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词最后的风骨,一首愁词道尽人世沧桑,末尾三句惊艳千年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3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他是宋词最后的长城,也是宋人最后的风骨,他的一生,曲折而传奇。


蒋捷出生时,南宋大厦将倾,但名门世家的底蕴,还是让他度过了无忧的少年时光。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宋朝完成了最后一次科举取士。


在这次科举中,大概29岁的蒋捷成功中了进士,只是他还没等到吏部授官,就先等到了蒙元大军到了临安城下。


面对敌军的重重围困,打断脊梁吓破胆子的南宋君臣自感无力回天,于是屈辱的向蒙元投降。


国都亡了,不愿被异族统治的蒋捷,只能踏上了流离之旅。


其实忽必烈为了更好的统治南方,对南宋读书人、士大夫的笼络从来没有断过,一些读书人投入忽必烈的怀抱,也过得不错。


但赵宋养士三百年,中国文化基因传承几千年,总有些读书人有着铮铮风骨,而蒋捷就是其中之一。


蒋捷虽然没有当过一天南宋的官,但宋亡后立志不仕蒙元抱节以终,此等君子气节带来了世人的器重同时,也带来他后半生的苦难坎坷。



穷而后工,经历了世间沧桑,目睹了太多悲欢离合的蒋捷,以自己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谱就的词深含故国之思、山河之恸,在宋末词坛上有着独具一格词风,让他能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就是蒋捷的代表作,也是他在流浪途中,舟行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伤国之情、对时光易逝的怅惘感叹而写下的。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的上片侧重写景,但景中带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


首句就点出了“春愁”这个主题,奠定全词的基调。


这个春天,词人也许是惜春伤春的愁,也许是国破家亡的愁,反正愁能成“片”,已经此时此刻真是郁闷愁苦到极点了,亟需排遣,亟需借酒浇愁。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这是蒋捷在船上经过吴江一带所见的景色。“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


烟雨朦胧的江南风景,此时呈现的却是一幅凄迷的色彩。


一个“摇”字,表明船的状态,一个“招”字,写出了岸边酒旗的状态。


本想开怀畅饮,借酒浇愁,但在这又是风又是雨的季节,很容易就想起自己风雨飘摇,动荡难安的生活,这反而让原先的“春愁”更加难以忘怀,让心中苦楚难以排遣。


所以下阕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抒情,具体来表达自己心中因何而“愁”。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原来是自己早已厌倦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好好洗一洗这身“客袍”,过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回家后洗衣调笙烧香的生活,在这里这都是作者的想象。


但眼下的现实是这个世道国已灭,家已亡,无家可归的自己只能在这江上飘摇流浪,而这也正是他一片春“愁”的根本原因。

不知何日是归年,此时的词人只能望着江面慨然叹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三句是惊艳世人的千古名句,看似写景,更是在抒情,抒发对年华消逝的慨叹,抒发对久客却无家可归的无奈。


时光流逝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之物,蒋捷却能以“樱桃”、“芭蕉”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表现,非常具有创造性,因此蒋捷也获得了“樱桃进士”的美称。



整首词以“春愁”为核心,再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加上出色的炼字水平,让整首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再结合当时蒋捷的写作背景,让这首词一经问世便传唱不绝。


毕竟人间皆苦,你我又是凡人,经历过人间风雨,感受过世事坎坷的我们,读到这首诗时必定感同身受,自然爱不释手。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李煜与小姨子私会,写下一首云雨词,露骨到令人脸红

白居易一首咏竹诗,短小精悍意境高远,结尾充满了哲理

7岁神童随口一首诗,简单如白话,却成流传至今的千古名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