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由著名哲学家出演的电影
二十世纪以来,除了窝在书斋里著书立说,许多哲学家们也热衷于透过许多其他媒介传递思想、表达观点,而电影就是绝佳的表达载体。除此之外,很多哲学家也是狂热影迷,甚至亲自上阵出演电影。本文盘点了那些有哲学家出镜的电影,快来看看你的学术偶像在镜头前表现如何吧!
一
“自编/自导自演传播思想类”
01 《景观社会》:居伊·德波
出演人:
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于1930年11月28日,卒于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
影片介绍:
1967年,德波出版了《景观社会》一书,书中承袭了马克思、马尔库塞、卢卡奇等学者的思想,对资本主义营造出的虚假“景观”展开了批判。该书在学界内外均引起了重大反响,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便时常出现引述自该书的标语。
1974年,这部同名电影《景观社会》同样采用《景观社会》文本中的拼贴形式,通过对一系列流行标语、广告、漫画、影音图象的反打,以反讽的姿态展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是如何被控制、被景观化的商品社会所物化的。影片从而最终实现了布莱希特式的、超越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统治的真正批判——“打倒资本主义,改造马克思!”
他的其他电影:
《分离批判》、《为萨德疾呼》、《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
02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斯拉沃热·齐泽克
导演: 索菲亚·菲尼斯
编剧: 斯拉沃热·齐泽克
主演: 斯拉沃热·齐泽克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爱尔兰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10-04(英国)
片长: 136分钟
又名: 齐泽克电影指南:意识形态篇(港) / 意识形态疯癫指南
出演人: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i Zizek,1949.3.21-),斯洛文尼亚作家、学者,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和哲学高级研究员,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担任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人称鼻炎)
影片介绍:
一部由齐泽克本人出镜的、介绍其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影像论文(Video Essay)。在其中,这位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哲学家将从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之声》、《发条橙》等等)、大众文化聊到拉康理论和欲望机制,辅以辛辣(且-1功德)的政治/黄色段子,向观众说明什么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以及我们要如何才能停止对“大他者”进行想象。
他的其他电影:
《虚实游戏:齐泽克反转再反转》、《变态者电影指南》、《爱你的症状如爱你》、《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等等(你是有多爱电影啊鼻炎)
二
“跨界客串真拍电影类”
01 《马太福音》:阿甘本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编剧: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主演: 恩里克·伊拉佐奎 / 玛格丽塔·卡鲁索 / Susanna Pasolini / Giorgio Agamben / 娜塔利娅·金兹伯格 / 尼内托·达沃利等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64-09-04(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37分钟 / 91分钟(美国剪辑版)
出演人:
吉奥乔·阿甘本(1942-) 意大利哲学界和激进政治理论界的领袖人物。他早年任教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大学和维罗纳大学,之后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巴黎的国际哲学研究院、瑞士萨斯斐的欧洲研究生院和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担任教职至今。阿甘本深受海德格尔和本雅明思想的熏陶,对欧陆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研究以及文学和艺术均有涉猎,代表作有《王国与荣耀》、《例外状态》、《神圣人》等。
影片介绍:
作为共产党员、同性恋、无神论者的帕索里尼拍了一部被宗教团体认为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电影描述了耶稣的一生。从出生、逃亡、受洗到沙漠考验、山上宝训、被出卖、最后的晚餐、钉死最后到复活,耶稣形象带有极强的神性及革命者的特征。影片中既夹杂着讽刺,又令人沉思,因为帕索里尼始终带着科学的理性和哲学化的感性去重新审视“宗教”这个延续千年的政治文化现象,追问某种带有神性的“真理”。阿甘本在片中饰演使徒之一腓力(Phillip)。
阿甘本对本片的回忆:
“我记得当时帕索里尼拍《马太福音》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过NG重拍的情况。所有的演员的台词、举止,表达的都很到位。我觉得这些细节使得这部影片更自然,更原生态。不需要自称现实,因为它就是逼真呈现的。影片制作过程中,唯一的停顿也是因我造成的:那是最后的晚宴场景,我当时突然发现自己桌前放的都是超大块发酵面包。因为犹太民族的逾越节吃的面包是没加酵母的,所以我得提醒保罗(Pier Paolo)换道具。拍摄也因此中断了一些时间。”
02 《电影社会主义》:阿兰·巴迪欧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Catherine Tanvier / Christian Sinniger / 帕蒂·史密斯 / Jean-Marc Stehlé / Agatha Couture / Mathias Domahidy / 康坦·格罗塞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士 /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0-05-19(法国)
片长: 101分钟
又名: 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电影(港) / Socialisme
出演人: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男,出生于北非的法属摩洛哥拉巴特,法国作家、哲学家。受过数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关注哲学、政治及现实问题,前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主任、教授,现任位于瑞士的欧洲研究院(EGS)教授。著有《世纪》《哲学宣言》《存在与事件》等。
影片介绍:
去年去世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影史G.O.A.T.有力竞争者戈达尔于2010年带来的一部实验电影。这部影片被形容为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片中集合了几位有着不同国家、种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地中海豪华邮轮上,游轮行经六处著名的欧洲神话故事遗址,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在这里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来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长,一名出身背景不详、由孙女陪同的老战犯,一名上了年纪的法国警察,一位巴勒斯坦大使,一位前联合国女官员,一名间谍,以及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和美国“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
观影提示:
非常实验、非常意识流、非常戈达尔
03 《西力传/变色龙》:苏珊·桑塔格
导演: 伍迪·艾伦
编剧: 伍迪·艾伦
主演: 伍迪·艾伦 / 米娅·法罗 / 帕特里克霍根 / John Buckwalter / 马文恰特诺弗等
类型: 喜剧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83-07-15
片长: 79分钟
又名: 变色龙 / 泽利格 / Identity Crisi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sonality Disorder / The Cat's Pyjamas
出演人: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桑塔格的写作领域广泛,在评论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同时,其作品亦涉及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影片介绍: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一个名叫西力(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的男人横空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神奇的犹太人被发现混迹于各种各样相去甚远的交际圈里,不同阶级的,甚至是不同种族的,而每当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中,他的身上就会迅速体现出这个环境的特征,有时是心理的同化,有时是生理的变异。曼哈顿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们对这个怪异的病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罗大众亦然,他们亲切的称西力为“变色龙”,一大批以他为主题的文化和商品应运而生,一时间,西力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巨星。可是,真正将西力当做一个病人来关心的只有尤朵拉医生(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年轻又执着的她致力于治愈他的疾病。长此以往,西力和尤朵拉之间建立了深厚而又真诚的感情,这对立场特殊的爱人能否终成眷属呢?伍迪·艾伦自导自演,以伪文献伪记录的方式,生动又真实的重现了本为虚构的西力的一生。
(影片中以评论家身份出现的桑塔格)
04 《勃朗特姐妹》:罗兰·巴特
导演: 安德烈·泰希内
编剧: 帕斯卡尔·博尼策尔 / 安德烈·泰希内 / 让·格吕约尔
主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帕特里克·马基 / 埃莱娜·叙尔热尔 / 罗兰·伯汀 / 罗兰·巴特 / 帕斯卡尔·博尼策尔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79-05-09(法国)
片长: 120 分钟
又名: The Bronte Sisters
出演人: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其早期著作阐述了语言结构的任意性,并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类似的分析,如《神话修辞术》、《论拉辛》等。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研究浪漫爱情话语的《恋人絮语》等等。凭借以上作品,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极大关注,并推动了结构主义成为20世纪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
影片介绍:
《勃朗特姐妹》是由安德列·泰西内执导的传记片,伊莎贝尔·阿佳妮、伊莎贝尔·于佩尔和玛丽-弗朗丝·皮西尔等主演。该片讲述了英国古典文学勃朗特三姐妹的生平故事。罗兰·巴特在影片中客串饰演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克雷。
(影片中的罗兰·巴特,友友锐评“怎么感觉有点像张嘉译”。遂上网搜索巴特生活照,发现,你别说,你还真别说,真的很像张嘉译)
(生活中的罗兰·巴特)
三
“受人邀请讨论哲学话题类”
01 《受审视的生活:哲学就在街头巷尾》:哲学群星
导演: Astra Taylor
主演: Kwame Anthony Appiah / Peter Singer / Cornel West, / Sunaura Taylor / Judith Butler / Martha Nussbaum / Avital Ronell / Michael Hardt / Slavoj Žižek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8-09-05(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88分钟
出演人:
齐泽克(激进左翼批判理论)/ 朱迪斯·巴特勒(女性主义、性别理论)/ 玛莎·努斯鲍姆(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 彼得·辛格(动物伦理)/ 迈克尔·哈特(建筑哲学、马克思主义)等
影片介绍: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审视人生》将哲学从学术期刊和课堂中拉出来,让它重回街头。从历史上来看,哲学家们都是在与外界直接的接触,而非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迸发出他们最精妙的思想的。苏格拉底游走于雅典广场,与当局周旋。卢梭把他在大自然中的漫游写进了印刷品。尼采曾经说过,只有在漫步中酝酿的思想才有价值。
在《审视人生》中,电影制片人阿斯特拉·泰勒(Astra Taylor)陪同一些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进行了一系列独特的旅行,穿越了对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有着特殊共鸣的地方和空间。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关于消费伦理的思想在第五大道高档精品店的背景下得到了升华。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在财富和休闲象征的环绕下思考革命的本质。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和一位朋友漫步旧金山的传教区,质疑我们的文化对个人主义的固执。科内尔·韦斯特(Cornel West)可能是美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驾车穿过曼哈顿时,将哲学与爵士乐和蓝调相提并论,提醒我们思想生活是多么激烈和令人振奋。从道德哲学到文化理论,《审视人生》提供了与各领域伟大思想家对话的珍贵时刻,揭示了哲学改变我们看待周围世界和想象我们在其中位置的方式的力量。
(小编温馨提示:本片B站就能看)
02 《伊斯特河》:斯蒂格勒/南希/拉巴特
导演: 大卫·巴里松 / 丹尼尔·罗斯
编剧: 大卫·巴里松 / 丹尼尔·罗斯
主演: Philippe Lacoue-Labarthe / Jean-Luc Nancy / 汉斯-于尔根·西贝尔伯格 / Bernard Stiegler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www.ister.com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语言: 法语 / 德语 / 罗马尼亚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04-01-23
片长: 189 分钟
出演人:
贝尔纳·斯蒂格勒,生于1952年,196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于1978年因抢银行被捕。在狱中的五年间,斯蒂格勒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研读现象学著作,并发现“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出狱后,他得到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指导,并在1992年获得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代表作品有《技术与时间》(三卷本)、《象征与贫困》等。2020年8月,斯蒂格勒自杀。
让-吕克·南希,法国当代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南希,师从现象学家保罗·利科。1988年开始任斯特拉斯堡哲学系教授,2002年成为该校荣休教授。南希的哲学思想深受他的老师兼朋友、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影响。南希和德里达相互对话式的写作构成了法国“解构思想”的核心文献和主要贡献。南希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探讨哲学的“意义”理论,以共通体的非功效、基督教的自身解构、世界的意义与身体的触感,扩展了解构的论域。代表作有《无用的共通体》《素描的愉悦》《缪斯》等。2021年的今天(8月23日),南希去世。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1940-2007),法国当代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作家,曾长期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其在德国浪漫主义、解构主义、政治与哲学之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著称。他曾将海德格尔、尼采、荷尔德林、本雅明、策兰等人的作品翻译为法语。拉巴特和其斯特拉斯堡同事让-吕克·南希有着传为佳话的长期友谊与学术合作,两人合著有《阅读拉康》、《文学的绝对》、《纳粹神话》等等。拉巴特深受海德格尔影响,并致力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的研究。
影片介绍:
David Barison 和Daniel Ross拍的一部长达189分钟的纪录片(2004)。Barison生于197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读哲学。Ross是Barison的校友,最初学物理,后来碰到Barison转哲学。因为热衷于海德格尔的警句,想让人们知道海德格尔的理论今天并不过时。So, 他俩03年买了一部DV,从伦敦出发,顺着Danube河,拍下了这部公路哲学电影。
The Ister(《伊斯特河》)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未完成的一部诗的标题,背景是Danube river。诗的开头是这样的:Now come fire! / Eager are we / to see the day。本片子逐句拆开这首诗,穿插进一些当代哲学家随意的观点。当然,不同地点的画面必不可少,最后是海德格尔朗诵这首The Ister。最后的结尾,同开头一样,一只鸭子向前消失。
文章撰写:王抗;部分文字来自豆瓣电影页面介绍,有删改
排版:王抗
审核:王抗
爆文推荐
觉得此篇好文有启发,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