究了N-In2O3的态密度(DOS)。氮掺杂后,在In2O3的价带上端产生了一个新的主要由N 2p轨道组成的能态,该新能态的产生导致N-In2O3带隙比In2O3更窄(图2d和2e)。带隙变窄有效强化了材料对于可见光的吸收。通过光致电流测量进一步探究了N-In2O3分离/传输光生电荷的能力。如图2f所示,所有N-In2O3的光致电流强度均强于In2O3(M1)。M4光致电流强度更是提升到了约为M1的3倍。这表明与M1相比,N-In2O3上的分离/传输光生电荷的效率显著改善。这一点也被荧光光谱验证了(图 2g)。DFT理论计算表明,氮掺杂之后,在In2O3价带上端产生了一个新的能态,该新能态作为空穴陷阱可以捕获空穴,从而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这是N-In2O3上分离/传输光生电荷的效率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

Fig. 2.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hotocatalysts. (a) UV-vis-DRS spectra and (b) Tauc plots of M1-M7. (c) Bandgap as a function of nitrogen doping content. (d) DFT-simulated DOS plots and band structure of pristine In2O3 without N. (e) DFT-simulated DOS plots and band structure of N-In2O3. (f) Photocurrent-time profiles of M1-M7. (g) PL spectra of M1 and M4.

本工作还通过CO2-TPD、DRIFT光谱以及DFT计算研究了CO2在N-In2O3表面的吸附和活化情况。结果证明,氮掺杂使得In2O3表面的电荷分布得到优化,显著提高了表面受阻路易斯酸碱对(SFLPs)的活性,进而有效增强了 In2O3吸附/活化CO2的能力。正是氮掺杂的多重作用增强了N-In2O3 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心得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氮掺杂是提升In2O3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活性和选择性的有效策略。通过氮掺杂,可显著提升In2O3吸收可见光、分离/传输光生电荷、吸附/活化CO2的能力,进而高效强化了In2O3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此外,本研究所使用的低温等离子体掺杂技术为制备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低温、便捷的方法,所制备的N-In2O3催化剂不仅适用于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也适用于光催化 H2O 分解等其他光催化反应。



作者介绍


杨宇翔,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In2O3基催化剂在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应用。

潘云翔,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在材料、催化和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ACS、EE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屠昕,利物浦大学电气工程与电子系等离子体催化讲席教授,于2007年在法国鲁昂大学和浙江大学获得双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用于气体净化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C1 化学(例如,CO2 转化和 CH4 活化)、固氮和生物质转化,以及使用冷等离子体合成催化剂和碳材料

刘昌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二氧化碳利用、天然气转化、等离子体纳米科学和3D打印催化应用。自2014年至今,均为Elsevier高被引中国学者(化学工程)。目前担任 Applied Catalysis B、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和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的顾问委员会委员。


文本编辑:道哥哥


本公众号现全面开放投稿,希望文章作者讲出自己的科研故事,分享论文的精华与亮点。投稿请联系小编(微信号:biomass12345)


为了增加生物质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编辑部目前组建了生物质前沿微信交流群,欢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入群讨论,共同进步。

进群方式:添加小编为好友(微信号:biomass12345),邀请入群。

请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


另外,本公众号还友情为国内外有需求的实验室免费发布招聘信息,也可为学术机构发布相关学术会议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