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国际教育15年,我有些话不得不说

Nancy、Summer 谷雨星球 2022-10-02

有人说,双减后,教育越来越像在迷雾里开车,前方一片雾茫茫,曾经依赖的教育GPS也不管用了。

尤其是打算上或上了国际化学校的家长,已经在”内外夹击”中瑟瑟发抖。


「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第11期,我请来了好朋友,也是曾在上海顶尖国际高中担任校长的Nancy,同是妈妈的她也正面对双减后的新变化。

而在她看来,很多体制外家长特别容易陷入三大误区,只要理清了,路一定越走越宽。

■下拉文末加我解锁前10期,听过来人真心话,前人走过来的路,都是我们可用的经验,才能不焦虑。

1
误区一
以为国际课程有鄙视链的

我博士毕业后先在大学当老师,生了孩子后做了3年全职妈妈,2005年进入了国际高中,是最早研究国际课程的一批人。很多家长最常问,要出国上名校,我到底要该选择什么课程体系?

家长很容易把教育路径选择简化为升学路径的选择。

从国内到国外,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求学,就被简化成为了从“清北交复”,变成了“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家长还是用洋高考看出国。

教育从来不只跟上名校挂钩,一旦把出国等同于上名校,这条原本想为孩子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宽敞通道,又走成了像高考般的独木桥。


国际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课程多元,评价标准多元。

目前国内开设国际课程有近10种,除了主流IBDP、美高+AP课程、英国 Alevel、加拿大BC课程外,疫情之后,一些小众国际课程意外“走红”。

我深度对比过三大课程体系,总结下就是——IB要“全面综合”,A Level要“发挥优势”,美高要“因材施教”。没有什么课程更适合上名校,只有什么课程更适合自己家孩子。

■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课程,谷雨工作坊独家PPT放送,下拉文末加我领取。


从课程设置来看,IBDP以提供全文凭为目标导向,希望孩子平衡而广泛的学习,有6大学科组加三大核心项目。IB也提供单科项目,偏科的学生可以获得单科的资格证书。


IB作为“纯国际课程”,它的课程理念中还非常重视母语教育。(下图是谷雨星球整理,不代表作者观点)


A Level是英国的课程体系,很多人不知道的是,A Level也提供全文凭课程,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不过英国的大学偏专才教育,加上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学术偏好,为此A Level也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优势来进行选课,学生学有余力也可以学得更广。 


AP不是一门单独的体系,而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可以是任何课程体系的补充,很多公立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外,也可以读AP。


美高课程更多元,设置了不同学科组,跟A Level, IBDP相比,同一个学科有更多层级的课程可以选。在美高课程里,一人一张课表成为了可能。


IBDP和A Level都是有框架的,而美高则是非标准化的,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和难度都不一样,每个老师教授的方法也不一样。


那么,学校和老师对课程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发挥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不过这也可能会导致可比性不强,课程主导权和评估有可能被滥用。


所以美高更需要通过毕业生在大学的表现来积累自己高中的声誉,在申请大学时候,学校档案非常重要。

■ 一所美高光人文学科开设课程就超过50门,课程深度广度兼备,图片来自官网。👉花费千万,骨肉别离,第一批低龄留学家庭后悔了吗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读了”错误“的国际课程,影响未来留学意向国。


其实,从课程难度来看,IB的SL相当于ALevel的AS阶段课程,IB的HL差不多相当于A2课程。也就是说,完整的A Level和IB的HL课程,和AP是等价的,优异的A2成绩在美国、加拿大大学都可以换学分。


再从评估方来看,IB全球统考成绩中有30%源自内部评估,A Level的全球统考则完全是外部评估,而美高的GPA完全是内部评估,没有标准化的外部考试。


为此,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候,在校GPA是申请最重要的申请文件,其他标准化成绩可以认为是对GPA含金量的”佐证”。不同的申请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校成绩单的含金量。



我最想提醒的是,任何课程本身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鄙视链色彩。


现在总是有人搞出什么课程鄙视链,大可不必。


一方面课程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映射,与其说选择一个课程,不如说选择一所学校,IB课程在不同学校落地完全不一样,有做成了洋高考,也有做成了真正的全人教育。


另一方面,鄙视链也给学生一个很不好的心理暗示,一些学生会以为自己配不上IB,自己不够好才读的其他课程,一开始就主动或被动地被“看低”了。


而这不是违背了我们读国际课程,走更适配路的初衷吗?


3
误区二
丢了中文、数学和抗挫力

不管走什么路,小初时候,这三大基本素养不能丢。

一是以中文阅读为核心的母语力。

这十年间,家长对英文学习的重视度远远超过了中文,尤其是不少体制外的家长更加如此,我见过部分家长在家都只跟孩子说英文。

《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期主题是”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就有人提出,现在国内教育出现了”母语弱化,外语伪强化“的尴尬境地。

■这期推荐关注母语的家长买来读一读。

中国是一个单一语言的国家。除了多语种的混血家庭,或者一路全英文学校读上来的学生外,中文就是我们的逻辑语言,是我们进行高阶深度思考的语言。

现在双语流利表达的人非常多,英文是他们的学术语言和工具语言。

在表达之外,母语关乎的还有底层逻辑,是理解能力,是深度思维,是身份认同,也就是文化归属感和人幸福来源的价值感。


就我自己看到的情况来说,孩子中文学不好,英文也很难在一个中文为单一性语言环境下学到母语级别。除非是读全英文学校,那么慢慢的,母语也就成为了英文。

■IBDP的课程框架

国际课程IBDP第一组语言A是母语课程,中国学生大多都得选中文A(母语能力),第二组语言B:第二语言,中国学生一般选英文B(非母语能力),真正能做到双A的学生肯定有,但凤毛麟角。


大家也不用担心没有那么早开始学英文,孩子以后英语就不好。像丹麦在小学把丹麦语看得最重,小学3年级前几乎没有任何英文课程,但这不妨碍他们都有一口流利的英文。
■白先勇在《树犹如此》里提到母语对自己的影响。

二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的思维力。

中国孩子数学基础好是毋庸置疑的,英国等国也会每年派数学老师到上海来进修,《一课一练》也被翻译成英文,走向了世界。

数理逻辑的学习重在学透思维方式,而不是超前学知识。优秀的数理逻辑是深造必备的基础,我们常说要把孩子的路铺宽一些,从学习维度来看,基础学科学好了,未来的选择就多了,路就宽了。

■B站热门视频《看完这个视频你会爱上数学的!!!》推荐一看。


如果基础学科扎实,那么进入大学也可以学一个相对基础的学科,如数学、化学、物理、工程等大类学科,那么往上的路相对会更宽广,研究生想考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都可以

像有学生大学修了食品营养,这个交叉学科是营养、生物和化学都学了一点点,想转其他专业很难。而等到读硕士博士的时候,他发现美国只有两所学校有食品科学专业,选择就很窄了。

还有一些从小读国际化学校的家长会忽视数学学习,导致不少孩子高中就得恶补数学,之后进入大学能选择的专业相对较少。


三是越挫越勇的抗挫力。

有一类原本非常优秀的孩子,进入高中成绩很容易掉下来,又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数据来自丁香医生,反倒是00后心理压力最大,6成担心自己猝死


他们从小在被表扬的环境下长大,所取得的成绩源自外界的刺激。在他的认知下,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怎么可以学不好,他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会出现对自我认知的崩溃。


父母不用担心孩子犯错,也无需给孩子一个特别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去犯错,去掉坑,去体验失败,再重新站起来,都是好事。

罗翔老师说过,人类最稀缺的品质是勇气。如果从小没有锻炼出毅力,那么长大后怎么才能有自己的勇气去迎接挑战呢?


2
误区三
对海外教育一知半解却照搬

双减后,很多家长都开始羡慕起了芬兰教育。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去过很多国家考察,跟海外校长和教育专家有过交流,我专门研究过芬兰教育,它有几个和教育发展的传统逻辑相反的“悖论”。

■芬兰教育体系图,芬兰在课堂改革上采用现象教学法+学科学习共存的方法,芬兰强调自然教育,也是全球第一个为所有孩子提供免费兴趣班的国家。


悖论一: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教育发展的传统逻辑认为,只有增加授课时间,提交教学强度,才能使表现不如预期的学生有所进步。


但是芬兰的经验颠覆了这一认知。


据2018年全球权威的PISA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学生的成绩排在全球第一,芬兰排在第8位。然而,芬兰15岁学生在作业上花的时间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少得多。如下图所示,中国学生是学习时长第二长的群体,而芬兰则是学习时长最短的地方之一。


当芬兰采取“最少做作业时间”的时候,其他国家孩子放学后仍然忙于做作业。尤其是在中国家长看来,作业量的多少=学业强度=成绩好。



悖论二:考试越少,学得越多。


在那些以标准化测试为核心的部分国家中,包括我们都认为竞争、选择和更频繁的外部测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


但有研究发现,学生的表现趋势都是相似的,竞争并没有带来明显的进步。


但人均GDP、人口竞争压力和老师社会地位等差异,乃至北欧海洋文明和我们国家的农耕文明的差异,都决定了国内借鉴芬兰教育的难度。


而且,曾有教育研究发现,芬兰的现象级教学(类似PBL项目制学习)对小初的学生要求过高,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所以,家长也不用过重看待某类教学方式的奇效,这同样适应于执迷各种海外教育资源,如新加坡数学的家长。


在我看来,我们最该借鉴的是芬兰教师培养体系的成功


教育政策都是好的,落地成什么样,要看一线专业老师的执行。和其他国家相反,芬兰是全世界较少数能够选择最优秀成为教师的年轻人,来就读小学师范专业的国家。教师是芬兰最受欢迎与敬仰的职业之一,竞争非常激烈。


目前国内的政策导向是往这个方向前行的,其中的好消息莫过于,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尤其是名校生愿意投身教育。


■国内老师福利待遇提升,今年师范类专业报考相当热门,不少名校学生纷纷转行做老师,报考教师资格证人数大增。


只不过,教育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自己会读书和会教书是两码事,不然怎么那么多博士父母教孩子教到“心肌梗塞”对吧?


那么,在改革下,如何让非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后,有一套更系统、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和机制,更是当务之急。




Nancy博士
15年国际教育观察者,曾在上海顶尖高中担任校长


Summer
8年国际教育从业经验,中产妈妈社区“谷雨星球”创始人


谷雨定制福利 」

十年国际教育从业者分享

升学规划内部资料

《如何挑选适合的国际课程和学校》

扫码备注孩子城市+年级,领取宝藏福利


 +「谷雨星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