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道

其他

刷新下限的一幕:车企大佬公然歌颂苦难

文/熊志都说车圈竞争残酷、江湖险恶,这不,卷起来的车企,又贡献了一个大型“灾难现场”。4月8日晚,上汽旗下高端品牌智己举行L6新车发布会,没想到发布会却彻底翻车了。因为对标小米SU7,却将其关键参数标注错误,引发了小米的三连发文炮轰,要求道歉。得罪车企当红辣子鸡雷军还不止,智己CEO刘涛在发布会上的一番言论,让广大的打工人惊掉下巴:“我们的同学甚至连自己小孩的出生都会错过;我们也有小伙伴在短期当中连续四次阳,还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我们有同学一狠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学校,一周才能匆匆的见一面”……当车企大佬煽情地歌颂苦难,美化对员工的压榨,并将它当成营销卖点时,“资本家”的那味儿呼之欲出了。01小米SU7上市之后,新能源汽车泼天的流量,几乎都集中在了这家造车新贵上。在雷军赢得满堂彩、搅动车企竞争格局的同时,小米SU7不出意外地,成了各路新势力对标和“狙击”的对象。事实上,智己汽车和小米的口水仗,在几天前就埋下了伏笔。4月6日,智己CEO刘涛,在微博发文质疑小米的造车速度。在刘涛看来,2021年才下场造车的小米,两三年就完成整车和零部件试验和验证计划,实现量产交付,实在太过高效了。尽管在雷军正面回击之后,刘涛很快修改微博,表示是想说小米造车速度很快,机制令人羡慕。但那句“谁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如此高效和高速的”疑问,还是让很多网友读出了质疑小米产品性能的画外音。等到8日晚的新车发布会,智己蹭小米流量的意图,几乎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PPT上,就连宣传海报,也几乎与小米SU7一样,被外界称作是“像素极的模仿”。小米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智己L6对标风头正劲的小米SU7,车企之间相互模仿对标,本来是一种常规的营销套路。但这场发布会上的智己,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公开宣传小米SU7
4月10日 下午 5:49
其他

雷军掀完桌子,贾跃亭破防了

文\三娘许多人应该都对这张图有印象——年轻的雷军站在柳传志身旁,正聚精会神地看一位程序员改代码。但如今,相比以柳传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风云企业家纷纷从聚光灯下离场,雷军依然站在人们的视野中央。到了2024年,随着小米SU7的正式发布,雷军再一次来到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3月28日晚,小米汽车首款产品SU7正式上市,上市24小时大定为88898辆。上市后的首个周末,多家展出SU7的小米门店出现排队看车、试驾的盛况。小米汽车开启第二轮追加开售。截至4月2日凌晨,小米SU7的锁单量已达到4万辆。
4月2日 下午 3:36
其他

董宇辉,变味了

文/守一直言反感热搜,并且清空微博的董宇辉,最近依然是热搜榜上的常客。前几天的湖北行直播,接连引发了两轮争议。第一轮,董宇辉在武汉东湖樱花园等处游览,现场视频显示,数十名保安手挽手组成一个圈,防护着一路谈笑风生的董宇辉。这引发了“排场大”的质疑。第二轮,董宇辉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时,因为使用了直播补光灯,被质疑违反保护文物的原则,享受了“特殊待遇”。这些质疑在丈母娘粉乃至在董宇辉自己眼里,大概都属于无事生非,很多人还跑去骂微博,认为是平台小家子气,故意报复黑董宇辉。也许董宇辉和他的粉丝们还没有意识到,一种危险正在降临。01客观来说,这两轮的争议事件本身,董宇辉都有“苦衷”。对于排场大,董宇辉后来在直播间也有回应,现场人太多,公园为了安全和秩序,自发组织的。言外之意,那不是他本人所愿意看到的。而博物馆打灯,据看过直播的网友说,董宇辉一度还问过灯光会不会影响文物,但博物馆的馆长说没关系。可见,这是博物馆为了宣传,采取了特事特办的态度。可即便有这些苦衷,批评董宇辉是不是就属于故意黑他?就属于别有用心?显然也不是。别忘了,过去也曾有一些小鲜肉或者明星出行,安保阵仗吓人的视频一传出来,都会遭到各种批评和嘲讽。董宇辉现在的出行排场,已经不输于任何一线明星。凭什么他不能被批评?因为他一个人,几十个保安前呼后拥,哪怕是现场不得不如此,但客观上,就是很反常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对他无感的人眼中,就是一种荒唐景观。博物馆打灯也是如此。不管有什么理由,事实上就是普通人绝不会被允许用补光灯,他享受的就是“特殊待遇”,就是拥有了一种“特权”。你可以辩护说董宇辉在用“特权”干好事,但是不能否认这是“特权待遇”。而对“特权待遇”,有一点批评,不也是很正常的吗?02这两轮争议的本质其实是,当董宇辉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直播间的带货小哥,而是要利用自己影响力,做线下文旅推广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就得面对各种挑剔的目光审视。董宇辉粉丝可能不服气,会说董宇辉去各地推广文旅,并没有收费,甚至差旅费还是自掏腰包,这是无私奉献,怎么还要被苛责呢?这种认知就属于脑残粉闭眼自嗨了。看看董宇辉在湖北和其他地方的线下直播就知道,所到之处,哪个地方不是极高规格接待,官员大V陪同,几十人的安保,博物馆馆长接待、随便打灯的特权……这些都是地方付出的珍贵资源,折算成钱,绝对是很高的价格。这些丰厚的资源给到任何一个主播,不要说免费,就是倒贴钱都愿意干。因为这不仅是推广地方,也是推广自己,也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回报。换句话说,董宇辉靠自己的影响力,已经收获到了很多“特殊待遇”,而这些待遇,可以很直接转化成收益。但任何收益都有成本,而成本之一就是面对更严苛的监督。如果董宇辉和他的粉丝,还沉浸在读书人、公益的人设标签,一面对批评,就觉得自己委屈,怪平台太黑,怪网友是无知庸众,饭圈一样抱团对抗外界声音,最后只会给自己招致更多的敌意。03再进一步说,董宇辉面临越来越大的争议,也是由他现在的身份变化所决定的。如果董宇辉还是当初身份单一的主播,他还可以维系单纯读书人的人设,面临争议的时候,俞敏洪或者东方甄选,还可以帮他遮挡一点。可随着“与辉同行”的相对独立,董宇辉就逃不开企业负责人、生意人的身份。他在做任何活动的时候,不可能不考虑成本和回报,不可能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公司赚钱。现在董宇辉和他的粉丝,还总是喜欢拿情怀、拿文化来说事,可底层的生意逻辑总是会被更多人认识到。虽然赚钱做生意无可厚非,但是前期道德调门起的太高,是容易遭反噬的。而且,董宇辉之前受欺负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可是人总是在成长,不管董宇辉怎么以柔弱谦卑形象示人,他在事实上都已成为一个出行需要几十人护卫的强者。如果他不能完成公众形象和自我认知的迭代,那他的影响力和大众认知之间,就还是存在错位。简单说就是,以后会不断有人质疑,董宇辉变了。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3月28日 下午 2:50
其他

许家印被抓172天后,终于开始秋后算账了

文/熊志对恒大和许家印的清算,总算开始了。3月18日晚间,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公司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其中提到,恒大地产2019年、2020年两年虚增收入达到5641亿元。证监会决定,对恒大地产罚款41.75亿元,许家印罚款4700万元,同时许家印、夏海钧等众多高管终身证券市场禁入。对恒大财务造假,这是首次公开的定性。不管是虚增收入的规模,还是罚款的力度,恒大都创造了历史。而此时距离许家印被抓,已经过去了172天。01“许家印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证监会的一番措辞,为我们描绘了恒大地产造假的触目惊心——根据公告,2019年、2020年两年,恒大地产虚增收入5641亿元,其中2020年虚增收入3501.5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78.54%。也就是说,2020年恒大地产公布的收入,接近八成都是编的。都说许家印胆大激进,透过这一造假数据,可能会对他冒险自负的行事风格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为什么要冒险造假?2019年、2020年,在三道红线出台之前,房地产行业还在最后的狂欢,各大房企都在冲刺规模,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预售资金被挪用,用于抢地搞滚动式地开发,都是行业常态了。但常规的负债扩张模式,似乎已经不能满足许家印的野心和胃口,于是才有了财务造假的大胆操作。恒大的玩法很简单,就是靠虚增收入,去贷款和发债融资,用借来的钱扩张,卖地、造车、搞金元足球等等,把资产规模不断做大。凭借着收入和利润的造假,恒大稳坐行业前三的位置。这种行业头龙的地位,反过来又成了它继续扩张的资本,形成了一个滚雪球式的商业闭环。赌性十足的许家印,预设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房价永远张,房地产行业永远处在上行期,这样就可以靠房价、地价上涨的收益,来消化借贷扩张和造假的财务成本。今天的房地产行业,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早就破灭了。低迷的楼市下,一个又一个的房企遭遇融资和销售端的双重挤压,无法续命而躺进了ICU,底线被不断刷新:中小民营房企倒下了,碧桂园这样的巨无霸也躺了;有国资背景的绿地暴雷了,甚至最早喊出活下去的万科,也来到了悬崖边上,等着白衣骑士再度救场……当那些正经经营的房企,都扛不住楼市的寒冬时,被野心快速催熟的恒大地产,其数据造假的资本游戏,泡沫破灭自然是迟早的事。02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证监会的处罚,针对的主要是恒大地产2019年和2020年的造假。这是一次姗姗来迟的“铁拳”。按照《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对恒大及相关负责人的罚款已达该项行政处罚的上限,属于顶格处罚。面对触目惊心的造假,恒大42亿、许家印4700万的罚款,真的能罚到肉疼吗?到2023年年中,恒大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4万亿,相当于最牛地级市苏州的GDP总量。已经逾期的债务、商票,规模也超过了5000亿元。惩罚性的债权不具有优先级,偿不起债的恒大地产,去哪里拿钱来交罚款呢?对许家印来说,尽管4700万的罚款,在他财富盛宴巅峰时,不及他个人资产的零头,但现在能不能收上来,也成了巨大的未知数。在负债万亿的恒大彻底暴雷之前,许家印已经通过一系列技术性操作转移了部分资产。比如通过家族分红套现500亿元,为儿子成立高额信托基金,等等。此外,许家印的前妻丁玉梅,已经在2022年和许家印“技术性离婚”,疑似进行资产转移的切割。如今已人在海外。曾经贵为首富的许老板,在名利双收的高光时刻,游艇、私人飞机说买就买了,如今却被限制高消费,甚至可能连罚款都交不起了,可谓此一时彼一时。这就叫,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面对一个已经进去吃牢饭的前首富,再重的“铁拳”,恐怕也补不上他捅下的篓子。散出去的财产,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再怎么追也很难追回来。而在万亿商业帝国崩塌的废墟上,是一片哀鸿遍野:据不完全统计,恒大在全国有数百个项目、超过162万套房子烂尾,数百万业主陷入无望的挣扎之中。没有什么大而不倒,但终究还是普通人扛下了所有。03恒大被重罚之后,很多人在说,负责审计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难道不该重罚吗?当然应该。对上市公司的财报进行审计,是会计事务所的职责。从2009年开始,普华永道就负责为恒大出具审计报告。2019年、2020年恒大的财报严重造假,普华永道却依旧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无疑给资本市场和购房者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恒大虚增收入几千亿,在2020年接近80%的收入靠注水编造,房子还没盖起来,就算进了收入,如此严重的数据造假很难瞒天过海。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勤勉尽责,去工地走一走,看看在建楼盘多少,交付了多少,完工了多少,把数据捋一捋,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但在造假严重的那两年,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经营风险的任何重大提示,不知道是恒大地产和许家印手段高超,瞒过了普华永道,还是普华永道收钱盖章,知情不报地参与了这场资本的游戏?当然,把普华永道锤得再痛又怎样?需要秋后算账的,只有许家印,只有普华永道吗?万丈高楼平地起,许家印从穷困子弟到咸鱼翻身,坐上首富的宝座;恒大从一家小的房地产企业,扩张成横跨卖房、造车、卖水、文旅的庞大商业帝国,从来都不是三五年的事。事实上,在恒大高歌猛进的那些年,金融机构都是排着队给恒大送钱;现在被打成罪人的许家印更是风光无限,成为各地的座上宾,成为被争相拉拢的投资者。在这条庞大的食利链条上,那些笑脸迎客、拱手送钱的银行,以及为了快点把地卖出去而争相邀请投资的地方,何尝没有参与到资本盛宴中呢?说白了,有太多地方和机构,把许家印和恒大当成了摇钱树,它们都希望搭上这艘极速前进的商业巨轮,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成功分得一杯羹,这才有了一路绿灯的通融,以及对蒙眼狂奔式扩张心照不宣的许可。恒大的起起落落,正好对应着房地产的盛衰周期,许家印的传奇戏剧经历,与其说是个性使然,倒不如说过是环境滋养的结果。一个激进、狂妄的野心家的诞生,在许家印成为座上宾的时刻,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最荒诞走板的是,在恒大大厦将倾之后,许家印从众星拱月的首富,变成了人人唾弃的骗子。而那些被恒大欠债的银行,以及留下一堆烂尾项目的地方,也摇身一变,成了恒大暴雷的受害者。许家印还是那个许家印,发生改变的只是时势而已。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3月21日 下午 3:05
其他

盒马创始人退休,马云的梦醒了

文\周音马云新零售的扛把子——盒马CEO侯毅退休了,在谁也没想到的时间。侯毅在阿里内部的花名叫“老菜”,人如其名,作为零售行业的老兵,侯毅可以说是驰骋中国零售江湖三十年。但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带领盒马上市敲钟的时刻,他却突然离开1号位的位置。从年龄上来看,侯毅确实到了退休的时间点。但这显然不足以成为一个创业者弃场的理由,更大的原因肯定是,这活儿可能不太好干了。据媒体报道,事情发生非常突然,当日下午1点多,侯毅仍在内部处理业务邮件。面对这场事先毫无征兆的高层权力交接,多位盒马内部员工对媒体表示,他们都是在3月18日下午通过吴泳铭的内部信才获知此事,对他们而言,“老菜”被阿里集团宣布退休是一个“相当突然的消息”,各个业务环节都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件事的影响以及思考如何对外发声。但其实这种变化并非没有痕迹。其实早在去年12月,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考虑出售盒马,但被盒马辟谣。而侯毅事实上是自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饿了么CEO俞永福退下来后,一个月内第二位“退休”的阿里高管。就在几天前,市场上还传出消息,说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大润发和盒马鲜生将被中粮(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收购,分别作价约100亿元人民币以及200亿元人民币。卖身消息虽然被否认,但老大退场的消息确实是真的。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些细节,随着侯毅的离场,这也意味着这一近十年前被认为是阿里“一号工程”的大项目,如今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刻。无论盒马前路如何,有一件事无疑是确定的——当马云都开始消声,新零售的十年风起云涌,也还是走到了梦醒时分。01时间回到2014年。那一年的马云还活跃在阿里巴巴的最一线,而当时摆在他案头最有想象力的项目,就是改造实体商业。当年阿里选择入股中国传统零售百货行业巨头之一的银泰百货,并斥资52亿港元成为第二大股东。但仅仅只是银泰百货显然还满足不了阿里的线上业务线下化的野心。随后的两年里,阿里开启了与实体商超的“联姻之路”。2016年,更大规模的合并开始了。同年,银泰商业发布公告称,接受阿里的换股。换股后,阿里成为银泰商业的最大股东;年末,阿里又牵手百联集团。当年11月,马云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再次表示,纯电商在未来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纯线下也会在未来遇到巨大的挑战。未来,会诞生一种新零售,就是线上、线下、物流、数据、技术的完美结合,诞生一种新的零售形态,这也会影响到城市的,新的城市这个商业区的变革,影响到供应链的变革,供给侧的改革。至此,马云的新零售理念正式成形。很快,基于阿里自己基因的盒马也应运而生。2015年底,京东物流总监侯毅离职,加入阿里。时任阿里集团CEO张勇约见了他。二人聊到关于零售领域融合线上和线下资源时,侯毅讲出了自己曾经的想法:即打造“生鲜电商+超市”的模式。据说,张勇和侯毅整整谈了三个月,推动制定了影响盒马未来的几个关键方向——线上订单一定要比线下多,30分钟冷链配送,要盈利。很快,盒马就开始了在大江南北的征程。2016年3月,盒马获得了阿里1.5亿美元投资;2017年7月14日,马云来到盒马金桥店,内部筹备两年多的盒马鲜生,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标杆”。当零售业态走到今天,其实已经很难再区分线上线下的差异。实体店铺在靠线上导流,当然,线上也在不断挤压实体的位置。唯一留下的还有大幅度增长空间是即时零售,而在这个赛道上,盒马以及此前换帅的饿了么,还有美团和字节跳动,都在争抢这片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马云的新零售确实已经实现了。但今天来看,新旧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依然还是那个经典之问——你究竟如何定位自己以及你的客群?很显然,新零售的整体逻辑底色还是消费升级。自银泰百货开始,马云想要占领的就是中产以上的消费群体。而从盒马就更能能看出来,主打还是一个高端和面向中产群体。只不过说用上游供应链和数字化的能力提升来降低成本,以相对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02说到底,所谓新零售,就是想做中国平替版的“山姆会员店”。这也是当时那几年的一个流行趋势——大家都相信,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消费升级。但最近,越来越多的消费升级神话正在快速破灭。从雪糕刺客钟薛高开始,再到之前的花西子,那些曾经认为消费升级、国产高端化大有可为的品牌和公司纷纷坠落尘埃。这种变化也蔓延到了平台端——阿里巴巴的市值更是在不久之前被主打大众消费市场的拼多多一举超越。时与势,已经变了。如今阿里对于新零售的定位,更像是“非核心业务”。根据阿里2月7日披露的财报数据,上一季度中,阿里营收同比增长5%,但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6%,净利润更是同比大降77%。阿里在财报中坦言,“因高鑫零售的无形资产减值和优酷的商誉减值,导致经营利润的同比下降”。从经营数据上看,盒马已经成为阿里的负担。如果四季度剔除高鑫零售、盒马及银泰这类有实体零售运营的业务,阿里不管是收入还是经调整EBITA
3月20日 下午 3:00
其他

李国庆喊话娃哈哈,企业家不能再沉默了

文/守一当当网创始人、“大嘴”李国庆,又公开喊话了。这次是对准娃哈哈的新掌门人宗馥莉。针对最近农夫山泉和钟睒睒被网友“围剿”事件,李国庆摆出前辈姿态,强调商业归商业、强调理性竞争,最后喊话宗馥莉“格局要大”,让她代表娃哈哈去和网民说,跟农夫山泉的这场撕裂大可不必。这轮对娃哈哈和农夫山泉的一拉一踩,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多家媒体、很多理性大V和网友都指出,极化的非理性情绪,捕风捉影的扣帽子,超出正常批评的范畴,是恶化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会让更多民营企业家为之胆寒。作为知名企业家,李国庆能不怕引火烧身,站出来发声,本来值得肯定。不过遗憾的是,李国庆发声的姿势,显然也做了精明的权衡,他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人不好惹。01先看看李国庆大义凛然的这段话——“如果宗老爷子还活着,面对这场撕裂,他一定会站出来说,让商业回归商业,理性竞争。那接班人宗馥莉,这时候格局要大,继承老爷子的精神实质,该你站出来跟网民说,谢谢大家支持娃哈哈,娃哈哈加倍努力,同时跟农夫山泉的这场撕裂大可不必。”商业归商业、理性竞争这些,李国庆讲得入情入理,包括对宗庆后老爷子的推崇,也很引人共鸣。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事例,就是作为竞争对手的农夫山泉,在2009年陷入“砒霜门”危机之时,宗庆后雪中送炭,公开表达了对钟睒睒的声援。而这个案例,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两位企业家早就握手言和,没有如今网络疯传的子虚乌有的深仇大恨。再说回李国庆的喊话,如今舆论生态,确实已经影响到资本市场、影响到两家企业的线下销售,可以说这不是商业层面理性竞争的结果。但这一切,和宗馥莉又有多大关系呢?就算她愿意站出来,真的能够消除网上的各种非理性情绪吗?不妨武断地说,绝无可能。两家企业当事人的任何发言,此刻恐怕都只会火上浇油,让事态愈发难以收拾。甚至如果宗馥莉言辞稍有不当,还会把自己和娃哈哈搭进去。在这种局面之下,要求宗馥莉“格局要大”,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德绑架。02如今对农夫山泉的网络围剿,虽是因宗庆后离世、很多人支持娃哈哈而起,但往深了看,这并非是两家企业之间的争端。只凭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言,就给钟睒睒扣上忘恩负义的帽子大加批判;只因为瓶盖是红色的,只因为瓶身包装上有日本元素,就恶意联想到媚日;只因为钟睒睒的儿子现在是美国籍,就认定这企业将来要卖国……这些抓住零星事实,就搞运动式批判的习惯或者思潮,才是本次农夫山泉事件中最值得警惕的底层推动力。而对抗这股思潮,又哪里只是宗馥莉的责任?李国庆作为前辈企业家,如果真的在乎企业家共同体的生存环境,其实可以直接喊话网友。相对超脱于本次争端,李国庆可能比宗馥莉,还更适合作为喊话网友的主体。只是已经在短视频平台混迹多年的李国庆,对于网络情绪的把握,早已炉火纯青,显然也明白风险所在,所以他讲了一番大道理,然后把冲锋陷阵的大旗转给了宗馥莉。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呢!这些年网络生态对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眼见着越来越挑剔、甚至动辄充满敌意。而在这潮水奔涌的过程中,鲜少有企业家站出来讲道理、搞沟通说服的。越来越多人信奉低调保平安,可是谁也无法预测,网络嗜血的利箭啥时候射中自己。就像钟睒睒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宗老的离世,会冲了自己家的门。对李国庆喊话宗馥莉做一点延展思考的话,那就是,如果有更多企业家站出来,呼吁商业归商业、理性竞争,拒绝从一些非理性潮流中获益,反对盲目的意识形态冲击商业规则,市场环境会不会能好一点?发声,行动,总是比沉默,更能带来改变的希望吧。当然,劝企业家们出来抱团发声,本质上可能和李国庆喊话宗馥莉一样,都属于讲完大道理,让别人以身犯险。可是问题在于,如果谁都不站出来,潮水不会转向,还会加速。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3月13日 下午 7:26
其他

理想汽车,下一个钟薛高?

文/三娘新车MEGA还没发布就被P成灵车,销声数日的李想终于反击了。3月11日,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过去十天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了,“对于其中存在的有组织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已经在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理之中”。李想还称将开始反击,但没有透露具体措施。MEGA是理想汽车首款纯电动MPV,售价55.98万元,展示了公司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雄心。李想此前对MEGA寄予厚望,预计其将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但无论是不是“友商”开黑,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车,在舆论场经历了一系列玄学操作之后,刻板印象已经形成,且恐怕再也难以改变了。而且这种刻板印象对于这片土地上除了福寿园所在的殡葬行业之外任何一行来说,都将是致命伤——哪怕是最坚定的科学唯物主义者,心里多半都会有一些“宁可信其有”的阴影在影响着消费决策。李想的高端理想梦,起码从目前看暂时告于段落了。但或许值得李想安慰的是,最近已经有一系列曾经希望主打高端国货路线的公司跌落神坛,另一家是快消领域曾经的明星钟薛高。几年前创立时,这款冰淇淋品牌被团队定位为“国货之光”,中国雪糕的名头,收割了一大波民族情绪的流量红利。不过,#钟薛高售价从60元降到2.5元#这几天已经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钟薛高品牌塌房、创始人林盛的高端冰淇淋梦想破灭,也是源于网络上一场“雪糕不融化”的实验。说回来,就在钟薛高从国货之光变成雪糕刺客的时候,林盛也发了一条朋友圈如下:从语气口吻到靶子,和李想的朋友圈小作文简直如出一人。这些借助民族主义热情、扛着国货复兴大旗的品牌们,最终还是接住了自己当年抛出去的回旋镖。01相信最开始给这款汽车P图的人,多半出于玩笑的态度。而事情被炒热,也确实可能存在推手“助力”的嫌疑。但真正的问题是,把MEGA的图片发给网友看看,有多少人认为是好看的?当大家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都在同一基准线上的时候,按道理中国品牌的核心价值,恰恰就应该在于原创设计能力,以及对于本土文化的充分了解。但很显然,除了汽车冰箱大沙发之外,即便是在过去的产品系列中,李想也没有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产品卖点。退一步说,且不说这款新车到底像什么,就单从设计和配置来看,显然和它将近60万元的定价是严重不匹配的。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设计上的“偷懒”使得
3月11日 下午 4:24
其他

有些人非要整垮农夫山泉才罢休

文/守一网络纷扰多日的围堵农夫山泉风波,还没有止歇的迹象,甚至还越演越烈。在相继指责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背叛宗庆后、钟睒睒儿子是美国籍之后,又有人指责农夫山泉媚日,产品包装上有日本元素。对此,农夫山泉客服也做了回应,称东方树叶绿茶产品标签上的建筑图案,是根据中国的寺庙建筑形象所做的艺术创作,并不是日本的建筑。但这个回应,显然没法说服眼里藏着锤子的某些看客,他们眼前没有钉子,都要幻想出钉子,好来一场表演性的狂欢。01事实上,就算包装上的图案是日本元素又怎么样呢?旁边的文字清楚表达了产品的主题,讲的是中国的茶文化,在不同时间怎么流传到世界各地,包括流传到日本,催生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如果非要把普通的商品设计,拔高到是否爱国上来,这种宣传中国茶走向世界各地,难道不是爱国的表现吗?为什么用了点日本元素就要解读成媚日,不能是文化征服日本?那些批判者的神逻辑,正常人就很难理解。普通人当然有表达好恶的权利,有批评企业的权利,可是在批评时得有一个起码的原则:观点立场可以自取,基础事实必须尊重。但近段时间围绕农夫山泉的质疑,很多都是不讲事实,只有立场,乱扣帽子。声道在《围剿农夫山泉,事情果然开始变味了》一文中已分析过,对钟睒睒背叛宗庆后的指责,基本没有事实依据,多是道听途说。如果钟睒睒和宗庆后真有那么大的恩怨,当事人就算不说,这么多年过去,双方企业的高层,或者其他有名有姓的企业家或亲历者,多少也会透露一点信息。可是去检索一番就能发现,所谓早年的恩怨,全是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根据这些小道消息,就给人扣上叛徒的帽子,就要恨不能整垮一个养活数万人的企业,公平吗?02当然,现在一些农夫山泉的批判者也抓到了一个事实层面的“大杀器”,就是指责钟睒睒的儿子是美国籍。根据网上的公开资料,钟墅子显示的是美国籍。因为国籍问题,有人因此表达不喜欢这家企业,当然也是个体自由。但是,因为一个企业家二代的外国籍,就彻底否定一家企业,至少也是经不住理性推敲的。且不说钟墅子目前还不是农夫山泉的掌门人,就算他日后接班,也不能据此认定农夫山泉就是“卖国企业”。一家主体在中国的企业,只要依法纳税,只要雇佣的主要是中国人,就有他的价值。创造就业岗位,上缴税款,不就是企业存在的重要价值。不久前,上海浦东官方还表态,支持外籍人才担任事业单位
3月7日 下午 5:28
其他

围剿农夫山泉,事情果然开始变味了

文/熊志全国首富钟睒睒做梦也没想到,纪念宗庆后的这股风潮,吹着吹着就变味了,从全民力挺娃哈哈,变成了对农夫山泉的围攻。3月3日,针对“被娃哈哈开除”“对娃哈哈忘恩负义”等传言,钟睒睒发文《我与宗老二三事》,进行了澄清,称“从未在娃哈哈领薪、更谈不上因冲货被开除”。这篇文章就像在舆论漩涡中投入一块巨石,非但没有让水面更平静,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波澜,新闻跟帖后面,还是一边倒的声讨之声。对农夫山泉和钟睒睒的猎巫,声势浩大地发展成了抵制浪潮。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01登顶中国首富榜的企业家中,从马云、许家印、到钟睒睒,毁誉参半者居多,很少有人像宗庆后这样,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在深厚的反资本的情绪中,悼念宗庆后,让企业家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放眼望去,舆论表情正在迅速变脸,全民悼念很快变成了全民拉踩,作为娃哈哈竞争对手的农夫山泉,以及它的创始人钟睒睒,成了众矢之的。在网友们的口中,宗庆后和钟睒睒,分别是良心企业家和资本家、奸商的代表。钟睒睒的发家史是“农夫与蛇”的故事,肮脏不堪。其中有几个代表性的说法:比如,说钟睒睒当时是农夫山泉的经销商,因为违背行规跨区域串货,坑了娃哈哈的高额运费补贴,因此被宗庆后开除了。那些人可能根本不懂串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点赞传播,借此痛骂钟睒睒第一桶金来源的不正当。再如,说农夫山泉搞垄断,不准超市的冷藏柜放娃哈哈。一堆网友看过后醍醐灌顶,“难怪在超市很少看到娃哈哈了”。当然,串货、垄断的指控还算轻的,钟睒睒最多落下个忘恩负义、为富不仁的骂名,更具杀伤力的,还是那套熟悉的阵营划分的斗争办法,而攻击矛头直指股权结构。没上市的娃哈哈,是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控股,而关于农夫山泉,网上流行的说法是,钟睒睒个人控股超80%,他个人背后站着的是西方资本(一会儿美国资本,一会儿卖给了日本人),农夫山泉就是一家被外资渗透的企业。切入到民族企业/外资的叙事角度,那事情就变得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似乎可以套用下模板——你每喝一瓶农夫山泉,将来就会变成射向中国人的一颗子弹。至于钟睒睒儿子钟墅子国籍为美国,则成了天然的攻击把柄,成了外资渗透的证据。更荒诞走板的是,农夫山泉的产品名字,甚至都被有的网友拿来,和日本“小泉”进行了强行关联。义愤填膺的一些网友,最后不出意外地,喊出了抵制农夫山泉的口号。对敌人怎么能仁慈呢?猎巫行动的参与者们,通过“用脚投票”完成了最后一击,然后不约而同的达到了颅内高潮。02宗庆后去世,农夫山泉跌倒,娃哈哈吃饱。矿泉水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史中,充满了各种跌宕起伏的商战故事,但再厉害的观察者,恐怕也预料不到如此魔幻的竞争名场面。力挺娃哈哈,如果说非要拉一个垫背的,为什么是农夫山泉呢?原因倒也不奇怪。贵为首富的钟睒睒,再低调自己也是树大招风。再者,农夫山泉和娃哈哈两家品牌本身就恩怨颇多,可以说是瓶装水市场的一对宿敌了。钟睒睒在创立农夫山泉之前,曾经是娃哈哈的经销商。在创业之前,瓶装水的市场已经被娃哈哈、乐百氏等牢牢占据,农夫山泉能够脱颖而出,杀向行业龙头,靠的就是对娃哈哈所在的纯净水赛道的“打压”。今天的互联网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商战的痕迹。在2000年前后,农夫山泉从纯净水转向天然水,并喊出了那句极具争议的口号——“担心贻误一代人,农夫山泉停产纯净水”。“纯净水对人体无益”的概念抛出来后,彻底打破了消费者的认知,在主打纯净水的娃哈哈、乐百氏强大的护城河上,农夫山泉硬生生凿出了一条通道。据说,当时娃哈哈、乐百氏等69家纯净水企业齐聚杭州,共同声讨农夫山泉。农夫山泉因此背上了不少诉讼官司,当然它并没有阻挡钟睒睒做大做强。在几年后,面对康师傅提出的矿物质水的概念,农夫山泉用同样的营销战略,又赢了一次。钟睒睒不愧是媒体出身,营销占领消费者心智,这套打法运用自如。站在今天来看,瓶装水当年的份额之争,画风的确是有一些野蛮的。作为后来者的农夫山泉,它的一些营销策略,比如用水仙搞实验,搞所谓的酸碱性测试等,既缺少科学性,也涉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农夫山泉的突围之路,是在法律框架下竞争的结果,手段要说见不得光,那只能说明当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广告营销、市场竞争的监管不够成熟。如果它能够成品牌发展史上的污点,那么其他的几大瓶装水品牌,同样好不到哪里去。而现在对农夫山泉的围剿,已经超越了市场规则和商业伦理的正当批评层面,变成了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污名化,一些无脑的谣言漫天飞舞,钟睒睒就差要被当成资本家挂路灯了。03事实上,对农夫山泉的很多指控,几乎不值得一驳。比如第一桶金的来源,钟睒睒进行了澄清。那些说宗庆后开除钟睒睒的,恐怕连经销商和员工的区别,都分不清楚。至于垄断问题,稍微有点市场经济理论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荒谬。瓶装水是个充分竞争的开放领域,垄断就是伪命题。农夫山泉再头部,它只能管控自己的渠道,超市和便利店里的货架上,到底摆放哪些品牌,它的手伸不了那么远。我也敬佩在宗庆后这样的优秀企业家,但扎心地问一句,如果娃哈哈的产品真的足够优秀,有绝对的竞争力,超市的货架上,可能少得了它吗?至少就我来看,很少看到哪家超市或者便利店,只卖农夫山泉一种矿泉水。娃哈哈如果真的好卖畅销,利润再薄,超市老板也不傻,他们一定会趋之若鹜地将娃哈哈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至于外资控股问题,农夫山泉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就公开写在财报里,去查一下并不难。当然,股权穿透有一定的认知门槛,对于有门槛的事物,人们通常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以农夫山泉背上外资的骂名,说它不怀好意地挣中国人的钱,再正常不过了。在围剿农夫山泉的风暴中,太多人脑补了一个民族企业大战外资品牌,良心商人勇斗黑心资本家的商战故事,抵制浪潮的发端,似乎成了宗庆后走后声援竞争弱势者的一种自发复仇,它制造了爽剧爽文一样的快感。支持哪个企业和企业家,或者抵制某个品牌,当然是个人自由。农夫山泉如果今天被舆论反噬,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为当年的野蛮营销还债。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在官方发文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制止造谣中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时,作为民营企业的农夫山泉,遭遇群体猎巫的无妄之灾;在敞开怀抱欢迎外资时,民企农夫山泉,被当成外资力量打翻在地。批斗首富这件事,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只需动动小手指,人人都可以化身正义使者,完成对民族企业的切身支持。反正他们抵制一家企业时,从来不关心这家企业的员工,是不是自己人。这股风潮,因纪念宗庆后起,以抵制农夫山泉为高潮,它自然不是终点。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具体一家企业受到了伤害,而是舆论环境的恶化,动辄造谣抹黑的恶劣氛围之下,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和外商投资者失去信心,不安全感增加,不敢投资,担心成为下一个农夫山泉。一场悼念行动,异化为猎巫行动,企业被随意污名化,还得自证清白,宗庆后如果在世,看了不知作何感想。当然,我对农夫山泉的发展依旧比较乐观。从鸿星尔克到白象,再到娃哈哈,一些优秀的国产品牌,屡屡被当成爱国宣泄的工具,但市场份额和销量,还是能说明问题。所以别看力挺娃哈哈、围斗农夫山泉的声浪很大,那是因为喊口号抵制不花一分钱,真正要花钱做选择的时候,那些人马上又会变得精明起来。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3月4日 下午 6:50
其他

送到火葬场才肯退休,难怪当当不行了

文/三娘就在电商大战再次重启硝烟之际,古早的图书电商当当网的创始人俞渝的一则发言,引发了关注。在2月21日举办的202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她力量”分论坛上,当当执行董事兼创始人俞渝在被论坛主持人问到何时会退休时,俞渝回答,她心目中没有退休的年龄,“我认为我的退休年龄可能会在去往火葬场的路上,我今年59岁,假如一定要用退休的概念去总结,我认为我们要好好地体会和欣赏,现在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工作好几十年。”这些年来,当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从最早的中国电商老二、老三变成了如今最边缘的可有可无的站位,俞渝李国庆这对怨偶不断地折腾,可以说是充分证明了一个歇后语——成也萧何败萧何。此前我曾经以为,主要是由于李国庆的折腾才导致当当的沦落,但如今来看,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然,这里完全没有歧视女性企业家的意思。董明珠尚且在不断试图为公司注入年轻的血液——尽管可能从当下看收效未必如其心意。但女主掌权的当当,看起来要更危险一些。当一家公司的老大决定“不死不休”的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仅意味着这家公司从决策层开始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充满了老人味,也代表着这家公司内部的年轻人,天花板将是极为明显的。01电商互联网世界一日千里,而当当的衰落并非自今日开始。如果你去问这届00后,恐怕许多都不知道当当这家网站的存在了。1999年,中国电商普遍被认为是电商元年。当当网同样也是在当年成立,尽管不是中国诞生最早的电商平台,但绝对能称为第一批,那些年的当当,稳稳站在了风口上。从搭建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李国庆一路进击,带领当当进入了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就大涨80%多,一时风光无两。2004年,亚马逊提出要以1.5亿美元收购当当70%到90%的股份,并表示“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都可以谈”。那时当当一年的销售额才1亿人民币。但当当不肯接受控股。李国庆后来回忆道:“俞渝兴奋地在厨房里来回走,我们很纠结。后来我决定不卖,想着再做三四年以三四亿美金再卖给亚马逊。”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每次融资,只要低于50%的控股权,夫妻俩就跳脚把人赶出门外。宁可不融资错过发展时机,也不愿意稀释股权。这种强烈的控制和偏执还体现在了很多方面。比如此前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当网起先主营图书业务,当百货、3C、服装等品类已占据电商主流时,当当仍未提起重视,抢占市场份额,俞渝战略上的收缩导致当当失去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增长机遇。”2007至2008年,当当开始尝试转行,在拥有多年顾客消费习惯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并未对战略进行实质性的转变,仍以低单价的图书为主要收入来源,错失了从专业电商门户,转为综合网上商城的机会。当当成为中国图书电商老大的那年,李国庆拉着当年还是好友的刘强东在北大西门喝酒;情到深处,还和凡客的陈年一起来了个三方之约:“你在海龙做3C,我在书店街做图书,陈年在凡客卖背心,我们一起干马云!”如今的江湖,不光没有李国庆的位置,也没有当当的位置了。即便是刘强东也危机感重重,甚至就连马云的阿里巴巴,也被80后的黄峥所创立的拼多多超越。江山代有才人出。还想着要“不死不休”的俞渝,不知道如何看待当下的电商格局?02控制其实,李国庆很早之前曾经对公开表示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结束夫妻店治理。”可见他已经看到当当治理进程中决策过于私人化、集中化的弊病。夫妻双方的势力范围尽管进行了划分和界定,但有些问题上,员工除了要考虑业绩更要考虑两个老板的关系,这给员工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战略的连续失误使得当当在电商和资本市场中接连败退。2016年9月,当当从纽约交易所退市,成为一家私人控股的电子商务企业,市值不及上市时的四分之一。私有化使李国庆夫妇掌握了更多的权利,这种程度的集权制,使当当外部智囊或者团队里面的战略分析难以形成。但最大的恶果是,当当进入了一个更加封闭、更加集中的时代。而李国庆夫妇二者之间的争议,也在外敌消失之后爆发了。在2018-2019年期间,当当尽管业绩不佳,但瓜之大、之猛烈,在商业界只有刘强东的明州事件可以相提并论。随着高管“逼宫”李国庆、抢夺公章、夫妻二人自爆家事等一系列奇葩闹剧的发生,当当也进入了大震荡时期。而这期间,恰恰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当当网的历史上,并不乏资本对其的垂涎。只是在最需要资本的时候,李国庆夫妇执拗于股权,一次又一次选择拒绝。当然,这二位对资本可能造成的伤痕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由于李国庆夫妇对公司控制权的牢牢把控,成功化解了2003年与IDG的期权分歧,避免了王志东离开新浪、王骏涛离开
2月22日 上午 11:56
其他

猪牛羊肉是致癌物?健康科普的经又被微博热搜唱歪了

文/守一前两天刷微博,又被一条热搜给吓着了——#猪牛羊肉为2A类致癌物#。猛一看以为是什么新的科研成果、健康科普,如果今后猪牛羊肉都不能放心吃,这餐饮乐趣得减损大半呀!可点进去一看,满心疑惑变成满脑门黑线。2018年世卫组织的一个分类,数年之后被某非科普账号翻出来断章取义,信息整理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也不知怎么就登上了热搜。这则“恐吓”意味明显的伪科普,除了引发网友瞬间的惊诧和持续的吐槽,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积极意义。01首先看事实层面。其实早在2018年,人民网就认真做过科普,对“红肉是致癌物”大可不必如此紧张。世卫组织确实于当年将红肉列为了2A类致癌物。但这种专业机构基于科研结论的分类,和大众感受之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出入。普通人一看“2A类致癌物”,感觉就是很大的健康风险。其实从专业层面,一类致癌物属于确定会致癌,二类致癌物细分为2A和2B类,2A类致癌物的意思是对动物会致癌,但是对人会不会致癌还没有充分数据证明。也就是说,这个分类仅能说明红肉“可能”会致癌,但并不能证明人吃了红肉之后“一定”会致癌。这种致癌等级,也不能简单等同于致癌强度。再举个例子更好懂,按照世卫组织的分类,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辐射都属于“一类确定致癌物”,看起来要比红肉更加“危险”,可正常人谁也不会为了防止患癌就躲避阳光。因为阳光确定会致癌,和某个人照射了阳光一定致癌,也完全是两个概念。总结下来就是,世卫组织的分类有其科研数据支撑,当然也有专业领域的价值,可这种科研层面的分类,时过境迁之后,在没有新科研结论或者新增安全风险时,本不应该稀里糊涂搬出来“恐吓”大众。02健康科普领域,确实长期存在一种“恐吓”大众的坏风气。一些自媒体号就很喜欢炮制类似文章,诸如“吃了某某食物易得XX病”“XX行为千万不能做”等等,把一些食物或者行为,和某些疾病简单粗暴的挂钩,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达到攫取流量或者利益的目的。很多认真做健康科普的医生博主等反复提醒过,科普是为了让大家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制造新的焦虑和恐慌。当然,从科普效果的层面考虑,要有效干预人们的健康行为,让大家适度感知到某种健康威胁,也是有必要的。通常而言,感知到威胁,人们才会对某种现象加以关注,进而调整行为,这在专业上被称为“健康信念模式”。但严肃的健康科普在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时,会努力寻找合适的分寸,一旦形成过度恐吓,反而会对读者造成不健康的心理波动或行为反馈。以此来对照,猪牛羊肉为2A类致癌物,就完全违背了健康科普的原则。它只是释放了威胁信息,造成网友的健康焦虑,但却无的放矢,不能有效调节人们的行为。因为人们日常的饮食,和致癌风险之间,根本缺乏科学研究支撑的对应关系。03健康科普当然没有统一的模板,但是一些基本原则应该是普适的,比如及时、准备、客观、有趣等等,最终要减少人们的困惑,而不是增加疑虑、焦虑。看完#猪牛羊肉为2A类致癌物#这个热搜,很多人的反应是类似的,觉得这又是“专家”在胡说八道,还有人要么解读为这是要为“人造肉”造势,要么是阴谋论地认为这是美国人故意忽悠,还有人又把锅扣到学新闻的身上,认为是媒体小编成天无事生非博眼球……也不要怪网友想象力太丰富,这个热搜确实来的莫名其妙。如果这是个最新发布的科研结论,或者最近有什么癌症病例和吃红肉有关,那这个健康科普是有的放矢,能够增加人们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可毫无来由地翻出几年前的旧闻,含含糊糊地释放“恐吓”信息,再经由热搜榜单助推,很难不让人猜疑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图谋。这种剪贴拼凑的信息经过热搜榜一扩散,尽管最初的信息源头是科学的,可最终起到的效果,看看大批网友的跟帖就知道,简直和谣言一般。健康科普信息都成了流量世界被滥用的“棋子”,热搜的审核筛选机制失灵,伪科普、谣言也能上榜,真科学、事实真相却屡屡缺位,这种现象,值得微博好好反思了。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1月16日 下午 7:12
其他

东方甄选内讧,董宇辉危险了

文/熊志东方甄选后院起火,董宇辉遭遇幕后团队“背刺”,内部矛盾疑似公开化。起因是,东方甄选在“吉林之行”视频下,置顶了“宣传文案出自谁手”的解答评论,称经典小作文多数由文案团队创作,并非全部出自主播之手。这一回复引发了董宇辉粉丝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发出质问,为什么要否认董宇辉为东方甄选做出的贡献?为了平息危机,东方甄选CEO孙东旭出面回应。然而,那句“公司对董宇辉贡献认可,待遇上没有亏欠,其年薪不止网传的几千万”,非但没有浇灭怒火,反而让网友品出了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味道来,更加火上浇油了。此次“小作文”危机,短短几天时间,东方甄选就掉粉12万,公司股价大跌,市值蒸发一度超40亿港元。不仅如此,那些围攻东方甄选的粉丝,大批涌入高途佳品的直播间,将泼天的富贵带给了竞争对手。东方甄选需要淡化董宇辉的个人影响,但董宇辉的粉丝们,岂能善罢甘休?一场“保卫董宇辉”的行动拉开序幕。01小作文风波去年年中,董宇辉走红网络,他娓娓道来的风格,浓郁的书生气,以及边带货边讲授知识的独特模式,成为了直播带货领域的一股清流。不到20天,东方甄选粉丝突破2000万,销售额超过6亿元。一直到今天,提到东方甄选,这家从教培行业跨界转型直播带货的明星公司,人们首先都会想到董宇辉。他的个人影响力,甚至盖过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俞敏洪说,“东方甄选出来了,幸亏出了个董宇辉”。新东方的成功转型,当然离不开董宇辉的个人魅力。尽管现在的东方甄选旗下,已经有了超过30位主播,但它的销售业绩,大部分都是董宇辉贡献的。今年年初,董宇辉休假数日,“单飞”传言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而数据显示,没有董宇辉的东方甄选,那几天的日均直播销售额,直接从两千多万掉到了千万级别。如今,很多消费者去东方甄选直播间下单,就是奔着董宇辉去的。在他们眼里,东方甄选不像是一家大型企业,而更像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IP产品。不同于传统电商时代的冰冷交易,在董宇辉的直播间,买卖双方建立了深度的情感链接。粉丝们买的不仅是产品,还是情怀价值;消费者不仅是消费者,还是主播的忠实粉丝。董宇辉的个人影响力溢出,让直播带货有了更鲜明的偶像经济的属性。当辛巴怒怼东方甄选,打着助农的旗号给粉丝洗脑牟取暴利,把玉米买到6块钱一根时,粉丝们依然愿意下单支持,为东方甄选的溢价埋单,这就是情怀的价值。作为东方甄选的台柱子,董宇辉和粉丝们的高度粘性,为东方甄选打开了销路。不仅如此,粉丝还会为了维护偶像的声誉而主动出击。在董宇辉爆火之后,网红学者储殷曾说,董宇辉是“90年代读者文摘”的水平,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遭到董宇辉粉丝的网暴,最终此次风波以储殷的道歉告终。此次身陷“小作文”事件,董宇辉出面回应称,自己反对饭圈文化,也反对以“饭圈”名义污名化任何人。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董宇辉所反对的饭圈文化,正是成就他、成就东方甄选的一股重要力量。那些粉丝讨伐东方甄选的火力,丝毫不亚于一些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了表达对董宇辉的支持,他们一度快要了攻陷东方甄选的评论区、友商的评论区。在直播电商还没火之前,恐怕谁都很难想象,人们会如此维护一个把商品推销给自己的人。02去董宇辉化那些金句频出的小作文,到底是谁写的,现在根本已经不重要了。东方甄选、董宇辉和海量粉丝之间的稳定三角结构被打破,内部矛盾公开化,其实是迟早的事情。东方甄选账号的幕后运营,说“小作文”是团队而非董宇辉等主播创作,以此来向广大粉丝邀功,它触怒董宇辉的粉丝,这种矛盾背后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东方甄选到底是一家一定规模的上市企业,还是一个个人化的公司?为了让自己的经营更加稳定和安全,它到底要在多大程度上淡化董宇辉的个人影响力?在堆资本的造星模式下,所有的流量,集中在前台出镜的主播身上,对头部主播过度依赖,个人IP盖过企业的品牌价值,这可能是直播电商行业让很多企业头疼的问题。头部主播流量大,曝光度高,可以贡献巨大的带货成绩,但高度依赖单一主播,风险也会不断放大。主播说错话出事被封杀,被竞争对手高薪挖走,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波动,甚至让企业直接倒下。李子柒的故事不用说了。那些知名度较高的主播,他们背后的企业或者MCN机构,为了维系长远稳定发展,几乎都在试图削弱头部主播的影响力。比如,“带货一哥”李佳琦,在遭遇多次风波后,也在逐渐减少直播时长;因为偷逃税被罚的曾经的“带货一姐”薇娅,早就转型幕后,将更多的露脸机会让给谦寻的其他新主播。罗永浩和“交个朋友”的合作,在2020年的后期也逐渐减少直播场次,为“交个朋友”剥离罗永浩打下了基础。而疯狂小杨哥的旗下,早就签约、孵化了多位艺人,所以尽管像旗下的主播“红绿灯的黄”,因为低俗恶趣味被封禁直播间,也并不影响业绩基本盘。事实上为了分散流量,形成多元化的生态,减少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东方甄选在从抖音转战淘宝、自建APP之外,一直就在进行“去董宇辉化”的尝试。比如今年年初,东方甄选名下直播间“东方甄选图书号”中,关于“宇辉力推”的个人标签被去掉,东方甄选自营品牌牛排包装上的“方脸老师”董宇辉形象也不见了……03保卫董宇辉的悖论没有董宇辉就没有东方甄选,但只有董宇辉的东方甄选,是十分脆弱的。俞敏洪要的是,离开了董宇辉,东方甄选也能够跑起来,所以才要淡化董宇辉的个人影响。它毕竟不是私人企业,而是需要对投资人负责的上市公司,需要有更多元化的增长路径,来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而且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东方甄选的整体自营品及直播团队人数,达到1103人。在董宇辉的背后,还有上千号幕后工作人员,他们的付出也希望得到认可。所以,这次的“小作文”危机,很难说它的上演,是如CEO孙东旭说的那样,只是小编团队“工作带有情绪,沟通方式不恰当”,还是说就是东方甄选主动为之的一次“去董宇辉化”的舆论压力测试。换句话说,它不愿哄着那些“丈母娘”了。只不过,董宇辉粉丝们的高度粘性和忠诚度,让东方甄选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流量反噬。在粉丝们看来,是董宇辉,而不是那位“开会”训斥网友的CEO孙东旭,那位参与新东方在线上市、教培行业巨变、东方甄选转型的老兵,挽救了新东方。那么,“去董宇辉化”,不啻于否定董宇辉的价值,是一种不道德的过河拆桥。而变相晒董宇辉工资、教育网友的拙劣公关应对,直接火上浇油。然而,“保卫董宇辉”也许是一个悖论。当粉丝们越是用力过猛地维护董宇辉,去向东方甄选逼宫时,东方甄选的管理层,可能越会警觉地意识到,淡化董宇辉个人影响力的紧迫和必要。现在最尴尬的,可能要数董宇辉了。他的处境不亚于被架在火上烤——没有“黄袍加身”之意,但在粉丝心中,他的不可替代甚至功高盖主了,而这恰恰又是上市企业东方甄选担心的局面。东方甄选和董宇辉,原本是相互成就,甚至没有董宇辉,就很难有东方甄选的成功转型。如今“东方甄选内讧”的热搜,却让这段亲密关系闹得一地鸡毛,着实令人惋惜。这场“去董宇辉化”和“保卫董宇辉”的拉锯,到底会如何进行下去?董宇辉未来会出走东方甄选吗?也许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而尽管很多粉丝不愿意看到,但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当粉丝们像饭圈一样讨伐企业时,骑虎难下的董宇辉,将越来越被动,离危险越来越近。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王健林又逃过一劫

文/三娘子王健林可能要失去万达影业的控制权,这是低调数年的王健林传出的不多的消息。从外界来看,已经很久没有听见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的消息了。随着房地产“大厦崩塌”,那些产业上的巨人们,也逐渐消失了声音。但相比随便就是一个小目标时,外界的“羡慕嫉妒恨”,如今的人们更热衷于吃这样的瓜:曾经塔尖上的资本家,最终不也是一屁股债务、潦倒离场?因珠海万达IPO受阻,为解资金的燃眉之急,此前万达已经清仓AMC,转手东方影都,出售未开发的比佛利山庄地块,并传言计划削减或出售传奇影业的股份。临近12月底,珠海万达商管如期上市计划遇阻,这意味着万达面临400多亿的兑付压力,为应对当前的流动性压力,12月6日,万达集团宣布将放弃旗下万达电影(002739.SZ)实控权。王健林第四次出售万达电影股权,倘若此次交易完成,万达电影将不再“姓王”。好在,最新消息称太盟投资集团(PAG)与大连万达商管集团共同宣布签署新投资协议。太盟将联合其他投资者,在其2021年的投资赎回期满时,经大连万达商管集团赎回后,对珠海万达商管再投资。也就是说,王健林不需要通过出售万达电影来解决资金困境了。王健林被认为是中国一众房地产开放商中因为掉头早而躲过滔天巨浪的幸存者,但这位前首富的后退计划,显然还没有终止的迹象。而2023年末时分的万达电影,已经绝不止是万达系的锦上添花业务;事实上,自2017年将酒店和文旅资产出售给融创和富力后,万达集团旗下核心资产主要为万达电影和万达广场。如果再次失去万达电影,昔年巨富王健林,还剩下什么?从青岛地标建筑珊瑚贝桥上远远望去,朝阳山上,“东方影都”四个钢架结构的大字错落矗立,和地球另一端美国洛杉矶以北山顶上的“Hollywood”遥相呼应。但如今,属于王健林的梦想,就像远隔着的冬日黄海一样,在迷雾重重的时代航道上,难以看清未来方向。01电影困局时间回到2006年的万达工作总结会。彼时的王健林刚过五十,王思聪还不是招惹是非的网红,年富力强的他完全不像如今的精瘦。那时候意气风发的他甚至表示:“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2006年时,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26亿,这个体量,甚至都不能被称为一个产业;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末,电影市场大盘已经超过了600亿。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个增数已经足以证明王健林的远见。企业家的远见之外,万达恰恰具有先发优势。早期万达院线旗下的影院均为直营,且基本位于万达广场内。万达院线在2008年成立了影院规划设计部、市场部、发展部,通过组织架构上的一系列调整,开始在项目的选址和运营规划上下功夫。等到2009年结束时,万达院线便以超过8亿人民币的年度票房收入首次成为国内第一,且牢牢坐稳头把交椅直到今天。当然,题外话是,王健林和万达电影的大发展中,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王思聪娱乐圈纪委书记的名声。到了2012年,万达集团宣布以26亿美元正式并购北美第二大电影院线AMC,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彼时在美国也有批评的声音,称不可能出现跨洲的院线公司。但当时王健林的回答,无疑极具我们当下说的——企业家精神。彼时王健林面临国际上的质疑时,他说,“我想以前还从来没有过飞机、火车呢,现在不也有了。如果想从来没有就不做,那永远不会有新的东西出来。”这话说的多好啊,好到你都不敢相信,这会是一位如今被流量定位为资本家的房地产开发商说出来的话。从前10年看,王健林无疑是有野心和梦想的。王健林对电影业务的展望。在他的认知里,万达进入一个行业的目标要么是“中国第一”,要么是“世界第一”,因为只有做到第一,才能利用品牌延展性和关联性去做很多畅想。而他对于万达电影的畅想,一度是“2020年我们的院线力争占到全球电影票房的两成”。只是,即便是被现实所验证过的远见,显然也有明确的保质期限。讽刺的是,恰恰也是到了2020年,电影产业的天花板如同泰山压顶一般沉降,别说天花板,在疫情三年最艰难的时刻,这个产业连茅屋都没有了。02地产焦虑但就像这一次,万达试图卖掉万达电影来拯救商管一样,文化产业屡屡陷入困境的背后,无非还是主业凋零所带来的冲击和英雄末路的无奈。算起来,今年已是珠海万达商管冲击港股IPO的第三年,今年6月珠海万达商管也已经第四次递交招股书。但距离年底只剩二十多天,想要上市的希望正在越来越小。如果不是有新投资的出现,留给万达的,可能只有只有赔付380亿这一条路了。但此时的王健林,哪里是那个随便一个小目标的万达掌舵人呢,别说赔300亿,万达现在连6亿美元都拿不出来了。11月底,万达商管在港交所公告,计划将2024年1月到期的一笔6亿美元的债券展期。不过好在方案很快获得了债券持有人通过,仅仅用了不到两周,并且参与投票的投资者支持比率达到了99.3%。之所以万达的债务并没有像其他房企那样暴雷,而是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一方面还是因为相对其他房企来说,万达的展期时间只有一年,不算太长,年内就分四次还清。此外,万达整体大盘子的业务经营还算良好,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万达广场依然还是一只巨大的现金奶牛,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万达广场新开业12个,累计开业484个,总租金收入263.2亿元,同比增长4.5%。在风雨飘摇之际,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产。不过,从万达电影到万达商管都可以发现,相比许家印等人,王健林如今即便陷入困境,看起来也要体面得多。从蝉联中国首富,变成中国首“负”,再到三年筹集6000亿成功瘦身度过危机,再到现在不得不再次四处奔走筹钱、又再度获得支持,王健林从来就没有输。但到底谁输了呢?看看那些空置的写字楼、商铺、看看餐饮业、地产业的经营数据、看看民间投资的增长曲线、看看亮亮丽君夫妇……这些里面或许都会有真正的答案。一定程度上,王健林的困境,其实从来不是王健林的困境。甚至我们可能说,如果不是时势如此,以王健林在风吹草动之前就嗅到先机及时壮士断腕、在如今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腾挪自救,难以想象如果这十年我们依然延续了此前的增长潜力,王健林和他带领的万达,会成长为怎么样一个真正的全球巨头。但世事没有如果。当我们已经越过增长的抛物线顶端,再想复制抛物线另一面的辉煌,无疑是痴人说梦了。这是一个不适合有梦想的时代,但更为痛苦的是,即便是王健林,也别想就此躺平。因为当增长不再持续,未来总会有更多的窟窿需要填平。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2月1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融创孙宏斌上岸了,亮亮丽君夫妇的故事也大结局了

文/熊志不出意外的话,亮亮丽君夫妇,这对在郑州打拼的小夫妻,他们的故事也许要大结局了。如果你刷到过相关视频,对二人的维权经历,一定会感到无比同情。他们买到多次停工的融创期房,为两万块的营销返款反复奔走无门,每天因担心房子烂尾而提心吊胆。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负重前行故事。在11月16日,夫妇两人在郑州融创城售楼部直播维权要钱,被售楼处人员殴打,他们的维权故事,终于变成了一场“事故”。亮亮丽君夫妇的遭遇,引发了全网关注,也正是全网关注,让事情变得更棘手、敏感。最新报道说,他们的账号已经被暂时禁言,眼里没光了的小两口,也准备离开郑州。相较于维权的惨烈,融创那边倒是传来了好消息。11月20日,融创中国宣布境外债务重组各项条件已获满足,即日起正式生效。孙宏斌,终于率先上岸了。但千千万万等待保交楼的普通家庭,他们何时才能上岸?012021年11月6日,亮亮在社交帐号发布他和丽君在售楼部砸金蛋的视频。视频中,小两口喜笑颜开,身后是售楼部的人员拿着礼炮列队庆贺,砸下金蛋的那一刻,仿佛一段值得憧憬的栖居梦想也正式破壳。“从此万家灯火,终有一盏只为我而亮”。首付45万元,贷款102万,预计2024年9月交房。夫妻二人的收入不高,这套房已经是经济实力能负担的极限了。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买房非但没有开启幸福生活,反而成了噩梦的开端。要澄清的是,亮亮丽君夫妇的维权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信息扭曲,被传成了为楼盘烂尾维权而被打。其实,他们所购买的融创项目,在2023年7月底已经封顶,尽管“封顶就烂尾”,在房地产行业中已经是一种常态了,但他们的房子现在很难说是彻底烂尾了。至于二人维权的主要诉求,是讨要当时买房时,售楼部人员承诺的营销返款。在动辄百万的房款面前,两万元不算多,却也是小两口几个月的收入了。然而就是这承诺好的两万块,开发商却一直赖着,他们足足讨了两年,每到周末就去售楼部,在那直播、唱歌、用喇叭喊还钱。直到最近一次直播讨钱被打,成为热搜焦点。当地警方通报称,已经对打人者进行了处罚。在二人的短视频账号上,那条控诉打人的视频已经消失不见,干净得像没有发生过。当亮亮丽君夫妇宣布离开郑州时,我能够猜想的一种可能是,通过一顿社会毒打,他们以最惨烈的形式,获得了早就应该拿到手的那笔钱。放到维权两年的语境下,也许不算坏?不出意外,他们的故事也许就此翻篇了。被禁言于是有了象征意义。亮亮丽君夫妇,作为烂尾楼压迫下底层求生的问题提出者,以及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问题本身……02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套自己的房子,才能真正意义上撑起一个家。返款拿不到,房子多次停工,距离交付遥遥无期,短短两年,小两口也从眼里有光变成了没有光。让人意外的是,面对残酷底层物语,那种指责受害者的声音,像苍蝇一样在耳边徘徊。在相关视频的跟帖中,我不止一次看到有网友冷漠地质疑,还没彻底烂尾为什么要维权?又或者,为什么要买期房?亮亮丽君夫妇买的楼盘,虽然明年才交付,但因为融创暴雷,曾多次停工,项目封顶已经是延期的结果。如果要等到交付日,确定彻底烂尾了再来维权,又该去找谁维权?报道提到一个细节,夫妻二人特意在买的房子附近租房,只是为了每天能够监督复工。普通人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为了守护一套遮风避雨的小窝,永远在不断的牺牲着。这种牺牲反而成了要被指责的地方,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了。至于为什么要买期房,更是成了荒腔走板的时代之问。它将责任抛给购房者,仿佛违背契约精神一方的成了购房者,是他们对风险预判不足,自己把自己给坑了。指责受害者的声音,未必都是给开发商洗地,却深刻地传递出一个真相:在畸形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下,风险责任的不均衡分担,已经成了一种理所当然,长期的观念PUA之下,面对官方背书、银行监管的预售房烂尾,连普通人都习惯开启反思模式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扭曲的利益结构。房子烂尾了,但开发商拿到了房款,地方拿到了卖地的收入,没有尽到预售资金监管责任的银行,也照样拿到了房贷的收入,唯独只有购房者,房子交付不了,还得按月还款。断供断贷?不好意思,直接上黑名单。03自商品房制度确立以来,过去二十多年,房地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现在每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过了十万亿的规模,2022年达到了12.81万亿元。爆发式增长的市场容量,培育出恒大、融创这样的销售额数千亿的房企巨头,也造就了一个烈火烹油的捞金时代,遥想当年,一众房企大佬在富豪榜上笑傲江湖。如今的房地产行业,依然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它释放的行业红利,一度让很多有房一族实现了财富的大幅增值。但对亮亮丽君夫妇来说,当掏空钱包购买的期房,面临烂尾风险时,也许才真正意识到,哪有什么行业红利,他们才是那个被开发的红利本身。当然,他们的故事固然崎岖而惨烈,但毕竟有足够高的关注度,解决起来的希望更大。很多人说,亮亮丽君夫妇的遭遇,是普通人维权之艰难的一个缩影。这种说法其实不够准确。他们当然不是普通人。我看了下,“亮亮丽君夫妇”的账号,在抖音上就有38万粉丝,所以每一次发声,能够登上热搜,这成了他们维权的重要资本。即便如此,维权过程还是如此惨烈。真正的普通人,面对开发商代表的强势力量,他们有什么抗议的资本呢?被烂尾楼困扰的普通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也许根本不会有这样的统计。但在网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数据。他们所在的郑州,就是公认的烂尾楼重地,甚至被称作是“烂尾楼之都”。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时,郑州约有106个问题楼盘,涉及到的居民超过60万人。“很多网友都说封顶即烂尾,这些话我都不想听。我们的房子没有烂尾,这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信念”。亮亮丽君夫妇,以及冰山之下的千千万万普通家庭,还在执着地等待。而就在这两天,融创债务成功重组的消息传来,它也成了第一家完成境内和境外债务重组所有流程的大型房企。那个当年化身白衣骑士,野蛮收购扩张导致融创暴雷的孙宏斌,正式上岸了。尽管亮亮丽君夫妇的房子,依然没有按期交付的确定着落,但在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我看到一些写手们,已经按捺不住对孙宏斌的吹捧了。夸他有责任,不做第二个许家印。在孙宏斌的商业帝国之下,亮亮丽君夫妇的故事,注定是十分渺小的。商业枭雄在资本市场鏖战,底层夫妻为了区区两万块而大战风车,在房地产市场上,我们见证了一场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在接受采访时,夫妻二人的一番话让人很心酸。他们说:俺俩买房的时候以为要考虑地理位置,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医院,有没有地铁,物业怎么样,绿化,容积率……但是买房之后,别人告诉我,你买房要考虑它的财报,考虑香港联交所的挂牌,股票是怎么样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活得谨慎而卑微……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当人们开始怀念马云

文/熊志尽管已经退居幕后,马云依旧还是那个极具话题性的马云。11月16日,美国证交会披露,马云家族信托出售阿里巴巴创始人股份,此次减持,涉及的股票市值超过8亿美元。马云减持,处在一个微妙的节点。01站在阿里内部来看,大开大合的组织架构改革,被紧急叫停。新任CEO吴泳铭接棒逍遥子张勇之后,在双十一没过去几天,就踩下了急刹车,云智能集团暂停拆分,盒马鲜生上市计划也暂时搁置。阿里的拆分计划,堪称是民营企业历史上一次重磅调整,它曾被寄予厚望,时隔仅仅半年,风向突然又变了。而就在前几天,阿里全系产品一度宕机崩溃,这让阿里云的稳定性备受质疑。站在阿里外部来看,中美会晤的关键节点,而在阿里财报中,对于云智能集团不再拆分,给出的解释是,“美国近期扩大对先进计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给云智能集团的前景带来不确定性”。放在这些特殊背景下,马云的减持操作,还是在低位减持套现,难免被放大化解读,被视作是他看空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此要落袋为安,抓紧跑路。马云这样的企业家,他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在资本市场上引发连锁反应。减持消息一出,阿里估计也是大幅跳水,跌幅近10%。到底是不是要跑路呢?其实,按照减持等于跑路的逻辑,马云已经跑到外太空了——卸任阿里巴巴CEO之后,马云已经经过了多次减持,达到千亿的规模。到2020年时,马云的持股比例已经降到4.8%。其中,在2020年的最大一笔减持,套现额度高达430亿元,如今减持8亿美元,算得了什么呢?不只是马云,初代互联网创业大佬,在卸任之后,基本都有减持动作。京东的刘强东,拼多多的黄峥,等等,不一而足。既然选择淡出管理一线,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那么减持套现,降低股权占比,就是很常见的放权动作。对个人、对企业而言,放松控制权,都是分散风险。再者,将手中的资产变现,这是对创业的一种正常回馈。企业家退休之后,搞一些兴趣投资,也需要实打实的资金。所以回归市场角度,企业家减持再正常不过了,它未必有那么多含义,能影射出什么“山雨欲来”的信号或者风向来。02当然,既然是低位抛售,那马云减持背后,有没有对企业增长的消极预判呢?确实可能有。二十年前,马云开启了网络电商的新时代,但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换了一套玩法。以前淘宝天猫要和京东、拼多多竞争,现在直播电商的火爆,坐拥抖音的字节跳动,步步蚕食着传统电商的地盘。数据显示,2022年字节跳动的利润,首次超过腾讯和阿里,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而今年上半年,字节跳动的营收达540亿美元,营收也超过了腾讯。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的,反正我现在买东西,已经很少打开淘宝、天猫,或者京东、拼多多了。很多时候,就是刷着视频,看到感兴趣的就直接下单了。新王当立。曾经的电商龙头老大,如今已经有抛物线向下的势头。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中,哪怕是在传统电商领域,人们需要的,更多也是拼多多,而不是天猫。因此,如果马云如果不看好阿里的业务发展,失去了掌控管理的兴趣,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但在我看来,将马云当做某种信号,热衷于从他的一举一动中,捕捉经济形势、监管政策的风向,见微知著,这可能也不是什么坏事了。它说明,作为企业家的马云,哪怕已经退居幕后,身上仍然还具有某种时代性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马云的确是矛盾的集合体。他用996福报的论调,去PUA打工人,资本家的精明呼之欲出;但在银行等一些领域,他确实推动了改革的破冰,打破了传统既得利益者的垄断。这可能是那一代企业家的共性。在一片未知的领域闯关,企业家的强人属性拉满,容易染上资本的原罪,但在客观上,确实推动了旧秩序的瓦解,新秩序的建立。他没有那么好,但比起许家印式的坏,企业家的底色却又鲜艳许多。所以,站在时局之下看马云,很容易看不清他的真实面貌,陷入要么资本家,要么企业家的脸谱化中。风物长宜放眼量,才好评价是非功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来,退居幕后的马云,风评和口碑迎来了截然的变化。马云减持的新闻背后,我看评论区的画风突变,很多跟帖是对马云的赞美,或者惋惜。几年前还被当成万恶的资本家,要被挂路灯的马云,现在居然成了被怀念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马云那张谁都不服的面孔了。马云还是那个马云,变化的不过是时势罢了。03未来的创业环境,也许越来越容不下马云之这样口无遮拦的大胆狂徒,从互联网到金融,再到房地产,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倒不能说是退步,但总感觉少了什么。所以,珍惜马云还是风向标的日子吧。马云的减持套现,能屡屡引发跑路的传言,甚至从中解读出经济环境的风向变化,说明他还有利用价值,还有影响力。当财富盛宴散场,这一代企业家,也许会真正消失在舆论视野中。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没有了大佬们当时的喧闹,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当人们开始怀念马云时,属于马云的年代终究是过去了。到底是怀念马云,还是还念那个激情四射、烈火烹油,企业家敢闯敢干,敢说敢做的氛围呢?谁又知道。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九成主播收入不如骑手?是时候褪去“流量造富”光环了

文/熊猫的熊双十一越来越冷清了,但头部主播的造富神话仍然在继续。遭遇“哪里贵了”的眉笔风波后,带货一哥李佳琦,依旧延续着疯狂吸金的势头,有机构预测称,今年双十一期间,李佳琦总收入保守估计超250亿元。250亿元相当于什么概念呢?今年上半年,共有526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经营情况,而它们上半年的平均营收,也只有67.2亿元。李佳琦双十一卖几天货,一个上市公司可能要辛辛苦苦打拼两年。随即,李佳琦团队紧急回应,称双十一收货及数据统计远未结束,直播间从未公布过GMV数据。虽然事件还在继续发酵,但不难看出,头部主播的销售额、收入等数据,无时无刻都在牵动着舆论的神经。尤其是直播行业高歌猛进的这几年,李佳琦、薇娅、疯狂小杨哥等头部主播,财富滚雪球式的增长速度,不断刷新外界想象,也强化着大家对主播行业高收入的认知。事实果真如此吗?就在双十一前夕,“九成主播收入不如外卖骑手”的话题引发关注。数据揭开了残酷的一面——95.2%的主播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相比之下,骑手收入普遍分布在5000元左右。01李佳琦们的造富能力当然不假,绝大多数主播挣不到多少钱,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5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在我国目前1.5亿直播账号里,95.2%的主播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仅有0.4%的主播月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这当然不是因为直播行业蛋糕太小,95.2%的主播挣不到5000元,真相只有一个——财富分配的“二八效应”下,网络直播创造的红利,大部分被少数头部主播给拿走了。那为什么网络直播这一行,总给人一种挣钱快、发家致富轻而易举的感觉?说白了,这还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小主播本身没有流量,没话题度,没人会关心他们的收入如何,过得有多挣扎。但是李佳琦双十一挣了多少钱,马上会成为当天的热搜,被全网关注到。流量和资源的积累,加速头部主播的挣钱速度,不断循环下去,网络主播们的财富分化会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财富分布形成一个明显的倒金字塔形结构。今天的直播行业,依旧充满着想象力,但它给很多从业者带来的收入增长预期,和当年“千播大战”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直播行业告别热火烹油,回归理性,行业洗牌之下,这两年主播逃离、转型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反倒是外卖骑手,这类偏体力劳动、服务业属性的岗位,在吸纳就业上,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的稳定性。为什么?在“九成主播收入不如外卖骑手”的话题中,其实可以找到答案。2020年一份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资保障研究》的调研显示,基于6.3万名骑手的调研数据,外卖骑手工资水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正态分布,均值水平在5000元左右,收入水平超过每月1万元属于较为稀有的情况。外卖骑手月均收入分布核密度估计图注意,不是平均收入,而是均值。换句话说,5000元,是大部分骑手都能达到的收入水平,不用担心被拉平均。在薪酬水平上,外卖骑手是一个天花板有限的职业。骑手的单量、每一单的价格,都有一个极限值,它不像网络主播那样,造富效应显著,收入夸张到可以用“小目标”计算,但胜在稳定,上限更低,而下限更高,收入结构更加公平。02收入水平是职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不难理解,一些网络主播开始转型出逃时,一度被认为“不体面、没前途”的外卖骑手,队伍却还在不断壮大,就业蓄水池功能不断增强。《2022年美团骑手权益保障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2年有624万骑手通过美团获得收入,而2021年美团骑手的数量为527万,平台一年新增骑手的人数达到了97万。这些外卖骑手,大部分都是县域乡村地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他们不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进厂“打螺丝”——在更公平的收入结构下,外卖骑手的职业,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收入预期。从工价来讲,在诸多劳动密集型岗位中,外卖骑手的时薪水平,处在20元~30元/小时左右,位于较高的工价区间。从收入的确定性来讲,工厂流水线的计件工资,也能体现多劳多得,但工厂订单很容易出现季节性的波动。外卖行业则不同,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淡季一说。如果和网络主播相比,外卖骑手的投入、产出,或者说收入、回报模型的正反馈,确定性就更强了。主播在镜头前熬时长,不一定会有对等的收益,工作时间的收入转化,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跑外卖每天多跑一单,一定会增加多一单的收入。对骑手来说,随着算法、费率的透明化,每跑一单的收入,是可以明明白白看得见的。按跑单量计算,不受季节影响,则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特征。收入的确定性,让外卖骑手的收入分配结构显得较为公平,呈现橄榄形的特征,极高收入和极低收入的占比比较少,大部分骑手只要勤奋一点,基本都能拿到均值的收入。所以,大厂程序员转型送外卖,网络主播改行送外卖,类似新闻屡见不鲜,这并不奇怪,也不是偶然。这两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层面的就业观念会更加保守,年轻人扎堆进体制。与此同时,一些造富效应弱,但收入稳定的工种,反而会倍受青睐,成为一种兜底性的就业选择。不只是送外卖,送快递、开网约车等职业同样如此。今年以来,很多城市都发出了网约车市场饱和的预警,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已不足10单,有意进入网约车市场者应谨慎进入。很多网约车司机吐槽,接单量下降,拿到手的收入越来越少。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明明整体收入在下滑,还有大量的新人往里挤?原因很简单,和外卖骑手一样,网约车的入行门槛低、包容性强,且收入比较稳定。在遍地是风口的年代,它的吸引力或许没那么强,但当失业风险增大、找工作变得困难时,开网约车反而会成为一种有兜底保障的“真香”型岗位。03至少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网约车、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兴就业岗位,在当下吸纳就业的功能还在增强,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就业蓄水池。那么,面对“九成主播收入不如外卖骑手”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网络主播没有外卖骑手有发展前途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不管是造原子弹和卖茶叶蛋的,或者明星、网红和科学家,还是网络主播和外卖骑手,简单粗暴的收入对比,可能忽视了市场规律本身,失之简单。但人们热衷于讨论对比,其实还是基于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劳有所得的确定性的高度关注。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收入差距过大,极化效应太明显,就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头部主播动辄得咎,但一个外卖骑手成为单王,大家却不会眼红嫉妒。背后是对多劳多得的朴素认可。当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一个工资水平呈橄榄形正态分布的行业,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确定能拿到手的收入,能提供更强大的安全感。而在“九成主播收入不如外卖骑手”的话题发酵背后,我们也许应该拿掉滤镜,来重新审视一些新兴就业形态的真实面貌,重新思考职业价值。主播们的造富故事,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狂欢。外卖骑手的不体面、不好干,也许只是一种偏见而已。稳定的收入增长,加上平台对骑手权益、劳动保障的不断升级,让外卖骑手有了更具保障的职业路径。当然,我们需要的是“祛魅”,是摘掉滤镜,让一份职业回归它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分出一个高下来。还是那句话,“九成主播收入不如外卖骑手”,不等于主播的职业比骑手差;网络主播的财富盛宴散场,也不是坏事,它能够让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加清醒,而不是被滤镜遮蔽。如果你想发财,又对互联网感兴趣,直播带货仍然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暂时失业,又正好有一辆车,那么不妨跑跑网约车过渡;如果你想去大城市谋生,又没有其他专业技能,外卖骑手也许是更合适的选择……从来就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合适自己的工作。直播间里的网络主播,在街头揽客的网约车司机,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拿到预期中的回报,收获光明的未来,这才是一个多元社会该有的就业状态。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陆家嘴百亿大瓜,还有另一层真相

文\熊志苏州毒地风波,陆家嘴和苏钢公然撕逼,百亿级天价诉讼,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果然,今天苏钢的回应,直接打脸了陆家嘴。按照苏钢的说法,当年卖地时,已经明确告知了土地污染情况,陆家嘴是知情的。这样一来,反而能够说得通了。之前陆家嘴开撕苏钢,说它环评造假,导致陆家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苏钢那儿花八十多亿元买了14宗毒地,等到开建才发现污染,损失惨重。很多人相信了这个瞒天过海的剧情,一边倒地质疑苏钢。其实就从常识来说,一个近百亿的项目,任何一家企业在买地时,会粗心到相信对方的环评,自己不去深入调查吗?要知道,当时陆家嘴拿下的这些地,有近20家房企争夺,经过了两百多轮举牌,对土地存在污染的情况,我不相信这些抢地的企业,都被蒙在了鼓里。苏钢回应中还提到了,2021年土地环评没通过,陆家嘴未批先建,生态环境部门还对它进行了处罚,这一细节也很可疑。当然,陆家嘴对污染知情,苏钢也确实可能对污染程度,没有如实披露。总之,这起天价纠纷案件,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大概率是双方都有问题的。那么有人要问了,如果陆家嘴知情,为什么还会冒险买地?我们要注意买地的时间点——2016年。当时正是房地产爆发的年份,各大房企都在高歌猛进地抢地,所以这些污染的土地,才能够举牌竞价两百多次。说白了,陆家嘴当时太乐观了,赌的是这些地的升值,能够覆盖掉污染的修复成本,认为可以摆平污染的手续问题。但我们知道,这几年房地产行业下行,开发商一片哀鸿遍野。据说按当时的评估,2023年的住宅售价,要达到5.5万每平米,实际上现在周边地区,均价只有2万左右。花费重金抢地,环评没通过,就急于开发盖楼卖房,还投入了一些资金进行污染治理,到头来发现,市场行情惨淡,房子根本卖不动。这还不要紧,关键是冒出一个外资势力,也就是雷丁学校,揭开了土地有毒的盖子。业主当然不干了,面临索赔不说,这些地开发的产品,今后也很难卖得动了。我看了下陆家嘴的业绩情况,确实是比较惨。这几年营收都是负增长,2021年净利润还有43亿,去年直接下滑到11亿,跌了七成多。原以为是捡漏,结果亏麻了,还要被索赔,自身业绩又十分惨淡,怎么办?那就干脆找苏钢,毒地是你卖给我的,你得负责任。那么,你说这里面谁是无辜的?一个利令智昏,想用毒地赚一笔;一个可能不诚实,掩盖了实际污染程度。说白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式房地产扩张故事。在那个房地产野蛮生长的年代,哪怕你是没有修复好的毒土地,照样可以像印钞机一样生钱,成为开发商哄抢的摇钱树。如果现在的房地产行业,还是当年那样火爆,如果不是一个外资势力杀出来,那么,这笔交易,可能还是心照不宣地维系着,土地下的那些污染元素,可能就此深埋地下了。这起事件,很多人抱着吃瓜的心态,污染土地流入交易市场,我看到的反而是悲哀,是对一个行业缺少基本规范、野蛮生长的悲哀。神仙打架,遭殃的是凡人,最后为之买单的,还不是那些建筑工人和广大业主?看报道采访有业主说,“买毒地房比买烂尾楼还惨”,最终还是普通人默默承担了这一切。「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被咬伤女童筹款又起风波,如此“热搜”真不是鼓励网暴?

文/吴生四川成都崇州市2岁女童被烈性犬咬伤事件持续引发关注,但走向变得有些奇怪。先是受害女童被无端造谣是“先动手打狗”、“狗系女童家自养”,待澄清后其父母又陷入了众筹医疗费的舆论漩涡当中。#超千名网友向被狗咬伤女童申请退款#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阅读超过4.4亿。事情的经过是,女童家属在某互联网平台发起筹款,总额为200万元。仅5小时18分钟,就有8.7万名爱心网友捐款200余万元。10月23日,女童从ICU转出,继续进行后续治疗,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已花费6万元。有网友质疑众筹金额过高,与实际所需医疗费用差距太大,一些网友发起了退款。截至10月23日晚,已有1300余名爱心网友申请退款,金额接近5万元。据最新消息,经与发起人沟通,轻松筹将对未使用的所有善款全额原路退回,全部善款将在1-7个工作日原路退还至爱心支持者的支付账户。从目前信息来看,网友们当然有权决定是否捐款和退款。但把“超千名网友向被狗咬伤女童申请退款”放入热搜,是不合适的。细细咂摸一下,这个热搜暗含的意思是,女童一家是有问题的、是千夫所指的。更直白点说,这个热搜在号召网友对女童一家进行网暴。此事在发酵过程中,存在信息传播的时间差问题。筹款的女童家属和广大捐款的网友们(包括申请退款的网友),两者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间接发生的。在这种互动中,总有一方提供的信息在某个时刻是占据主导的,这就很容易导致有利于其中一方的信息片面地引导舆论,导致对另一方的负面评价密集出现。而且,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在推波助澜的“无形之手”:微博平台。仅以退款一事为例,微博上至少有3个与之相关的热搜:“超千名网友向被狗咬伤女童申请退款”“被狗咬伤女童200万捐款争议”与“被狗咬伤女童200万捐款已退款近5万”,三个热搜的阅读量加起来6亿,影响不可谓不大。这三个热搜都精准“拿捏”了网友们敏感的关注焦点,尤其第一个热搜更为“劲爆”和具有倾向性,人们容易被其忽悠,先入为主地占到女童家属的对立面,此前热心捐款的网友也容易认同自己被骗,跟进作出申请退款的举动。微博平台既对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或佐证,也缺乏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平衡能力。在此情况下,贸然将两个对女童家属不利的信息挂上热搜,且赤裸裸地在标题里展示明确态度和道德判断,很难再让舆论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立场。可以观察到,事情发酵至今,舆论讨论申请退款还只是第一步,现在已经开始造成舆论场的撕裂和社会信任危机。与之伴随的,是微博上已经出现针对女童一家的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一些网友在热搜下用相当恶毒的语言诅咒女童一家人。对于此种情况,微博平台作为操弄舆论的“老司机”,应该是早有预判、心知肚明。微博热搜不能没有价值观。热搜的本质是民意的真实反映,应该是由网友搜索和点击频次共同塑造的,代表的是公众对于一个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表达。但是,在流量运营的逻辑之下,现在的一些热搜不仅无法反映事件的真实热度,反而被扭曲成了议题设置之后的人工热度,沦为“毒热搜”。平台作为幕后推手,深谙“流量密码”之道,通过制造传播不实信息或打信息传播的时间差,挑动对立、制造冲突、营造焦虑等,不一而足。这背后的逻辑也简单:撕裂与对立产生热搜,热搜就是流量,流量就是生意,生意带来利益。这曾是在饭圈的玩法,但在相关部门出手整治饭圈后,老套路又被玩到了社会新闻的运营上。但这显然是走不通的。一个事件之所以成为社会新闻、受到广泛强烈关注,往往是因为事关公共利益,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此次事件就涉及城市中的宠物管理与众筹管理两大议题。随着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提升,加之互联网与媒介技术赋予的“人人都是麦克风”条件,网络和社交平台上必然是各种声音、观点层出不穷。正常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但平台人为制造话题、挑起矛盾式的热搜,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而是已经在监管的边缘疯狂试探。《网络安全法》和《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于平台规范网络治理秩序的主体治理责任,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后者提到,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换句话说,平台蹭热点、炒热度并非没有法律约束,对平台流量的治理也是网络治理、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平台应该摒弃“唯流量论”价值观,通过规范的管理运营机制克服流量冲动,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以公共利益为重,秉持良善价值观,还热搜给真实的民心民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科学合理设置热搜,并不是对平台的过高要求,而是共建网络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平台应当做好的本分。长远来看,以优化热搜为抓手,推动平台流量治理,进而促使平台探索追求更理想的商业发展模式,对平台本身也有益无害的。为了一时的流量和利益而丢了根本与人心,与始终与法治和社会发展大势同频进步,该如何取舍,这道题对平台来说并不难回答。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李佳琦,人设崩塌

文\熊志李佳琦又翻车了。因为怒怼网友,很多人说他飘了,说他人设崩塌了。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吐槽他带货的79元一支的眉笔越来越贵了,他反怼道,“国货品牌很难的”,“有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挣着普通人的钱,却嫌弃普通人贫穷,用国货来绑架,PUA消费者购买,李佳琦不得不为其傲慢道歉。本质上,这是一群穷人将另一个穷人喂养成一个富人,现在富人嫌这群穷人了的故事。它背后还有一层残酷真相,那就是当下社会,不同群体的落差、割裂越来越强了。哪怕是像李佳琦这样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逆袭者,也失去了和穷人共情的能力。所以,这不仅仅是李佳琦的问题。01李佳琦反怼网友,让他们买不起要找自己原因,反思自己没有认真工作。这让人想起一个段子——东西贵不是它的缺点,而是你的缺点。话虽如此,但是通过李佳琦的嘴说出来,感觉还是特别刻薄、刺耳。你穷,是因为你不认真工作,至少李佳琦是这样认为的。他把穷人的苦难,轻描淡写的归因为懒惰。李佳琦从一个普通柜员,一路打拼,最后逆袭成了带货一哥。按理说出生草根,他应该知道底层的不易。为什么失去了共情能力?原因很简单,钱来的太快了,太容易了。过去这几年来,直播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成为造富的风口,上演了一批草根逆袭的神话。有的带货主播,偷税漏税甚至都是上亿元起步。像李佳琦在高峰时期,一晚上带货上百亿元,上百亿元什么概念?是很多大型商场一年的销量,可能是千万家实体店一年的营业额总和,是很多A股上市公司都达不到的营收。财富的爆炸式增长,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认为这是凭本事挣来的:挣钱这么简单,我都可以,你们为什么不行?但我想说的是,不知人间疾苦,何不食肉糜?02网上现在有个热搜话题,叫79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多网友说,这甚至够他们几天的饭钱了,还有的网友说,可以为山区孩子解决好几天的免费午餐。有的明星699元,买不了一双袜子;还有的打工人,79元可以三天管饱。在财富分配上,一直有一个“二八定律”——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但这几年,财富增长的极化效应、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很火,叫“穷人通胀、富人通缩”。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普通穷人买得起的,比如猪肉、鸡蛋等生活品,在涨价;买不起的,如房子、汽车,在降价。这就是社会真相。同样的经济形势下,不同阶层的人,处在不同的财富模型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些年房价暴涨,有资产的富人,享受着不动产升值的红利,一套房摇号到手就是几百万升值,普普通通的购房者,却只能忍受房价高涨的压力。富人的财富加速裂变,普通人死守工资,是能和通胀赛跑,觉得眉笔越卖越贵。所在的阶层不同,水温也不同。学者李迅雷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他说,国内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还有5亿人,没用过马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面,下沉市场才是主流,消费不起79元眉笔的芸芸众生,才是阶层结构的基本盘。穷人的穷,未必都是因为好吃懒做;富人的富,也并非都是因为比穷人更勤劳。一个农民子弟,除了中彩票,他可能在短短几年突然暴富,跻身上流吗?不可能,所以只能成为小镇做题家,拼命地卷。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人的命运,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出生草根,晋级上流。踩对风的李佳琦,没有看到成就他的时代红利,以为财富的获得,全凭那张“买它”的巧嘴,以为普通人和自己都处在一个财富增值的曲线上。也没有看到,绝大多数普通人,因为享受不到时代的红利,只能为了几两碎银,每天劳累奔波。相信那些取关的粉丝,这两天会幡然醒悟,原来这个曾经的柜员,已经不是自己人了,不可以一起相称“我们”了。穷人不被理解,富裕阶层和底层群体,隔膜越来越大,富人正在失去对底层的共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李佳琦也许忘了,在此之前,让那些被封杀的带货主播一样,这些在他看来理所当然属于自己打拼来的财富,差点就直接归零了。这个大起大落、财富急速洗牌的年代,只有普通人艰难的向上攀爬,是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李玟离去,消失的她

文\三娘在没有新闻的年代,全网最火的消息,就剩下对于一些逝者的纪念,还能够掀起舆论的水花了。7月5日晚,CoCo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在微博发长文表示,李玟因抑郁症在家中轻生,经抢救无效,于7月5日与世长辞。一时间震动全网。其实按照现在年轻人所追捧的流量思路,成名于90年代的李玟已经算得上是“过气”明星——即便是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也只是解决了综艺的爆点,却并没有让她们拥有如同当代流量明星粉丝团那样的新待遇。讽刺的是,在如今的热搜榜单上,和李玟去世并列的,是顽强的蔡徐坤粉丝们。退回到90年代到21世纪初,那是李玟演艺生涯中的最高光时刻。我算不上是她的粉丝,但确实能够看到这位千禧天后身上所释放的乐观和向上的恣肆。你现在已经不容易看到这样的明星:一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女孩,成长在美国旧金山,成名于香港、台湾,你很难定义她是一位中国明星,就像过去的那些年一样,她和她那一代的明星们,都被定义为亚洲星光。而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明星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微博看一看,粉丝数动辄百万千万的艺人,大多数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那些所谓的顶流,除了他们那张脸和被鬼畜恶搞的视频,你几乎想不起他的任何作品。李玟的走红和消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隐喻:她是那个全球化时代的热烈表达和异国之恋融合的标识,而她当年所拥有的包括中美在内的主流明星参与的婚礼,最终也走向了出轨、抑郁、死亡的不幸婚姻。01Coco的悲剧今年的暑期档最火爆的电影,应该就是《消失的她》了。而面对悲情婚姻最终选择轻生的COCO李玟,其实比电影情节更加令人扼腕叹息。之前就有娱乐媒体爆料,2022年中旬李玟已搬离昔日爱巢,与老公Bruce处于分居状态。李玟闺蜜不忿好友被欺负,踢爆Bruce多番出轨,两个继女也偏帮爸爸,令李玟孤立无援,如今她更是心理压力大到生病,暴瘦到只剩93磅。她和富豪丈夫的故事,最早需要追溯到2003年。当年在一场派对上,李玟认识了一位大她16岁、且离婚带两个孩子的百亿富商乐裕民(Bruce
2023年7月6日
其他

主播穿“免职裙”带货,格力一错再错

文/守一董明珠虽然一直被称为“流量女王”,可是她率领的格力,线上业务似乎总是没有掌握流量密码。最近的一件“小事”,再次证明格力的线上眼光,真是大有问题。6月13日,抖音“格力官方旗舰店”女主播在直播卖货时,穿上此前引发网络热议的国企高管“牵手门”同款“免职裙”。01本来人有是非,裙子无罪。污名化一件裙子,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哪个女生个人勇敢穿这个裙子出街,我还要为她点赞。可是代表企业的女主播,在风口浪尖上穿上这裙子带货,确实相当冒险。术业有专攻,“教育”消费者不是商家的责任。女主播穿上这个裙子,很难被解读为是要为裙子正名,而更容易被视为蹭流量。一家知名大企业,蹭这种桃色新闻的流量,也就容易被视作三观不正。可是既然错误已经造成,格力不如将错就错,顺势输出价值观,表达一下即便当事人有错,穿同样一件裙子也不是什么罪过。在“牵手门”之后,网上反对污名化裙子的声音也不少。可是格力却开始甩锅,说身穿“免职裙”系外包团队员工为博眼球的个人行为,公司并不支持。这不等于是说,格力这么大个公司,连基本的风控都没有?难道外包团队为格力官方旗舰店带货,不接受格力的培训和价值观约束?这可谓一错再错,对流量的逻辑缺乏理解力,难怪格力的线上业务,总是逊色于竞争对手了。02说到线上业务,不得不想到不久前刚从格力离职的孟羽童。这个要被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的年轻人,2021年9月入职格力,到今年5月被曝光离职,短短不过一年多。孟羽童的入职,本来是被视为格力要弥补线上短板的系列手段。入职格力之后不久,董明珠就和孟羽童携手做过直播,当时4小时观看人数超11.3万,单场销售额约62万。这成绩虽然看起来平平,但对于线上本就起步很晚的格力和新人孟羽童来说,也不能说是很糟的开始。其后,格力还注册了“明珠羽童精选”抖音平台账号,很快成为格力矩阵账号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对格力这样一个老品牌来说,要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孟羽童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把宝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未必明智,但如果在企业内有足够的战略支撑,形成团队化的线上销售渠道,或许是一个可行选择。遗憾的是,可能因为带货成绩不如预期,几个月之后,孟羽童的直播频率就开始减少。“明珠羽童精选”账号头像更换成董明珠个人照片,孟羽童开始逐步边缘化。也许从那时候开始,孟羽童的出局就已经注定了。在孟羽童确认离开格力之后,网上也有不少传闻,比如说孟羽童在格力期间经常接私活,违反公司考勤等等。但这些传言格力官方并没有确认,还是极力营造好合好散的氛围。分手对孟羽童个人来说,虽然有些可惜,可是董明珠和格力赋予她的知名度,足够她找到新的人生机会。所以也谈不上可惜,倒是对格力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线上渠道的一次象征性的失败。孟羽童离开之后,很多人将其与董宇辉对比。也许孟羽童的个人能力,和董宇辉不在一个层级。可是别忘了,在董宇辉大红大紫之前,他直播带货的成绩,比孟羽童要惨淡多了。如果没有俞敏洪和东方甄选破釜沉舟的支持,或许董宇辉也早就卷铺盖走人了。董宇辉的成功,除了其个人能力,背后企业和企业领导人的坚定布局和长期主义,还是至关重要的。东方甄选和董宇辉的深度绑定,对企业来说虽然也有风险,可是没有董宇辉,东方甄选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而对于现在的格力来说,可能缺的就是一个董宇辉。03因为线上销售乏力,格力和其竞争对手海尔、美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2020年开始,董明珠个人积极加入直播带货,成为“带货女王”。可是董明珠的带货成绩,有多少是增量,有多少是线下存量的转移,格力自己心里最清楚。董明珠力推“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新零售方式,想要解决线下经销商的抵触,可事实是,如果不能在线上做出增量,那就只能是线下给线上做“嫁衣”。残酷的现实就是,格力的线上始终没有玩转。就拿最简单的粉丝量来说,这次闹出“免职裙”风波的抖音格力官方旗舰店,粉丝只有区区17万,而海尔和美的粉丝分别是207万和174万。也许这就是格力主播要用“免职裙”蹭流量的原因,着急而又不得其法,才会铤而走险。格力反对外包主播博眼球容易,难的是不博眼球,怎么吸引流量提升销量呢?这是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回答的问题。曾经构建横扫市场的线下渠道的董明珠,确实需要“第二个董明珠”,来帮格力找到线上的出路。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果然,贾跃亭开始洗白了

91。贾跃亭这一波,顶多只能割到美国的韭菜。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6月1日
其他

马斯克访华,意味深长

文/熊猫的熊5月30日,马斯克的私人飞机降落北京。距离上一次造访,已经过去了三年。这位科技狂人的到来,在中文互联网上,没有意外地贡献了又一次热搜。他来中国要干什么,他的私人飞机,甚至他在华府会缦府宴的菜单上没有烤鸭,都成了网友讨论的对象。商人无利不起早。中国是特斯拉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市场,马斯克当然是奔着生意来的,就像分析所言,可能是为了上海工厂的产能扩充而来,也可能是为了自动驾驶FSD在国内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家,这段时间接连到访,释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马斯克们”离不开中国,离不开这片广阔的市场,但同样我们也需要马斯克,需要外资外企。还有生意可谈,总比脱钩断链好。01这是马斯克三年来的首次中国行,也是第十次来访。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了马斯克,他还用驾驶术语来作比中美关系,称要及时“踩刹车”,避免“危险驾驶”;善于“踩油门”,推进互利合作。有着征服宇宙野心的马斯克,则不忘示好那些对他警惕心一直很高的中国网友,他说,“中国的航天工程计划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更加超前”。放在平时,这样的点评也许会被当做别有用心,但在今天,变成了一种诚恳的赞扬。在新闻的评论区,呈现出难得的和谐,没有太多关于星链阴谋、美国霸权和资本代言人的讨论,也少见抵制的声音。支持国货、抵制外国资本家的叙事,暂时退场了。看得出来,这一次大家是把马斯克当成了老朋友。当然这更多是因为,马斯克尽管乘坐私人飞机来华,但他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他的名字出现在外交部官网上,就像是一场国与国之间正式的高层访问了。看到有网友问,为什么一个商人也要外交部来回应?马斯克不能算一个普通的商人,它是一个巨无霸商业帝国的掌舵者,这些年的来华史中,接待他的人从外交部官员,一直上到共和国总理。作为重点招待的座上宾,马斯克在华业务的崛起,正是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敞开大门。时隔三年后,马斯克当然是带着生意目的来的。或者说得更赤裸点,想从中国人手里再多赚一点钱。犹记得三年前的2020年,马斯克在上海超级工厂特斯拉Model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阿里裁员,杭州房价先慌

文/守一阿里裁员的消息,这两天传得沸沸扬扬。先是有猎头爆料,称阿里裁员比例不小,“杭州找工作要地狱级难度了”。接着有传言,裁员涉及淘宝天猫和阿里云等多个领域。其中,淘宝天猫被曝出“裁员25%”。很快阿里云官方回应,此次优化整体比例约为7%,补偿标准为N+1+1。看来裁员已是确凿事实,外界很难清楚的只是不同业务线的具体比例。谈及裁员,网上经常引用马云当年的一句话吐槽:“我们每年向社会输出至少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没想到这一次,阿里真要向社会批量“输出人才”了。01阿里裁员,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阿里员工已经减少1.95万人。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员工数也减少了4524人。考虑到企业、行业、经济环境各个层面的因素,互联网大厂裁员在这两年早就不是新闻。困难环境下,企业要活下去,最先能想到的一定是“减员增效”。今年3月底,阿里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成立了云智能集团、淘天集团、本地生活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菜鸟集团、大文娱集团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个业务公司。这个重磅级的组织变革,很像是改革进程中的“承包到户”,让各个业务线更聚焦,分担风险的同时也各凭本事吃饭。“大锅饭”吃不下去,各集团分拆之后,组织和人员的变动也就是必然逻辑。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看,裁员优化是不得不然。只不过企业的变动,落到具体被裁的人头上,那就是不堪承受之重。阿里的福利待遇众所周知,离开阿里,这些人还能去哪里?且不说阿里裁员可能引发大小厂新一波跟风,就算还有岗位,待遇也未必能保持原来水位。如网传匿名员工说的,他们不是不愿意降薪再就业,房贷大山在肩上扛着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听阿里裁员,很多人发出“杭州的房价还能撑多久”的感慨。之前已有新闻,阿里周边有楼盘一套房比去年跌价近百万。裁员风波一起,周边房价只怕难免被再度看衰。可见企业生存境遇的变化,直接影响的不只是员工,还有周边的房价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信心。02裁员带来的社会心理冲击难以避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是要看阿里这个庞然大物的基本盘。至少目前来看,也不必太过悲观。5月中旬,阿里刚对外公布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季度及2023财年的年度业绩。今年第一季度,阿里实现收入2082亿元,相比去年微增2%。利润方面,第一季度实现219.96亿元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高达183.57亿元的净亏损相比,已经扭亏为盈。与财报同时公布的,还有系列分拆上市计划:云智能集团计划在12个月内完成上市,菜鸟、盒马启动上市计划,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启动外部融资……如果这些计划都能如期实现,阿里整体的健康指数和发展前景,应该还是值得期待。在分拆上市计划刚发布的时候,网上还有乐观的声音说,“杭州的房价又可以走一波”。因为在过去的记忆中,互联网大厂上市总是伴随着大量的造福神话。当然,过去几年的疫情留给人们的最大教训之一,是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和病毒这种“天灾”相比,人力所致的各种动荡,也不遑多让。国际关系的紧张,舆论对资本的仇视等等,都给企业和经济发展制造了不小麻烦。阿里分拆上市当然是打开了融资更大的想象空间,可如果上市受阻,或者融资效果不如预期,那么悲观的乌云就很难飘散。总之,裁员可能引起杭州房价的短期波动,但是裁员本身是企业和经济发展不顺导致的“果”,而非“因”。担忧房价和就业的人,应该更多去追溯“因”,企业自身的问题当然由企业解决,可是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各方也还可以做得更多。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谁还在用百度搜索

文/周音微软必应超越百度,成为中国桌面搜索第一大引擎。曾经的百度搜索,跌落王座。这是一家美国数据统计机构发布的中国桌面搜索引擎排名数据得出的结论。5月22日,国外数据机构statcounter最新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4月,百度桌面搜索中国市场份额被微软旗下搜索引擎必应(Bing)超越,Bing在中国区桌面端市场份额占比为37.4%,百度市场份额为27.01%。但很快这家数据公司的权威性引发了行业质疑——毕竟,按照这家公司披露的数据,中国社交媒体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居然是Facebook,而且市场占比居然达到77.99%。而新浪微博排名仅仅位列第六,市场份额为0.23%。至于大家用的更多的微信朋友圈,甚至没有登上这份榜单。任何一个正常生活在中国的人都会对这组数据保持疑问,也会进而怀疑搜索引擎数据的真实性。这也是这样一组数据最终并没有引发太多的关注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能够从这场乌龙中彻底摘清楚。毕竟作为中国第一大搜索引擎、互联网公司的代表,在最初发家的领域居然丢掉了第一的位置,无论新闻到底真假,但凡市场上只要有人相信这个新闻,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百度的失策。01百度选择对于微软必应取代百度登上“王座”的原因,有分析称,微软必应在搜索结果展示页面上会尽量减少广告的数量和干扰,只展示与用户搜索意图最相关的信息。此外,必应还会对搜索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和可信度审核,过滤掉那些虚假、误导、低俗或有害的内容,而这也是百度搜索此前最被人们诟病的地方。而在这一次事件中,略显得荒谬的是,百度和必应的结果差距,恰恰就体现在对于statcounter结果搜索的准确性上。比如你打开百度搜索statcounter会发现,出现在第一的那个网站,就不是statcounter这家公司的真正网址。但是如果你用必应搜索,就会很轻松找到这家公司的本来地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百度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魏则西事件。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病逝,引发以知乎为首的网络社区对于百度竞价排名和莆田系医疗机构的持续讨伐。这一事件引起诸多媒体关注。这位当时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由于被检查出滑膜肉瘤晚期,但各大肿瘤医院都说这个病没有希望了。正在这极度痛苦之时,通过百度搜索得知某莆田系医院之后,魏则西父母便前往考察,并被该医院X姓医生告知可以治疗,百度的搜索似乎给魏则西带来了一线“生机”,而最后带给他的却是噩梦。人没了,钱也没了的惨剧,使得身处其中的百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把百度搜索此前躺着就能挣钱的“竞价排名”机制暴露在公众审视之中。随后百度搜索的市场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也给了微软的bing和中国市场的搜狗、360等后来者以一定的空间。但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了,对于老二和老三来说,这一业务线条,其实没有更多的投入价值。搜索引擎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鸡肋的存在。自从谷歌被赶出中国市场之后,我们几乎在这一领域看不到太多的创新了。悲剧的是,从那以后,道德的窘境似乎也组成了百度的基因。从谷歌离场开始,百度公司的价值观取舍就尝尝为市场诟病。事实上在魏则西事件前前后后,百度从未真正意义上摆脱负面消息的围困。直到百度市值甚至掉出了互联网公司第一梯队,要好几个百度才能和阿里、腾讯相提并论时,当其业务的影响力下降,关注度才逐渐降低下来。02搜索败局为了求证statcounter的数据真实性,我搜索了目前主流第三方数据机构的数据,结果发现,在现在的互联网产业关注视野中,根本就没人care桌面搜索引擎的占比了。你甚至都无法找到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最新权威数据。唯一还在兢兢业业关注这一板块的,还真的就只剩下这个statcounter了。而这恐怕也是尽管大家都知道statcounter这一机构公布的数据是错的,但却拿不出对应的数据来证伪的原因。当马路上跑的都是汽车,谁还会去关注哪匹马跑的最快呢?这其实未必是一件坏事,起码说明,中国的产业数据研究机构,比美国的机构市场敏锐度还要强一些。其实这种变化也已经能够在大佬的讲话中得到印证。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5月22日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个人助理将影响深远。“人们将再也不会去使用搜索引擎,不会去访问生产力网站,也不会再去使用亚马逊。”在盖茨的设想中,这个“AI助理”将有能力理解人类的需求和习惯,同时会帮助人类“读他们没有时间读的书。”如果比尔·盖茨是对的,那也就是意味着,无论桌面搜索引擎第一的位置到底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新的AI助理里,大家会选择哪家厂牌。这恐怕也是百度此前会率先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第一个发布文心一言的原因。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度一直是一家幸运的公司。也恰恰是在魏则西事件的2016年前后,用户的使用习惯本身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更多人开始转移到移动端口。桌面搜索的关注价值也在不断降低,加上百度专注重点整改,桌面搜索似乎在此前的“百度作恶”风向上的存在感开始降低了。从百度近年来的动作来看,事实上对于桌面搜索的关注度也并不算高。相反,百度APP搜索才是百度业务的重心所在。比如按照百度2022年末披露的数据显示,从移动端来看,2022年12月百度APP月活跃用户达到6.48亿,同比增长4%。此外,从2018年起就提出要ALL-IN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刘强东“连环套”

文/升升徐雷卸任,许冉上位,京东集团CEO的权力交接,让最近的互联网江湖多了一些波澜。曾经一手缔造“618”大促的徐雷,2022年4月才刚刚从刘强东那里接棒。仅一年出头,京东集团CEO的位置又换了面孔。换掉徐雷,刘强东要再次全面掌舵京东吗?就在前不久,刘强东减持880万股京东健康的股权,减持均价为57.6港元,以此计算,刘强东此次套现5亿港元。而在他去年交棒徐雷之后,还曾密集减持京东、京东健康股票,仅仅3个月时间,就减持套现66亿人民币,一度引发了缺钱了、要跑路的各种猜测。跑与留,放权与收权之间,刘强东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012018年的明州事件,成为刘强东的人生转折点。自此以后,曾经高调示人的东哥,选择低调蛰伏、退居幕后,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以降低个人对企业的影响。近几年来,刘强东连续卸任了京东系的多项职务。2022年,将徐雷扶上CEO帅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减持套现操作。比如去年4月底至5月初,连续减持京东健康4.4亿港元股票;去年6月,减持了京东A类普通股450万股,按当时价格估算,价值2.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71亿元。算上通过Max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董明珠,这次玩砸了

文/熊猫的熊国内的大企业,似乎正在面临接班人难题。出任CEO仅仅一年,京东徐雷就正式退休,首席财务官许冉的上位。刘强东似乎想学习阿里巴巴,像马云交棒张勇那样,将集团交给一个懂财务的人来打理。相对而言,格力筛选接班人的操作,更像是一场闹剧了。距离22岁的孟羽童被选中仅一年多,董明珠的接班人计划,就彻底破产了——5月10日,被称为“第二个董明珠”的孟羽童,被曝从格力离职。一年多前,董明珠将这位学霸才女招为秘书,她和孟羽童的霸道总裁和甜美秘书的组合,在舆论场可谓吸睛无数,然而现在的格力,似乎在抹掉一切关于孟羽童的痕迹。“明珠羽童精选”的带货短视频账号,已悄悄改名为“格力明珠精选”,二人的合影头像也被撤下,变成了董明珠一人。孟羽童方面则被曝已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一场打着接班人旗号的带货炒作,终究是黯然收场了。012021年10月,在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上,董明珠带着孟羽童正式亮相。她说“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一时间外界哗然,人们纷纷不解,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为何能够征服董明珠这样的强势企业家?那时的孟羽童,进入格力的时间还很短暂。2017年刚毕业,2021年7月的《初入职场的我们》节目上,她才刚得到董明珠的赏识。而在上综艺前,还是无忧传媒旗下的一个小网红。被董明珠选中后,孟羽童开启了一段开挂般的魔幻职场经历:成为霸道总裁的秘书,出席高端企业家的会面,她还被特许拥有穿衣自由——要知道,格力的员工几乎都是黑白正装。在选中孟羽童之前,格力确实面临着谁来接棒的难题。但一个千亿市值的传统企业,可能将掌舵的大权,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一语道破真相,他说所谓培养第二个董明珠,一看就是炒作,目的就是为了直播带货,要自己孵化网红。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以接班人的名义,将孟羽童推到前台后,格力随后的操作,就是一套标准的直播带货流程——炒作热点,孵化人设,开通带货账号,进驻视频平台。一个月后的双十一,孟羽童就亮相格力直播间。靠着“第二个董明珠”的噱头,总裁秘书走向直播前台。现在来看,赶在双十一前亮相造势,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都相当精妙。格力与其说是需要一个接班人,董明珠与其说是需要一个霸道总裁的秘书,不如说是需要一个李佳琦和董宇辉,需要一个打开电商渠道的突破口。在此之前,格力一直以线下渠道为主,占比超过70%。三万多家经销商组成的销售铁军,密密麻麻的线下网点,是给格力贡献销售额的主力干将。甚至早在2006年股权改制时,格力还给经销商团队转让了10%的股权。然而在电商兴起以后,传统的渠道模式迎来挑战。为了推动电商渠道转型,董明珠不得不亲自上阵,在格力直播间卖力带货,2020年带货13场,销售额高达476.2亿元。但霸道总裁亲自带货,这条路毕竟走不长远。精力上,频繁出镜,董明珠未必顾得来;人设上,她也未必适合这个角色。在此之前,董明珠曾在直播间公然黑脸发飙,怒摔故障产品,一时引发热烈关注。于是,在格力迫切要开发新的IP的背景下,孟羽童的到来正当其时。她的颜值、学历、才华都不错,把一个涉世未深的才女,捧成第二个董明珠,这种反差感让格力瞬间抓住了流量的密码。02所以如李国庆所言,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套路满满的剧本,一场各取所需的合作。孟羽童需要平台,格力和董明珠需要热度,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但实际的剧本,却并没有按照预设的路线来走。孟羽童在2021年双十一前爆红后开始带货,但据媒体报道,到2022年5月,孟羽童直播间的带货成绩仅为395.4万。董明珠带货的那几场,虽然经销商贡献了大量的销售额,但对比销售额,实在是天差地别。孟羽童的热度有了,但在流量转化这一块,距离那些头部主播还是差的太远了。这倒未必是孟羽童能力不行。格力将空调等家电搬到网上卖,但大型家电产品,往往是先有换新的需求,消费者才会去够买。粉丝在孟羽童的直播间,不会像在董宇辉的直播间,看到有兴趣的商品就随手下单,消费需求可以即时产生。格力想把孟羽童打造成董宇辉,却把电商转型这件事想简单了。在孟羽童这一边,在一开始被捧上了接班人的高位时,也许会满心欢喜,但同样低估了这顶王冠的代价。“第二个董明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必须活在董明珠的阴影下,按照霸道总裁的角色设定来完成交付的任务。从公开的信息看,孟羽童在进入格力后,似乎多次表现出了不适应。她自己就公开说过,“直播不算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工作,但是看到那个销售额的时候,还是会非常有成就感”。而对外界疯传她离职的消息,孟羽童还曾表示,是在市场部轮岗,“回归到了我最开始就感兴趣的领域和自己职业规划的方向”。另外,在社交媒体上,她还曾公开吐槽职场太卷,工作强度太大——“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整休息的周末”。今年开始,孟羽童逐渐淡出了格力的直播间。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孟羽童的个人小红书账号上,还有一些与格力无关的商务广告。孟羽童似乎早就留好了后路?马云那句话没说错,员工离职就两个理由,钱没给够,或者委屈了。从企业的角度看,孟羽童的IP徒有虚火,没有转化为直接的带货成绩,2022年格力的线下渠道还是占比70%左右,相反这还让格力背上了炒作的骂名。从个人的角度看,霸道总裁给自己设定好的角色,似乎也不符合孟羽童自己的职业规划。热度散了,感情自然淡了。03在孟羽童之前,格力的望靖东、黄辉,都是熬了多年,但媳妇都熬成婆了,还是盼不到一个接班的正式身份。格力为什么要押宝到一个涉世未深的职场新人身上?将孟羽童当成“第二个董明珠”,当成接班人来培养,这件事有多么儿戏,背后的格力就有多么着急。2018年董明珠曾立下豪言,到2023年销售目标6000亿元。那时的格力,营收规模才刚刚达到两千亿左右。然而时间越来越近,这几年的格力却止步不前,2022年营收只有1889亿元,而美的的总营收已经达到3439亿元,6000亿元的销售目标,对格力而言更像是痴人说梦。前不久,格力电器股价一度跌停,更是让广大投资者大失所望。格力的掉队背后,是多元化的受阻。这些年来,“董小姐”各种跨界,试图在卖空调之外寻找更多的增长点,但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2016年董明珠不顾众人反对,强势地要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造车市场。在股东反对之后更是自掏腰包,这笔大额收购,现在却成了一笔烫手的山芋,2022年珠海银隆净亏损达到19亿元,3年累计亏损近30亿元。造手机的转型就更尴尬了。当初董明珠豪言,“分分钟灭掉小米”,还一度自恋地将开机画面设置为自己的头像,如今八年过去了,格力手机据说已经迭代了好多次,然而却只能在员工的内购上看到,公开市场的销量寥寥无几。就连电商转型,格力也是两头不讨好,线上渠道没打开,线下渠道还得罪了不少。去年8月,河北新兴格力电器销售公司董事长徐自发“造反”背刺,转投飞利浦,连锁影响估计到现在格力都没缓过来。如今,被捧成接班人的孟羽童离开格力,不管是因为格力将养废了的孟羽童当弃子,还是孟羽童认为翅膀硬了可以单飞,都意味着网红孵化撬动电商转型这出戏,又给玩砸了。当然,董明珠一定不会以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今年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面对多元化战略受阻,董明珠表示,“我从来没有认为我失败了,失败了这个企业就不能给股民分红了”。霸道总裁不会轻易认输,全身上下就剩嘴是硬的,董明珠的强势人格一向如此。但业绩数字从来不会说谎。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这一次,田朴珺居然和股神同框了

文\三娘本届巴菲特股东大会,毫无意外,巴菲特以及他的老友查理·芒格这两位驰骋全球资本市场半个世纪的股神依然贡献了诸多金句。但没有任何一句金句,能够抵消我看到田朴珺和查理芒格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时的震撼。就在前两天网友传出田朴珺和王石离婚的传言之后,她除了微博上晒出和王石玩“地产大亨”游戏的照片,不出两天,她又晒出了和查理·芒格的合影。她介绍这是自己上月在美国朋友家里聚会,竟意外和投资大师芒格首度碰面。田朴珺这样写道——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我送了芒格一套男士护肤品,他打趣的说道:“我都99岁了还来得及吗?”我也幽默的回应说:“您不是说过,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的。如果要在中国寻找投资大师,我觉得田朴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神:这位出身和学历都没有任何可供借力的背景的普通演员,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捕获商海沉浮数十年的地产大亨、并且还能够理直气壮地把他作为跳板,把自己包装成为国际名媛的?相比万科的成功,如今看,只能说田朴珺才是这个时代的神话。01相比巴菲特,许多人可能未必熟悉查理·芒格是谁。是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在巴菲特看来,“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芒格在中国最为知名的,应该就是那本再版不衰的《穷查理宝典》。但相比从不涉足房地产投资的巴菲特和他所创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芒格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恰恰正是在地产行业赚到的。1948年,芒格从法学院毕业,一年之后芒格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开业律师的资格,并且加入了加勒特和洛杉矶赖特事务所。逃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年代,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蚀,这样的人生可称得上是幸运。但幸运也是会被用完的,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芒格与妻子离异,9岁儿子死于白血病,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之后,芒格与前妻分别再婚。1961年,芒格37岁,身为律师的他涉足了房地产投资行业,在一个名为自治区工程的房地产项目中,他成功改造了一个产权只有49年的房地产项目,在短短3年时间里他就赚到了14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500万人民币。这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是一笔巨款了。自此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芒格将投资者划出了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主动投资者和被动投资者。前者多采取集中投资法,后者多开展分散投资。他虽然不会把所有的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他并不提倡过于分散的投资。他更喜欢找三家不错的优质企业,投入资金之后坐等投资回报。而对于中国的投资,一直是芒格的重心所在。事实上,和巴菲特相比,芒格对中国的投资更为看好,此前他在旗下报业公司Daily
2023年5月7日
其他

美团需要给骑手一个交代

文\周音对于平台经济的定调刚刚有所好转、互联网大厂们总算能够略微喘一口气之时,足以称之为是中国互联网版图中重要一块的美团,却再一次深陷社会责任的争议之中。按照财联社报道,广东汕尾美团骑手集体宣告“不接单”。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广东最近以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骑手的工作更加辛苦,但平台并没有提高单价或者给予额外的补贴,再加上之前,美团曾削减了骑手的每单佣金,这这也直接导致了骑手收入的降低。而如果消息属实的话,其实相比更多骑手的不满,美团的反应可以说新闻性更高:根据媒体曝出的消息称,美团从周边地区抽调骑手来替代汕尾地区的罢工骑手,并提供高额保底和高单价。网传截图显示,外地过来的外卖员,每天有200元的补贴,每单收入为10元,还提供住宿;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本地的外卖员,没补贴,每单收入为3.8元,也不含食宿。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美团发出的正式回应,到底真相如何完全不得而知。而骑手们的声音,也淹没在这个真相缺失时代的诸多不可说之中了。01作为本地生活服务成长而来的美团,本来有诸多的优势。但相比其他平台经济巨头,美团的优势其实本来可以更明显一些:据美团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2021年美团骑手的数量为527万,2022年,美团骑手的数量变成了624万,其中81.6%是来自县域乡村地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平台一年新增骑手的人数达到了97万。去年以来,关于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一直为公众所关注。而按照公开数据,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到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创近年新高。也就是说,稳民生的关键抓手就在于稳住就业,这也是当年最高决策层提出的“六稳六保”中会把稳就业置于首要位置的原因。最近,人社部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除了积极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招录规模,还提到要将就业政策落实行动聚焦在中小微企业上,在发挥公共部门岗位吸纳就业作用的同时,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就业的“蓄水池”,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事实上美团所提供的低门槛、灵活度高且收入有一定竞争力的骑手岗位,无疑是稳就业的良好蓄水池。只不过,拿了一手王炸的美团,最终把一把好牌打烂了。相信许多人依然记得前些年那篇名震国内的《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稿件。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报道,一定程度上因为它撕开了算法水面之下的口子,打开了窥见商业之外的社会价值的一道裂缝。但遗憾的是,即便是具有席卷舆论圈影响力的文章,最后能够推动的改变不过是为骑手们的送达时间争取来了一点宽松和商量的余地。但在其背后所面临的真正系统性难题,从今天来看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在今年的最高法、最高检的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到,“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护”“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有尊严、有保障”。最高检报告中还点名一起由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这些年来,关于如何保障骑手权益的问题一直争议不绝,但为什么取得的进展却十分有限?而本次汕尾的骑手集体提出诉求的事件以及对应的美团处理方式,其实只是再一次提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果答应了汕尾的骑手的诉求,那就意味着在管理者视野中这种“按闹分配”的模式将会在全国推而广之,而这将意味着天量的难以预估的成本。所以相比之下,重金从外地雇骑手接替本地派送所耗费的资金,显然也就不值一提了。02但是,即便我们完全不从劳动者权益和企业的社会价值角度来观察,而是切换至企业管理的商业视角来看,这种短期主义的做法也显然是极为不明智的。哪怕是在商言商,从企业运营管理的角度来看,能不能形成一个体制化的沟通机制,使得骑手的焦虑能够得以往上反馈?很显然从目前外界披露的信息来看,这种机制并不存在。退一步说,即便是本次的骑手诉求极为不合理,那么也暴露出组织架构内部的真正问题:一线的声音,几乎无法向上传递。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两三年前有一句话曾经很流行,就是让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这也使得华为总能洞察市场先机、比别人更快地看见未来。但别说做决策了,起码从外部来看,骑手的声音几乎没有任何内部的反馈机制,最终,积压的情绪成为不堪负重的压力阀,形成了难以挽回的外部冲突事件,再一次造成了社会成本的上升。但正如有媒体所分析的,此次矛盾爆发的焦点,仍是大幅增长的骑手人数与不断下降的单量。无论是众包还是专送,外卖骑手的群体都在迅速扩大,这也让骑手收入更加有限。这其实又回到了前面我们所讨论的方向:企业究竟如何认知自己的社会价值、并能不能基于此作出社会创新?2019年,181家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商业组织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张继科风波的另一重真相

文/熊猫的熊因为赌博欠债并拿景甜私照抵债,张继科这两天站上风口浪尖。从爆料来看,记者甚至晒出了张继科当时的借条,张继科早年疑似涉赌被国家队开除的陈年旧闻,也被大家翻出来了。这一锤又一锤,剧情大幅反转的概率估计比较低了。张继科会如何回应、应对,我们暂且观望。跳出个案来看,张继科倒是揭开了体育界暗黑面的冰山一角,也揭开了另一重真相:体育明星从来都不是纯天然的优质偶像,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阳光向上,也未必一定就比娱乐明星更纯粹。褪去金牌的保护色之后,迟早会现出原形。01张继科算得上体育圈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了,吃足了体育明星偶像化的流量红利。他自身有着阳光、俊朗的外表,在兵乓球这个传统优势项目,同时也是竞争惨烈到“世界冠军比全国冠军更难拿”的领域,又有着实打实的竞赛成绩——他在24岁时,就成为历史上最快拿下大满贯的乒乓球运动员。其实关注体育新闻的人应该知道,张继科属于比较桀骜不驯的运动员,锋芒毕露,十分有个性,甚至被称为是“国乒藏獒”。他张扬个性的行事作风,也贡献了很多争议画面。比如在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男单决赛,张继科拿夺冠后狂野撕衣庆祝,露出纹身。这个段子,他在《吐槽大会》上还拿来讲过。在2014年兵世界杯上,张继科险胜马龙,拿到首个男单世界冠军后,激动失态到直接两脚踢碎了广告牌,刘国梁都表示“为他感到羞愧”。争议最多的还是赌博了。2015年德国《明镜周刊》曾再次爆料,张继科在比赛期间赌博。要知道早在2004年媒体报道张继科赌博被退回省队时,用的标题是,“犯错已非第一次”。但奈何竞技体育一向是靠成绩说话,在世界冠军、奥运光环的加持下,激情撕衣服、脚踢广告牌,甚至被曝嗜赌,也就是少年离经叛道,或者说英雄成名路上的插曲罢了。如果你的成绩足够硬,张狂的个性,甚至可以成为加分项,人们会觉得这样有棱角的体育明星更真实,没有包装人设的虚伪一面。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关于张继科的爆料,这两年一直陆陆续续出现过,但他依旧活跃在大众视野,文体两开花,在娱乐圈也混得风生水起了。为什么说张继科有代表性?因为他是为数不多成功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娱乐偶像流量的运动员之一。根据有媒体盘点,张继科这两年参加的综艺,有《约吧大明星》《跨界歌王》《天天向上》《我们来了》《熟悉的味道》《挑战不可能》《吐槽大会》《奔跑吧兄弟》等,一共多达20多档。大家都知道,运动员的巅峰期都不长,退役以后没有赛事成绩,曝光度会急速下降,所以很多运动员在退役以后基本就销声匿迹了,还有更惨的像张尚武,拿过冠军后面却去乞讨了。在张继科出事后,安踏、一汽丰田、舒肤佳等品牌,纷纷以终止合作的方式和他切割。张继科在2015年后陷入低谷,里约奥运会后就受伤病困扰淡出国家队,早就没有高光比赛成绩了,如果是一个普通的退役运动员,他能够拿到这么多的代言吗?张继科和景甜被恋爱,很多人觉得景甜高攀了,张继科再穷也是一个国手,景甜再风光也只是一个戏子。但张继科一定不会如此认同。2016年,张继科以6000万元的收入,排在国内体坛财富榜的第二位,仅次于孙杨。没有娱乐圈的流量加持,没有偶像经济来抬高身价,他去哪里挣那么多钱来赌博还债呢?02去年冬奥会,谷爱凌、苏翊鸣等一众体育明星走红网络。有观察者称,2022年开始,或许已经是“娱乐偶像已死,体育明星当立”的时代。这个判断大体是没错。过去这几年来,从吴亦凡到李云迪,从王力宏到李易峰,娱乐明星排队塌房,一个又一个优质偶像倒下去了,人们豁然发现,娱乐圈的脏乱差程度,原来比想象的还要夸张很多。在大众视野里,娱乐明星甚至是带有原罪的,因为他们太娱乐化了,太不严肃了。同时挣钱又太多了,动不动就是以小目标为单位,还不想纳税。以至于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拿他们和科学家对比,对“戏子”们的高曝光、高收入百思不得其解。体育明星面临的舆论待遇,则完全不一样。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健康向上的,运动员的成名之路,充满了血泪和汗水。而在崇尚金牌的氛围里,运动员为国争光,国手二字就是英雄的招牌,奥运冠军的头衔,是多么的闪亮发光啊!所以,不同于带着放大镜来找娱乐明星的负面,以此来反制传媒公司对明星的过度包装,很多人会带着滤镜看体育明星,对他们的一些问题会表现出格外的宽容。然而对运动员而言,职业生涯也就短短十来年,退役后要吃饭怎么办?于是,乘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很多体育明星“下海”了,跨界到娱乐圈,利用体育明星的影响力进行商业变现。在很多品牌商眼里,娱乐明星容易爆雷,体育明星有知名度,相对更加安全,所以也越来越倾向于和他们合作,让他们来代言。体育明星们一下子站到了时代的风口之上,变成了全民追捧的偶像。除了张继科以外,像孙杨、宁泽涛等,都曾经尝试出圈,走体育明星偶像化的路子。特别是孙杨,在禁赛期做直播、拍段子等等,丝毫不逊色于一些流量明星。问题是,这些从体育圈跨界到娱乐圈的运动员,真的承受得起这么高的曝光度吗?真能轻松驾驭陡然增长的流量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就像张继科的例子显示的,不要觉得体育明星就一定是优质偶像,人品的水位要天然高于娱乐明星,因为能力与人品从来都不能划等号。很多运动员从小就远离文化教育,在封闭式的状态下培训,社会化的经验不足,自我约束的能力,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可能还不如有的娱乐明星。能力过硬,不代表人品过关。大家觉得体育明星比娱乐明星高一等,不过是金牌至上思维下的一种“慕强”而已,于是就自动带着滤镜,屏蔽他们的那些争议面、暗黑面。加上体育明星的曝光,往往集中在比赛窗口期,没有赛事时,受到的关注度更小,所以哪怕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闹出了大大小小的负面,也没那么容易翻车。但是,跨界到娱乐圈后,体育明星们获得更高的曝光度,他们的私人生活,也被放在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放大镜之下,被大众审视。有比赛成绩时,成绩盖过一切,一块金牌就可以堵住悠悠之口;一旦没有比赛成绩加持,在巨大的流量效应下,金牌的保护色也会慢慢褪色,对人品的不堪失去掩护的能力。把滤镜打碎以后,什么人都一样。不妨看看孙杨吧,他有很多运动员难以企及的竞赛成绩,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2016年的体坛财富榜上力压张继科。但最终也是从全民偶像,一条道走向了全网招黑。所以,体育明星的偶像化之路,并没有“张继科们”想的那么轻松。哪有什么“娱乐偶像已死,体育明星当立”?既没有人品,屁股不干净,又想当大明星,你这不是又当又立嘛。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4月3日
其他

中国网红惊动泰国高层,“嘎腰子”的事越来越离谱了

文/熊猫的熊一些刷短视频的网友,这两天估计被嘎腰子的故事,吓得瑟瑟发抖,连夜退掉了去东南亚的旅游机票。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泰国的男模餐厅爆火后,有大V就发视频提醒警告网友称,泰国非常危险,男模餐厅不是什么女人的打卡圣地,就是为了吸引女性前往泰国,然后把她们拐卖进电信诈骗公司去。一些博主也开始爆料,以前在泰国的一些危险遭遇;还有网友发现,有的网红博主去泰国旅游以后,突然很长时间没更新,于是网友纷纷猜测,她们是不是遇到了危险,被控制了。大批顶流网红在泰国神秘失踪,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网络的发酵下,“泰国旅游安全性”一度挤进了今天的热搜榜前三。加上大学生偷渡缅北失联,近期也广泛传播,作为中国游客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东南亚,一下子从性价比的旅游天堂,变成了杀猪盘、器官买卖、电诈的地狱。中国网友的担心,甚至惊动了泰国的高层。据泰媒报道,3月21日,泰国总理府发言人阿努查透露,近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有关“来泰国旅游不安全”的消息不实,巴育总理在内阁会议上下令旅游与体育部就有关情况进行澄清。东南亚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奇幻,越来越毛骨悚然了。01随着疫情退场、国门打开,很多人开始了报复性的旅游,东南亚国家成了热门目的地。然而最近网上的这些传言,估计会让那些想去旅游的人感到毛骨悚然。东南亚还安不安全?这本身是一个很难具体回答的问题。东南亚的范围广,国家众多,哪怕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治安水平也相差巨大。像缅甸北部,这一金三角地带,现在还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在地方势力的保护之下,当地的电信诈骗在全球范围内可谓是臭名昭著,成为了一种特色的地方产业。前几天,安徽合肥某职校4名学生偷渡前往缅甸后失联,其中1人被劝返,3人被搜寻到后安全回国。据最新报道,又有4名家长联系媒体称,他们的4个孩子结伴前往缅甸后失联。缅北地区由于和云南接壤,很多当地人都是讲中文,街头大大小小的商店都是中文招牌,由于地理、语言的便利,缅北很多电诈团伙将目标对准中国人。前几年有媒体提到过一个数据——缅甸北部有逾十万中国人,从事的多是电信诈骗及相关产业,诈骗对象也主要是中国人。这一黑色产业有多血腥和恐怖就不用多说了。可以读一读最近的一篇报道——《缅北集中营逃出的亲历者:戴手铐敲键盘,哭求不要嘎腰子》。前几年,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着一个梗——“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这个梗来源于《插翅难飞》的网络小说,很多网红用它来创作,一些网友甚至被迷惑,对缅北地区产生浪漫化、乌托邦式的想象。他们应该庆幸没有去,真实的缅北,事实上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糟糕。这两天一个流行的说法是,随着疫情开放,加上国内反诈力度加强,国人对缅北的警惕性提高,而泰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缅北的电诈、杀猪盘、人口贩卖等产业便开始往泰国转移。其实包括网络博彩在内,类似的地下灰色产业,在整个东南亚已经存在很久了,不存在转不转移的问题。经济不发达,加上地方政府的腐败,一些地区对灰色产业可能是纵容态度。有灰色产业大行其道的地方,就一定有犯罪。02不过,那些习惯了“深夜撸串的安全感”的网友,不要以为整个东南亚就是一片地狱,每个角落都是法外之地,旅游就是送人头,去了就要嘎腰子。现在很多博主拿这个话题说事,说白了是将它当成了流量密码。有没有想过,有的网红就是想借机搞剧本、蹭热度,明明去完泰国没啥事,故意拖着自导自演,让网友推理猜测来涨粉?最魔幻的是,有去泰国停更的网红出来发视频报平安,网友们却化身为福尔摩斯,从说话的表情、背景等各种细节推断,人是被控制了,被绑架了。搞得好像他们没出事都对不起大家似的。网友的脑洞让人佩服,但仔细想想,哪怕是真的要嘎腰子,谁会找这些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来下手?那些搞诈骗、搞人口买卖的团伙,不会蠢到自找麻烦,给自己增加犯罪风险和难度。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尽管大麻合法化了,也允许合法持枪,作为旅游城市,其治安水平,尤其那几个热门旅游城市的治安水平,不至于差到遍地都是犯罪。这不是什么洗不洗。其实大家可以去中国领事服务网或者文旅部的官网上看看,中国领事服务网上对泰国是这样介绍的:“泰国社会治安状况整体较好,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普吉、攀牙、甲米、素叻他尼及洛坤各府吸引了大批中国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社会稳定,治安形势较好……”当然,也提到,“泰马边境地区北大年、也拉、陶公三府安全形势严峻,如无特殊需要,应避免前往上述三府”。文旅部的官网上,也会公布旅游出行提示。但并没有近期谨慎前往、暂勿前往泰国的提示。2月发布的《驻泰国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旅游安全注意事项》,只是一些日常的旅游提醒:包括“行前功课要做足”,“当地法律要遵守,烟酒携带需谨慎”,“涉水活动要注意,交通安全系心间”等等。所以,你愿意相信官方,还是愿意相信一些自媒体没有依据的传说?泰国等旅游目的地,跟缅北的情况不一样,没有国内大城市那么好,但也未必是一些想象的犯罪天堂、人间炼狱。前不久,泰国政府为了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他们的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曾特意在机场迎接中国游客,并用中文送出新春祝福。这事当时还登上了热搜。泰国副总理表示,“没想到会有4.9亿人次看到这条新闻”。一个旅游业因为疫情受重创的国家,不至于故意放纵针对国外游客犯罪,把自己在国际上的名声搞臭。今年2月,湖北恩施曾发布了一份《关于恩施市籍人员非必要不得前往柬埔寨等八国的紧急通告》,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后面也回应,针对的是对涉诈重点人员,普通人因公出差、上学、旅游等不会受限制。我不是鼓励大家去泰国,去东南亚,甚至去缅北拿自己的腰子冒险“单车变摩托”。出国谨慎一点,加强安全防范不是坏事,1%的风险,如果摊到自己身上那就是100%。再者,从性价比而言,现在的泰国,已经不是以前的泰国了。物价上涨,欺客宰客,交通混乱等等,类似的旅行吐槽,在网上随处可见。我只是担心民间的妖魔化,成为两国友好的一种障碍,担心关于东南亚安全的话题,变得越来越离谱而降智了,担心它变成了了一种流量的富矿,变成了一种无脑的猎奇。看看网上那些神乎其神的传言吧,什么每年泰国几十万人失踪,什么中国禁毒所以中国都是优质腰子……简直不要太离谱。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潘石屹血本无归?网友这次又想多了

文\三娘美国硅谷银行挤兑崩盘事件,连锁反应还在全球持续。而在国内,这种发酵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上。一位微博网友称,潘石屹夫妇在这家银行有两个账户,共存款3亿多美元,计算下来约10多亿元人民币。互联网上还流传着硅谷银行的客户名单。这个名单上有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和大公司的老板。其中最为知名的除了潘石屹,还有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很快,潘石屹和王兴都很快进行了辟谣。但是,相比王兴云淡风轻的称早就把资金转移到了大银行,潘石屹的回应多少显得有些令人将信将疑——潘石屹最新在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信息回应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在硅谷银行开过户,从来没有存过款。”但按照此前网友披露的数据,他在将近十年之前给哈佛大学的捐款资金,疑似是从硅谷银行划出的。事实的真相如何,估计除了潘石屹本人,其他人都不得而知。但这一次的事件,又使得这位在近年来面对了诸多争议、试图从公众视野隐身的前中国地产富豪被迫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01潘石屹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还要回到两年前。2021年6月,SOHO中国宣布,黑石集团拟以现金要约收购公司全部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5港元,总额236.58亿港元。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现有控股股东将保留9%的股权。其实在当时来看,业内对这一消息并不感到意外。但意外的是,这起并购案在舆论场中开始不断演化,最终变成了继李嘉诚之后的又一场抨击地产商的狂欢——“别让潘石屹跑了!”是当时评论区的狂欢。潘石屹的“原罪”,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所创立的SOHO中国是北京最大的地产商,更在于在上一个时代,他还是拥有将近2000万粉丝的“微博公知”。如今的00后们可能对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印象,更难以想象,一个地产商居然能在公共话语平台上为公共事务发声。自2009年“广渠门15号”竞标失败后,潘石屹似乎就坚定认为当地楼市有泡沫。潘石屹以公知的身份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言,劝年轻人不要买房,大谈特谈推行房产税对楼市的消极影响。SOHO中国的年报里也多次提到房地产泡沫化的内容。当然,作为企业家的潘石屹参与发声的公共事件不止是房地产领域。但当现在你搜索潘石屹的名字,出来的消息都是——“卷走国资和人民血汗”、“人民公敌”……就连关于他的哈佛大学捐款,也被沸沸扬扬的炒作。风波起始于2014年。时年作为SOHO地产公司董事长的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旨在资助在哈佛就读的中国学生。当时微博认证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的姚树洁在博客撰文《潘石屹捐1亿美元给哈佛为啥引起公愤》,并发表到微博。文中,姚树洁虽然也承认“潘石屹的钱,他想怎样花,就怎样花,这完全是他的自由”,但仍然发出“四连问”。其中最核心的是“潘石屹所赚的钱有没有原罪?”,和“为什么穷国的土豪不捐给自己的祖国,而捐给富国?”且不说当时自认为经济学家的姚树洁檄文就把捐款的金额给搞错,潘石屹的基金会是1500万美元而非他所指的1亿美元,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一个英国大学的挂名教授,却居然抨击中国的企业家给国外大学捐款。当然,这并不影响姚树洁充分地带动了节奏,引发了网友的无限联想。其实,这一想的太多的逻辑当时也引发了许多批驳。其中以南方都市报在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最具有代表性——“中国商人捐资助学,无论国内海外,实该多一点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就是精打细算,控制成本,注重效益,讲求投入产出比。把钱捐到受捐体制不健全、监管阙如的学校,学生不见得受益,贪腐者却能中饱私囊。我相信,潘石屹捐资哈佛,除了‘自利’的一面,其中必有对哈佛大学基金和学生资助管理体制的一记信任票。”但在后来的日子里,评论区的风向已经不是南都们的苦口婆心能够挽回。随后尽管潘石屹各种解释,但依然摆脱不了姚树洁们的质问。02只是谁能想到,将近十年之后,这一脱离基本事实的质问,居然还在有效期之内。硅谷银行的暴雷事件,再一次把这一则古早的新闻推上了热搜。不过这一次,网友不是愤怒于潘石屹跑了,而是嘲笑他也有今天。而且,潘石屹给哈佛捐款的数字,在这一波节奏中,又一次从姚树洁编造的1亿美元,变成了2亿美元。但恐怕这一次,网友们还是想的太多了。首先,即便潘石屹确实在硅谷银行有存款。但是按照美国财政部周日在与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最新联合声明中显示,为确保所有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并设立了一个新的贷款计划,由美联储实施,由财政部提供资金。该贷款将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能够以充分保护所有存款人的方式解决硅谷银行问题。声明还表示,从3月13日(周一)开始,硅谷银行储户可以使用所有资金。声明强调,纳税人对与硅谷银行解决相关的任何损失不承担责任。但银行股东和某些无担保债务持有人将不受保护,而高级管理层也被撤职。换句话说,网友们担心的亿万血亏,最后由美联储刚性兑付了。而且至于潘石屹跑了的问题,其实近年来,可以说几乎是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多多少少都面对过这样的声音——“别让马云跑了”、“别让XX跑了”几乎成为了一种固定句式,主要用于民营企业家头上。不过,潘石屹跑了这一点,倒是毫无疑问。在经历了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动荡之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认为潘石屹是看空中国市场。相比深陷债务泥潭、甚至还屡屡被传出跳楼传言的诸多开发商们来说,潘石屹显然是跑的早了的。正如另一位知名企业家曹德旺对他的评价——“潘石屹夫妇猴精猴精的。”作为企业家,他的选择无可厚非。当然,如果非要在企业家前面加上国籍属性,那么或许我们现在更值得追问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家愿意留在中国、为中国的大学们捐款?而不是动辄就想跑路?新总理今天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这种表态给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信心。其实说回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什么时候这种动辄“别让企业家跑了”的声音能消停点,企业家的信心才能真正回来点。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留给燃油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三娘在此时代真是变了。最近汽车圈的两条新闻,可以说是完整地呈现出两个生态之间的巨大生存环境差异:许多人都关注到了湖北汽车补贴的消息。最近,湖北省联合东风汽车集团推出史上最强购车季活动,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多个汽车品牌,集体开启了疯狂降价模式,例如,东风雪铁龙C6,政府加企业综合补贴高达9万元。而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与车企2022年高企的库存有直接关系。作为曾经中国汽车军团中领军公司的东风汽车,最终不得不选择通过降价换现金流。价格补贴战尽管引发了巨大关注,但对于东风汽车来说,这显然是饮鸩止渴式的选择。汽车行业有个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如果一款车型公开大幅度降价,车型的价格就很难再卖起来。所以此前大多数时候,车企的降价策略都是区域性的、内部折扣式的。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组件的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近期公布了其2022年财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5.9亿元,同比增长152.07%;归母净利润307.29亿元,同比增长92.9%。这300多亿的利润,还是宁德时代选择不想挣太多钱的结果。宁德时代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被问及“锂矿返利计划的初衷是什么?”公司回应,公司锂矿分享不是出于降价的目的,而是我们有一些矿产资源,不想获取暴利,希望可以与长期战略客户分享。一边是自杀式的价格促销,一遍是“不想暴利”的行业王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难怪有人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趋势才是最大的红利。01燃油车拐点1992年9月,已经叫了23年的中国第二汽车厂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寓意乘市场经济的东风,站在汽车行业变革的最前沿。1995年,神龙汽车公司富康轿车总装厂正式开工,这也是武汉引进的最大的外资项目。雪铁龙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汽车品牌之一,富康和桑塔纳、捷达一起,曾是一代人对于汽车的记忆和情怀。在那个时代,雪铁龙毫无疑问是国内合资品牌的“三巨头”之一。就像当年的热销车型“富康”的名字一样,给跟随时代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圆了汽车梦,富康也是很多国人的第一台私家车。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走在改革和开放前沿的武汉,是毫无疑问的中部城市翘楚。而湖北的汽车工业也逐渐形成规模,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一极。但是,东风主要合资的法系车,本身在市场上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还是消费者认可度来看,都与德系、日系、美系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最好的2015、2016年时,东风系旗下的法系合资燃油车销量也远不能与大众、丰田等汽车品牌相提并论。而到了今天,燃油车市场本身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据乘联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燃油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三年下滑,2019年我国常规燃油车市场零售达1968万辆,2022年仅为1488万辆,这意味着三年时间燃油车市场有近480万份额萎缩掉,而到了今年1月份燃油车市场也是接近腰折,销量同比下滑45.1%。按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的预计,到2025年前后,市场的力量将推动电动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出现一个拐点。这种下滑不止是中国市场,而是在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同步发生。从卡尔·本茨发明出第一辆汽车开始,百年汽车产业从未像今天一样面临“大变局”。在全行业性的收缩面前,法系车的溃败会来的更早一些,也算是情理之中。这也是为什么这场价格战,会最早在武汉打响的行业内部原因。事实上,过去几天,包括通用、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等品牌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大幅度购车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个汽车品牌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场价格战中,甚至有车型优惠超过10万元。汽车行业普遍认为,2023年开始将是真正决定生死的时刻。02新能源风口与传统燃油车市场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市场正在持续高温。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其中份品牌来看,不仅是比亚迪突破186万辆,蔚来、小鹏、哪吒等新势力都迎来不同程度上涨。而相比传统燃油车需要靠降价搏市场。新能源车领域目前的浪潮确是涨价。综观目前市场上在售的主流车型,大多数都已经开始提价。在短短的1周内,就有近20家车企先后调整车型售价。今年以来,一直在引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特斯拉,1周内3次涨价,且单次涨幅高达2万元。一众造车新势力,如小鹏、威马、零跑等紧随其后,涨幅在2万~3万元不等。针对涨价原因,各家车企大多归结于成本上涨。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日前公开表示,已经和电池厂商确定了二季度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会立刻宣布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尽管新能源汽车给出的涨价理由是成本上涨,但燃油车难道不面临成本上涨的痛苦吗?但相比卖不掉的库存痛苦,显然成本涨价已经不值一提。几年前还被称为“电动爹”的新能源车,如今正在事实上超越燃油车。而导致新能源发生燃油车替代的根本,还是在于技术革新突破。如今,建立在新能源汽车本身技术高度的搭建完成,尤其是在新能源电池方面,不仅涌现出了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为代表的新电池技术,续航里程提升的同时安全性也迎来质的蜕变。这也是宁德时代能够“不要暴利”的最大底气来源。此前,电动车短板问题的症结在于,不论是续航带来的里程焦虑、还是充电耗时麻烦以及安全性,指向的都是电池问题。而按照宁德时代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麒麟电池已实现1000km续航,这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燃油车的续航里程,弥补了电动汽车电池在续航、快充、安全方面的短板,甚至将这些短板进行了补强。去年在一次会议上,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公开表示,“从全球各主要国家及政府颁发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来看,到2030年,最迟2035年,市场上将不会再有燃油车销售,新的趋势已经发生了。”03民营企业这种产业重要性的替代,也使得宁德时代的地位水涨船高。3月6日,最高决策层看望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根据新华社新闻通稿,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第一个做了主题发言。五年前,曾毓群还作为企业家代表参加过2018年11月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从这个位置的排序来看,相信如果现在把曾毓群视为“民营企业家”第一人,无人会反对。当然,反过来看,从传统燃油车市场的主要玩家都是国企,再到如今的新能源产业链上从上游到下游、占据先机的都是民营企业。这种对比,其实也再一次证明,在产业革命的迭代过程中,民营企业能够发挥重要价值。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时期,以一汽、东风、上汽以及长安为首的四大国有汽车企业基本占据了自主车企的半壁江山。而四大国营车企早期之所以能够制霸市场,靠的正是与外国车企进行合资。今天我们熟悉的东风、一汽、现代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后来,比亚迪、吉利以及长城之类的民营车企步步紧追,逐渐拥有了抗衡国营车企的实力。到了新能源时代,市场再一次给予了民营企业巨大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位置,恰恰正是国有车企和民营车企之间的对比。此前,网上流出一段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熊猫丫丫的惨剧,渐渐变成了一场闹剧

文/熊猫的熊这两天,很多人都被旅美大熊猫丫丫的遭遇刺痛了。大熊猫丫丫来自北京动物园,2003年,她和上海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乐乐一起,乘坐专机前往美国孟菲斯,开启了为期二十年的旅美生活之旅。但这个熊猫外交的美好故事,似乎没有等来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今年2月1日,租期已到、即将回家的熊猫乐乐突然离世,熊猫丫丫的近况更让人担心。画面显示,它瘦骨嶙峋,乞食和刻板现象十分严重。有网友爆料称,居住场馆环境恶劣,没有新鲜竹子吃。丫丫的遭遇,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看到中国的国宝,在海外遭到折磨和虐待,很多网友马上坐不住了,对孟菲斯动物园,对美国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熊猫丫丫的故事,真的是一个旅美“和平大使”被惨无人道对待的悲惨故事吗?01其实前几年就有爆料称,丫丫在孟菲斯动物园过得不好,就连美国当地的动物权益组织,也曾公开质疑动物园方面照顾不周,导致它们瘦骨嶙峋、虚弱不堪,情绪欠佳,丫丫还患上了皮肤问题。现在网上还有很多视频、图片,看上去,丫丫的状况确实让人担忧。当年活泼健康的大熊猫为何被喂成了这幅模样?它到底是不是遭到了虐待?丫丫不会开口说话,但网上的一些公开资料,能够提供一些判断的依据。首先,根据《北京动物园大熊猫繁殖记录》等一些记录,大熊猫丫丫的家族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今年病逝的“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教授之前曾提到,“丫丫所属的大熊猫家族,由于存在圈养历史长久、缺乏野外种源补充、近亲繁殖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种群质量退化”。一般来说,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但注意,30岁属于相对极端的情况,超过20岁就被认为是老年大熊猫了,进入死亡高峰期。熊猫丫丫一共有10个兄弟姐妹,在11只大熊猫中,丫丫已经是最长寿的一只了。近亲繁殖加上长期的圈养,身体体征体态在老年阶段下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其次,丫丫的健康状况,是不是一直无人关心呢?也不是的。自从网友质疑孟菲斯动物园虐待熊猫丫丫后,中国动物园协会等相关方面,曾联合孟菲斯动物园,对熊猫丫丫的健康状况有过多次体检评估,并且体检过程进行了录像。体检结论显示,大熊猫丫丫血液检测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属于中等健康水平,“并且大熊猫在孟菲斯动物园得到了较好的照顾,未有虐待大熊猫的情况”。很多人说,中国动物园协会作为大熊猫丫丫的出借方,为了避免担责,可能会刻意隐瞒丫丫的健康问题。好,中国动物园协会不信,那驻美大使馆信不信呢?我们来看看公开报道怎么说的:“我驻美大使馆也专门派代表实地查看了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饲养情况,确认了大熊猫在美得到了悉心的照顾。”02熊猫丫丫的遭遇,被上升到中美关系,这并不让人意外。在中外交流的历史上,作为和平大使的熊猫,一向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意义,承载着超越科研交流的政治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旅居海外的大熊猫,不仅是在自然气候下生存,也是在一定的政治气候下生存,它们是中外关系的见证。历史上的几次熊猫外交,都是中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比如在1941年,宋美龄以国民政府名义,将两只大熊猫当成“国礼”送给美国,以感谢美国联合援华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这掀开了近代以来熊猫外交的序幕。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迎来历史性的破冰之旅。来自四川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则成为了中美友谊的见证——它们被当成国礼赠予美国,那时的海外评论甚至写道:“当年那对大熊猫为美国人在冷战后改变对中国的看法起到了显著作用。于是以大熊猫作为国礼成为一种外交手段,被中国应用于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时至今日,熊猫依然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对象,但它的政治意义已经弱化了很多,更多还是基于科研。而把大熊猫当成国礼无偿相赠,也成了历史,现在大熊猫出国都是租借,并且有严格限制。一般租借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以10年至15年为周期,到期后可适当续约。如果租借时期熊猫产崽,熊猫宝宝也归中国所有。而租借费用每只每年高达百万美元左右。熊猫丫丫在2003年租借,2013年续约10年,今年正好是租借期满的时间,也到了返还的时刻。在政治意义减弱以后,熊猫出国,越来越像一桩生意。毕竟对租借方的动物园而言,熊猫这种稀有的动物,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增加动物园乃至城市的曝光度。但从生意的角度看,丫丫被刻意虐待的说法更站不住脚。据报道,当时孟菲斯动物园为了迎接熊猫丫丫的到来,足足花了1600万美元打造出熊猫馆。花了大价钱,却让丫丫饿成皮包骨,在动物保护、动物福利成熟到甚至有些变态的美国,你能够想象孟菲斯动物园会无脑到这个地步吗?熊猫丫丫的状况让人心疼,但真正关心熊猫丫丫的人,起码应该小心求证,而一定不会凭空臆测出一个“和平大使”在海外被刻意欺凌虐待的故事。现在的互联网上,熊猫丫丫似乎成了不少人浇筑民族情绪的块垒。一些网络博主表面上是心疼丫丫,实际上是将它当流量工具,用一些未经证实的假消息,炮制出美方虐待国宝、朝我方撒气的阴谋论。他们不信公开报道,不信中国动物园协会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回应说法,不信驻美大使馆的实地考察,而偏偏相信那些没有依据的阴谋论。据说,还有商家不失时机地加入到了认养熊猫丫丫的行列中,而熊猫丫丫的商标,也已经被多方抢注了。越看越像一场闹剧了。作为和平大使,大熊猫原本是传播中国软实力、讲述中国好故事的绝佳工具,如今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用来故意挑拨中美对立,煽动仇恨情绪,想一想真挺讽刺的。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3月9日
其他

湖北卖车“杀疯了”,但有一点担心

文/守一湖北的“最强汽车补贴”,突然点燃了久已沉寂的燃油车市场,刺激的外地很多人都恨不得要去湖北抢车。3月以来,湖北联合多家车企推出大额政企购车补贴,包括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风神等品牌,最高补贴额度达到了9万元。虽然有“湖北户籍”“上湖北车牌”等限制,如此真金白银的大手笔,还是让当地相关4S店一时被挤爆。有员工说,从业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场面。01不得不救最强补贴看似突然,其实一切有迹可循。三年疫情之后,拼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选项并不多。按照过去的经验,拉动经济最立竿见影的,本来是房地产。可是就在上个月,武汉已经把房地产归为“困难行业”。虽然随着政策逐步放宽,一些大中城市的楼市有回暖迹象,但是要重回昔日辉煌,至少短期是没有什么指望的。就拿武汉来说,去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房地产的政策。包括预售资金监管优化、房贷利率下降、二套房首付降低、二环外限购解禁,二手房带押过户等等,可不管怎么想方设法“限购松绑”,楼市都难见大的起色。原因也不难想象。经过持续多年的“房住不炒”政策引导,社会已经普遍失去房价还会持续上涨的预期,很少有人会把房产当成最佳的投资渠道,更何况宏观层面的政策也不可能鼓励投资性买房。至于刚需,毕竟是有限的。疫情之后全民口袋收紧,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即便政府想通过补贴来刺激消费,一栋房相比于一辆车,所需资金也不是一个量级。补贴少了杯水车薪,补贴多了财政出不起,还可能有来自各方的压力。楼市之外,汽车市场就成为湖北很自然的选择。汽车是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有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汽车产量209.9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8%,位居全国第四、中部六省第一。撬动汽车消费,对湖北来说就是多赢的事。而东风汽车集团成为这次补贴的主要合作对象,也有其必然性。上个月东风汽车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其2023年1月汽车销量为108,088辆,同比下降64.4%。母公司和附属公司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均超过60%。数据直观反映了公司近年发展的困境。地方要快速拉动经济发展,企业要走出困境,于是一拍即合。对地方政府来说,这既是促销费救经济,也是救举足轻重的企业。02能救多久从公布的方案来看,补贴是政府和企业1:1的投入。最高补贴9万元的一辆车,政府就要出资4.5万元。从目前疯抢的形势来看,这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财政支出当然促进了大宗消费,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更是雪中送炭。但是在双赢之外,也还是有暂时看不见、但却不能忽视的问题。其一是公平性的问题。东风汽车集团在湖北举足轻重,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很有意义,可作为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湖北不只有这一家车企。大笔财政资金做不到雨露共沾,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发展?汽车不像其他快消品,一个普通家庭购入一辆车,也就意味着好几年内不再会有购车需求。那么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未来的潜在消费者就少了一批。比如2021年刚在武汉落地制造和研发项目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会乐于看到湖北现在的“史诗级大促”吗?其二是可持续的问题。目前湖北的“最强汽车补贴”是持续一个月,以这么大的促销幅度,一个月的时间足以消化本地大部分的目标消费者。对具体企业来说,无异于打了一剂强心针。可是这种力度的促销,偶尔来一次可以,不可能成为常规选项。一来财政可能吃不消,二来无异于扰乱市场定价体系。如果让消费者形成可能经常有大额补贴的预期,那没有补贴就会压制购车需求,这不仅对这次有补贴的企业,对所有的车企可能都是伤害。而没有补贴之后,像东风这样已经呈现发展颓势的企业,还能不能挡得住新能源汽车的攻势?如果没有新的发展增长点,那这一次的“史诗级大促”,从长远看是利是弊,还是未定之数了。不管怎么说,这一最强汽车补贴,对于汽车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价格战可能会在更大层面上演。对有购车意愿的消费者来说,这倒是难得的福利机遇。这可能也是一个信号,全力拼经济的赛道已经开跑,各地为了抢占先机,都在想着怎么不走寻常路的放大招。但怎么评估这些大招的合理性,会不会造成涸泽而渔的现象,也是不能逃避的问题。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3月8日
其他

打工人还在找工作,富士康们已经准备跑了

文\三娘谁能想到,曾经在评论区被骂上热搜的“富士康们”,这一次是真跑了。据报道,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富士康计划投资约7亿美元在印度新建一家工厂,以提高当地产量。这是富士康迄今为止在印度最大的单笔投资之一。而在富士康巨人身影背后,还有更多的纠结彷徨的中小企业主。最近总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城中村制衣小老板正在面临的局面是,“(春节后)本身是订单旺季,(现在)旺季没了。”今年虽然提早开工了,但该来的旺季,却迟迟没有等到。一家连锁劳务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疫情政策调整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苏州,现在完全不缺人了。但其所在门店的20多名中介人员有一半却开始放长假,“现在不缺人,缺工作”,因为在昆山合作的工厂仅剩两家还在招工,为缩减成本,这家劳务中介公司只能让一半员工“下岗”。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准备或已经“提桶跑路”的年轻人以各种短视频向外劝退,“现在不要来苏州、不要来昆山”,但这样的呼声并没有抑制汹涌而来的寻工人流。现在,只要工价还可以且还招人的厂,在面试时间都会涌入上百号人。曾几何时,这些一岗难求的电子厂还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在互联网评论区汹涌的都是血汗工厂、环境污染的质疑,“在电子厂工作有什么危害、电子厂的工资很低吗、你知道在电子厂一天都是怎么度过的吗”让资本家们滚出中国,是当时网友一致的选择。今天来看,正在有越来越多的订单和工厂资方,或主动或被动的“滚出中国”。可以说,这局面已是如当年沸沸扬扬的评论区所愿了。01手机行业作为目前最深入、系统参与全球分工的细分电子产业,向来被视为制造业的风向标。过去三四十年来,从深圳龙华到苏州昆山,那些人头涌动的身影,造就了中国曾经全球手机工厂的地位,但属于中国制造的王座,如今正在受到巨大冲击。第三方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中国手机产量在全球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75%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67.4%。与此同时,印度与越南的手机产量不断攀升。曾经长珠三角的火热,如今正在东南亚地区快速复刻。据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统计,印度与越南分别有约200家和150家电子企业的工厂,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这些还只是叫得出名字的供应链企业,更多配套的小微企业也在当地生根落地。以越南为例,越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出口欧美更优惠的关税政策,对消费电子的生产制造环节构成吸引力。早在前些年,三星就已经开始逐步关闭了在中国的制造基地,转而加大在越南投资。越南现在已经是三星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之一,这带动了部分国内企业向越南转移产能。从过去的历史来看,韩国、日本都经历过类似的制造业转移进程,也面临过制造业外迁的担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韩国依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5%。为什么韩国电子产业争相迁往海外,韩国国内制造并没有出现空心化、韩国依然是制造大国?这是因为,他们把最为关键的环节留在了国内。从三星,LG等品牌过往的外迁来看,主要迁移的都是组装业务,也就是我们此前说的“来料加工”、“贴牌”这一类下游链条。而在上游特别是最为核心的研发环节,这些都被牢牢掌握在总部手里。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在首尔以南的京畿道,由水原,龙仁,平泽,利川等城市合围的区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半导体制造中心,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都在这里拥有大型晶圆制造工厂。环顾全球来看,被认为“无工厂制造业”强国的美国和上个汽车时代的王者日本,其实产业链的布局都是如此。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站在中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上,相比中国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东南亚的廉价无疑是巨大的优势。这种转移本身,也是市场自由选择难以阻挡的必然趋势。02但真正的风险,其实并不是存在于那些自发的转移上。而是那些被迫离开的资本家们,所产生的巨大负面效应。许多人应该都有印象。2015年9月,新华社旗下智库机构“瞭望智库”发布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批评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2022年,李嘉诚被替换成了马云。这位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的互联网企业家代表,早已经消失在公共舞台很久了。人们也开始追问,马云去了哪里了?阿里巴巴总部真的要迁居新加坡?尽管后来阿里很快辟谣,并称杭州会是阿里巴巴永久的总部。但这种恶意猜测所带来的舆论伤害,却已经真实的形成。许多人应该都记得去年司马南手撕联想的事。联想作为世界顶尖级企业,PC行业世界第一的中国领军企业,在没有什么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被司马南随意按上了六行大罪;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级人物,被司马南侮辱为“柳八爷”,生生打成“买办”“卖国贼”,并上溯到祖宗十八代。好在,对于司马南们的耳光很快就到来。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舆论上的鼓励支持,被第一次提出。这才是最大的信心和利好。可以看见的是,今年以来,对于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但显然力度还是不够。比如直到今天来看,司马南指责联想的六宗罪没有一件得到证实。但这并没有影响司马南们接受流量的拥簇和狂欢。当电子厂的工人们在手机屏幕前被带节奏、狂欢于打倒资本家的口炮时,许多人并不会想,对于大大小小的中外老板们来说,恐惧也在日益加深。谁知道下一个,不让跑的是不是就是自己呢?只是,当老板们都快跑没了,又有谁能够为此前流水线所容纳的天量工人们,提供养家糊口的工作岗位呢?答案仍在风中飘。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3月4日
其他

篮坛地震,这一次姚明的麻烦大了

文/熊志震惊体育界的消息还是来了。2月28日,新疆广汇篮球俱乐部发布公告,宣布退出本赛季剩余比赛及CBA联盟,将矛头直指篮协和周琦。这是一个让广大球迷无比意外的结果。就在前几天,关于周琦与新疆男篮合约纠纷,在中国篮协认定违规之后,新疆男篮一纸声明抗议,以退赛为要挟要求撤销处罚。那时候谁都不会想到,新疆队真的会闹到退赛的地步。随后,周琦发布长文回应,控诉新疆方面在近期中国男篮的比赛期间还对他言语威胁,并指责球队欺上瞒下、违规操作。不关注篮球的人,可能不知道此事的性质严重程度。我给大家举几个细节。第一,周琦是目前中国男篮的一号人物;第二,新疆队投资二十多年,累计二十多亿,背后的投资人是新疆首富孙广信;第三,新疆队的声明中,带出了整个管理体制的问题,欲言又止地暗示篮协有更大的腐败黑幕。随着新疆队掀桌而起,一些违规操作,通过新疆队和周琦的声明操作浮出水面,继续中国足球之后,中国篮球也站到了暴风雨的前夜。作为篮协主席和CBA联盟董事长,姚明现在站到了悬崖边上。01新疆队和周琦的纷争,涉及到球员转会自由的问题。当年,新疆队将周琦从辽宁手里买来,然后签订长约,但中途周琦登陆NBA,回国后周琦和新疆队互生嫌隙,希望恢复自由身,花了大代价的新疆队不放人,用优先预约权将周琦的归属锁定。到2021年,周琦和新疆队彻底撕破脸,向中国篮协提请仲裁。目的很简单,不想给新疆队当包身工了,想实现转会自由,到自己心仪的球队去打球,实现个人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在矛盾公开化以后,周琦作为中国男篮现在的核心人物,无法在国内联赛顺利转会,只能面临无球可打的局面,被迫前往澳大利亚联赛,在国家队征召期间则回国代表国家队出战。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不关注体育的朋友,都会觉得很奇怪:公务员尚能辞职下海,一个核心球员,竟然连自己的归属都无法决定吗?是的,现在的篮球体制就是如此奇葩。CBA联赛不同于商业化、市场化比较彻底的NBA联赛,CBA的人才输送,主要青训体系培养模式,而后者主要依赖高中、大学,NBA球员大都是从大学生中选进去的。而在现行的青训体制下,一些有潜力的篮球运动员,从小被地方挑选培养,一路从青年队打到CBA联赛。相较于社会化的培养模式,青训系统对地方俱乐部是不小的开支,所以为了保护球队投资者的利益,避免精心培养的球员转会流失,CBA联赛不允许球员像NBA那样自由流动,球员流动性相当低。前不久,国字号球员、辽宁队的当家球星郭艾伦,和球队闹矛盾,想走最终依然走不了,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运动员职业生涯有限,想在当打之年赚更多的钱,有错吗?似乎没有。球队为了青训而投入不菲资金,希望最大限度的挖掘球员价值,作为培养球员的商业回报,有错吗?似乎也没有。所以,在新疆队和周琦的纷争中,很难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哪一方都是想利益最大化,一切的祸因,正在于体制本身的畸形,造成了一个无法自由流动、规则混乱的市场。02现在的新疆队和周琦,基本处在隔空喊话的境地。新疆队怒斥篮协的处罚“违背事实、违反程序、毫无依据”,指责周琦抹黑诋毁;周琦则晒出新疆队违规注册的证据,表示在最近的国家队比赛期间,还要遭受新疆队的威胁。遗憾的是,作为居中调节重要主角的中国篮协,自从之前发布简单的裁定通告后,再也没有对此事进行公开、详尽的回应,舆论场只剩下各执一词的争吵。新疆队在声明中提到,曾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联系沟通,希望说明违规事实和处罚依据,但没有任何回复。委托律师当面要求就此事召开听证会,却被告知“我们没有这个程序”。今年2月,专门处理体育纠纷案件的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正式成立,很多球迷一度以为,此案纳入仲裁的程序,可以提供一个更优的解法,没曾想新疆队就先掀桌子了。一边是国字号球员,是现在的中国男篮的核心人物,一边是征战CBA多年的劲旅,以及背后的五百强企业新疆广汇、新疆首富,两股力量的矛盾激化至此,不由让人唏嘘。周琦是不是无辜的?新疆队到底是否合规?篮协是不是“适用法规严重错误”?说实话,作为一个不算深度球迷的作者,我也没法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在的模式下,谁都不要说自己清清白白。同时,当合同纠纷闹到鱼死网破的地步时,这种多输的惨烈局面,不仅是新疆队和周琦的至暗时刻,也是中国篮球的至暗时刻。新疆队成立以来,累计赢得CBA总冠军1次、亚军5次,是让无数球迷喜爱的传统强队,并且向中国男篮输送了多名国字号的球员。受疫情影响,CBA执行了三年的赛会制,如今主客场制重启,各球队也开通了卖票的通道,好不容易熬过艰难时刻,新疆队毅然却决然的退出,决心之大可见一斑,只留下球迷黯然伤神。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CBA劲旅,民族自治区域唯一的CBA球队,新疆队之于CBA联盟还有着超越篮球之外的政治意义。在那份怒气值爆表的声明中,新疆男篮表示,篮协的不公正裁决,“严重侵害了我俱乐部合法权益、严重伤害了新疆各族球迷感情、严重破坏了新疆篮球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些措辞中的意义,大家自行体会。03有一个不成熟的判断:此次的纠纷,可能是改变中国篮球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不仅是一个球员和俱乐部的合同纠纷,更是将现在篮球管理体制的病灶彻底暴露,将原本在冰山之下的见不得光的一些东西,全部呈现给外界了。周琦在回应中说,新疆广汇采用两个公司主体来运作。一个用于办理在中国篮协办理CBA球员注册,另外一个用于与CBA公司签署参赛协议、发劳务报酬、享受税收优惠,办理纳税登记等等,注册地址正是在霍尔果斯,一些娱乐明星避税操作的霍尔果斯。这一避税手段是不是合规呢?还有,新疆队的声明更有猛料,它不仅对准了周琦,还将矛头直指姚明:2017年至今,篮协主席和CBA联盟董事长均由姚明1人担任。篮协的管理职能与CBA联盟的办赛业务交叉混同,篮球行业乱象丛生。目前,CBA联盟的中间业务高度集中,篮协的教练员资格培训、经纪人资质认定、青少年篮球赛事等诸多业务,以及CBA联盟的经纪人业务、主要赞助商业务,均由某家体育管理公司大量承揽,甚至独家承办,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还有比这些更为……新疆队没说错,篮协“管办不分”,是目前中国篮球各种乱象的根源。管理的权限和一些经营性的商业行为混杂,裁判和运动员集于一身,给利益输送和寻租腐败埋下了土壤。事实上,正是为了进一步打破管办合一的篮球体制,2017年姚明风光上任篮协主席。作为中国男篮的巅峰人物,外界一度对这个懂球的巨人倍感期待,希望他能够带领中国篮球开展一场大刀阔斧、刮骨疗毒的改革,告别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左右体育事业的桎梏。在姚明上任的这些年,中国篮球确实有一些耳目一新的变革。比如原来体教分离的CBA青训人才输送模式,现在被选秀撕开了一道口子,很多大学生球员也能够登陆CBA赛场,CBA不再像以往那样封闭不流通,那样铁板一块。但很显然,篮球体制的管办分离仍然不够彻底。就像这次篮协用一纸文件便试图压服新疆队的抗议一样,中国篮球的运转依旧和足球一样,那么不纯粹,充斥着行政管控的传统逻辑。只不过可能连篮协也没意识到,长官意志不是一定起作用,新疆队刚烈到直接掀桌子,并带出了涉及利益关联的系列黑幕。烫手的山芋重新回到了篮协的手上,回到了姚明手上。现在压力来到了姚主席这一边。现在,他不仅要着手解决这一地鸡毛的纠纷,还得回答新疆队的灵魂拷问——为什么和自己有关的公司,接纳了不少中国篮球在管办分离改革中剥离出来的相关业务?赢得生前身后名,还是形象就此轰然倒塌,我们拭目以待吧。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中国篮球多年体制积弊的破除,光靠姚明一个人显然实现不了,但姚明确实得对现在的局面负责。也许这不是坏事。只有桌子掀了,才能看清楚桌子下藏着的东西。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3月1日
其他

香港名媛谋杀案,又成了人血馒头

文/守一香港名媛蔡天凤惨遭碎尸杀害的案件,最近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个年轻有名的女模特,被前夫一家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而这背后又有很多复杂的财产和人际关系网络牵扯。这样的故事,确实有着太多吸引眼球的传播点。多家港媒的报道,在内地社交媒体被二次传播,而这些描摹案发残忍细节的标题和用语,让很多网友备感冲击。不少内地媒体以及网络大V,已经在批评港媒报道乃至香港警方的信息披露方式,认为这些做法违背新闻伦理,无视家属乃至公众感受。如果这起悲剧不是发生在香港,的确很难想象,案件的细节会被如此迅速、如此详细地公开。而在香港,但凡熟悉一点其近代新闻传播业历史的,就都不会感到意外。香港有很鲜明的“黄色新闻”传统。学界定义的“黄色新闻”,就是指以传播色情、凶杀、灾祸、恐怖等内容和运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去刺激感官的新闻。以此来对照,蔡天凤遭谋杀案,可以说是最适合拿来运作的新闻选题,集合了这些新闻所需要的各种耸人听闻的元素。内地网友看着觉得匪夷所思的操作,不过就是香港媒体的日常操作。喜好暴力、涉性的选题,标题极尽所能博出位,这是过去市民报纸的“传统”。现在社交媒体时代,当然有过之无不及。问题在于,这种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呢?可能的解释当然很多。比如,香港曾被英国管辖100多年,早先定位就偏贸易和金融,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投入不多。传媒产业最初就是野蛮生长而成,在“基因”上就偏向于迎合市场、迎合市民的俗需求。其次是更大的市场自由度,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在一个市场容量极为有限的市场上,读者就那么多,媒体要争取更好的生存,就不得不把煽情手法、“膻色腥”的选题发挥到极致。有学者曾经统计1997年和1998年的《东方日报》,发现在二个半月内,其刊登的犯罪新闻的总数分别高达1520件和1430件,其中半数左右为暴力犯罪。从这个规模,就可以感受到媒体的日常风格。这种我们看一次就觉得受不了的报道方式,香港人都觉得没问题吗?显然也不是。香港一些团体和有识之士,也多次抗议“黄色新闻”,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2000年,香港报界还发起过自律性组织——香港报业评议会,希望加强自律,应对外界的一些批评。但都很难从根本上转变香港的媒体“传统”。原因也不难想象。媒体传统的形成,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传媒行业也就不太可能出现突变。就拿最直接、也可能最根本的读者意见来看,尽管也确实有不少人厌恶“膻色腥”的报道,可事实上,那些曾经的市民报纸哪怕是在闹出极大的丑闻之后,销量都没有出现明显下滑。而这一次的蔡天凤案,也没有太多香港人去表达对报道方式的不满。多数的香港人已经习惯了大众媒体的这种风格,把看这些新闻当做快节奏之下的一种消遣。最该发挥基础性监督作用的受众如果不介意,那其他的外在规制措施,可能就都使不上力,起码是没有坚持的动力。另外对媒体的管制很容易和一些更普世的理念产生冲突。尽管“黄色新闻”手法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可是施加外部压力去管制的时候,很容易被扣上干涉报道自由的帽子。没有政府部门、业界和大众的良好沟通互动,要划定清楚边界,其实是很难的事情。想起一个对香港电影的经典评价:“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最初是对香港电影的批评,后来被认为是对复杂而又传奇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传神概括。没了过火、不再癫狂,香港电影也就渐渐被边缘化了。这种报道方式可能也是如此,尽管让人不适,尽管有违正常的新闻伦理,但这就是香港传统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传统,可真要是被彻底改变了,香港也就不是过去的香港了。这可能就是香港的尴尬。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幼儿园也开始出现关停潮了

文\三娘最近有两则看似毫不相关、但却都十分重要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单:第一则,是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到来,在一些地方,民办幼儿园2021年、2022年开始面临招生难,少部分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山东临沂这一三线城市,各幼儿园今年也将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第二则,是据第一财经援引《中国建设报》相关报道,由住建系统承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涉及全国6.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链接这两则看起来并没有太大联系的热搜新闻背后的关键词只有一个:人口。一边是断崖式下降的新生人口,另一面是亟需去化的楼市库存——巨大的剪刀差已经形成了。以往我们总能在各个地方看到类似的表述,比如老龄化社会到来,人口红利下滑,但这种大的历史性的趋势变化,其实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相反,我们依然在享受着无数外卖员快递员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增长红利,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里,也挤满了电子设备的生产工人。即便是在对于人口问题“觉醒”比较早的房地产业,虽然曾经有过“短期看金融(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的意识,但仿佛也就是疫情三年、一夜之间,那些以往还存在未来的“拐点”,却在当下确确实实地到来了。01尽管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就没少过崩盘论的专家。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这些专家的悲观预言并没有真正实现过。但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在房地产普遍不景气的当下,最近这种唱衰楼市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少了。相反,从政策端到银行端再到房地产企业端,大家都在呼唤新的救市措施出台,以拯救当下地方政府和楼市内外交困的局面。当然,过去一段时间,也有非常多的新政出台,比如首套利率优惠、购房资格放松等等,我们此前的预期是楼市必然是收放自如,一放必涨,一收必缓。但这些在上行周期时屡试不爽的政策,如今却并没有得到此前预期的效果。相反,提前还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想要还清房贷的人,甚至要超过想要背上房贷的人。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潮水的流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可能已经在过去三年悄悄越过了增长的抛物线的顶端,新的周期已经来了。在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我们享受到了市场规律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以至于我们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规律之所以称其为规律,是因为其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关键的是,我们对于规律的轻视,可能导致我们加速这种潮水的转向。就像前二十年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却总是无法真正抑制房价上涨一样,接下来我们会不会面临这样一个局面:无论什么样的刺激政策,我们可能也无法重现当年的热度?02从别的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种转向也并非是此前专家们所预期的突然崩盘,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出现结构性的分化。这种情境,在很多发达经济体中都已经出现了。以与我们同属于东亚文化熏陶的日本为例,其从2011年起就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之后,县城、乡村不断衰败(少数几个观光旅游景点除外)。但是,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却还在持续大量流入,目前已聚集超4300万人口,占全日本的38%。在城市体系的规律中,有个著名的“齐夫定律”: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此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的N倍。不过,由于包括户籍在内等等因素的限制之下,我国城市与该法则的偏离度比较高。但随着落户政策的开放,这种线性回归应该也迟早会到来。2019年12月底国务院要求城区300万人以下的城市开放落户之后,人户分离人口激增。随之而来的趋势是,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和分化会更明显。如果我们认为大都市圈将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性趋势的话,中国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对应着人口的布局和房价的高低,差异也会越来越明显。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在《人口负增长来临?不能轻言人口红利消失》一文中提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性持续增强,2021年流动人口规模为3.8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即超过1/4的国人在流动迁徙且向经济发展高地集聚,城镇化水平达到64.7%。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曾撰报告显示,未来新增城市人口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60%将流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西、长江中游、中原、山东半岛等7大城市群。03现实的看,应对这种趋势,转型做运营成为了房企自救的重要道路。但新的问题其实也随之产生:最直接也是我们必然可能会在几年内就要面对的是,现在商场购物中心里满满当当的少儿教育、艺术培训、儿童早教,很快将都面临与幼儿园同样的格局:没有孩子了。而且,随着少子化的不断加剧,这种收缩还会进一步持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维持此前的增量逻辑去继续做运营,很可能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做的越好,死的越快。早在201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发布报告预测,如果按照一名妇女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水平算的话,中国人口负增长可能提前至2027年出现(联合国曾预测我们的人口拐点在2030年出现)。但是,实际情况则狠狠的打了报告的脸,根据官方1月17日公布的2022年人口数据显示,人口同比去年净减少0.6‰,意味着半个多世纪以来,2021年就是我们的人口顶峰,2022年首次迎来负增长,这要比3年前社科院预测的人口负增长时间提前了5年。因此要想转型,首先需要转变的还是对于未来发展的设定。北京市此前提过一个概念:减量式发展。这是北京市为了应对大城市病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思路。当然,北京的减量是主动的、有选择的、首都优先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用这个概念来解释接下来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如果整体都被迫面临的是难以逆转的减量式下行,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发展究竟从何而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房地产企业还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可能都需要重塑自己的认知。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商丘公交停运风波,一个不好的信号

文\熊猫的熊因亏损严重,河南商丘公交公司一纸通告,宣布市区公交停运。这事登上热搜后,后续进展很快来了——目前,公交公司已经删除了停运通告,当地政府则回应表态称,“确保市区公共交通正常运营”。公交停摆的事常有,但发生在商丘,还是很有信号意义的。它预示着,有些基础不差的三四线城市,也已经没钱了,就连维持基础性的民生工程,都有些力不从心了。01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已经有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黑龙江漠河市、河南郸城县等多个地方,先后陷入了公交一度停摆的困境。至于停摆原因,无外乎亏损严重。尤其疫情这几年,客流减少,加上地方公交公司很多都是民营企业,收入减少,补贴不到位,扛不住自然就摆烂,一纸停运公告来要挟地方给钱。不过,商丘还不能算一个普通的城市,按说不至于沦落到公交补贴都拖欠的地步。我给大家看一下它的相关数据。2022年商丘的GDP总量是3262.68亿元,财政收入方面,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2021年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13亿元。人口方面,到2021年年末,全市的常住人口为772.3万人,户籍人口则达到1012万人。如果拿去和北上广深,或者河南的省会郑州等城市比较,商丘当然上不了台面。但中国有600多个城市,在这个大池子里,商丘其实不算差了,好歹也是一个三线城市。在河南,商丘的GDP在18个地市中排第七位;在全国,河南的体量也在百强城市的门槛线外一点徘徊。至少,前面提到的曾经停运的几个城市相比,跟商丘不在一个发展水平线上。至于人口方面,户籍人口过千万,常住人口近八百万,能达到如此规模的城市并不多,很多省会城市像南昌、贵阳、太原,人口规模都要低于商丘。但就是这样一个GDP三千多亿元、常住人口近八百万人的城市,连公交补贴都发不起了。据公交公司的人说,“补贴一直没按时发放,员工已经5个月没发工资了”。当然要注意一点,在公交公司已经删掉的停运通告中,提到的是“市区”线路,也就是说,哪怕停运,也不包括周边县城农村的线路。即便如此,公交停运涉及面依然很庞大,公交公司敢以停摆为谈判筹码来要挟,足以说明自身的经营压力,以及地方的财政压力有多大。02在商丘公交公司的采访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商丘公交响应国家号召,商丘市区范围全部换成了纯电动的公交车,买了车,建了充电桩,之前说每年跑多少公里,按照公里数给补助,现在公里数也跑到了,但是补助一直没有到位。”这可能是很多城市的尴尬。一方面,在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浪潮中,它们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公共交通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依赖宏观政策走向,改造成本再大也要硬上,甚至还可以当政绩宣传。另一方面,实际运营需要自己承担成本,自身却又缺少自给自足的造血能力。我们看商丘的财政情况——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6.12亿元。三百多亿的缺口,靠什么?当然是转移支付了。在地方需要花钱的领域中,公交也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说是公益性项目吧,但一般公交公司都是民营企业;说市场化运营吧,又是高度垄断,高度依赖补贴的。像商丘公交是改制而来,本身是个民营企业,网上公开数据显示,运营车辆超2000台。最困难的时候有多困难呢?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其中提到:“整个(2020年)二月份运营情况不是太好,整个2月份收入3万多元,与19年同月份相比,我们收入将近下降了百分之99点7左右”。作为民企的公交公司,当然是想好好运营的,但它一定没有市场化的民企那样有动力,有提升运营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动力,因为有财政兜底。实在没钱了,大不了发个通告,躺平给你看。最后,还是地方乖乖给钱。其实大家可以留意一个细节,这次商丘公交停摆,预留了一周的时间,不是说停就停,而是拟于3月1日起。这里面有商丘城市太大,贸然停摆影响大的因素,但在我看来,更多的还是公交公司将它当成了一个向地方要钱的筹码。不是真停摆,但是,是真要钱。公司依赖地方,地方依赖中央。这种花钱的模式,在以往GDP、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时候,是可以维系的,公交公司不用费心运营效率,地方有转移支付输血,不用担心没钱补贴。而现在的大环境是,经济有待复苏,地也卖不动,前两年花钱又太多,各方面都在吃紧。于是,以前的模式行不通了。特别商丘这样的些人口流失的城市,公交没有效率,亏损成常态,地方没有闲钱补贴。所以,商丘公交此次短暂的停运风波,只是一个缩影。它说明,一些表面看起来还不错的三四线城市,风光都是表面的,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了,保民生都存在压力。0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关于地方没钱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去年年中,四川南充阆中市曾发布一则拍卖公告,将机关、事业单位等地方的未来30年的食堂特许经营权,以1.8亿元的价格拍卖。更有甚者如贵州遵义城投,前不久宣布,156亿银行债务展期至20年,前10年仅付息。相当于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钱我先不打算还了。此外,一些小城市在精简编制,还有一些城市逆城市化,将原来升级来的街道重新降级镇,都是很现实的例子了。以前富裕的时候,摊子铺的大,上马各种大项目,眼睛都不带眨;现在穷下来,突然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当然在我看来,这不全是坏事。它至少能让地方清醒过来,摸一摸自己的腰包,要砍掉无效开支,砍掉低效投资,把钱真正花在民生上,花在刀刃上,不要再大手大脚地花钱了。同时,让一些具有垄断性的民生事业公司也清醒清醒,是时候放弃躺着吃财政饭的幻想了。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王思聪终于还是没学会王健林的低调

文\守一尽管2022年4月19日,在微博笑傲江湖多年的大V王思聪突然被禁言。自此之后,这位曾被万千网友追着喊“老公”的万达公子,就很少再引起什么舆论关注。直到2023年的今天,王公子因为打人事件重返热搜。虽然警方的通报里只提到“王某某”,可是据新京报从权威信源核实,打人者就是王思聪。从通报来看,打人事件倒也不复杂。王公子“误以为”路边等车的陈某某偷拍他,陈某某否认之后双方发生争吵。然后王公子和三名同伙齐上阵,把人鼻骨打骨折了。本来王公子要被行拘7日,不过因为他提起行政复议,所以行拘暂缓。这一原本很正常的动作,竟让很多网友“感谢王公子普法”,不然都不知道被拘了还能行政复议。网上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者,开玩笑说被公子打的咋不是自己,因为“不想努力了”,这还不得赔个几十万上百万的。玩笑归玩笑,王公子是不是还能如当年一样视金钱如粪土,可就不好说了。不久前的12月,还有人发现,王思聪悄悄注销了全资持股的珺娱(湖州)文化发展中心,那本是上海熊猫互娱文化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那之前,王思聪还注销了北京香蕉计划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和上海水晶荔枝娱乐文化有限公司。据企查查的信息,王思聪曾任法人代表的公司数量,已经一路从21家降到了9家。公司规模不断收缩的同时,其执掌的普思资本也减少了对外投资,在疫情期间的2020和2021年,分别只投资了一家企业。再加上早前卸任万达董事,熊猫TV、香蕉计划、IG俱乐部渐渐边缘,王思聪早已不复当年“国民老公”的春风得意。王公子虽然有一定的纨绔子弟做派,但不得不说,在他风光无限的日子里,还是挺有路人缘的。因为他虽然常常口无遮拦,但整体呈现的“三观”还是挺正,“娱乐圈纪检委”不是浪费虚名。就连去年被禁言,也给自己拉了一大波好感。只不过,作为前首富之子,如果只剩下“三观”,那是没法满足吃瓜群众的期待的。他也没法把生意场的节节败退,完全归咎于这几年外在环境变化。因为他爹王健林,就很好地示范了什么是绝境求生的智慧。五年前,万达就面临信贷危机,那时江湖还时不时传言老王要出事。可就从2017年开始,老王疯狂甩卖资产。不仅生意上及时断舍离,热爱在年会上高歌一曲的习惯也改了,老王变得分外低调。老王用行动说明,他对外所呈现的个性形象,是和生意场的进退绑定的。生意难做还高调张扬,只会自取其祸。随后几年,一众地产大佬陷入想跳楼的困境。可是曾经的地产大佬老王,已经开始慢慢恢复元气。2022年的胡润全球房地产企业家榜单上,老王家族重回第五。而刚刚过去的卡达尔世界杯,老王的万达更是躺赢。作为最大的中国赞助商,万达在营销宣传上有多大收获很难评估。可是万达绝对控股的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体育传媒巨头“盈方”,掌握了世界杯赛事转播的亚洲独家销售权。央视都得跟他们买版权。仅此一项,万达就赚嗨了。老王面临的大环境小环境,显然要比小王严峻得多,可是看老王这几年的腾挪身段,那是小王无法企及的爹的高度了。老王的低调,小王终于还是没学会。就看这次打人事件,通报里“误以为”这几个字很玄妙,也就是说小王是自我感觉良好,逮着一个没偷拍他的人较真,还不惜亲自动手,把自己打上了热搜。这行为,搁古惑仔电影里,可能叫真性情。可放在现实,这大概只能叫蠢。说到这,又想起王公子一件往事。2014年也是在上海,王公子酒后找代驾回家,临检被发现车后箱有弓箭,于是被带走调查。因为觉得警察态度不好,公子很生气,于是发了一条微博猛批“上海的警察”。当然,后来他删了微博,警察排除违法嫌疑也放人了。那时候王公子还是如日中天。但从那会的硬刚,到现在申请行政复议,王公子的维权意识,倒是一如往常。就是不知道这一次,他还能全身而退吗?「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张文宏急了

文/熊猫的熊这两天的互联网上,掀起了一场猛吹赤脚医生的浪潮。大意是这样的,农村的赤脚医生对付新冠,上来一顿输液当肺炎治,在四件套“抗病毒+抗生素+地塞米松(激素)+退烧药”的配合下,直接给治愈好了,后遗症也少。这套治疗方法简单粗暴,成本低,效果好,一番对比之下,城市里的那套严谨的治疗方案反而显得落后了。于是很多人惊呼,已经被要被历史淘汰的赤脚医生,打赢了逆风局,完胜那些宣传科学方法的各路网红专家。有意思的是,这两天张文宏在社区培训的讲话火了。作为网红专家的代表,张文宏未必注意到了“赤脚医生完胜资深专家”的舆情,但这番言论恰好针锋相对,起到了回应的作用。这里简单摘录几点。比如他说,老年人治疗要抓住72小时黄金期;对于一些社区医院上来就吊水的方法,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只吊抗生素是无效的治疗方案”——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一味用抗生素是无效治疗,会耽误病情,增加重症率……张文宏说,“感觉到大家没有用正确的救治方案,该活的病人没活下来”;他还反问道,一个病毒性疾病在治疗初期也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但我们采用的是以抗菌治疗为主的方案,你想干什么?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急了。01赤脚医生和张文宏们,到底谁对谁错?老实说这是一个伪命题。现在新冠治疗本身没有特效药,用四件套通杀一切的赤脚医生,和张文宏们推崇的治疗方法的差别,所反映的不过是城乡医疗水平差距下不同应对而已。这些天我正好回了一趟湖北农村老家。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以前没放开时,村里人基本不戴口罩,但现在都戴起了口罩,为什么?因为农村的感染情况确实比较严峻。我没有进行严格的统计,听村里人说,去世的人确实多了很多,很多老人没能扛过这个冬天。在村镇的一个诊所,里面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输液;至于药品方面,别说紧俏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了,就是一些润喉类的药物,我在药房、诊所也都买不到。所以,农村地区过峰的方式,其实很残酷,很多都得靠“硬扛”。一来人手不够,没有那么多专业的经过系统培训的资深医生,二来药品、床位紧缺,只能有什么就用什么来治。都知道上来就输液,上来就给抗生素的方法不科学,但为什么会启用这样的治疗?就像张文宏说的,“是因为大家之前手里并没有有效的药”。于是,这些赤脚医生们面对上门的患者,只能采取最粗暴的土方法,上来就输液当肺炎,至少能够缓解部分症状。其实严格来说,现在哪怕是在农村,真正意义上的赤脚医生已经很少了,赤脚医生本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历史产物,它是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且分配严重不公的情况下的一种创造。不过到如今,城乡差距仍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匮乏,在新冠这样的大疫下被放大,一些只能提供基础性的、简单的医疗服务的诊所和医生,被推到了一线前台。所以赤脚医生的抗疫方法论,本身是无计可施的无奈结果,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的一个缩影。它帮助很多农民挺过去了,但仍要提醒,这不是一种值得歌颂、吹捧的事,相反其中写满了血泪和辛酸。02理性地看,张文宏们所推崇的治疗方法,当然是更加科学、合理的。事实上,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等地,所推出的诊疗方案,也不是上来就输液,抗生素一顿猛输出。比如在激素治疗上,北京上海两地基层方案均提示,“无进展为重型和危重型高危因素的轻症患者一般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就是说,地塞米松等药物,有严格的使用时机和用量。为什么这一轮舆情中,赤脚医生像神医一样被吹上天,而像张文宏一样经常抛头露面的网医学专家却被猛烈踩踏呢?原因倒也不难理解。三年疫情以来,很多常露面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说法经历了前后不一的变化,封控时是一套说辞,放开后又是另一套说辞;需要封控时,鼓吹疫情可怕,政策调整之后,又借坡下驴表示,不过是一场小感冒。毫不夸张地说,疫情让很多医学专家被打回原形,他们不是基于科学立场发言,而是成了墙头草,发言口径随时调整,总能找到安全的姿势。这种信誉破产,自然会让人们心生反感。而且,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面对医疗资源的匮乏和挤兑,很多人也容易下意识地迁怒到这些经常公开发言呼吁放开的专家身上。另一方面,赤脚医生的形象,本身就比较接地气,历史上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所以对赤脚医生和医学专家的拉踩中,后者也就成了出气筒,人们甚至连带怀疑他们推崇的治疗方案。就像张文宏所遭遇的那样,尽管他只是陈述了辉瑞Paxlovid有效的客观事实,而它被写进了第九版治疗方案,但这一依然挡不住那些指责他带货的嘴。但问题在于,疫情这三年来,一直站在科学角度发声,立场没有发生动摇的医学专家中,张文宏是不是为数不多的一个?现在很多人用赤脚医生来踩张文宏,用简单粗暴的农村土方法,来贬低科学的治疗方案,说白了这不是讲科学,而是用立场用偏见代替事实,把赤脚医生和饱受煎熬的农村,当成了发泄对“砖家”们不满的出口。03赤脚医生们所做的一切,当然是伟大的,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他们治疗方案的缺陷,四件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是别无选择的结果,是相对最不坏的一种代价,这一点也不容否认。但我们不能在一番拉踩中,丢掉科学和常识,不能在情绪带动下进入一种反智的状态。那篇爆款文章说,“赤脚医生打赢一场逆风局”。农村防疫真的赢了吗?农村人的遭遇真的比城里人更幸运吗?我相信很多农村人大概率会否认。社交媒体上为什么很少看到农村人的诉苦?这不是因为城里人喜欢无病呻吟,烧到38度都要发个朋友圈,而是因为很多农村人,在社交媒体上缺少能见度,很多老人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现在没有严格的死亡率统计,但火葬场排队的情况,一定不只有城市在发生,农村的情况也许会更加惨烈,只不过很难出现在媒体的镜头下罢了。所以赤脚医生“治”下的农村,是一个无奈又无声的世界。你觉得它映衬出医学专家们的不接地气,但事实上,它反应的却是农村人和科学治疗方案的遥不可及。用赤脚医生来踩踏资深专家,说到底是对农村的真实处境存在巨大隔膜,将农村人应对新冠的过程给浪漫化了。这是最让人担心的。在浪漫的想象中,农村的苦难和沉重,很容易被一种“打胜仗”的胜利的叙事所冲淡,变得无足轻重。以至于缺药、缺医生的他们,更难得到医疗兜底和科学治疗。我只问一句,农村人只配赤脚医生吗?只配上来就输液的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吗?有人说,奥密克戎之战,赤脚医生完胜资深专家;还有人说,网红专家懵了。从舆论站队的风向看,这样的判断大抵没错,网红专家们这一次在舆论场确实输得彻底。但有没有想过,那些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专家,输掉这场奥密克戎之战时,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想明白了,就应该理解为何张文宏急了。当舆论被偏见绑架,当科学的声音总是遭到排挤时,当立场一致的专家也免不了遭受各种攻击时,这场仗可能会难打很多。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法外狂徒烟花版,多少人想回到从前

文/守一实在没想到,刚刚过去的元旦,燃放烟花在很多地方起了新争议。12月31日晚,河南郑州郑东新区千玺广场附近,上万市民聚集在地标建筑玉米楼附近,不少市民现场燃放起了烟花。而郑州自2016年1月1日起,已经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面对这公开违规行为,郑州警方回应称,他们当晚劝阻贩卖烟花人员50余人,劝导燃放烟花爆竹群众上万余人次。不仅是线下,线上最近也为要不要开禁烟花燃放吵得不可开交。微博甚至还出现一个热搜,#法外狂徒烟花版#,不少地方的市民都在用实际行动挑战燃放烟花的禁令。支持开禁燃放烟花爆竹的理由都差不多,除了延续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新的说法是,疫情把大家都憋坏了,今年既然防疫放开了,不如让大家也放放烟花爆竹,热闹一下告别压抑的氛围。自由燃放烟花的从前,还回得去吗?这话题让我不禁想起差不多十年前还在报社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每到春节,要不要禁放烟花爆竹,就成为最热的话题。我作为评论版编辑,每年都要组一批稿件,从法律专家到经济学者再到环保专家、民俗专家,让他们从各种角度去辩论燃放烟花爆竹的利弊。那时候我都不敢相信,几年之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会成为各大城市的通行做法,甚至有的地方农村地区也变成了禁放区。当时觉得牢不可破的传统风俗,说改也就改掉了。现在回头去看,禁放成为普遍选择,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支持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大理由,是拥护传统文化。但是反对燃放,却有很多实际的考量。简单列举一下,除了呼声最大的环保,还有减少社会风险。现在去搜索一下,也能发现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之前,每年春节期间,各地都有不少受伤去医院的。比如北京,2017年春节七天有169人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受伤,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才2岁。伤者中甚至有人被迫截掉拇指。再比如2019年的昆明,仅昆医附二院烧伤科,春节期间就接诊100多因烟花爆竹受伤的患者。除了个体的人员伤亡,不少地方也有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火灾。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是2009年元宵节,央视新大楼因违规燃放烟花引发火灾,外墙大面积燃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众所周知。为了降低风险,每年春节期间,警方、消防、环保等部门,都要严阵以待,为此耗费的社会资源,显然也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抛开人的主观感受,只是从客观利弊分析,禁放烟花爆竹,可能是更为“理性”的选择。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燃放燃化爆竹都是一种“浪费”,何况还有很现实的安全隐患。可是这种说法,在很多拥护燃放烟花爆竹的人看来,注定是要挨骂的。因为所谓传统,很多时候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说,这是一种无法简单用金钱、空气指数、安全隐患指数来权衡的“理性”。无论禁放派能给出多少理由,拥护烟花爆竹的一方都会给出朴素而强硬的质疑:老祖宗放了上千年的烟花爆竹,不也一代一代活下来了吗?这其实就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表达情绪。可是当个体情绪变成大众情绪变成时代情绪的时候,一样可能拥有改变的力量。疫情三年,突然的政策大拐弯,背后当然可以分析出无数的道理。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弥漫的无法忍受的大众情绪,变成了直接触发改变的力量。所以在线上线下冲击燃放禁令的情绪越来越浓烈的时候,还没成为新传统的政策有没有可能出现裂缝?个人觉得是有可能的。如果有太多的人真的很想回到从前,那从前就有可能循环成为未来。我个人对是否燃放烟花爆竹没有太强的立场偏好,放不放都能接受。只是觉得,一个公共政策如果太容易被社会情绪影响,终究不是好事。当社会情绪凑巧吻合进步方向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好的结局,可如果情绪只是一种非理性的怨气呢?所以,结果重要,程序同样重要。而没有形成能吸纳最广泛意见的决策程序,可能结果就很难得到持久的尊重。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3年1月3日
其他

在县城,发现中国经济新引擎

文\三娘这个年末,可能是属于小县城的高光时刻。据媒体报道,锂电独角兽融通高科最近提交了A股上市申请。而这家公司的总部,不在一线城市,而是位于湖北大冶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融通高科不是个案,事实上,许多人发现,中国县城正在批量诞生IPO。在资本市场的“看见”之外,产业层面的变化也正在小城里发生。距离湖北大冶的数千公里外,鄂尔多斯郊外的矿山,已经在腾讯云等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无人区”。远程驾驶技术的应用,已经让年轻的驾驶员从露天矿区复杂艰苦的现场退出来,而是只需要在屏幕前操作。煤矿经营方面临的招工难题,正在被数字技术所解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通过自动驾驶和远程驾驶结合的方式,让驾驶员从矿卡车上、从复杂艰苦的现场中退出来。这不仅改变了煤矿生产本身,也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回归。学界也注意到了县城正在发生的变化。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在一场主题为“当代青年的就业与创业——共议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现象:县城输出的“小镇做题家”正在变成“小镇创业家”,他们已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所谓小镇创业家,有这样一些特质:这些青年他们身处小镇,但都有着大都市的生活经历,也有着一定的学历背景。此外,他们在县域创业的红利来源,往往是来自数字经济的赋能。他们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对于数字工具的应用已经成为他们行为和决策的自然延伸。在付伟看来,这种人的变化,同样也是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延伸。“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数字经济的普惠发展机会给县域经济带来一种新的发展和机会。从全国层面统计的数据来看,返乡创业的很多人,都跟数字经济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发展已经被置于了更为关键的位置,而这种位置的变化,需要新的动力支撑。以往我们都认为,互联网和它所身处的数字经济,高光只属于北上广深杭。但如今来看,巨大的变化正在水面之下悄然发生。正如当年被重新发现的“五环外市场”重塑电商格局一样,在如今的数字经济浪潮中,数字经济平台企业正在以往我们认为的“下沉市场”中,发掘新的创新变量。01县域经济崛起这些年来,我们时不时就会陷入这一类话题的讨论:要不要逃离北上广深?越来越多的985、211开始离开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随后的所谓新一线城市、网红城市,看起来都是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物。不过,当新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开始一线化之时,许多人开始蓦然发现:既然互联网已经开始抹平地域之间的联系结界,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走的更远一些?而也正是这种心理,造就了付伟所说的“小镇创业家”群体的诞生。谁能想到,在上一个人口密集型工业经济时代只负责向大城市输出人口、已经没有年轻人的县城,如今却在数字经济时代迎来了一波数字“返乡潮”。那些回到县城、却有知识和见识的年轻人,正在这里找到新的创业蓝海。付伟在他的调研中发现,现在乡村里的创业机会,除了政策红利外,最大红利就是数字红利。数字红利就是数字经济包括平台经济兴起以后,带来的技术共享的机会,创造数字经济普惠发展的可能。这种红利当然首先覆盖的目标,就是农业。在山东莘县,西红柿的种植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前几年因为一个工人中午回家忘开种植大棚的风口,导致棚内温度高达六十多度,一个棚的小西红柿都热死了,损失近十万。但如今,腾讯云为这家公司带来的AI技术正在接管西红柿大棚。诞生在这个小县城的莘晴农业公司选择与腾讯云合作,引入数字技术,能够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让大棚里的农作物能够处于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为未来的农业的发展做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腾讯云所建立的追溯体系可以对消费者展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确保产品安全,提高品牌力。如果说对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只是打通第一产业的毛细血管,那么对新型工业化的数字技术加持,则为县城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服装、玩具等等制造企业开始转向县城,这一方面源自政策的利好支持,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因为拥有了包括企业微信在内的数字联络工具,实体的工厂已经不再需要因为订单而聚集。而这种工业力量的加持,又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以蜜雪冰城、老乡鸡为代表的消费品牌逆袭,正在越来越多。而在他们背后,同样有着数字化技术赋能的重要推动力身影。2020年年中,蜜雪冰城做了一个试验,横向对比2家门店业绩,这2家店2019年出杯量和营业额不相上下,但在2020年却出现了差距。原因在于,其中一家店,按照总部指导积极推行小程序,另一家店的老板,不愿意接受新工具。5月~7月,连续3个月,使用微信小程序的门店,比没有使用的门店月营业额高出了20%。这是因为微信小程序再造了消费场景,通过与微信联合做活动,类似满减等行为一定程度上能拉升客单价,另一方面,与堂食点单不同,小程序点单可以做到相对定向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能力采购传统SaaS服务的遍布县城的小微企业来说,通过这一类轻量级数字化改造,就可以改变消费场景,并在营收上产生直接变化。如果不是有着长年深入的产业调研,很多人不会知道,那些看起来是我们身边、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息息相关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02数字技术创新没有人会否认,从宏观经济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过去三年来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冬去春来的时间点,也有更多的人想知道,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未来经济增长的红利究竟来自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回到历史之中。正如付伟在他的研究中所提,“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代我们经济取得突破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它的舞台和空间就是在县域乡村。”四十年后,为什么县域经济能够在此时再一次“逆袭”?这与来自数字经济公司的模式和技术的能力加持息息相关。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福建小城晋江的制造业,正在“云端”实现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晋江通过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孵化了包括安踏在内的一批知名品牌。如今,这座小城的数字化转型也处于领先位置,与腾讯云等数字经济平台进行对接,打造服务数字转型的“平台矩阵”。目前,晋江市90%以上企业“触网”,10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超过1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在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对于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这种转变也与中国的平台经济公司所正在发生的转型有极大关系。从以往的模式创新到如今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平台公司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源。根据欧盟委员会12月15日公布的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The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核酸检测员月入10万,这才是放开的原因

文\守一今天有篇媒体报道,让很多人看震惊了。一位核酸检测员自述,原本月工资一万左右的他,今年4月“误入”核酸检测行业,没想到每天的工资“高得夸张,简直是暴利”,最高的时候月入10万。而他还属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的月入20万。尽管也有辟谣爱好者说,他是“高端”的检测人员,不是大街上捅嗓子的人,言外之意他干的是高技术含量的活儿,不是随便一个核酸检测的人都月入10万。但这个辟谣显然是无聊的。大家当然知道不是人均10万,但他自己都给核酸检测定义成“暴利”。因为和他正常收入对比,就是10倍的回报。这显然是极度扭曲的现象,足以证明核酸检测这事的魔幻。当然,审判他个人没多大意义。他只是“运气好”,跳上了这个暴利的战车,分到了一杯羹。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是谁让核酸检测公司坐收暴利?回过头看,我们付出的巨大代价,到底是不是必要的?而看到仅核酸检测一项所要付出的巨额成本,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防疫政策会突然大转弯,放开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彻底。因为这世上没有人真的可以为了某件事持续的不计代价,无视成本的决策,最终都难免失败。01一个普通的核酸检测员月入10万,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切片,折射出核酸检测的巨大代价。这位检测员没有透露他所在的公司。但是随便搜索几个代表性的核酸检测公司,就知道暴利是整个行业过去几年的常态。比如,营收最高的5家上市检测公司之一金域医学,其发布的2021年年报,实现营业总收入119.4亿,同比增长44.88%;实现净利润22.2亿,同比增长47.03%;实现扣非净利润21.9亿,同比增长50.1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87亿元,同比增长39.09%。在绝大多数企业生存艰难的年份,这家公司能维持如此高幅度业绩增长,答案当然很简单,核酸检测业务功不可没。这也是这些有核酸检测业务公司的普遍表现。再看另一家公司达安基因,其在2013年到2019年的七年间,营收最多的一年不过16.13亿元,最低的才8.544亿元。可是到了2020年,其营收突然暴涨42.43亿元,增幅386.35%;归属净利润增长23.5682亿元,暴涨2556.80%。如果纯从市场的逻辑,他们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收取费用天经地义。如果这是愿打愿挨的买卖,哪怕就是挣再多钱,别人也只能眼红,没法苛责。可问题恰恰在于,核酸检测服务太不市场了。有多少地方能说得清,选择哪个核酸检测公司,是通过什么程序筛选的?过程不透明,花得又是“公家钱”,按常识推断,这也是最容易出现“猫腻”的。所以这种决策,本该非常慎重。遗憾的是,在疫情防控的紧急背景下,很多原本该严谨的程序,可能都事急从权了。也许是时候进行倒查,看看能不能挽回一些损失了。02对于核酸检测暴利的危害,换一个视角还能看的更清楚。那就是这些钱,是从哪里支付的。在核酸检测成为防疫核心手段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呼唤免费、呼唤增加核酸检测点。好像以为只要自己不掏钱,核酸检测就真的“免费”一样。实际上,巨额的花销,只不过是由纳税人换个方式支付。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等人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一年的成本上限约为1.7万亿元。该数字占2021年中国名义GDP的1.3%、公共财政收入的7.2%。如果说整体的还不太有概念,那看一看一些公布过核酸检测费用的地方,就知道这是多大一笔费用。广东省肇庆市医疗保障局曾发文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0日,全年共结算核酸检测对象本地参保人319.43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24亿元,其中医保支付金额9515万元。据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截至2021年8月底,上海医保累计支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1500余万次、近12亿元费用。这些数据看起来已经很可怕,可是如果按照有段时间宣称的要实现“48小时核酸”,又将花多少钱呢?河南号称是首个在全省实行“48小时核酸”的,按照官方披露的常住人口9936.6万人算,混采项目集采价格就按4元/人次,每年的核酸检测支出就将超700亿元。算完这些数据就能发现,那种以核酸检测为基础的封控防疫,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从中所能获取的教训,也绝不是简单地憎恨这些核酸检测公司、大骂资本家无良。这些企业无底线追逐暴利,当然可以在道德上批评,可问题的根本,还是怎么守护决策理性。如果早算一算账,为了最大规模核酸要花多少钱;花掉的这些钱,是不是真的能保住生命。在钱和命之间做选择的确是残酷的,可就算不能两全,也不能选最愚蠢的决策,人财两空吧?最基本的一条经济学原理是,做任何事都有代价。防疫也是。“为了保护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听起来很过瘾,但事实上不惜一切代价的事,都是不可能持续的。不做理性的分析和权衡,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只会制造巨大的浪费、只会变成少数人追逐暴利的幌子,而最终当然也未必能保护生命。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真要支持平台经济,从老胡们少说点话开始

文\三娘按说,最近在产业政策上,有不少的利好消息。在上周末召开的事关明天经济的定调会上,很多表态都可以算得上是大转弯式的:不仅没有再提资本的无序扩张和红绿灯设置,对平台经济、房地产这些在过去一年里几乎可以说是按在地上摩擦的产业,都释放了积极的表态。在会议之外的另一份重要文件里,甚至给去年直接团灭的民营教育带来了死而复生的曙光。过去三年来的一切,好像什么都发生了,但所有人似乎又开始在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以往极为擅长捕风捉影、给点阳光就率先灿烂的资本市场,却一反常态:虽然算不上是千股跌停,但你几乎找不到什么太亮眼的板块。这一切可能主要是因为交易员们都还在家里发烧,但另一重可能是,预期和信心的修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01单就平台经济而论,回溯起来,真正的转折点可能发生在那篇《互联网巨头正在抢走菜贩的生意》开始。2020年末,这篇文章在简中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上热搜、登热榜,每个人都义愤填膺。这让当时因为疫情而忽然有所起色的生鲜电商忽然遭遇了巨大的舆论压力。随后也是如同今天一样,一场重要的会议为商业行为的社会效应定调: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开始成为那之后的平台经济主旋律。多米诺的骨牌在那之后轰然倒下:蚂蚁金服上市折戟、马云陆家嘴之后彻底销声匿迹、滴滴和中概股的连锁反应,余波直到今天依然未平。大浪滔天,这对于习惯了过去三十年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码农和打工人们来说,刚刚还在抨击资本家996,转眼间就要面对裁员和失业的真正危机。我们现在很难说,从行业到其中的从业者所面对的局面要归罪于那篇东拼西凑的文章。但那篇文章如今来看,是近年来内外多重因素交织的社会情绪的一个精准投射。而对于那些习惯了舆论和政策都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平台经济公司们来说,可能从未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但事实上,这种情绪,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它不是一篇文章本身,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表达,它生存在每一个算法的精准推送里,壮大在流量至上的裹挟之中;最后成为了一柄趁手的利剑,反噬到平台公司本身。02回顾这些年来的宏观调控,信心和预期管理是很重要的调控关键词。信心比黄金重要不仅仅是一句俗语,也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信心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涵盖的行为,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有信心时,他们就会买进;缺乏信心时,他们就会退缩,就会卖出。经济史充满了这样信心满满与信心消退的循环。但信心从哪里来?标准的经济学理为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正式程序:人们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每个结果的优势、每个选择的概率,然后再做出决策。但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每一个个体做决策时的依据就会发现,信心的来源可能很简单,就是在我视野范围内,大多数人在怎么说,大多数人在怎么做。那么现在我们视野范围内,舆论场中说话声音最大的人是谁?撇开各行各业的专家不谈。相信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老胡。对于他具体的观点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单就以他作为话语场的风向标符号意义来看,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妨可以把它视为经济信心指数的证明。甚至我们可以说,老胡和他的队友们的每一次发声,就是一篇异曲同工的《抢走菜贩生意》的文章。当理性的声音开始越来越稀缺,这种属于情绪的表达越来越激烈,当观点市场出现了寡头垄断,它也必然会影响社会情绪的导向。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资本市场很难再相信那些积极的信号释放?因为以往那些消极信号的代言人们,依然在大行其道地活跃在我们的视野里,并且还在大声说话。这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场域。老胡和他的拥簇者们有他们表达的权利,但前提是他的反对者们也同样拥有说话的权利。什么时候老胡和他的拥簇者们能嗅到信号少说点话,把话语空间让渡点给别人,那恐怕才是经济信心真正恢复的开始。而这也恐怕也才是决策层反复提及的预期管理的真正关键所在。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有人又开始怀念封控了

文/守一这段时间,随着防疫政策调整,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和朋友阳了。每天上班,身边的工位都要空两个,开玩笑说这上班都上出了鱿鱼游戏的感觉。因为集中感染的爆发,网上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多。因为买不到药,买不到抗原,因为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这些放开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因为政策转弯太快,也就变得更加严重。作为长期发言反对严苛封控、支持逐步开放的一员,我在微博上也遭到一些批评。我能理解一些反对的声音,因为药和社会心理准备都不够,突然的放开,必然会有一个动荡期。特别是考虑到,之前因为严格的管控政策,退烧药都很难买到,很多家庭缺乏相应的准备。面对突然的感染,缺医少药必然也会加剧心理恐慌。可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有些人开始激烈地攻击放开派。好像现在的问题,都该是我们这些支持放开的人背锅。他们太健忘了,似乎以为原本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是管控和放开都可以,然后选择了这一条有问题的路。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明明是那一条严管的已经此路不通,无奈之下才被迫拐上了这一条路。这条路也颠簸,也有严峻的问题,现在需要诚实面对和解决。但是不能选择性遗忘,甚至怀念起之前的管控,以为那是一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路。有一位朋友举例,说之前三年最严峻的时候,他们工厂到岗率都没有低于50%,现在却已经快停工了。这当然是事实,突然放开导致的大面积感染,会冲击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工厂可能暂时停工,餐饮店堂食消费可能比过去还要低。可只要观察一下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就知道这是没法避免的。我们不能用突然的感染高峰,和过去相对稳定的管控时期比较。如果真要比较,那也得是用现在因为工人感染无法开工,和过去突然封控禁止开工作比较。坚持管控,那就是看不到尽头的“慢性病”,迟早会把人拖垮。放开虽然有很强烈的阵痛,扛过这段时间,就有可能迎来一个不用戴口罩、不用随时担心停产、不用担心供应链突然断裂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无视现在的问题。这种突然的转弯,没有做好社会心理建设,没有储备足够的药物,没有建立分级诊疗的机制,的确是让放开增添了更多的问题。这一点支持放开的很多人也觉得不妥,也觉得本来有更好的选择。管得太严和突然放得太开,是一体两面,都很难说是科学的决策。不管个体立场是什么,共同该面对和监督的,其实是如何科学地认识病毒,如何找到更科学的社会治理方式。无视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权力的局外人在舆论场撕扯骂战,其实毫无意义。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这一轮全民抢药潮,让人有些担心

文/熊猫的熊先问一个小问题:你所在的地区,热门的那几款新冠用药,还买得到吗?这两天随着防疫优化放松,感染人数激增,药品需求大幅增加,大家纷纷抢药、囤药,很多地方药店的布洛芬、泰诺林、连花清瘟等热门药品都卖断货了,温度计都被一抢而空。抢药风潮蔓延,连超市的黄桃罐头,都没逃掉被疯抢的命运。据报道,因为被当作“一种新型罐装特效药”,很多超市的黄桃罐头被抢空了,“一罐难求,黄桃罐头比感冒药还难抢”。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非典时期,板蓝根被当成万能神药遭到疯抢,福岛核辐射则引发抢盐潮,据说“吃盐能防辐射”;疫情初期,很多人又开始疯抢口罩,后面又是囤食物囤日用品,每每封控到来前,超市总是人满为患,货架被一扫而空……01恐慌和从众心理驱动下的哄抢囤积现象,这次主角变成了各类感冒发热药物,国人对物资短缺的害怕,随着疫情放开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囤积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有专家站出来呼吁,让大家冷静,不要备药;在网上,很多人觉得囤药是智商感人,对抢药、抢黄桃、抢连花清瘟的人各种嘲讽。前几天还有一件离谱的事上了热搜,沦为了大家的笑谈——安徽阜阳一位老人,在药店一次性买了十盒连花清瘟胶囊,十盒连花清瘟颗粒以及布洛芬等药物,然后两天吃掉24颗连花清瘟胶囊,几乎把药当饭吃了。呼吁大家理性,不要恐慌囤积,这是没错的。首先,感冒发热等常用药品,现在的生产门槛并不高,需求增长后,产能的提升也会很快上来。其次,有的人像这位老人一样,一次性地大量囤积,大量服用,对身体不好不说,也容易加剧医疗资源挤兑,那些需要药品的人买不到药,最后自己囤的药吃不完,是巨大的浪费。但哪怕你再镇定、理性,对这些囤药、抢黄桃的人,也没什么好嘲讽的。哄抢潮上演,一方面是因为从众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巨大的不安全感——对开放后的医疗资源的供应保障缺少足够的信心。大家应该都发现了,这一轮防疫政策转向,力度相当迅猛。从绝对清零到全面放松后,北京、广州等地的感染人数快速增长,估计很多人在这些城市的朋友,最近都阳了。政策变化太快,感染人数上升快,但配套措施,也即药物供应没有跟上,于是缺口自然越来越大。要知道过去三年来,这些常用药物因为疫情管控,很多人都不会去买,家里现在基本没有存货了,有存货的过了三年也已经过期了,而冬季又是感冒等疾病的高发季节。所以,感冒发热阵痛类的药物,需求瞬时性地激增。药店卖断货,是意料之中的局面了。至于黄桃罐头这种,既然没有疗效,但也能当做一种心理安慰剂,遭到疯抢自然不奇怪。现在的抢购潮,跟当初的抢盐,甚至抢购板蓝根有本质的区别。盐毕竟不能防辐射,但感冒发热药确是真的能够缓解新冠引发的一些症状,大家并不是在无脑疯抢。02有专家呼吁冷静,没必要囤药备药,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不少真正有需求的人,是真的很难买到药。如北京方面发布会提到,“药品供应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前几天我在网上下单,连花清瘟就不用说了,像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热门药,很多本地药房都是已经没有存货了。去线下跑了三家门店,才买到了店里最后一瓶儿童用的布洛芬混悬液。再者,只要不是疯狂囤积,适当备药并没有错。别说疫情时期了,日常时很多家庭都会适当储备一些常用药,疫情期间,本身医院药店就人满为患,感染了备药在家自愈,也能够减少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占用。所谓有备无患。如果真的感染,或者出现了其他感冒发热的症状,家里没有备药,也会比较折腾,特别是一些有孩子的家庭会更麻烦。要知道,现在距离优化十条的发布只有寥寥数天,目前大规模的感染,还只出现在少数几个城市,全国层面还远远谈不上第一波冲击波已经来了。即便是率先开放的广州,现在离峰值也比较远。按照终南山的最新预测,广州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1月中上旬到2月中期到来。如果现在的药品供应,就出现了大量缺口,未来全国感染人数激增,尤其是即将到来的春节返乡人潮推动的感染爆发后,几百、几千万人有用药需求,药物储备上的缺口会不会更大?很尤其是很多长辈,都是从短缺时代过来的,没有理由不担心。就像之前一些地方提醒大家不要囤物资,但突然而来的封控后,不囤物资的就只能从团长那里高价购买了,长时间的封控下,甚至出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极端情况。所以,相较于嘲讽那些疯狂抢连花清瘟、抢黄桃罐头的人,我们还是得认真地看待这一波抢购潮。它说明,由于缺少前期铺垫,防疫突然放开后,配套措施并没有及时跟上,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这里的准备工作,首先当然是药物的供应保障。因为只有药店、电商平台等渠道上,相关药品一直都有货,大家才不会真的慌乱紧张,囤积现象才会减少。但也不仅如此。比如今天“连花清瘟胶囊有上百种替代药”的话题登上了热搜,那么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科普宣传相关替代药品,引导大家合理用药?总之,不要轻易给那些跟风哄抢的人,戴上“智商捉急”的帽子,认为他们跟当初福岛核辐射抢盐一样无脑。从政策层面讲,当务之急是加强供应、提高产能,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作者简介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病毒还是那个病毒,专家已经不是那批专家了

文/西坡“专家:感染奥密克戎可自备风热感冒药物对症治疗”“专家:奥密克戎毒株主要损伤人体上呼吸道,肺损伤很少”“专家: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明显减弱”“专家:奥密克戎感染跟流感症状非常相似,重症病例比例低”“专家: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随着放开的步伐,病毒离我们每个人越来越近了。好消息是,病毒的毒力也减弱了,感染的症状也减轻了。我是相信专家的,毕竟我们通过世界杯这个窗口也看到了,外国也没有乱套。我也愿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万一感染了也绝不占用公共资源写小作文卖惨。但是我依稀记得,就在不久前,专家们还不是这样说话的。比如不到两个月前,有一位全国知名的专家说:“根据全球研究结果表明,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我不说这位专家的名字,是不想大家去攻击他,因为我更关心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具体个人的品行。我不是说个性品行无关紧要,而是说从个人品行入手,可能说不清楚问题。关于后遗症,你不能说那位专家的说法有错,但是他当时的发言有意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概率。脱离概率谈风险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你不会因为害怕被车撞死就不出门。那一连串的后遗症可能确实存在,但是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不谈概率,哐哐哐把一堆症状列出来,起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理解这个问题,你只需要打开任何一种药品的说明书,把“不良反应”这栏读一读就行了。比如我家里正好有小孩的退烧药布洛芬,它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我只抄了大概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留在说明书上,但是逐项读下来足以让你紧张了。假如说你去看病,医生给你开药的时候把每所有不良反应都念一遍,你还敢不敢吃这个药?专家在对公众发言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公众认知和传播效果,而只追求“严格意义”上的“成立”,这种发言可以说是负责任的吗?现在专家还在发言,但是发言的方向完全变了,如果说那时候强调的是症状和总数,那么现在开始强调概率、几率了。最关键的是,说话的专家换了一批,从前那批基本保持沉默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可能都是对的。但是从大众意义,从常识意义上来讲,他们的发言是大相径庭、前后不一的。我们不是在无菌无尘的实验室里生活呀,也不是在学术期刊上讨论问题啊,公共讨论、公共发言有自己的规范与原则。专家也要遵守常识,这也是常识。众所周知,这些年来“专家”这个称呼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含水量越来越高。许多网友养成了直接把专家翻译成“砖家”的不良习惯。这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但是我们知道,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专家。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众在接触大量新鲜事物的时候都需要专家的指引。等到专家群体的公信力丧失殆尽的时候,再去责怪大众反智就晚了。事实上,据我观察,中国老百姓原本是非常愿意相信专家的,在中国人心中,有学问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专家的名誉降低到今天的地步,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人们愿意相信专家,但专家们首先得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是凭专业精神说话,即使偶尔说错,也是值得尊重的。如果是先揣摩风向再说话,即使说对了,也不值得尊重。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押对风向。搞学问的人,应该有搞学问的样子。风骨这个词太高,实事求是就够了。我越来越觉得,在我们这个社会,能够一以贯之地说话是难得的,也是值得的。往期推荐「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别骂了,张文宏这次没说错

文/熊志新十条出台后,很多人都在关心,自己如果阳了怎么办,要去医院吗?对此,张文宏团队的最新发声,又一次登上了热搜。他是这样说的,“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放开以后,感染人数指数级上升是必然趋势,应对第一波冲击,防止医疗资源挤兑是最核心的难点。张文宏呼吁“老百姓得了新冠不要随意去医院”,是基于防止挤兑考虑,但这一呼声却引发了很多骂声。一些网友指责,不让去医院没人性;还有人骂道,为什么张文宏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赶在新十条放开后出来说;还有人追问,什么叫“可能不需要”?99.5%的数据是怎么来的?01首先回答一点,张文宏此时的呼吁,是一种放开后的投机性言论吗?当然不是的。很多人痛骂张文宏,其实有一个大背景——现在的风向变化太快了。新十条出来前,一直都是高强度的清零策略,密接都要隔离,现在突然告诉你阳了连医院都不要去,居家自愈就行。剧烈的政策转向,难免会让人不适应,消除三年积累的新冠恐慌毕竟没那么容易。病毒还是那个病毒,但优化防疫后,专家们的说法,却经历了一个急转弯。前几天还在说后遗症严重,今天就没有后遗症了。很多人对这种随政策风向而动的发言姿势感到不满,进而迁怒到张文宏身上。但如果留意张文宏的多次发声,不难发现,他一直在科学层面经历消除大家的恐惧。比如那段引起巨大争议的“与病毒共存”言论,现在回头来看,错了吗,没错吧?现在全国层面放开,不再绝对清零,基本印证了张文宏“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观点的正确。当初共存论出来以后,可是被各路人炮轰,认为张文宏就是想躺平,尽管张文宏一直都在费力地呼吁疫苗接种,而疫苗接种现在也被证实是最有效的降低重症、死亡率的手段。另外,一直渲染新冠病毒恐怖,有后遗症的专家,是张文宏吗?也不是吧。看看今年年初上海疫情时张文宏是怎么说的: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张文宏拿着国内外的数据,告诉大家病毒毒性降低了,呼吁大家不要恐慌,同时呼吁要推广疫苗,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分级诊疗等,为今后的开放做准备,但即便这种未雨绸缪的科学声音,还是被扣上了躺平的帽子。而事实证明,现在的防疫优化,恰恰是朝着张文宏当时预测的方向在前进。很多人指责张文宏这时候站出来了,但有没有想过,他如果是个跟随政策风向而动的投机者,当初闭嘴是不是更安全?更不会挨骂?02当然,哪怕对张文宏“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言论的骂声,只是风向剧烈变化后对专家们的一种迁怒,我其实也特别能够理解。客观来讲,在长期的灌输下,大家对病毒抱有恐慌心态,实在太正常了。即便是那些开放比较早的国家,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时,医院也是挤满了患者,排着队等待床位,大家都担心在家难治愈,想要得到医院更好的照料。别说新冠病毒了,现在就是普通的感冒,很多人都是往大医院跑。但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张文宏并没有说错。首先,现在各地的感染人群,大部分都是无症状和轻症患者。以广州为例,到12月6日前,共收治了16万感染者,仅4例重症,90%以上都是无症状或轻症。现在全国累积的感染数据,样本已经足够庞大了,事实就是,奥密克戎毒株的毒性已经大幅度下降了,确实不需要去医院。再者,针对新冠现在也没有特效药,常用的一些推荐药,比如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都是缓解发热疼痛的药物,而不是治疗新冠本身的,它们在网上可以买到。更重要的是,放开之后,感染人数指数级增长,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现有的医疗资源也不支持无症状和轻症患者都拥挤到医院去。医疗资源的挤兑,主要体现在病床位、ICU、医护人员等方面。以病床位为例,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前几天曾透露过一个数据——每千人口医疗床位现在是6.7张,每10万人口重症医疗床位不到4张。这一数据是远低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比如德国,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在30张以上,即便如此在感染峰值时依然面临床位紧张问题。国内的医疗资源分布,还存在着地域不均衡的问题。大城市和小城市,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床位、ICU病房、呼吸机、抢救设备、监护仪器、负压病房等硬件设施,相差十分巨大。据公开报道,上海每10万人拥有6张ICU病床,在当时疫情高峰时还非常紧张,那些医疗资源不充足的地方更不用说了,ICU床位数可能10万人就两三张。所以,放开之后,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就是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老人、小孩群体,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无症状、轻症一窝蜂扎堆医院,医疗体系的运转崩溃,那些重点、风险人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只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相信谁都不愿意看到那样的局面。因此,对一些还存在心理恐惧的人,张文宏呼吁“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这话固然不好听,显得缺少一些人性关怀,但既然放开了,我们必须坦然接受现实。就像张文宏之前说的,“消除对病毒的恐惧是必须走出的第一步”。当然从政策层面将,要安抚人心,消除恐慌,让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坦然居家,一方面还得继续加强科普宣传,比如一些治疗用药推荐等;另一方面,尽快推进分级诊疗。不需要去医院怎么办?张文宏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而接下来,得保证电话能打通,保证这几条路是通的。「声道」原创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请联系:hbdx1990xz运营丨麻楝
2022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