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互联网公司站在十字路口

熊猫的熊 声道 2022-04-30


文\熊猫的熊


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而言,无疑是波诡云谲的多事之秋。反垄断的“大锤”挥向阿里、腾讯等行业巨头。


除了游戏营收占比较大的腾讯,其他公司都遭遇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显著放缓。即使是风头正劲的字节跳动,也开始在年底“卖惨”,声称其广告收入停止增长。面对不确定的宏观形势,广告商的预算之手也的确越来越紧。


在年初顶着短视频第一股光环的快手,甚至被曝大规模裁员。为了节流,快手还调整了租房补贴,取消了免费下午茶和免费三餐。



相较于头部大厂,爱奇艺、蘑菇街等、颈部、腰部企业的日子还要更难。当然,最难熬的还是校外培训行业,从风口走向了溃败,成千上万的教培人员不得不开始重新就业。


此前,互联网行业在中国,从未遇到过如此巨大的挑战。


01

告别人口红利


政策监管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都是让中国互联网行业出现调整的重要因素。
但应该看到,这绝不是变化的唯一因素。
归根结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其一,互联网行业渗透率的提升;其二,经济长期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
第一个因素,指向“人口红利”,第二个因素,指向“发展红利”。如果没有这两个红利,互联网行业是不可能“单兵突进”的。
当下,互联网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和中国经济面临的转型挑战息息相关。

人口红利正在迅速减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而权威数据机构QuestMobile的秋季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在2021年9月达到11.67亿,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显然已趋向饱和。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这意味着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显然,过去互联网行业单纯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本来就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02

“虚实之争”为何再起


在中国,对互联网企业的批评其实从未消失过。2017年,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上,格力董明珠直言不讳道,90后喜欢开网店是“国家隐患”;而娃哈哈的宗庆后,更是不留情面地炮轰,所谓新零售、新制造等是“胡说八道”……
这一场争论事实上很快就结束了。“新零售”的成功实践,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当时的人们形成共识,互联网并不等同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也并不对立。
然而,随着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变化,“卡脖子”问题成为全社会焦点,疫情对线下经济带来重大冲击,那些质疑“互联网”不是“实体经济”,指责互联网挤占了实体经济资源的声音,又有甚嚣尘上之势。
但其实,这种声音显然是偏颇的。
遭遇了“反垄断”调查的阿里巴巴,在过去一两年里收获了很多批评。但很多人却忘记了,这家公司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和实体经济紧密连接的。
最初创业的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两个业务,压根不是消费者业务。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外贸和内贸商家,在网上更高效地找到自己的交易对手,消除外贸和内贸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让它们能够借由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做全世界的生意。
这根本谈不上“线上”对“线下”的抢夺。反而,这让阿里巴巴搭上了中国融入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春风,和生态里的商家共同成长。
2003年,淘宝出现。这首先是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让那些租不起线下店面的人,可以在自家电脑前就做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意。
对于线下店来说,淘宝也是新的机会。原来,一家线下店只能做方圆一定范围内的“本地生意”,但因为有了淘宝,他们能够把生意做到全中国。许多特色农货、小众商品,就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获得了新的生机。
这些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常识,但却被一些人刻意忽略了。
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就是拥有14亿人的统一大市场。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对于最大限度挖掘统一大市场潜力,让商家享受内需红利而言,显然是有贡献的。如果这都不是“服务实体经济”,那么什么才是“服务实体经济”?

03

面向未来攻坚


在新形势下,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在谈科技创新,谈实体经济。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赚容易钱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要赚辛苦钱了。
互联网行业是不是相信“基因”决定论,一直都是行业内的显学。但有一个事实在行业内是有共识的,在中国的主要互联网公司里,长期都在“赚辛苦钱”的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阿里。
阿里的商业模式,不是自己做零售商,而是要把商家和消费者撮合到一起,这样的商业生态本来就高度复杂。这比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出一款游戏或者一款虚拟产品,直接向C端消费者收费的模式,要重很多。
所以对阿里而言,业务要服务实体经济,是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刻在基因里的。阿里不需要突然转向“2B”,阿里巴巴一直就是一家“2B”的公司。
阿里巴巴从来不是中国流量最多,利润率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但是过去多年来,阿里巴巴一直是中国技术投入最多的互联网公司,每年技术和研发投入都超过1000亿。在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1000家上市企业的研发支出排行榜上,阿里巴巴已经连续3年蝉联中国第一。
2008年,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早做公有云的公司。2017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关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2018年,阿里巴巴设立芯片公司“平头哥”。
这些布局,都反映出阿里的未雨绸缪。

事实上,在2021年,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投入,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芯片设计方面,阿里巴巴在2021年10月公布了全球首款基于ARMv9架构设计的5nm制程的通用芯片(CPU)“倚天710”;在云计算方面,阿里巴巴在12月公布的全球权威第三方机构Gartner报告中,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项核心类目获得最高评分。
当今时代,云计算正成为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亚马逊、微软等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云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
阿里巴巴在2021年取得的新的技术成绩,不仅证明了自身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实力,更意味着它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
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一家既有科技能力,又和广泛的实体企业产生了深度联系,兼具2B服务和商业运营能力的公司,正是契合当下中国社会所需的。
岁末年初,展望新一年经济,决策层最重要的要求是“稳字当头”。一手“稳增长”“稳预期”,一手抓科技创新,这是中国经济的“文武之道”。中国经济不仅需要“造芯片”的“星辰大海”,也需要扩大内需稳定市场的脚踏实地,而这两件事,都是阿里巴巴能做的,也是阿里巴巴正在做的。

作者简介

往期推荐



「声道」原创

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

运营丨麻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