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空间认知|建筑学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GBA Lab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 2023-01-07

「空间认知」系列研讨会总海报


空间,是建筑学科的核心。“坚固、实用和美观”(维特鲁威)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 也是围绕空间展开的。随着相关领域的拓展,人们对“坚固、实用和美观”的认知在不断改变,认知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空间及建筑学科的发展。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快速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环境加速恶化。我们该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建筑学作为传统学科, 何以应对这些认知的变化?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发起的“再南方”系列跨学科国际研讨会,2021秋季学期创新短课主题为「空间认知」(Perception of Space),共设六讲,包括五讲研讨会和一讲汇报总结。五讲研讨会基于“不确定性”和“改变”,分别围绕五个主题:人·尺度” “家·日常” “设计(不)创新” “气候变化”和“新新空间”,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研讨会由刘珩教授策划并主持,邀请国际国内的建筑师和学者,与艺术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展开跨界跨学科对话,将艺术、美育、人文纳入建筑学的探讨,探讨建筑学未来面临的问题。


「空间认知」系列研讨会的深度回顾将于大湾区实验室公众号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研讨会召集人/学术主持 

刘 珩

Doreen Heng LIU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第一讲

人·尺度

2021/09/31



以人的尺度感知环境和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开始。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柯布西耶的尺度人…建筑与人的关系,由此而立。工业化时代及之后的当下,人类借助于各种工具,对空间的认知有了更大尺度的飞跃,也让人重新丈量自己和空间之间的“距离”。这些认知的改变,带给我们的建筑设计以及生活的城市有何等的影响和反思?这是一个关于建筑原点的问题。



 

玛格丽特·克劳福德

Margaret Crawford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


| 演讲主题 |  向日常实践学习:关于人和尺度的9个经验

我们如何将人类经验的多样性作为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生活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设计师将方法重新调整到更小的尺度,深入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人类学的研究、叙事、人文和文化意义可以扩大我们对人们使用建筑环境并从其建筑环境中创造意义的方式的理解。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层次和复杂性,丰富一般和深度设计的场所。



 

张 利

ZHANG Li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聘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简盟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 演讲主题 |  城市人因

当前中国建筑的重点关注从“物”转向“人”,追求以人为核心的空间质量。城市人因作为建筑学与人因工程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从人的需求定义空间,以设计为导向,带动知识在用户端实践与理论之间动态转化。演讲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两个跳台项目为例,阐释城市人因设计方法是如何从人出发,完成竞赛场馆,并为“超常”变“日常”提供可能。



 

林一林

LIN Yi-Lin


艺术家


| 演讲主题 |  半计算

以林一林本人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为例,阐述行为前对尺度预期的赌性和被诱惑;以及肉身在不同状态下,尺度对个体的劳心劳力。



回应嘉宾:


齐 奕 QI Yi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张轶伟 ZHANG Yiwei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助理教授



第二讲

家·日常

2021/10/28



家与日常的含义是多重的,既可以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家以及围绕家的生活日常,也可以是建筑本体论中以家为单元的具体空间以及与其关联的一系列生活场所,甚至可以理解为人类学及地理学意义上的“家园”及场所认同。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谈家与日常,都与人、人的身体及所在的物质空间和精神归属相关。现代城市中,生活随着技术的发展快速变迁,气候变化频密导致各种问题和灾难性事件也在不断地挑战着我们关于“家”及“日常”的观念和具体实践。在《家·日常》这一讲里,建筑师、社会实践学者和艺术家从“非建筑”的视角切入,探讨家与日常的空间认同与归属问题。



 

塚本由晴

Yoshiharu TSUKAMOTO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犬吠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 演讲主题 |  适应性的人类建筑与城市

讨论在经历了 2011 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和 2020 年疫情之后,日本建筑设计发挥作用和未来方向。



 

欧 宁

OU Ning


策展人、评论家、作家


| 演讲主题 |  计划家庭:从空间到地方

以《哈佛设计杂志》(Harvard Design Magazin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短文为基础,讨论家庭尺寸的历史变化以及家的空间和地方属性。



 

李燎

LI Liao


艺术家


| 演讲主题 |  被观察的现实

生活被当成实践的对象时,观察会成为一个被动技能,看法和实际间就有了一条缝隙,一个很有嚼头的空间。



回应嘉宾


曾凡博 ZENG Fanbo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张 玲 ZHANG Ling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第三讲

设计(不)创新

2021/11/18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喜新厌旧是常态。“新”代表着进步和追求,每个设计都希望有所创新,但何为“新”?这是个问题。“新”更像是个相对而开放的概念,它是内在的方法论,还是外在的手法或风格?来自不同场域的建筑和历史学者,尝试对“新”做一场“新”的诠释。



 

冯 江

FENG Jiang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演讲主题 |  无题

关于设计创新的根源和方式、自以为创新实际上不创新、不创新是创新的基础等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漫谈。



 

洪人杰

Jenchieh HUNG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

中泰建筑研究室创始人


| 演讲主题 |  新亚洲性建筑:即兴+人造+变色龙

如果深究亚洲城市,会发现独特的气候条件、高密度的居住生活和无边际延伸的违章建筑,这形成了泰国乃至全亚洲城市特有的人造环境;而这些去文化、去历史包袱的自发性违建,进一步开启建筑和地域的崭新印象,展示人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种“新”的亚洲性(Asian-ness)。



 

鲁安东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建筑系系主任、教授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 演讲主题 |  增强场所与合成中介:一种新本体论

设计并不等于创新,另一方面,在今天设计又似乎不得不创新。究其本质,是设计“本体”的悬置,即与当代技术、社会与日常经验的脱节。本演讲将辨析当代技术与空间的关系,提出增强场所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设计的本体知识构成。设计创新与否,需要其在本体层面有原创性。



回应嘉宾


肖 靖 XIAO Jing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夏 珩 XIA Heng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第四讲

气候变化

2021/12/09



气候变化对今天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干预,已是全球的共识。国际各大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等学科都在导向这一领域的观察和研究,并尝试用设计去回应这个问题,但国内的设计学科尚未直接面对这个课题。「空间认知」第四讲邀请了来自国际学术界的学者、建筑师的策展人,分享他们对气候变化这一紧迫议题的独特设计研究和思考。



 

拉胡尔·麦罗特拉

Rahul MEHROTA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系主任


| 演讲主题 |  流动时代的建筑和规划

今天,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是我们星球状况的特征,气候、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都在不断流动变化中。演讲重点讨论设计专业界和学术界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并在更大文化背景中理解流动的特性及其对建筑和规划的影响。讲座将讨论“动力城市”(The Kinetic City)的概念及关于短暂都市生活(Ephemeral Urbanism)的扩展研究,并分享这些概念在孟买等印度城市的应用和解读。



 

胡伯特·克伦普纳

Hubert Klumpner


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ETH)

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教授

urbanthinktank_next主持设计师/总监


| 演讲主题 |  重新构想城市化

uttnext通过设计工具和方法重新构想建筑、景观、规划和城市化,通过原型项目的实践,提高当前的城市和新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uttnext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框架内组织研究和设计活动,在当前全球城市化模式危机的驱动下,通过提出可能的模式、场景和关系来做出回应,以促进对城市潜力新形式的理解,并利用由此产生的创造力来改变我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



 

克里斯托弗·图恩-霍恩施泰因

Christoph Thun-Hohenstein


维也纳双年展总监


| 演讲主题 |  气候关怀与循环思维: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来进行激进的想象

气候关怀和循环思维是我们未来思维的基本要素。为了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并从其协同作用中获益,我们需要艺术学科的激进想象力。设计师、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和其他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些创造性能够产生长期愿景,也能够在短期中指导我们。艺术学科可以在扩大循环经济、促进广泛社会的循环生活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大众消费和抛弃习惯的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推动真正的循环社会发展。



回应嘉宾


杨镇源 YANG Zhenyuan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杨怡楠 YANG Yinan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第五讲

新新空间

2021/12/30



有人问,为什么最后一讲叫“新新空间(New New Space)”? 何为“新”?我们也常说“更新”,is it changing to the "new" or "newer"?这是个问题;而到底是“新新(new new)”还是去声的“更新(newer)”? 这也是个问题。


重复的意义在于,我们真诚地希望改变或挑战或打破固有的空间认知边界。一次又一次,但没有一次的重复是一模一样的;也可能没有另一次比这一次更进步,我们甚至没有确定、正面和乐观的答案。我们可能永远在路上,但不能磨灭我们对于新和未知的好奇和探索,因此也可能造就了对于未来空间想象的多元善变和丰富性。我们相信,对于空间认知的拓展,只要经历了持续不断的量的积累和叠加,就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质的改变。


总而言之,重复强调、被讨论的“新”,给我们带来的,既有仰望星空的视角,也有脚踏实地的浮想,也许这就是对空间“终极”的思考和探索。



 

钱 源

QIAN Yuan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院长

深圳市首批举荐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 演讲主题 |  新旧之间

今天,快速化的新城建设不再是城市发展关心的唯一焦点。那些曾经为城市建设做出过贡献、如今逐渐衰败的存量资产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何抓住重新设计的机会,将老的空间载体创造出新的价值?如何平衡“城市愿景”“公共利益”和“商业可持续”在更新进程中的多种声音?这些问题皆是城市存量更新项目需要去探讨和回应的事宜。而在这新旧之间,设计本身不再是一张设计图纸,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一套新的秩序、组织对的资源、注入新的内容、引来新的人群,让那些有时间底蕴的旧空间,成为有活力的、有丰富度的新新空间。



 

谢 湜

XIE Shi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博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演讲主题 |  探寻能动性的空间史迹

在前近代以来南中国历史变迁中,地方行政的理性化措置、民间社会的合法化策略、制度转型的多层面影响,曾不经意地作用于城乡聚落空间的创新,主讲人尝试从分县、创市、 造城的三个历史地理片段,探讨从区划迈向空间,从功能转向条件,从建筑深入街区,努力探寻能动性的空间史迹。



 

庄 慎

ZHUANG Shen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演讲主题 |  认知·新空间

空间是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对象,如何设计空间很大程度上源于如何认知空间。演讲从人与空间在产系统下的变化状态、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的改变常态、空间认知过程中的行动作用三个角度,分享对于空间设计工作的认识。



回应嘉宾


艾 登 AI Deng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曲 菲 QU Fei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近期动态 LATEST NEWS

|  青年深双参展作品公开征集(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



●  GBA Lab Reading Club

|  大湾区实验室读书会的阅读方法论和书单


●  GBA Lab Events

|  建筑(师)的未来在哪里?来听听大湾区的答案:「三角四方」马拉松全程回顾


●  媒体视角

|  激进畅想和设计本质:大湾区建筑师的淡定、生猛和务实

|  聚焦大湾区, 十个城市问题背后的思考者




城市智库|设计孵化|学术网络

Urban Brain Trust 

Design Incubator

Academic Networ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