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教授: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经济
针对温铁军教授提出的人民经济概念,笔者曾撰文《警惕温铁军“人民经济”的谬论卷土重来》批驳。批驳针对的是温铁军赋予人民经济的内涵及其实现目的的手段,对于人民经济概念本身,笔者并无异议,而且对于温铁军关于人民经济的“四性”反倒有几分赞同。笔者认为的人民经济完全可以具备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四个特征,只是内涵和温铁军有天壤之别。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自主性。作为人民的一份子,每个人既是其身体的主人,也是其合法财产的主人,这点是不证自明的。如果谁对此有异议,请给出严格的批驳证明,而不要仅以用情绪化的宣泄来代替论证。如果这点成立,那么每个人对其身体和合法财产必然拥有自主性。即作为主人,他既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利用其合法财产创造财富。
分工合作的效率远远高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也就是更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既被经济学原理严格论证出来,也被人们的实践经验感知。于是分工合作体系不断扩大,不断深入。现代社会可以说每个人都不是为自己生产的,都是通过分工合作进行交换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限制人民的自主性,必然造成效率下降,影响每个人的福祉。
分工合作是以自愿为前提的。一个人自主创造财富的过程建立在不断满足他人需求的基础上,只有更好地满足别人需求的人,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创造财富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甚至会失去原有的财富。即使这样,这些人并不会像在丛林法法则状态下那样被消灭,而只是从以前较好的位置转移到一个较差的位置。这种转移也是建立在交换自愿的基础上,是竞争使然。只要自愿交换存在,比较优势原理必然发挥作用。还要指出,即使这样,这些人的境况并不必然比自给自足状态下降低。离开分工合作的自愿交换,一个人恐怕连基本的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也无法独立生产,即使能够生产,也只能是品质低劣的产品,他的福祉无疑比分工合作下要差得多。
对于每个人自主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一般没有人会有异议。但是对每个人利用自己合法财产自主创造财富,特别是一些人因此发了大财,却招致无数指责。于是有人提出对此进行限制,甚至必要时进行强制分配。但这种做法的后果依然是每个人福祉都会降低。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拥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产,那么他将减少创造财富的动机。如果创造出来的财富随时会被他人随时强行瓜分,他只能抓紧消费,这样则资本积累减缓或无法形成,这取决于瓜分的频次和程度。长此以往,人类必将退回到赤手空拳的原始状态。
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财产自主权的关键作用在于每个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产去竞争生产要素,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在价格的指引下,企业家进行有效的经济计算,把稀缺的生产要素配置到满足人们更迫切的需求上。例如,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铁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于生产农具、汽车零件、手机配件、儿童玩具等等。正是由于对生产要素的竞争,从而决定铁按何种比例配置到相应的商品生产过程中,也决定了这些商品各自应该生产多少。
还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需求得以实现也是每个人用自主财产支付自愿的,需求方也是在行使自己的财产自主权。如果限制每个人行使财产自主权,必然带来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扭曲,进而导致生产结构的扭曲,每个人的福祉都会受到影响。没有更有效的生产,需求更好地满足则无法保证。
每个人的人身、财产自主权得到保障,国家的自主权才能更加稳固。原因在于:国家自主权最主要体现的充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上,这样才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原因上文已经分析。人民创造财富不断增加,不仅可以为国家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更雄厚的物质保障,还能更有效地抵御外部侵略。同时还要进一步看到,如果人人都认识到分工合作是实现福祉增加最有效的方式,那么侵略、侵犯他国、他人财产和生命权的动机将会大大降低,每个人将会更安全,国家主权也一定更加稳固。
二、在地性。在笔者看来,在地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广义的,也就是目前至少每个人在本国土地上迁徙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这体现了机会平等。一是因为资源在国土分布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限制迁徙,则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不能有效发挥,而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这无疑会不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这点并不难理解。二是每个人的能力也不同。一个身体羸弱但心灵手巧的人被限制在需要更多体力劳动的地方,而一个身体强壮但手脚笨拙的人被限制在更多需要操作技能的地方,无疑也不利于创造更多财富。当然,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在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下,每个人都在竞争中不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既包括职业,也包括地域。
另一方面是狭义的,就是如何把土地从资产转化成资本。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尤为关键。制约发展中国家人民福祉提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很多国家中,土地是“死”资产,而不是“活”资本。也就是在这些国家中,土地没有被利用效率最高的人利用,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就被限制了。而土地从资产转化为资本最重要的就是确权和流转,这已被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笔者不再详细论证。
三、综合性。在笔者看来,所谓的综合性并不在于企业从事经营的领域有多宽,而在于参与分工合作的程度有多深。分工合作的紧密程度越深,经济的综合性自然就越强。原因在于,每个市场主体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其他市场主体的需求,而每个市场主体的需求则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的生产。市场不仅有利于创造更多财富,更会促进各种市场主体优势的有效互补。随着财富不断增加,互补性会更强,综合性也就会更明显。而且这种综合性这不仅体现了财富本身增加,而更多地体现中一些原来没有的领域、职业被创造出来。为消费者更好满足的领域越来越宽广,这难道不是综合性吗?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企业扩大经营领域的范围。不过笔者认为,市场本身会对企业从事的范围进行自发的限制。原因在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万象。经营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市场主体的扩张能力必然被其他市场主体竞争所限制。更关键的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假如一个市场主体把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控制了,形成独一无二的巨无霸,这意味着竞争将不复存在,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价格,生产失去了航向标,它也就因为无法完成真正的经济计算,从而必然解体。笔者认为,一个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控制所有生产要素的情形,只是理论上存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因为比较优势原理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
四、人民性。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人民性,就是每一个人只要没有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是人民的一份子,他的利益都应该得到充分保护,市场向所有的人民敞开。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企业家、资本家、商人、工人、农民、技术促进者等等,都是市场的各种功能之一。每一种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这些功能被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行使,从而使人更具象为某个人。在竞争过程中,那些最适合行使某种功能的人,相应的功能才被具象化到他的名下,形成每个人的市场身份。在分工合作体系下,无论他是什么身份,都是人民之一份子。
同时市场竞争过程中身份不会固化,只要参与市场竞争,每个人的地位就没有稳定性可言。一些人通过更好地满足他人需求,不断积累财富;而另一些人,即使原来积累了巨额财富,只要他不再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他的财富也会化为乌有。因为在市场竞争下,资源一定会向最有效率利用资源的人集聚。这个集聚的过程,就是创造更多财富的过程---稀缺的资源被利用效率更高的人使用显然比效率低的人创造的财富更多。同理,这也同时打破了身份的固化。把因为市场功能具象化的身份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人民之一份子的标准,显然是荒谬的。
如果一个人害怕在竞争中失去原有财富,不再参与竞争而仅靠自身积累财富过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但他的利益依然应当保护,因为他依然是人民的一份子,只要他没有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如果您赞同上面的论述,那就让更多的人知道。不求点赞,请点在看、转发文章,传播正确的观念。欢迎关注公众号,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