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续三篇美文推介日照!
刊登《五莲的山水》一文
五莲的山水
李本亭
从五莲山北面烟雨涧步行上山,会发现山道之侧、卧石之上有一尊石像。这尊石像宽袍大袖、峨冠长髯、半躺半坐、双目微合,似乎陶醉在这山间旖旎的美景里。这便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二十多年前,我来到五莲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便经常与这苏轼像相遇。有时行个注目礼后匆匆而过,有时会在此小坐片刻,听山涧溪水淙淙,与先生共享这山间清风和清幽景致。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五莲县境内,包括五莲山、九仙山两个景区。苏轼知密州期间曾数次登临九仙山,赋诗盛赞其“奇秀不减雁荡”。而今,“奇秀不减雁荡”已成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乃至五莲县的金字招牌。“奇秀不减雁荡”苏体榜书,镌刻在五莲山主入口处望海峰下的石壁之上,吸引着人们走进五莲山水,探寻苏轼与五莲的故事。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在五莲,走着走着,就能走进苏轼诗词的意境里。在五莲群山里,马耳山海拔最高,很早就出现在苏轼笔下。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达密州治所时已进入腊月,一场大雪让来自南方的诗人领略了北方的严寒,于是就有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苏轼不仅留下了吟咏五莲山水的多首诗词,还题书“白鹤楼”,让九仙山白鹤楼得以名垂千古。时至今日,白鹤楼虽仅存遗址,但苏轼题刻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在九仙山东南麓丁家楼子村西的半山坡上,有一块长方形平整的磐石,巨石东侧竖刻“白鹤楼”三字。字遒劲有力,上款已剥蚀,下款为“熙宁九年九月轼”,“轼”字已模糊难以辨识。“白鹤楼”题刻,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也彰显出五莲厚重的历史文化。 白鹤楼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但从苏轼题刻来推断,当建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以前。从遗存的建筑痕迹推断,当年的白鹤楼体量并不大,或为亭阁一类建筑。 在白鹤楼石刻上方石壁和北侧山涧卧石上,还有两处石刻,分别为“第一山”和“留月”。这两处石刻是否为苏轼手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众多研究者和游人纷纷前来寻幽探秘。依托白鹤楼石刻等景观,昔日偏在一隅的丁家楼子村,如今也成为历史文化古村落和网红打卡地。 何其有幸,五莲的山水得到一代文豪的垂青。在五莲,不经意间,你就会与苏轼相遇。刊登《银杏树 银杏果》一文
银杏树 银杏果
徐鲁
说到银杏树的古老,很少有别的树种可以与它相比。科学界认为,银杏树最早出现在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五十万年前,地球的气候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树在其他地方皆消失不见了,唯有在华夏大地上,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竟然奇迹般存活下来。所以,银杏树也被考古学家们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和“活化石”。
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所以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银杏树生长速度较慢,但寿命极长。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一株小银杏树苗,从栽种到第一次结果,一般需要二十来年。长到四十年后,才开始大量挂果。所以,有的地方又把银杏树叫作“公孙树”。“公”指的是祖辈,“孙”即孙辈。意思是说,祖辈栽下的树,到孙辈才能得食白果。公孙树,也暗喻着银杏树是一种极其长寿的树。
有的古树,树龄超过一百年或几百年,就已经令人心生敬畏了。但是对银杏树来说,上百年、几百年的树龄,好像还不过是在“童年期”和“少年期”。有资格称得上“古银杏树”的,树龄一般都超过了千年或者数千年。
以我生活的湖北省为例。在鄂北的随州市境内,有一处保护完好的千年古银杏群落,人称“银杏谷”,绵延十多公里。在这个群落里,光是千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就有三百零八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则有一万七千多株。在我国其他省份,超过千年树龄的银杏树,更是不在少数。比如浙江天目山有一株古银杏,据说是南朝时所植,树龄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四川雅安有一株古银杏,树龄被确认超过了三千年。贵州省福泉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境内有一株古银杏,据说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树龄。这株古银杏的根径达五点八米,树高五十米,胸径近五米,要十三个成年人展开双臂才能围抱。
初夏时节,我在家乡山东半岛漫游,特意登上日照市莒县浮来山,走进定林寺,瞻仰让我心仪已久的银杏树。
这株古银杏,树龄据说已有四千年了。古树的主干周长约十六米,需七八个成年人伸展双臂方能环抱;树高约二十七米,整个树冠遮阴面积达到一千二百平方米。四千年的风雨雷电、沧海桑田,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株老树仍然能够枝繁叶茂,挺拔苍翠。这需要多么坚忍不拔的忍耐力、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宽广无私的包容力,才能与四千年沧桑岁月的摧折、拉扯相抗衡,年年岁岁仍然将满树的苍翠、遍地的亮黄、累累的果实,献给大地和人间?
面对这郁郁葱葱的,如同一幢巨大的翠绿楼宇一般的大树,我的心里充满了崇敬。我想起郭沫若先生早年写下的那些咏赞银杏的名句,虽然诗人描述的对象并非是眼前的这一株银杏树: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眼下正是初夏,二十七米高的“翠绿楼宇”之上,虬枝繁茂,遮天蔽日。那些萌发在老枝身躯上的新鲜枝条间,隐约可见已经结出了累累的果实。这些小小果实像含羞的婴孩一样,暂时还躲藏在精巧的扇形翠叶之下。来定林寺前,我做了一些功课,知道银杏又分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二十多种。定林寺的这株古银杏,属黄叶银杏。不难想象,再过几个月,当秋风吹过浮来山巅,吹进这安静的院落时,金色小扇一样的银杏叶会纷纷飘落,铺满这一方土地……那将是一番何其壮丽的景色啊!
当然,还有成千上万颗“吧嗒吧嗒”落满地面的银杏果。当地友人告诉我,每年秋末,从这株古银杏上落地的银杏果,可以收获好几麻袋,其中一部分被用作了药材,另一部分送给了山下和周边的乡亲们食用。这是老银杏树四千年来,一年年无怨无悔的奉献。
不知为何,伫立在这株有着骄人的生命履历的古银杏前,我一下子想起多年前,我在德国诗人歌德的故乡、小城魏玛见到的那株银杏树来了。
歌德是中国文化的推崇者。歌德故居纪念馆的一位女士告诉我,歌德在魏玛住了五十多个春秋,其间,他读了不少中国及东方的典籍,还学习过汉字。歌德故居庭院里有一棵老银杏树,据说是诗人当年托人从中国移栽过去的。这是一株裂银杏,树叶形如小扇,但中间有个缺口,好像是两片叶脉的合体。后来,歌德还特意挑选了数枚金色银杏叶赠给友人,并且写下一首充满思辨色彩的名诗《二裂银杏叶》。
今天,我站在浮来山的古银杏树下,心中一直被一种神秘的感情所激荡着。我在想,银杏真是古老的嘉木啊,而且似乎对中国的土地情有独钟。我从那虬龙似的枝干、心形的叶片,以及清晰可辨的叶脉里,似乎看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坚忍不拔的生命力,还有如高山大河一般的风骨与神韵。
刊登《日照观山海》一文
日照观山海
尹婕
从高空俯瞰,在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东南部,有一座背山面海的城市——日照。山与海,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理特征,也赋予它独特的气质。
山东日照正聚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
史家民 摄(人民图片)
日照很年轻,建市至今共35年,是山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日照又很古老,自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便开启了此地以“日照”之名传天下的历史。
红日出海
万平口,第一缕阳光从海天相接处射向大地,仅一瞬,一轮红日跳出海面,日照新的一天开始了。
▲万平口日出
沙滩上等候已久的人们爆发出欢呼声。在万平口看海上日出,早已是到日照不可错过的体验项目,还有许多人将这里作为了解日照的第一站。事实上,早在古代,它就已经是日照的著名景观。
为了看海,远道而来的人们还走进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他们来到海边,脱鞋赤脚踩在沙滩上,足底传来细腻的触感,蹲下身捧起沙,才发现这里的沙子竟“像面粉一样细”,还闪着银白色的光泽。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金沙滩”
渔民们也正迎着初升的太阳,驾着渔船从渔港码头驶出,奔向“海上牧场”,进行新一天的“耕作”。此刻,海面上浮光跃金,海面下,各式鱼、虾、蟹、贝类等正在大海的喂养下渐渐长大。不久前,岚山海域,财金“海上粮仓壹号”首座网箱内,一尾尾肥硕的三文鱼,顺着吸鱼管道被传送至养殖工船加工车间,随后“游”上人们的餐桌,为今夏增添“又一鲜”。
日照地处黄海之滨,海水温度适宜,在距岸130海里处,分布有5000亿立方米的黄海冷水团,让三文鱼在这里安家有了可能。多年来,日照不停地探索,今年起,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网箱陆续下水,它包含6个单个有效水体约6万立方米的智能养殖网箱,抗风浪性能高,可有效降低人工喂养成本、提高养殖作业效率,全部投用后,这片海洋“沃土”可年产三文鱼6000余吨。三文鱼养殖成为日照海洋渔业养殖生产集约化、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渔业生产迈向现代化,传统“渔文化”也并未远去。
“哎哟,梳过来吧——”的曲调响起,杨洪永高亢的声音悠扬轻快,似是看见数不清的鱼虾已入网,即将提出水面装入船舱。他和同伴们喊起溜网号,尽情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成缆号、箍桩号、拿船号、推关号、张篷号、撑篙号、棹棹号、打护号、悬斗号、溜网号、掏鱼号、点水号,这是数百年来岚山渔民在耕海牧渔中创造出的劳动号子,也是渔民们的“信天游”。这些号子或欢快,或轻缓,或激昂,或低沉,时长时短,时紧时松,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搏击海洋的力量和对鱼儿满舱的憧憬。
如今,杨洪永带着岚山号子传承人的身份,和同伴们或在“山东手造·岚山风物”展示体验馆里,或走进学校,或登上舞台,再现岚山号子,让更多人借此了解日照海洋文化。
山孕灵秀
日照境内有4300多座大小山头,目力所及皆有山。浮来山,是其中几座名头较响的山之一。
▲浮来山风景区
浮来山位于莒县城西,又名浮丘,由飞来、佛来、浮来三峰鼎足而成,形似卧龙,清雅灵秀。山虽不大,却是当之无愧的名山。这份名气与撰写《文心雕龙》的刘勰有着莫大的关系。浮来山三峰环抱处有一座古刹,门额处悬有“定林寺”巨匾。在门左的石碑上,镌刻着“刘勰故居”四个字。《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自诞生以来,吸引了一批批研究者,并形成“龙学”。众多文人墨客因刘勰和《文心雕龙》之名来到浮来山,又为它的秀美风光与厚重人文所折服,在此留下诸多华美篇章。
在定林寺的前院,生长着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不久前,它以四千年树龄被认定为“树龄最长的圆铃银杏树”。
入夏以来,这棵银杏树愈发枝繁叶茂,硕大的树冠覆盖数十米区域,树荫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皆惊叹于它的壮观。大树前有一块立于清顺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的石碑,据碑文记载,春秋时期,莒、鲁两国不和,纪国国君从中调解,莒、鲁两国国君于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会盟于这株大银杏树下——那时这株银杏便已是参天大树。莒州太守陈全国立此碑时,此树“至今三千余年”。当年,刘勰一定也曾无数次在这棵树下徘徊、思索过。
如今,这棵“四千年古树”还是莒县着力打造的城市品牌之一,成为这座城市历史和底蕴的鲜明符号。
山是厚重的,也是年轻的。在日照,大大小小的山头里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开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在山区穿行,路两侧的茶园一个接一个闪过。1956年,日照县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县。“南茶北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冻害”和“干旱”。当地人想尽一切办法,在一次次实践中寻找应对方案。1966年,日照县试种茶田8.7亩,翌年成活5亩。如今,日照茶园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干毛茶2.1万吨,总产值40亿元,日照已发展成为优质茶产区,日照绿茶是名副其实的日照“金名片”。越来越多的人到日照,不仅为看海,也为“来喝茶”。
惬意之城
夜抵日照,高铁站外仍旧热闹,一句句日照方言飘进耳朵,虽只能听懂大概,却让我感到几分熟悉和亲切。日照处在胶辽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的交界处,而我老家的方言正属于江淮官话。原来如此。当地一位朋友的比喻让我觉得颇为贴切与浪漫:当地人说话,“犹如舌尖上卷起浪花”。
▲阳光海岸绿道
卷起的浪花,多么惬意而有活力。可不是嘛,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光照充足,2009年,便因出色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在社交平台上,日照被称为“一座能让人获得松弛感”的城市:赶海的人,拎着小桶,握着铲子,带着孩子,在滩涂上寻“宝”而不在意收获多少;在阳光海岸绿道上骑行,可快可慢,一路与大海、绿树相伴。最不可错过的要数吃海鲜,无论你哪个季节到日照,日照人总能用时令海鲜做出美味,海沙子面、辣炒蛤蜊、煎饼卷黄尖子鱼、海凉粉、鲅鱼水饺……
▲日照美食梭子蟹
逛海鲜市场能更好地体验“当一天日照人”。正值休渔期,虾类、贝壳类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人们挤挤挨挨地在摊位间穿行,螃蟹、鲅鱼、黄尖子鱼、北美虾、海蛎子、西施舌……一一看过去,买到心仪食材后心满意足地拎回家,烹出一桌“海的味道”。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再一次默念“日照”这个名字,那轮跳出海面的红日如在眼前。金色的光芒点亮大海、高山,温暖着奋斗的人们,也照耀着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之路。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冯寒玥
审校:许芮
值班主任:孙立梅
推荐阅读
日照公安最新提醒!教育部公示!日照的他们入围!清凉!日照这些林荫道你走过哪条?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