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的升学「赌局」,魔都校长妈妈说透了
大家好,我是谷雨星球的CC。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无穷选择的多元时代,有时候点个外卖都要纠结许久。
选择带来的不只有自由,更有担心错过后不能重来的机会成本。
我发现,对于许多为孩子寻觅最优升学路径的中产来说,焦虑根源并不在于没有选择,而是路线太多,生怕走错分叉口而耽误孩子。
父母为孩子做出的任何教育选择,都有点「赌」局的味道——赌风潮、赌时局,也赌明天。
■升学路径选择很广。
到底国际教育这条路要如何规划?又有哪些注意掉坑的信息差?
父母又要如何为孩子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曾是区学科带头人、第一批把国际课程引入上海四校的交中IB校长、也是留学生妈妈的过来人姚校长,在#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EP29,以双重视角,准备了一份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通关攻略。
■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已经做到第21期了,文章只能呈现精华版,播客对星球卡开放。更多妈妈故事下拉文末领。
谷雨: 在升学上,家长最为担心的就是什么时候转入体制外?有家长担心转晚了担心孩子不适应,您怎么看?
姚校长: 在孩子升学问题上,有纠结很正常,影响每个家庭做出选择的因素也不一样。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建议孩子在体制内读完小学和初中,高中再选择是否读国际课程,这样风险较低。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扎实和深入的,国内课程对知识的挖掘普遍要比国际课程深一些。有些国际高中的知识,体制内学生在初中就学过了。所以如果孩子能在体制内打好知识基础,上国际高中就不会很吃力。
当然学科之间也有一些偏差,比如体制内高中课程不学微积分和统计学相关知识,但国际课程却要学。
对于一些从小就读双语学校学生来说,在考优质国际高中时候,英文往往是强项,但数学却没有优势,不一定是孩子数学不好,可能就是知识点没学过。
但其他学科知识点大多是相通的。所以家长们不用担心是不是会过晚转入国际课程体系,最关键的核心还是孩子学没学到位。
谷雨: 我听说今年国际高中特别火,高中前就决定要走国际路线的学生数量,在疫情后受冲击后达到了最高峰。
我知道现在好的国际高中对于学生的英文要求非常高,托福至少在85分以上,那到了高中再转轨体制内,学生能适应吗?
姚校长: 其实,上海学生的英文水平个个都不差的。
不管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大多数学生幼儿园就开始学英文,所以转进国际体系后,我们学校学生一般花一年基本语言关也就过了,高一都是衔接课,有充裕的时间让孩子做好衔接准备。
就我的观察而言,体制内学生主要是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少,基本上是听老师讲,做题为主。一旦孩子进入国际课程,只要努力,口语表达能力、对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及学术写作能力都会一点点锻炼出来。
只要肯下功夫,体制内转轨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
不过,思维是另外一码事了,这需要更长时间来学习。
👇2022年上海高中招生学校名单👇
戳蓝字必看👉国际高中报考避坑指南
谷雨: 那从小读国际化学校的孩子,又有什么优势呢?
姚校长: 从历年所招收的孩子身上,我也曾比对了传统体制内学校学生和国际化学校学生的特点,我发现:
就我个人来看,这种差异在刚入学时候比较明显,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国际课程的“熏陶”之后,如果孩子适应得好,差异就逐渐变小乃至消失。
优秀的人才在哪儿都是相似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从小读国际化学校动辄一年花掉二三十万,那么等到高中再转入国际课程,也是一条性价比更高的路。
当然,这些都只是学术维度方面,但是教育从来不只有学术。
现在体制内越来越卷,若家长观察到孩子在压力下已经不堪重负了,或者不自信,甚至有些抑郁了,就需要提前考虑进入国际教育体系。
国际教育的特点是更从教育的本性而出发,顺应孩子的天赋,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标准的模板。一些在体制内被压制得闷闷不乐、眼睛没光的小孩,读了国际课程就跟换了个人一样。
打破信息差第二步
深度了解三大国际课程
谷雨: 跟高考不一样,国际课程特别多元,选择也特别多,学校上百所,各有特色,同时课程也多种多样,光是主流课程就有五六种,如何做出选择,极其考验家长的认知。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该选什么课程呢?
姚校长: 目前主流国际课程有来自英国、加拿大、澳洲、美国和全球的,而最热门的3大国际课程就是是A-Level, AP和IB课程。三者各有特点,我简单科普下。
👉A Level课程:扬长避短,培养专长
A-Level课程只有两年,原本就是为了上大学服务的,而英国大学里有很细的专业划分,更倾向于培养“专才”,所选的课程一定是和大学专业接轨的。
A-Level目前开设的有70多门课程,每个学生选3-4门即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
不过国内大部分学校不可能开出那么多课来,一般会根据学生未来就读大学专业的选择而定课程,中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一般还是围绕理工科和经济商科类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申请英国的话,学生拿到的是conditional offer (有条件录取),要求最终成绩达到标准才能转正。今年上半年国内疫情A Level大考取消,采用了提交校内评估证据,再由考试局做最后的成绩审定。
但是这种评估模式比较主观,公平性很差,有的学生最后拿到的成绩和真实的学术水平天差地别,导致录取被延迟或取消的悲剧。
对了,如果用A-Level申请美国的话,一定要注重文理均衡,选课时候不要过度偏科。
👉AP课程:大学先修课,体制内外都能上
AP(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与A-Level的必修课属性不同,AP课不是一个完整的学历课程,更像是“锦上添花”,证明学生学有余力的课程,它的知识难度比较高。
AP是选修课,需要叠加在其他课程体系上,所以选一门也可以,选十几门也可以,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精力。
之前交大附中本部就有一个学生,上着高考课程的他选修了10门AP课程,后来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了。
👉IB课程:全人教育,对综合能力要求最高
通常我们说的高中阶段的IB课程指的是IBDP课程,是IB高中阶段的大学预科课程,学制两年,授课语言为英语。
简单来说,IB课程有语言A(母语)、语言B(外语)、人文、科学、数学和艺术六大学科组,课程还有高等级和标准等级之分,每个学生至少选3门HL。
不过,六大学科组并没有规定艺术学科组必选,如果孩子不想修读艺术,就可以在人文或科学中再选一门进行学习。
还有,IBDP课程架构里虽然group 1 是母语学科(language A),group2 是外语学科(language B),有极个别学生会选择2门母语学科A,用来体现自己语言能力的强大。
此外,IBDP还有三个核心要求,分别是TOK、EE和CAS:
体制内课程现在也在开展志愿服务、课题研究和思辨教育,但是IB把这一块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文凭资格的「一票否决」权。
从这一点上看,IB就是“全人教育”。
谷雨: 您身为IB学校的校长,就您的观察,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读IB?
姚校长: 很多人都说IB特别难,其实也是有误区的。学好IB主要是对学生以下几个素养要求比较高:
👉中英文都需要不错
有的学生从小读国际化学校,父母在家又不重视中文,中文底子不好。
但中国籍学生修读IB的时候必修中文A,而IB中文常被学生说成是最难的一门学科,这些学生读起来会有些困难。
👉写作和表达能力强
IBDP非常看重写作能力,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学科都写论述。
在IB的内部考核里,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写小论文,一般是1500字左右,要求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点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而语言学科的考核,不仅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注重他们口头表达,不仅要他们“写”观点,还要能“讲”出来。
👉时间管理能力要求高
说实话,IB课程的难并不是课程的难。
有人做过对比研究,IBSL难度相当于A-LevelAS阶段课程,IBHL差不多相当于A2课程的难度。
IB难在一是均衡,学生不能偏科;二是科目多课程量大,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的;三是IB课程大多需要独立思考,对学生的思想性要求高,很难水。
谷雨::比起以前,现在申请海外大学也越来越难了,不管是分数还是对学生的思想要求都越来越高。
有家长转轨后发现:怎么比体制内还要卷?不止像体制内一样卷分数,还要卷活动、项目、文书、推荐信、资源等,更卷造不了假的思想和成熟度,用成人社会的标准在考察学生。
那么,若学生想申请国外好大学,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姚校长: 关于申请大学,我通常会建议学生“英美双申”或者“多国申请”,除非你一心只想去某个特定国家。
就美国大学申请来看,学校会从学术成绩、课外活动、领导力、文书和推荐信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察,从底层逻辑来看,所有材料都在告诉大学,你是谁?你在关注什么?你想为世界做出什么改变?
我的建议是“功在平时”,多读书,多思考,不要寄希望“黑马逆袭”能降临到自己身上。
每年确实有“黑马逆袭”的孩子,体制内评判是否“黑马”往往只关注到成绩分数。事实上,海外升学往往要么看综合实力,要么看特长,也就是说这些“黑马”的学生,在背后一定有我们不了解的其他软实力。
谷雨::关于推荐信,很多家长会说要不要找个大牛来写,你怎么看?
姚校长:: 很多人对推荐信的理解有误区,让名人来写好像更有面儿,但其实每年招生官要看那么多人的申请文书,一眼就能看出里面的“水分”,反而会起反作用。
那什么样的推荐信能够“加分”呢?——一个字“真”,不要过度包装,一定找与孩子的经历息息相关的教育者去写。
比如,有学生在夏校表现很好,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交大附中每年有三个优秀学生能拿到校长亲自写的推荐信,含金量自然不用多说。
谷雨: 这种过度「包装」可能也跟部分家长听了不专业的留学机构话有关,若家长没有足够强的判断,很可能花很多钱,却没有好的结果,反倒本末倒置了。
比如除了升学辅导外,我还听说有学生不上学了,直接去外面机构补课,只为考出高分。
姚校长: 对,这个很不好。
通过疫情,我们就知道学校多么重要,学校环境多么重要。如果上学只是为了获得知识,那我们就一直采用线上授课好了,为什么学生老师家长都感到线上课效果这么不如人意呢?
对学生而言,学校不仅仅是授课的地方,而是有校园环境,有课堂,有师长,有同伴,还有整个学校的文化理念、育人理念,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
现在好多人为了片面追求单科的分数,忽视课外教学,疯狂往外面去补课,把国际教育就等同于高分教育。这种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做法,在我看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一旦脱离了这个环境,教育就变得单线而乏味了。要知道,大部分孩子的三观都是在高中阶段形成的,没有了学校这个关键的教育环境,怎么培养?
谷雨: 我越来越觉得,为孩子选择走什么路,就是一场豪赌,因为每条路都有很多信息不对称,运作的逻辑也很不一样,不持续性学习,稍一不留神就会被带进沟里。
姚校长: 我自己是一个留学生的家长,也因工作关系在体制内外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故事。
哪怕对一个家庭里不同的孩子来说,同一条路导向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比如说我个人倾向于成年后再出去留学更稳妥些,但周围也有出去读美高很成功的孩子,有的孩子在体制内能考上国内外的名校,有的则从体制内转到国际课程后才“如鱼得水”。
父母有所为,也有更多不能为。
在升学这场「赌局」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别被不能为之事太过影响,而是握紧能掌控的有所为。
我遇到每个优秀孩子背后的父母,个个都有这种能力。
在嘈杂的信息时代下,我们愿做一股清流,传播真实故事,提高认知力和思辨力,缓解焦虑。同时,我们也落地谷雨VIP中产妈妈社区、天赋成长的独家项目,解决教育的刚需问题。
相关阅读