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重播 | 火了近30年,总被忽略的她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主角

泉的向日葵 看天下实验室 2022-06-10

“面对命运,妈妈可以输的,已经通通输光;妈妈可以赢的,都赢了回来。她把赢到的都给了我,把输了的留给自己。”

撰文 | 泉的向日葵

运营 | 屈昕雨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按照人类世界的计岁方法,1995年6月22日诞生于香港九龙广华医院的麦兜到今日,已经快27岁了。

不过在谢立文与麦家碧创造的世界里,他总停留在肚滚滚、腿短短的孩童时代。因为不醒目,因为慢悠悠,也因为来自香港大角咀一个不富裕的单亲家庭,他四处受欺负,成功似乎离他总是很遥远。

然而,这只小猪却成为一座城乃至一代人的童年想象,上过《时代周刊》,立在香港星光大道上。和他并列在一起的,是李小龙和梅艳芳。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用户@Cypp0847

“麦兜之母”麦家碧早年接受采访时说,麦兜诞生时,设定的形象是“蠢、憨居居、心慌慌”。同时,他又“不是低能,不过是善良”。

后面那句评语来自《麦兜响当当》,是一位教授在麦兜整体智能评估表里的总结。


有记者问过谢立文,麦兜是不是这个社会绝大部分人的写照。他答:“应该说是离大部分人越来越远的写照。”


我们大部分人开始或许都和麦兜一样,正直、忠诚,善良。踏入社会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开始“学会偷懒耍赖撒谎,学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冷漠……”


麦兜系列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反复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人怎样才可以不扭曲自己,同时还能面对这个比较扭曲的世界?


回看麦兜,我发现,这个死蠢的小猪对抗扭曲的最大动力与支柱,来自他的妈妈麦太。

麦太不完美,也不够温柔。她会乱发脾气,也会在教育麦兜的过程中犯错。


她就像我们周遭绝大多数母亲,磕磕绊绊地在育儿路上前行,默默为孩子扛下整个世界的重量。


是她,让麦兜能不必扭曲,快活地做善良却无用的自己。


在这个献给母亲的日子里,让我们记住麦太的名字:谭玉莲,并真挚地道一声:谢谢你,谢谢妈妈。

初代鸡娃

所有童话都有个美好的开场,麦兜也不例外。


麦兜的故事始于一个神奇的红色塑料盆。


麦太临盆之际,头顶飞来红盆。麦太认定这是异象,便向它许愿,愿望与即将诞下来的儿子有关——希望他聪明,念书很棒;或者很能干;再不然便是做靓仔,像周润发、梁朝伟那么帅气。


塑料盆转啊转,一点儿也没应承的迹象。


那好吧,不聪明不帅也没关系,那起码也要福星高照吧,“一辈子走运,什么事情都能逢凶化吉”。


盆子噗通落地,麦兜出生。


早在麦兜还在娘胎起,麦太就为他制订了宏伟的成材计划:报名参加大学主持的莫扎特胎教实验计划,要赢就从起跑线开始努力。


可惜,命运与麦太开了个玩笑,麦兜非但不帅不聪明,好运也总与他无缘,什么事都“差少少”。比如报胎教班,倒霉的麦兜偏偏就被随机分了对照组,专门听的是乱七八糟的流行曲。


为成功栽培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麦太费尽心思。


她送麦兜读双语幼儿园,安排他参加“当官”的模拟面试和教育培训。


每个星期天,麦兜除参加图画班、游泳班、英文补习班外,还要去大学恶补莫扎特,“希望用后天的努力,挤掉先天的低俗”。


最夸张的一幕,是麦太学岳母刺字,在麦兜背上写字。

只不过,岳母刺的是精忠报国,麦太写的则是——不能错过三所好大学。

麦太出身草根,但她对麦兜的期望却一点也不草根。光自立还不行,还要脱离庸常,把日子过得金碧辉煌。


《麦兜故事》中的麦兜学艺事件,尽展麦太对麦兜未来的焦虑。


看到李丽珊夺得滑浪风帆奥运金牌的新闻后,麦太决定,既然麦兜的帅气、聪明、好运看来都靠不住了,那就靠体力吧——她让麦兜跟李丽珊的师父学艺。

这段拜师学艺的经历,被麦太弄得无比庄重。


她先是献鸡,祭酒,让麦兜向先祖灵位跪拜行礼,叮嘱儿子:“以后要懂事了,跟师父学习,光宗耀祖。”

又找了家酒楼设拜师宴,大宴四方宾客吃鸡丝鱼翅,给师父敬茶。


再给奥委会主席写信,希望麦兜学习的“抢包山”项目能够成为奥运会项目。


麦太文化水平不高,那封英文信是逐字逐句用电子辞典翻译来的。笨拙滑稽、语法不通的文字背后,藏着一位母亲望子成龙的拳拳之心。


“孩子的才干让全世界人类都知道,父母愿意做什么事情都行……虽然你不知道我是什么渺小的东西,但我的孩子很大,很大,有一天,你都会知道。”

百折不挠的麦太,就是陷入育儿焦虑中的母亲,为搏一个未来而赌上孩子的童年。


正因为自己平凡,才不愿让孩子继续平凡;正因为吃过贫穷的苦,才希望孩子能逆天改命,借由教育实现阶层跨越。


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叮咛,在《麦兜·当当伴我心》里通过两家幼稚园的对比,诠释出教育的符号价值。


“实肉框框”幼稚园的筹款晚会上,盛装的校友们在镁光灯闪烁下走红毯,去火星执行任务的三名宇航员从外太空寄给母校百万捐款。

反观麦兜所在的春田花花幼稚园,环境差,师资低,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影响市容,活着也浪费空气”,长大后只能沦为小混混、推销员、油漆工与猪肉佬。

命运的道路早已暗中铺好,能挣脱开出身和阶层这层网的,仿佛只剩下教育这个独木桥。


所以,麦太习惯了鸡娃不休,连给麦兜讲的睡前故事,都是简短的鸡血文:“从前有个小朋友勤奋读书,长大后发财了。”


麦太希望在麦兜身上补全的,是她未竟的人生,是她从未踏足的世界。

她把赢到的都给了我,

把输了的留给自己

那,麦太的人生是什么样呢?


《麦兜故事》里,她的出场设定就是麦兜的妈妈。简单,直接,没有前史,结局是化作轻飘飘的一缕烟。


在《麦兜·菠萝油王子》和《麦兜·我和我妈妈》里,空白的拼图才一点点缀上色彩。


她曾是工厂妹,在街头卖过武,喜欢穿亮闪闪的花衣服,叽叽喳喳话讲个不停。她会在夜晚的街头与人牵手,一起看戏、放烟花,谈甜甜的恋爱。

她的改变,从麦兜的爸爸麦炳离开开始。


对麦兜而言,父亲向来只是身份登记表上的一个名字。他问过妈妈很多次:“我爸爸去哪里了?”麦太每次都很敷衍,心情不好时干脆会告诉儿子:“个死衰佬,死鬼咗喇!(那个混蛋死掉啦!)”


心情好的时候,她给麦兜讲过一个悠长的故事。故事里麦兜的爸爸是流亡香港的落魄王子,为完成复国大业,不告而别。

后来有人问谢立文为什么这么设定,他答:“世间有两类人,一类是会努力工作的,跟你说以后会如何,可以买楼,照顾家庭;另一类就不会,有些人会经常回看从前,有些男人永远长不大。”


永远长不大的麦炳为月亮舍弃了六便士,把所有的压力丢给了麦太。自此,“一个女人背起整个世界”,这个单亲妈妈从独自分娩开始,走上了真正的丧偶式育儿之路。


麦家碧说过,麦太的人物原型不是一个人,“她是所有的师奶和妈妈”。


我们看到的麦太,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如主题曲《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所唱,“不怕苦,不怕死”,信奉“人穷就要搏命爬”。


她有港人灵活机变的特性,不放过每个机会。卖保险,做地产经纪,搞贸易,教烹饪,跑龙套,拍广告……在麦兜眼里,她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只手空拳过关斩将,一路利落地将所有困难与对手打垮。

而且,她总有本事把平淡穷苦的日子,折腾得热闹敞亮,用独特的方式努力给麦兜最好的生活。


麦兜的圣诞愿望是获得一部摄影机,麦太就想出“人肉摄影机”,让麦兜用双眼来代替镜头,学习推拉摇移地观察世界的美好。


麦兜想去“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旅游,麦太就精心策划太平山顶一日游,甚至不忘带上一条鱼,假装被潜泳的麦兜捕捉。

麦兜整个系列里,父亲形象是缺失的,即便有也活在不知虚实的讲述里。


对此,麦家碧说她很不喜欢家庭电影中被用滥的父子模式。“几乎美国每一部戏都有一个父亲,离了婚的家,有个孩子,看不起父亲,最后又是父亲挽救这个世界。其实是因为美国是个父权的世界。我就想对美国人说,我们中国人不受这一套。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让一个妈妈来打动人?”


是的,麦兜系列里最令人动容的几幕戏,总与麦太对麦兜的呵护有关。


麦兜选的六合彩号码屡次不中,他认为自己是屎勾手,于是让妈妈买他没有选的号码。麦太装作中了彩票,带他吃大餐,给他买新衣,领着他假扮环游世界,把公屋布置成舒适的“豪宅”。


与此同时,她一人打着几份工,骗麦兜说要扮穷,以免其他人嫉妒。


直到她累倒,麦兜才得知真相。原来,麦太没有按照他的办法买彩票,因为她相信儿子不是屎勾手,只会买他选中的号码:“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会信你;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也会爱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信你信到脚趾尾。”

这世界有时硬梆梆,有时软趴趴,但有一种爱,让我们不会硬起心肠。


那就是母爱。


是麦太让麦兜度过了没有阴影的童年,让他拥有了丰沛的想象力,节俭乐观的生活智慧,以及发掘一件事物多种用途的神奇能力。


长大后的麦兜回忆麦太时,他说:“面对命运,妈妈可以输的,已经通通输光;妈妈可以赢的,都赢了回来。她把赢到的都给了我,把输了的留给自己。”

麦太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当她的身份被冠上母亲二字后,奉献与牺牲,似乎就成为理所应当的母职。而她自己,却隐匿在孩子生命历程背后。


很多时候,她忘了像爱孩子一样去爱她自己。

接受平凡,

咱们母子俩一起使劲吃鸡

民谣歌手邵夷贝从老家青岛考上北大,从一个“优秀的人”,变成周围“满是优秀的人”,她如李雪琴般一度感到惶惑,直到她看到了《麦兜故事》。


看到麦太为儿子而奋斗打拼的情节时,她忍不住哭了:“那是一种非常平淡的自信和自卑的纠结。”


麦兜系列里的麦太复杂而真实。她一方面高效务实,挥着大棒要孩子上进,连喜欢的鸡都叫“快快鸡”。另一方面,她自己背负的重量比儿子要重数倍,她所有努力奔赴的终点都是儿子能比她过得更好。


麦太并不是头成功的母猪,她在外面从早到晚四处奔波,却屡屡失败,活得很艰难。大多数时候,那些困苦都被她藏得很好,只偶尔漏出端倪。


比如麦兜佩服她能分分钟流泪。她慢悠悠地告诉儿子:“像我们这样的女人,谁不能随时挤出眼泪来呢?”

麦兜虽“死蠢”,却看得见妈妈的难。他叠星星许愿,希望妈妈以后发达,更希望自己争气,长大后挣钱买大房子,让“妈妈不用挤眼泪,不用有更年期”。


因此,哪怕他根本不喜欢抢包山,也不相信抢包山会成为奥运项目,依然咬紧牙关,努力练习。


你们看,他拿着包子的小胖躯背后,是妈妈巨大的身影。

孩子能理解妈妈的不易,但那巨影有时如山,劈头盖脸笼罩下来,压得人透不过气。


《麦兜响当当》里有个故事,类似《麦琪的礼物》,讲的是麦兜为了让妈妈开心,发誓只要考试拿到A,他愿意以后再也不吃他最喜欢吃的鸡。而麦太也许愿如果麦兜争气,她愿意以后不吃鸡。


于是,当麦兜真的拿到A后,滑稽的一幕出现:麦兜和麦太以各种理由推拒,不去吃庆祝他争气的鸡。


麦兜对妈妈道明原因后,一直很紧绷的麦太释然了,反过来安慰儿子:“以后你争气最好,但如果真的不行,咱们母子俩就一起使劲吃鸡。”

鸡是贯穿麦兜系列的重要意向,其指代意义在《麦兜故事》主题曲《麦兜与鸡》里早已有描述:“现实就似一只鸭,吓吓一定要Duck。唔得!唔得!点算勒?点样令只鸡变做鸭?含住个鸡包仔,望住四宝鸡扎,可叹现实系要一只鸭,加块荔芋共我一起扎。”


大家都知道麦兜喜欢吃鸡,可以吃到多种美味的鸡就是他的愿望。但现实一定要鸡变成鸭,而且要与荔芋一起,被腐皮捆起来,把人裹在所谓成功(Duck)的皮里。


谢立文开始写麦兜,与一则新闻有关:有些轻度智障的人,想在一间私人大厦附近建一个活动中心,结果附近的居民全都很粗鲁地反对,觉得这会让他们的居住环境变差或造成楼价下跌。


他想:那些被认定为弱者,或者在一个弱势处境里的人,如果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成功,那是不是就表示这个人就完蛋了呢?


好比麦兜和麦太。


不同的是,麦太身上仍有港人“狮子山下”精神,信奉逆境向上的拼搏。麦兜则是典型的“宽松世代”,就像他的祖先麦仲肥,属于“吃饱了撑的”和“无用价值观”的代言人。


他妈妈曾努力给他造梦,而当梦碎后,他发现:“原来蠢,未必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也不是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得。拿着包子,我忽然想,长大以后,到我要面对这个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发,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怎么样呢?”

麦兜的经历其实是很多人成长的真实范本,一路迷茫、痛苦、失败,直至将自己逼到了一个叫“天涯海角”的地方,突然回头想念起当初单纯的美好。


麦兜系列大部分结局里,他都没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所以麦家碧承认它是给大人看的,它和咸鱼也能翻身的周星驰式小人物神话不同,它骨子里反英雄、反成功,承认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


这是伤感的,甚至有些残忍,会戳得成年人心有戚戚然。


然而,就像麦太最终接受和儿子“一起使劲吃鸡”一样,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平凡,做个善良而快乐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什么时候才算是悲观,就是你说好一个人一定要做什么,一定要成为社会栋梁,一定要买楼的时候,就是很悲观了。”谢立文说,“麦兜暗示了一个可能性:你可以像麦兜这样生存,但又可以很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兜系列又是个关于“单纯”的故事。它告诉所有疲于奔命的大人,长大后能坚强地面对并不美好的世界,妈妈就会很开心。

参考资料:不被异化的麦兜 访麦兜之父谢立文. 杨涵溪“响当当”的少年心气:一只叫麦兜的小猪和它被赋予的香港精神.博客天下麦兜之父谢立文:出身中产的草根代言人.《城市画报》谢立文:我还不够麦兜.《南方人物周刊》谢立文:麦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南方周末》“麦兜之母”麦家碧小姐专访.叶岚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麦兜之母”香港动漫人麦家碧创作艺术研究. 石佳瑞

| 添加小助手vvista08,加入读者群畅聊 |


母亲节快乐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