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说,她的“终极困惑”有了答案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知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生小孩像开盲盒,但仍挡不住头痛和困惑:
孩子坐不住,很难专注学习,怎么办?
孩子重感情,常被同学影响很深,怎么看?
孩子挺听话,但没什么上进心,怎么激励?
孩子从小就不想谈论自己的事情,怎么沟通?
这一次,在谷雨星球「教书匠」“内驱力”捕手Joshua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
Joshua修读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本硕,上一篇👉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孩子,没有内驱力只是动机不同反响特别好,他又为谷雨星球的家长做了几次分享,每次聊完他都被团团围住。
而我作为一位妈妈,也有一些特别的收获,开始从一个全新视角看待、认识和理解孩子,试图挖掘孩子内驱力的源头。
内驱力,是一个孩子“自性化”的过程,孩子成为天生的独特自己的过程。
在“自性化”过程中,如果孩子的需求得到极好的满足,兴趣、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发大的发挥,那么孩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就很有可能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的状态。
那要如何找到孩子的兴趣、潜能和天赋?答案必然是理解自己的孩子。
其实心理学家们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一些答案。
Joshua给我们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的Carl Jung的研究成果,根据孩子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行为的价值取向,提出了8种不同内驱力方向(戳👉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孩子,没有内驱力只是动机不同)。
而根据“孩子擅长捕追什么样的信息”和“孩子擅长加工什么样的信息”这两个底层逻辑,Joshua又各划分了四大维度——追求稳定/互动与注重理念/现实,还是追求独立/影响与看人/事的角度,来理解孩子。
看起来仍然是些许生硬的理论,家长们也不用都懂,在我们试图理解孩子过程中,只要记住两句话:
第1句:孩子自然地吸收什么类型的信息,容易忽视什么类型的信息?
第2句:孩子擅长加工什么样的信息,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是什么?
刨根问到底,一定能找到孩子真正的内驱力所在。
还是有些深奥,怎么个“刨根问底”法,Joshua跟我说了日常跟孩子非常有意思,也值得参考的互动,也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孩子。
#02 “你会如何形容孩子?”一般来说,Joshua问家长第一个问题是,你会如何介绍孩子?
最常见的回答如活泼、好动、敏感、不上进或者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这些形容词是父母眼里孩子的样子。
据Joshua观察,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特性的观察与孩子大概率都是一致的。但是很多家长在归因上搞错了,或者说常常会归结于消极因素。
比如说常有家长提到的“好动”,刻板印象是这个孩子很聪明,反应快,而家长的归因常是“静不下来,不守规矩”。
但一个好动的孩子,他很可能是在追求跟环境的互动,他天生对于环境的敏锐度很高,善于捕追到身边环境的信息,而这样的孩子敢于行动,不会思前想后,当等到其他方面都成熟时候,他们也最懂得抓住机会。
所以,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我们并没有继续追问,这个标签的反面,其实恰好就是“天赋”所在。
比如父母常常要求一个对环境敏感的孩子在上课时、做功课时绝对不能有小动作。但这样,孩子反倒可能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于这样的孩子,Joshua建议可以在一定规则里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如做做小动作,或听音乐做功课会更有帮助。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误解”,很可能导致错位激励,磨灭了孩子做事的热情。
Joshua提到一个企业高管家长,特别善用一些“优势”理论,在公司里颇有号召力,做个高瞻远瞩的激励演讲,员工们都会觉得特别感动。
但她这一套“高瞻远瞩”,在孩子面就“失灵”了,她就感到很挫败。
原来,她的孩子更擅长捕追“实际经验”。相较于激动人心、未曾实现过的远大愿景,她需要有人清楚指导她下一步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而父母一再描述的未来远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迷茫的。
在孩子擅长捕追什么信息之外,还有一个维度是孩子擅长加工什么信息。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就是——你的孩子(不)擅长什么?并追根究底。
比如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擅长数学,但擅长数学又有很多种不同的原因,比如他是热爱探寻原理的过程,还是为了获取解出题的成就感,对逻辑原理兴趣不大。
前者往往愿意去主动研究难题,甚至可能会想做出一道题苦思冥想,但又乐在其中。而后者更重视自己是否掌握了方法,并不享受逐步分析、研究出结果的过程。
如此抽丝剥茧后,就会发现孩子不是简简单地擅长数学,这样可以真正找到激发孩子兴趣和热情的内驱力。
如果能通过孩子的某个“优势”正确找到最底层的驱动逻辑,就可以撬动出更多优势。
Joshua拿咨询案例举了非常有趣的例子:一个非常看重和擅长事物逻辑之间关系的孩子的英语成绩就是上不来,家长说多读多背怎么可能不行呢?
但一个重视逻辑过程的孩子,找不到“背”的意义,就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背?后来,我们建议从词根和词缀开始学,找到并学习语言中的逻辑体系,激发出他学英语的兴趣。
那么,当自己的“天赋”和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时,如何持有“同理心”和“共情”去理解孩子?不然积累的就是一股“怨气”,抱怨付出为何得不到积极的反馈。
很多家长常说,我在公司都能管好人,怎么管不好自己家小孩呢?在职场上,大多数是需要同事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不是领导去适应每一个不同员工的节奏。如果一个员工不适应跟不上节奏,企业还可以使用淘汰机制,
但孩子我们是没法淘汰的,也没法说面试孩子,选择一个跟自己匹配的“孩子”。
我们深知“天赋与生俱来,养育是后天选择”,但我们成年人容易变成“养育与生俱来,天赋后天选择。”
什么意思呢?
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所谓的目标去养育孩子,然后希望孩子的“天赋”随着我们的视角而改变,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样的家长,其实内心里没有接受自己的孩子所独特的东西。
不过,“内驱力”是一个非常深的概念,心理学界有很多著作关注这个点,Joshua给我们推荐了两本书籍,两本书都是心理学界颇有影响力的著作。
最后,养育孩子似乎从来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母亲们也真是压力山大,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只能发愤图强,跑在娃的前头。
不过,听完Joshua的分享,我更加有底气了——尽管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从来就没有缺乏天赋的孩子,只有没有被看到的内驱力。
相关阅读👉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孩子,没有内驱力只是动机不同
Echo,谷雨会员,家有一枚4岁男孩,对“优势教育”感兴趣,期待跟娃再次出发。
+听Joshua完整版分享
激活孩子内驱力
关注「谷雨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