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半句才经典,揭露了人情冷暖,很真实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你一回到老家,和别人聊天时,他们会发出你在外面工作怎么样,工资有多少呀?有没有女朋友等问题的灵魂拷问。
然后你的回答却能从他们嘴里得到诸如此类的话:你看隔壁那个谁谁,从小就调皮捣蛋,也不好好读书,早早辍学出去了,到现在人家在外面混得多好,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一个月工资多少,你还是大学生……
当人们对读书不屑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一句 “百无一用是书生”。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有没有用不知道,但读过书的人就不会把文人一句自谦的诗句断章取义来嘲笑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首诗,上一句是什么?全诗它又表达什么意思的人都没搞清楚,又有什么资格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那我们今天就讲讲这句诗的出处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这句诗是出自清代乾隆时期小有名气的诗人黄景仁笔下,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杂感》
我们读一首诗时,多去结合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方便做出正确解读。
作者黄景仁,字仲则,常州府武进县人,祖上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很穷,再加上他祖父母、父亲和哥哥早早去世了,一家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担着,家里就差揭不开锅了。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虽然家贫,黄景仁的学业却没有耽误。他自己也聪明伶俐,9岁的时候,被誉为神童;14岁开始写诗,渐渐有了名气;16岁时参加童子试,斩获第一,受到当时的知府以及座师重视。
照这样的情况下去,黄景仁只要在接下来的科举上榜,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才华横溢的他在后来的乡试中屡屡落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黄景仁不愿被固定的八股文所僵化自己的文章,又不屑向当时的官场低头,拒绝阿谀谄媚,这才导致黄景仁获得一个八次乡试落选的结果。
家中本就贫困,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颠沛流离中掏取生计。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的他在到处谋生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世态炎凉,这样的不甘与愤恨让黄景仁身体也在也慢慢透支,最后年仅三十五岁就客死异乡。
他这首诗就是黄景仁在二十岁的时候所写,当时的他胸怀大才,连包世臣都赞他,说他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当推第一人”,然而却在科举上遭到打击,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杂感》,来抒发心中不平之鸣。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柳絮本来是随意飞舞,但是沾了泥水的柳絮,则飞不动了。就好像自己拥有满腹才华,如今却像坠落在泥淖里的柳絮般,难以伸展,而自己的行为举止,被一些权贵们认为高傲的不识抬举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黄景仁修仙修佛不成,是比喻自己一事无成落,到现在还漂泊不定落魄的活着,内心十分悲苦,所以只能在深夜之中写诗来抒发心中的不平,于是就写下了这下面“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千古名句。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对于瞧不上的人就用白眼看人,对于自己欣赏的人,他就青眼有加。
这其实并不是作者看不起人,更不是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他在发牢骚时说的自嘲自讽的气话。
他说自己在这个世上,相互欣赏的知音不多,90%的人都不会真心对你好,你对这样的人不友好哪怕送白眼也没关系的,也许最没用最没存在感的就是我们这些读书人了。
这么来看“十有九人堪白眼”,有点孤芳自赏之意。“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用来自嘲的气话,咱可别当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所以等他气消了之后,他又开始自我勉励了。不要担心总说愁以后就会成真,即便是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子,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会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鸟可以鸣春,虫可以鸣秋,我应该学习春鸟秋虫,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没人听我唱歌,我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观众。
这句貌似颓唐其实非常洒脱,全诗看下来表面是自嘲,但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
古代诗人抱怨读书无用的牢骚语其实也不止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文豪苏轼曾经就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陆游也有感慨“此身合是诗人未”,看上去都是说读书没什么用,实际上说的都是反话。
不得不说,黄大诗人的这句“十有九人堪百眼!”真的是人间现实,因为这个世上除了你的父母和爱人,还真没几个人真正关心你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自己爱自己。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