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网红经济学家的堕落

守一来了 声道 2022-04-30


文\守一
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这几天被骂惨了。

01


如果只看社交媒体传播的碎片建议,他被骂可以说一点儿都不冤枉。


比如,他建议央行多印2万亿,建立鼓励生育基金,争取用10年时间让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解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
他还说,一定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因为75年-85年的这批人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90后和00后不要说生二胎或者三胎,很多人甚至连结婚都不愿意。
这两个建议一结合,给人的直观印象,任泽平完全把人当做生育工具。
大家不想生,那就直接砸钱。更年轻的砸钱可能也不愿生,那就精准砸那些可能想生的,不管年龄是否合适。
75年的人群如今都已经46岁,早就过了比较适合生育的年龄,可在这位经济学家眼中,依然属于比较有希望“收买”的人群。这不是把生孩子变得凌驾于生活质量等多元考虑?
如此简单粗暴唯生娃为重,被骂也是活该了。

02


可是,以上其实不是任泽平团队生育政策建议的全部。
如果认真阅读过任泽平团队的《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就会发现,他并不只是拍脑门想出来的想法,而是有不少论据支撑,提出的建议也比简单砸钱丰富得多。
简单摘录他们的政策建议:
1、 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 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但这不是强制生育。3、 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其中包括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等。
这些政策建议,可以说基本覆盖了国内外生育讨论的主要领域。哪怕是这几天批评任泽平的人,恐怕也很难提出更新颖、更有效的建议。
这大概也是任泽平被骂后,还一脸无辜辩解,呼吁社会要理性讨论的底气所在。可是如今这非理性的讨论氛围,是谁造成的呢?
原因自然有很多,可是任泽平自己,也许先要照照镜子。

03


尽管任泽平团队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和建议很丰富,可是过于放大“印钱生娃”,刻意炒作“不要指望90后00后”的,不是别人,正是任泽平自己。
他在个人微博上首发的以及转载的,多是这方面的论调。如果只看他的微博内容不看报告原文,一个理性的读者,可能感受到的也只是他在哗众取宠。
如果任泽平团队对于低生育率真的有深入研究,真的想要理性探讨这个问题,那就不可能没意识到,当下社会普遍流行的生育观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
图源公众号“育娲人口研究”

“民不聊生”,已经有了新的时代释义。很多人对催生论调,已经相当反感。有问题意识的人,应该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原因,找到恰当的对话策略。
科学研究,自然是要以数据说话的。央行印钱,虽然也可能导致通胀等后果,但鼓励生育总是要花钱,直接印钱和收税转移支付,谁优谁劣,可以进行专业的论证。
可如果做面向公众的讨论和表达,那就要先理解公众心理,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而不是直接抛出刺激眼球、甚至容易引发误解的论点,然后被骂了又怪公众不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夫妇,在《好的经济学》一书的序言中说:
“最好的经济学往往是不刺耳的。世界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经济学家必须与民众分享的最宝贵的东西往往不是他们的结论,而是他们为了得出结论而选择的道路——他们所知道的事实,他们解释这些事实的方式,他们采取的推理步骤,他们仍然不确定的其他信息。”
以此为标准,以任泽平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是不及格的。

04


但要说任泽平不在乎舆论,那是冤枉他,事实是,他在乎的都有点鸡贼了。
且不说他的微博发言方式,哪怕就是本该严肃的“中国生育报告”,其主标题也是——《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
不看内文的话,这不就是自媒体标题党?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深谙哪些表述最能吸引眼球,最能激起舆论争议。
有人甚至阴谋论地猜测,任泽平团队是不是故意用争议性的论点,挑起舆论热议,这样他们的报告才能更有关注度。
虽然有些诛心,可也得承认,如果去掉有争议、容易刺激情绪的,比如“不要指望90后00后”这些语句,这份报告绝对不会有现在的关注度。
可这样的在乎方式,实在有些走火入魔,事实上是把本可以理性讨论的水搅混了。
真正的在乎,应该是深入调研和了解“民不聊生”的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对话的前提,是有现实的、深入的沟通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对流量的“讨好”。
现在中国很多所谓经济学家,擅长的是立场先行,再包装各种理论假说,套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框架,然后把现实挑挑拣拣装进去,搞出一套中国化的表达。看似深刻,其实离地很远。
任泽平团队的生育报告,某种程度也存在这种毛病。那些生育建议,多是总结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的一些经验,虽然也都有一定道理,可是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谁也说不准。
中国的生育问题就和很多领域的问题一样,已经没法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来解决了。从学术层面,重要的可能是先搞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局中人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摸着石头”探索方向。
浮在半空地弄一些看上去正确的理论,然后还想得到民意的拥护,那只能是自讨没趣。

作者简介

往期推荐






「声道」原创

欢迎按要求转载,侵权必究

运营丨麻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