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科学量化新冠大流行的损失?放开的必要性与"生命无价"

地球村公民 庐山面目 2023-01-07

三年来,我几乎每天追踪全球疫情信息和数据。遗憾的是,在简中网我至今没有发现一篇把疫情说清楚的文章。我曾试图写文章说清楚,结果你应该猜得到。本文近7000字,试图说清楚一半,留一半下次再说。请读者耐心阅读。想进一步交流,可加个人微信,微信号见文末。

今年四月份,上海和吉林疫情期间,我一直在网上分秒必争为上海和吉林疫情求助者解决面临的紧迫问题。我随机统计了4月1~15日不同时间段共100位求助者,约三分之一是求食物(包括婴儿奶粉)。其中叔侄两人居住在上海市中心南京东路街道,叔叔四五十岁,侄子21岁。他俩四天四夜没有吃食物,靠喝水维持生存,令人震惊。第二天我一直同小伙子保持联系,在获得食物前,他身体非常虚弱,说话有气无力,一直躺在床上保存体力。他们在国际大都市市中心饿了四天五夜,终于获得食物。


得知他四天四夜没有食物,我把小伙子拉到我的疫情救助群(接下来有段时间无法拉上海微友),请大家想办法。第二天,他终于通过物业买到了三四斤蔬菜和两斤猪肉,花了298元。另外,还花了70元买了10公斤大米。花光了身上的钱。



另外,还有大量买药难,紧急就医难,亲人隔离,心理问题等等。有一位因家人被隔离产生严重焦虑,告诉我随时准备跳楼;还有一位自测阳性没有任何症状却因进不了方仓而产生严重恐惧,准备跳楼。在其它电话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我一直同她们保持联系,经过耐心开导,她们终于摆脱危险。可以说,三年疫情,我亲自或感同身受体会到他人的海量痛苦,而其中不少是人为造成。


2020年开始,新冠(COVID-19)全球大流行,给人类带来了海量的痛苦和损失。



四大类损失


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健康损失、精神损失


一、生命损失:

包括死亡损失和出生损失。

死亡越多,死亡损失越大;出生人口越少,出生损失越大。


(一)死亡损失:包括新冠死亡和次生死亡。

(1)新冠死亡

各国对新冠死亡统计差距极大。

欧美主要国家的患者因病死亡时,只要死亡前一定期限内感染过新冠病毒,一般都会计入新冠死亡。


为什么美国有家属要求医生
把死亡证上死因加上新冠

美国纽约州给新冠死亡者家属补助3万~5万美元丧葬之类费用。加州给依靠新冠死亡者生活的家属提供补助2.5万~3.2万美元,还有未成年孩子每月补助到18岁。另外,联邦紧急管理局(FEMA)给新冠死亡者家属补助0.9万~3.55万丧葬费。当然,州与联邦同一补助项目不重复发放。


与此相关,美国CDC统计的往期的新冠死亡数据还在缓慢增加。2022年4月18日统计的2020年新冠死亡数据为385,505,4月26日为385,516,12月1日为385,676。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类似的补助政策,所以官方想少报新冠死亡数据,除了医院不同意外,家属也不会同意。


很多人喜欢看世界疫情统计数据,从而比较各国抗疫得失。但由于各国统计标准不同,数据可比性不是太高。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就发现许多发达国家实际感染数为确诊数的2.5~3倍,而很多落后国家实际感染数可能是确诊数的十倍甚至数十倍。



2022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研究报告称,2020年~2021年,全球超额死亡(excess deaths)人数为1490万(1330万 - 1660万),为各国官方新冠死亡数据总和的近3倍;其中,埃及为11.6倍,印度为9.9倍,俄罗斯为3.5倍。印度政府对这一研究提出质疑,称这种统计方法让人感到“担忧”。而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印证了世卫数据(显然俄卫生部门没有串通统计部门)。


根据俄罗斯统计部门数据,2020年俄罗斯死亡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28%(死亡率和超额死亡率均为世界之最),比上年多死亡36.23万。而俄罗斯卫生部门公布的2020年新冠死亡数据却只有57,002人。2020年俄罗斯人口减少超过50万,2021年人口进一步减少达到惊人的104万。2021年俄国死亡人口数达到244.5万人(出生人口140万),死亡率在全世界遥遥领先,高达惊人的17‰。


在世卫的研究公布以前,美国西雅图的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IHME)以及英国的《经济学人》都发表了不同模型的全球超额死亡数据;IHME模型的数据为1710万~1960万;《经济学人》模型则为1230万~2130万。今年3月份《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数据为1820万(2020年~2021年)。


有意思的是,在世卫的研究报告中,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超额死亡数据竟然为负数。说明由于防疫措施导致人们活动减少而避免了一些死亡,比如车祸、工伤、流感等死亡就减少了很多。


(2)次生死亡

比如,由于防疫措施导致对其它疾病的治疗延误造成死亡,防疫措施导致心理疾病增加造成死亡,经济损失、健康损失、精神损失造成的当年(或当下统计期间的)的额外死亡。

由于次生死亡数据难于统计,只能引入上述超额死亡概念。

假设:

根据历年死亡数据和人口结构变化推算出该年(月或周等)正常情况下的死亡总人数为:N,

实际总死亡人数为:M,

新冠死亡人数为:X,

由于防疫措施导致人们活动减少而避免的死亡数(比如车祸、工伤、流感减少):P,

超额死亡人数为:C

那么:

C=M-N

C=X+次生死亡-P

次生死亡=C-X+P

对于采取严格防控策略的国家来说,次生死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公平与正义”公开课就引用了这个著名的电车难题。其实抗疫措施选择也面临这个问题,为了降低新冠死亡而人为造成此生死亡就面临这个哲学困境。

清华社科院院长彭凯平
疫情三年,终究是一场悲剧


(二)出生损失

2021年,人口增长方面,美国人口增长率创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为1.2‰,原因有:出生人口下降,死亡人口增多,还有移民减少。

而中国,去年出生人口1062万,生育率降到1.1(世代更替需要的生育率为2.1)。

而俄罗斯去年人口则是惊人的负增长7.3‰。


美国建国很久以前,就有一位先贤曾预测美国人口(指那块土地上人口,未包含未归化的原住民)今后会每25年翻一倍。结果这个趋势竟然保持了250年,这是奠定美国100多年来大国地位的人口基础。



从1650年~1900年,250年间,美国人口增长了1500多倍,超过了每25年翻一倍的速度(2^10=1024倍)。从现在到2100年,美国将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能够保持人口稳步增长的国家这将进一步稳固美国在(现今)发达国家中的地位。


一个国家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下降,最终会影响其国际地位。比如,俄罗斯1900年占世界人口的1/15,如今不到1/54,2100年将降到约1/100,分量变得越来越轻。


2011年,双独二孩;2013年,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放开三孩,并取消社会抚养费,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标志限制生育的政策已进入历史。近年来的逐步放开生育,就是为了提振出生人口。现在一些地方纷纷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但目前效果不明显。


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口是其最根本的“资源”,出生人口数量将决定其未来人口总量。所以,当今世界,让老百姓生得起,养得起,是一国国策之根本。近年,马斯克多次强调,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是生育率下降。本人则在十几年前就一直强调这一点。


二、经济损失:

包括当期经济损失、潜在的经济损失、资产损失等。


当期经济损失:

疫情和各种抗疫措施对当月、当季、当年GDP造成的损失。对个人来说,意味着收入下降甚至完全失去,意味着全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完全没有着落;对企业来说,则是盈利减少、亏损或破产倒闭。

潜在经济损失:

对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影响,对消费者信心影响,对经济造成潜在的损失。投资者转移投资到确定性高和更容易获利的国家或地区也是潜在的损失。

印度、印尼、越南,等国,获得了高增长的机会。

资产损失:

比如房产、股票或其它资产价格下跌造成损失等。


三、健康损失

由于疫情防控,无法正常进行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损失。收入下降,生活质量下降,食物的质与量下降,造成健康损失,等等。

除身体健康损失外,还有精神健康损失。

疫情原因,活动受限,人们的社交活动大幅度下降,各种防疫措施导致生活质量和尊严下降,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损害心理健康,等等。


四、精神损失

失去亲人的痛苦,自己和家人隔离的痛苦,骨肉分离长期难于团聚的痛苦,与亲友之间关系疏远的痛苦等。抗疫防控措施,多多少少会令人失去自由和自尊,食物品质与数量减少甚至饥饿,除了会造成健康损失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失。


上面的四大损失不是相互孤立和割裂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的。



经济发展与人口平均寿命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该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根据世界银行各国人均GDP和预期平均寿命数据可以得出规律 :
人均GDP每增加一倍,平均寿命增长1~3年,下面量化分析取平均值2年计算。

这一规律适用于每一个国家的纵向比较,就是同该国的历史数据比较。上世纪苏联解体后,由于原来的经济关系随之解体,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建立,导致俄罗斯等国经济大幅度下降,人均寿命随之出现明显的下降。中国纵向比较也非常明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人均寿命增长非常明显。

这一规律也适用于横向比较,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比较。

思考:美国人均GDP在1000万人口以上的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但人均寿命却在发达国家中最低;另外,根据本人计算,美国华人平均寿命87岁,同国内相比是否适用这一规律?


比如:甲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乙国人均GDP为3.2万美元的话,乙国人均GDP是甲国的32倍,即翻倍了5次(2^5=32),乙国的人均寿命大致比甲国高2×5=10岁。


由此可以推算:GDP每增长1%,人均寿命可以提高2年/70=10.44天。

(1.01^70=2)。或者说人均GDP每下降1%,人均寿命则降低10.44天,由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剩余寿命为15000天左右(41年,各国相差不大)(参见:上海日记首篇:新冠疫情简史),也就是说GDP每下降1%,相当于增加了全民死亡率为0.7‰(万分之七)。


换成全球80亿人,GDP下降1%,则相当于随机死亡80亿×0.7‰=560万人。根据本人研究的英美和各国数据,发达国家新冠死亡平均降低了约80个月的人类寿命(根据本人模型,美国新冠死亡者平均比正常寿命少了136个月,考虑到新冠死亡者90%以上属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故估计新冠死亡者因感染新冠平均损失了80个月的寿命),而一个随机死亡平均降低了41年(492个月)的人类寿命。也就是说560万人的随机死亡,损失的人类寿命相当于560万×492÷80=3444万个(美国,下同)新冠死亡。


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2.3%,2020年则下降3.6%,可以估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GDP,造成损失约6%。造成人类寿命损失相当于6×560万=3,360万个随机死亡,或者3360×492÷80=20,664万个新冠死亡。

可以看出,新冠感染死亡造成的人类寿命损失,同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因而造成人类寿命的损失相比,简直就是零头。


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2.2%,而其它主要国家经济全部都是负增长。说明中国的严格防控措施对新冠原始毒株非常有效,既控制住了疫情,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经济增长。


2021年,全球经济报复性反弹,算是部分弥补了2020年的损失,上面估算的疫情对人类寿命的影响,则需要重新评估(略)。


而发达国家由于采取压低感染曲线的抗疫措施,疫情反反复复,防控松松紧紧,导致2020年经济全部出现负增长。大家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发放疫情纾困资金,让老百姓实际收入不至于受到太大影响。


我的这位微友与她女儿还不是美国公民,但2020年几个月的疫情,她一个人就拿到了15000美元的失业金和纾困金。看来,万恶的美帝真会用金钱腐蚀老百姓。

某人说:大家都发钱等于大家都没发钱。

的确,对那样的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来说,1万或10万,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大量普通老百姓来说,意味着有没有钱给子女交学费,是否挨饿,是否可以度过寒冬。


假如把经济发展同人均寿命的关系推广到社会细胞的家庭,如果家庭收入减半,则意味着全家人平均预期寿命可能降低2年;如果全家人长期失去收入(又得不到福利),则意味着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同人类生命关系最为密切。
另外,健康损失和精神损失同生命损失关系密切,但量化难度较大,而且与公众价值取向相关。

由此看来,各国疫情造成的生命损失绝不仅仅是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数据那么简单。前文所述的四大类损失还是比较容易看得见的,而经济发展受阻造成的寿命损失,则往往难于直观感觉到,需要人类应用科学理性才可以感知到。


人类只要生活在世上,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事实上,全世界每年意外死亡人数就有数百万,按照寿命损失,换算成新冠死亡则是数千万。

我之前文章分析过,对于身体健康的青壮年,感染新冠(原始株)死亡风险其实远远低于驾驶汽车的风险,更不用提Omicron突变株。



生命的维度


除了上述有一定的客观量化标准的计算人类生命损失外,还有主观价值选择。比如,有人认为严格的居家隔离封城措施尽管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但为了打好抗疫战争,自己坦然接受。另外也有人愿意损失一定的寿命,用来换取出行自由。这就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


近三年来,中文网上关于自由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实,自由与生命不是矛盾和对立的。缺乏自由的生命影响生命的尊严和意义;缺乏自由,生命的安全有时也难于获得保障。生命不仅有长度,而且还有广度、深度和丰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可以算是生命的广度,认知和把握世界可以算是生命的深度,而创造价值造福世人超越自我可以算是生命的丰度,而这些都离不开自由和尊严。没有自由和尊严就不会有怒放的生命。



生命价值


生命无价,再配合宏大叙事,这几年成了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区。一旦你提出自己的想法,则会立即面临无数人挥舞的道德大棒。

诚然,一般情况下,对自己和家人来说,你的生命也许真的无价。乔布斯在生命的尽头,会不会用全部财富换取他20年的寿命呢?他自己和家人或许会换。但乔布斯当时才56岁,如果是80岁时,他和家人极大概率不会换。

当孩子病重时,人们也许愿意倾其所有挽救孩子的生命,但如果另外一个孩子将因此面临失学或者全家面临挨饿时,那么一定会做出权衡。


如果生命无价,医院应该对一般人免费,因为总有人付不起或者不愿意花医药费,这就会导致死人;另外医院也可以对富人收取天价医药费,因为他的生命无价。

如果生命无价,那么一切交通工具都不应该使用,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交通工具。

如果生命无价,任何企业都不敢雇佣员工,因为万一出现工伤呢?

如果生命无价,国家也不应该有军队,因为养兵会死人,打仗更会死人。

如果生命无价,人类就不应该有任何冒险的行为,甚至走路、吃饭都有风险。

所以生命无价仅仅是一个理想,并不符合简单的现实逻辑。


对于“生命无价”的观点,发达国家很久就有辩论,结果是:免费医疗(或基本免费)。尽最大努力让生命无价这一理想变成现实。希望这一人类理想在我们国家也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对新冠治疗免费。



几乎所有人都会感染


2020年,早在疫情初期,德国、英国、瑞典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就预测,大多数人,最终会感染新冠病毒。疫苗出来前,它们国家的抗疫政策主要是:保护脆弱人群;让健康的青壮年慢慢感染,根据医疗资源承受能力,压平感染曲线。
2020年3月10日,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就发出警告,预计将有约60%至70%的德国人感染新冠病毒,令德国议会陷入了沉默。
2020年3月12日,英国时任首相约翰逊则称:“疫情会进一步蔓延,我必须向你们、向英国公众说实话:许多家庭将提早失去他们挚爱亲人。”
这些领导人对新冠的表态,无一例外都遭到简中互联网的一片嘲讽和道德谴责。
现在看来,欧美科学家当时的预测确实是非常靠谱的。

2021年12月,当奥密克戎攻城略地时,我就确定几乎所有人最终都会感染新冠病毒。
如今,情况怎么样呢?


2022年11月20日,由哈佛、耶鲁和斯坦福三所美国高校的公卫学院在medRxiv上传了美国人群针对Omicron免疫情况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果显示:截止到 2022 年 11 月 10 日,估计94.2%(7%+55.7%+2.4%+29.1%)的美国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2021年12月2日这一数据为:29%+36.2%=65.2%);感染过两次以上的为62.7(7%+55.7%)。既没有打过疫苗也没有感染的占2.1%,打过疫苗而没有感染的占3.6%,也就是说,疫苗对预防感染的有效性已经非常低。


另外,97.8%的美国人对新冠病毒具有不同程度免疫力:有些是感染产生,有些接种疫苗产生,有些是感染加疫苗产生。如感染过Omicron突变株+加强接种了疫苗,那么对重症的预防有效性高于95%。美国总统拜登是感染Omicron突变株加疫苗加强针,前总统川普和克林顿(11月30日感染)都是感染加疫苗加强针。新冠对这三位老人的风险应该低于流感。


可以说,新冠病毒将长期存在,而且会反复感染人体,这早就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

三年疫情,中国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抗疫模式,对“闷死”原始毒株和Delta毒株都暂时有效,而对传染性强得多而毒性更弱的Omicron突变株则面临挑战。一方面清零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大,另一方面收益相对缩小。上海等许多城市经济损失巨大。今年全国GDP增长离年初计划的5.5%的目标差距很大。

只要是继续严格清零,常态化核酸检测,必然导致层层加码,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疫情也永无休止。


显而易见,我们也必将放开。但放开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在保护好脆弱人群的基础上,根据感染数据、医疗资源负担、不扰民情况有序进行。具体下次再谈。

——地球村公民占全喜
2022年12月4日凌晨2点



往期文章:

上海日记首篇:新冠疫情简史

钟南山院士,你又错了


读者可加个人微信防失联:dqcm68,请注明“读者”或“防失联”字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