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温铁军“人民经济”的谬论卷土重来
数月前,温铁军教授提出“人民经济”的概念,引发热议,现在似乎销声匿迹了。消失的原因很简单,笔者不想详细分析,请读者自行脑补。笔者担心这种谬论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所以对其观点再次进行分析。
一、温铁军的“人民经济”到底是什么
按照温铁军的说法,“人民经济”主要体现四个特征:
一是自主性。这和国家经济主权形成、维护高度相关。如果经济体不是本国自主的,而是外国介入的,它的收益主要倾向于海外利益集团,这叫非自主的。中国要形成和维护与主权相关的自主性经济。
二是在地性。全球都应该追求各自的在地化,对资源的开发应当让资源反哺本地,促进本地可持续发展。
这两点和维护主权直接相关。
三是综合性。非单纯地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综合发展的目标,这是典型的社会企业、人民企业
四是人民性。在财产关系上是全民所有制,人民对企业有财产关系、分配关系的基本权利。
二、温铁军的“人民经济”真的是人民受益的经济吗
温铁军提出人民经济的概念及四个特征,隐含了一个假定,就是如果按照这样发展经济,人民才是最终受益者。这真会如温铁军所愿吗?
限于篇幅,笔者不想一一详细反驳。
对于自主性,温铁军认为海外对中国的投资会损害中国经济主权。笔者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不仅吸引外资,而且投资海外,在海外的收益不归中国企业归谁呢?难道这是损害投资接受国的经济主权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各国都想方设法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呢?如果所有国家都按温铁军的观点必须形成和维护主权相关的自主性经济体,是不是应该把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外国企业都赶出去?
对于在地性,温铁军主要指资源应当反哺当地。笔者的问题是: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2021年中国石油产量仅为两亿吨,进口石油5.13亿吨。这些进口石油显然不具有在地性,难道这是对石油生产国资源的掠夺?如果按照温铁军的说法,各国都应该追求在地性,那么中国石油的缺口靠什么填补?即使有替代能源,笔者还想问一问,成本比石油高还是低呢?如果成本更低,为什么现在不使用替代能源呢?
对于综合性,笔者的问题是:如果不追求利益最大化,难道追求利益最小化?是不是私人企业应该不断亏损,直至被市场淘汰?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无数人失业,意味着稀缺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如果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它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必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难道这不是综合性?
笔者重点分析第四个特征,就是人民性。在温铁军看来,体现人民性就是不断恢复国营企业,这样人民才能对企业行使财产权和分配权。
首先看两组数据: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盈利和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2013—202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水平1.2个百分点。202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4.4%,年均增长4.2%,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水平0.3个百分点。202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3582万人,比2012年增长14.7%,吸纳就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1%。
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2021年我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到4亿人,较2012年增加了2亿多人。以中小微为主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第一大的外贸经营主体,2021年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58.2%。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择业的热点地区。
以上数据分别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从数据看,民营企业实现的增加值、盈利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都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现实数据让温铁军啪啪打脸。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温铁军不明白,企业法律意义的财产权和经济意义上的财产权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深刻指出:企业经济意义的财产权---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不过是消费者的委托。只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真正决定企业财产多寡的是广大消费者,也就是人民。消费者通过钞票进行投票,决定了各个企业能够拥有多少财产,甚至是否能够继续拥有财产。那些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能不断盈利,不断保有、增加财产,而那些不能满足或较差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只能不断萎缩,甚至被市场淘汰。作为财产表现形式的资源最终会落到那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家手中,因为他们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市场竞争导致企业财产数量的变化,这在经济意义上是消费者主权。因为这一切都是消费者决定的。消费者行使主权的过程,即是行使财产权,也是行使分配权,因为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也许有人认为,把民营企业收归国有,转变成国营企业,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但这样做只会更糟,原因在于:
生产要素集中在无论是国家还是唯一一个私营企业手中,价格机制都会失灵。因为价格反映了人们对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借助价格企业家才能完成经济计算,才能明白企业到底是盈利和亏损。当一些商品价格上涨出现盈利机会时,这意味着人们更需要这些商品,这也意味着稀缺的生产要素应当向生产这些商品的行业转移;同理,当一些商品价格下跌继续生产会亏损失时,这意味着人们不需要或不迫切需要这些商品,也意味着稀缺的生产要素应当从生产这些商品的行业向其他盈利行业转移。正是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稀缺的资源在各个行业中不断转移。而价格机制形成并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无数企业对生产要素竞争基础上。生产要素全部集中,就没有竞争了,无法形成反映人们需求迫切程度的真实价格,价格机制也就不再发挥作用。
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曾提出:即使生产要素集中,也可以通过模拟竞争试错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基于财产权而形成的真正竞争价格,这种表面的竞争无异于小孩过家家。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试错的成本由谁承担?民营企业当然由民营企业家自己的财产承担。这从而也说明了民营企业效率高于国有企业的重要原因。因为财产掌握在不同人手中,企业家通过出价竞争决定谁能获得稀缺的生产要素,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如果企业家判断错误,他就要承担亏损,甚至破产失去财产所有权。这迫使国有企业也必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否则国有企业也一样会破产,一样会失去财产权。这更意味着,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连现有的效率也达不到。生产要素全部集中的后果意味着人民的福祉不仅不会得到改善,反而会不断降低。
再次强调:即使生产要素集中在唯一一个私营企业手中,结果也是一样的,价格机制同样会失灵。因为生产要素全部集中一定形成不了真正的竞争价格,生产将失去航向标。
这一点只有深入学习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才能理解,而新古典的均衡模型是没用的。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在其风靡全球的《经济学原理》的1980年的版本中,通过均衡模型还预测苏联经济超越美国的时间是2002-2012年。随着苏联解体,最后他不得不在后面的版本中悄悄地删掉。
三、温铁军为什么会得到众人的追捧
尽管温铁军的观点每个字都是错误的,但在现实中却得到无数人追捧。笔者曾撰文《温铁军教授是敢讲真话还是敢讲错话!》招致了很多谩骂。因为温铁军借着主权、人民这些高大上的词语,企图使其观点逃避严格的检视。这更让很多经济学的门外汉不明就里,仿佛温铁军是国家主权、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如果不按温铁军的观点做,就是损害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如果批评温铁军要么是西方世界的走狗,要么就是与国家、人民为敌,而不再分析批评是否有道理。这种诛心之论是应对批评、逃避检视最有效的武器。基于此,笔者撰文的目的也并不认为温铁军的本意是损害人民的利益对其批评,而是分析指出他的错误,希望温铁军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更不要用一些主权、人民这些大词混淆是非。笔者更希望读者不要被温铁军的错误观点迷惑,对其盲目追捧,否则错误的观念会不断卷土重来。
四、如何识别温铁军的错误
其实,识别温铁军的错误并不难。关键在于一定不要被他的目的迷惑,而是要认真分析温铁军提出的手段能否实现目的。只看目的,不看手段既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更是很多人迷惑他人的伎俩。笔者撰文批评温铁军,并不是针对他的目的,而是分析指出他提出的手段不仅实现不了人民受益的目的,反而会更糟。而如何分析手段能否实现目的,只能借助正确的理论。笔者已经借助经济学原理,对其手段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为了彻底认清温铁军的错误,笔者再引用一个事实证据:请读者对照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自行判断是采取温铁军所谓人民经济的四个特征的手段还是相反的手段取得的。
如果您赞同上面的论述,那就让更多的人知道。不求点赞,请点在看、转发文章,传播正确的观念。欢迎关注公众号,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