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拼爹拼妈,拼的到底是什么?
双减后拼爹拼妈,拼的到底是什么?
有位校长跟我说,拼的就是学习力啊!这是优秀家长、孩子的共性——”学历代表过去,而学习力是未来。“
这“玄乎”的学习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又该如何习得呢?双减后拼爹拼妈的时代里,父母该做什么呢?
魔都四校毕业的Ximin,也是一名老师,她身边学霸环绕,也一直在思考,学霸们身上用之不竭的动力到底是哪来的?有没有办法复制呢?
被动型VS主动型学习
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些从小靠补习来实现超前学习而取得高分的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就会后劲不足。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跟学习的拔苗助长有关,也跟高中和小初学习要求的能力不一样有关系。
先看第一个原因。
从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到,听讲是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随着教改的推进,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在授课方式的多元性以及主动学习内容的加入上都有非常多的尝试。
但是大部分课外机构还是以听讲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更看重单节课时里知识量,不断压缩学习过程,但其实内容留存率特别低。
而且,提前学习剥夺了孩子在课堂上获取新鲜知识的快乐,太早知道答案,导致课堂参与度迅速下降,因为“我都学过了不用听,也不用讨论了”,侵蚀了孩子的专注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所以,绝大多数”满堂灌“的超前学习,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还有,高中对学习的要求和初中小学是有区别的。
中考就是个知识性总结性考试,像一张网把知识都框进来,只要细致地掌握好、查缺补漏后,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考出成绩。
不管高考,还是国际课程考试,都是选拔性考试,更看重学生的学习力——深度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应到学习上,就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迁徙现有知识的能力和长久坚持学习的能力。
哈佛大学的柯比教授在《学习力》这本书里,把学习分为了六大板块,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这种学习力能力并不会如天赋般凭空出现。
试想下,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全来自外界的刺激,一切学习都习惯求助一对一迅速的解决,那么绝大概率上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能力的。
我高中读的上海四校之一的交大附中,就我身边同学来说,各个都有极强的学习力,很少见到靠培训班刷题进来的。习得这种能力,是需要花时间循环往复去操练。
绝大多数人在小学阶段就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意识,从初中开始开始大量的自主学习,进行自我实践,才能逐步习得这种能力。
但这种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并不是学霸的专利。
学习力是后天习得的能力
这件说起来玄乎的事情,做起来也没那么难。只要思维对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想过什么叫”学习”吗?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里提到,学校指的就是从舒适区到体验区再到突破区的过程:
“在学习情境中,当我们走出舒适区,进入未知的领域,既令人恐惧又费力,那么学习就开始了。当我们体验学习区中的更多挑战之后,学习力就会慢慢得到增长,进入到突破区。”
在这个从新手、胜任到精通的过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词叫”元认知“。
这是个心理学专用名词,解释起来非常复杂。简而言之,教育语境下的”元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理解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更有效利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知道并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下一步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就是有着更高的”元认知“。而提高学习力,就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因此,父母和孩子都要意识到,学习是孩子在当下的人生课题,孩子需要理解这一点,并成为自己学习故事的主角。
父母也要注意不能越俎代庖,让孩子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放手让孩子自己有空间去时间去探索和学习。
当孩子被赋予更多的自由的时候,孩子们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改善学习行为的最好方法,在成年之后更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学历是过去,而学习力是未来”的原因。
第二个概念叫”成长型思维“。
这个词我相信大家听得很多,最早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后风靡全球,成为”终身学习“里最强调的思维模式。
其实,很多父母都没有成长性思维,才会在教育上特别小心翼翼,生怕犯错,希望能为孩子规划出一个美好未来。
我找来了一张表,大家可以测试下自己是不是具备成长型思维。
和大部分人对失败避而远之不同,我身边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他们都很珍惜失败,甚至还创造失败的机会,来明白如何更好的修正。
在他们看来,每一次失败都是拓展自我边界的大好机会。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也提到,成长型思维的人有这样的表现:
成长性思维也是需要习得的,就跟生了小病身体才有免疫力一样,犯了错才有抗挫力。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教会孩子网上一搜就有的知识,而是用教会孩子用成长性思维来面对世界——乐于接受挑战,遇到困难越挫越勇,愿意改变成就自己。
强调下,成长性思维也是需要习得的力,犯了错才有抗挫力。
这两个思维是底层逻辑,与其说是教会孩子,不如说父母得先具备这两种思维,才能以身作则,在日常中影响孩子。
与其改变他们,父母先改变自己,才是正道。
父母最该做的事
双减后,那些从不上培训班,靠自学的孩子,是最后的”受益者“。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我有几个实操的建议给到大家。
第一,学习力在家长的耐心里发芽
绝大多数孩子小时候的学习力,没有本质的差别,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力发展有好有坏,最大的变量就是父母的价值观。
教育是自有其规律的。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不一样,男孩女孩也不一样,很多问题在当下看起来是问题,可能过了几年就不是问题了。比如练字这件事,一年级可能花了一年时间也没练好,但是到了三年级几个月就好了。
如果父母有耐心,相信自己的孩子,随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走,自然不会焦虑,也愿意陪着孩子走过一道道在大人看起来,并不算问题的难关,并鼓励他们找到解决方法,自我成长。
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力。
让人可惜的是,父母时常焦虑,孩子是能体会到的。那么,孩子一学习就会紧张,无法放松,他们取得高分的动力,是希望获得家长的表扬,让父母开心。
这些纯外部的刺激,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耽误了在成长关键时刻,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从而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
第二、注意观察孩子,
据我的观察,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是把这件事寄希望于老师身上。但老师一天得接触那么多孩子啊,根本不可能像家长一般能长久地观察孩子。
能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家长自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每个孩子不一样,学习优势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孩子是听觉型,有的是视觉型,有的是动觉型。
而找到了学习优势,在某种意义上也找到了孩子的特点,很多选择就能由此而做出,比如要不要学奥数,要不要放弃体育等,答案都不一样。
第三、为孩子创造匹配的环境
一是学校环境。很多家长择校的时候,会觉得某所学校特别好,哪怕孩子能力没达到,也要想尽办法把自孩子送进去。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在名校光环的学习环境里,有些同学的学习体验很糟糕,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更严重的还会产生心里问题。
“鸡头”还是“凤尾”,从没有标准答案,而在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校里学习,是学习力产生的前提。
二是家庭环境。
如果家长有能力,最好给孩子树立一个热爱学习的榜样,在学习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会差的。
「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第11期,我们也邀请过沪上名校长Nancy来讲学习力,见过无数学生的她,认为孩子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