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我是这么整理笔记的

阿湘 阿湘成长日记 2022-10-20
上一期分享了我用flomo记什么,以及怎么建立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笔记系统。
Flomo使用全指南:一切从记录开始
想来和大家聊一聊,具体要怎么整理笔记。

【善用标签】

在使用flomo后,我发现自己更愿意做笔记了。

除了它轻便的交互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以标签体系为核心的。

分类,是前置的归类,限制性很强,比如把一条笔记放在了商业类别下,就不能放在经济学类别下了。

这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哦,我得提前搭建好一套笔记框架,不如后续调整分类会非常麻烦。

这样一来,会让我们局限在分类与整理本身,而忘记了这么做的目的,是方便我们后续思考与运用。

标签,则更多是对笔记进行描述与补充,一条笔记可以同时属于多个标签。

它是笔记的一个属性,而笔记本身才是核心。

这就很灵活,做记录时会少很多纠结。

记录着记录着,笔记自身会生长出一种结构。

但这也有它的问题,容易过于发散。

这就要求,定期去对笔记进行整理,把相似主题的笔记合并,清理早已落灰的碎片信息。

现在,我的笔记已经比之前的精简了,也结构化了不少。

                                       

                                   



【我现在的笔记结构】

结合我这段时间的记录习惯,我发现很喜欢给记录打上记录场景的标签:

比如,在阅读文章时获得的,就打上学习/文章;在我情绪不好的时候做的一条情绪记录,就打上生活/情绪;每天生活的简单记录,或一些有感而发,就打上生活/日记。

这样可以把笔记归到某个熟悉的场景,就算之后来不及不整理,也可以被尽快翻出来。

等过段时间再整理时,再打上其他标签。

比如,与个人成长有关的,就打上知识/成长;和公司业务有关的,就打上知识/业务;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就打上多维度标签。

这也是在做一道筛选,能够把有更价值的内容留存下来。

记录就进入知识体系的搭建环节,这些笔记我统一成为inbox。

再做补充和归并,就成一条note。

而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我则会放在knowledge里。

另外,还可以考虑输出场景。

比如,我在生活/日记中看到一条内容,想要分享出去,那就会打上分享的标签,提醒自己需要补充完善下表述,这样才好发布出去。

比如,我从好几条笔记中挖掘出了选题,会把这几条笔记归在一起,列成大纲,并打上输出/文章的标签,方便找到正在进行的文章。

一条笔记可以同时拥有以上多个类别中的标签,从输入,到知识体系,或者到输出。

这样就实现笔记的流动,对于这条笔记也会有多维度的印象,更容易把笔记真正化为己用。

同时,由于正在践行以写作为主线的生活方式,我把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归到了输入部分,作为一级标签。

在这个一级标签下,慢慢去拓展二级标签。

除了读过的书,见过的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体验过的产品、思考过的问题也可以是输入。



甚至,还可以笔记里建立书单,之后如果想看某个领域的书,也方便查找。


总结一下

首先,要尽可能保证,后续能找到,比如给笔记一个主题,打上输入的标签。

然后,记就完事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新的标签、调整标签的结构。

知识的领域虽然很多,但总有几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

持续在这些领域做记录,笔记框架会自然浮现。

以上就是我最近整理笔记的一些小心得啦~希望对你能有点点帮助。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