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历史的血肉,我们现在来看中晚唐的诗坛,大抵都会和“朝堂党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人之处,便是江湖,江湖是人情世故,要有所得,便会有所失。故而中晚唐的诗人们,只要和党争发生关系的,到最后就没有几个落个好下场。
白居易在“牛李党争”愈演愈烈的艰难岁月里,当着高官,拿着厚禄,却能够一直悠然于党争局外,没有受到任何政治伤害,直到将近八十岁时才去世,去世后当朝天子含泪写下悼亡诗。功、名、利、禄,一个诗人能取得的所有成就,白居易几乎都做到了,这放眼整个唐代诗人中,也是极为难得之事。这一点,不得不佩服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白居易处世之道,说出来大家都明白,只是又有几人能够学会。曾几何时,白居易也有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意气风发,有过不畏权贵、敢于建言献策的锋芒,更是一个用诗歌为武器,敢于讽喻时弊、打脸政府的让人头疼的有志青年……但“枪打出头鸟”,针对宰相武元衡刺杀事件,白居易这只“出头鸟”第一时间上书,请求朝廷逮捕凶手,将作恶者绳之以法,岂料换来的却是一道被贬江州当司马的诏书。那一年,白居易44岁,在江州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从政取向和创作宗旨。
“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白居易逐渐知道了人生最好的生活态度,很简单就是远离名利官场,看淡得失。白居易把这些事看透了,所以之前那个关注政治现实、关怀民生疾苦、敢说敢干、积极进取的他,逐渐被求稳求安、独善其身,谦退自保的处世态度所取代。所以你看白居易在后来为官中,虽有,却有意地远离朝廷中枢,逃避朝政和时局。先是主动请求外任,后又拒官刑部侍郎、晋阳县男,宁可留在东都洛阳任些闲散性质的分司官,晚年更是基本选择在洛阳“中隐”。能为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他就多做点,不能做的话就赋诗交游、勾栏听曲,日子过得轻松又自在。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他58岁那年酒后写下的《对酒》组诗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今日我们便来一起来看看这组诗中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种任运随缘、悠然自得的情趣,至今读来仍是受益匪浅。白居易的诗有着浅显易懂的特点,这首诗便是如此,作得浅显,其中道理却很深厚,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蜗牛角般大小的方寸之地,有什么利益好争的呢?人生苦短,转瞬即逝,就像石头相撞溅出的火花一样只是一瞬。而在这短短的一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不必太在意,都应该开口常笑,乐观豁达,而郁闷的人则得不偿失。诗的前两句是两个比喻,分别是从空间和时间上来阐述。空间上将我们所处的红尘世界比喻成蜗牛角那一点狭小的空间;时间上则是将人生百年,比喻成两个石头碰撞时产生的那转瞬即逝的一点火花。
诗的后两句就诉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真是一语点破梦中人。你看就这么点大的地方,人生又是如此的短暂,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大打出手,你争我夺的呢?要我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过得开心快乐,那无论是贫是富,是尊是卑,那都是痴人、傻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人感到痛苦,在于我们选择去追求争夺了错误的东西,从而在“抉择”与“争夺”的过程中,不得解脱。王安石说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站的高,心眼广,那自然不会拘泥于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人生不过三万来天,放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就如同“石火光”那一瞬。所以无论贫困还是富裕,都莫要萦怀,我们要看淡世事,看开人生,放怀得失,且活且乐,才能有真正的快乐。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